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革命烈士的故事,大哥哥大姐姐們,找找看

革命烈士的故事,大哥哥大姐姐們,找找看

■壹個不認識幾個字的窮農民,要學英語認漢字,最終成為精通無線電技術的電臺臺長。

李白,1910,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輟學,13歲在壹家染坊當學徒。1925年,湘中區委剛在瀏陽成立時,年僅15歲的李白入黨,後秘密領導農會工作。1930年秋,毛澤東率領紅壹軍團到達瀏陽,李白參軍,隨部隊進入中央蘇區。

1931年初,紅軍利用反“圍剿”時繳獲的國民黨軍用電臺建立了無線電學習班,李白被選中參加學習。他不認識幾個漢字,但現在他必須學習英語和漢字。他要掌握電信技術真的很難。他們的老師是黨中央從上海派來的專業電信工作者,脾氣暴躁。起初,他經常對李白大喊大叫。李白認為革命工作應該放在第壹位,所以他采取了耐心的態度。他不僅沒日沒夜的加班,還經常盯著老師模仿。後來老師驚訝地發現,這個他認為最笨的徒弟,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趕上了自己。

1934年秋,長征時任電臺臺長、政委。次年秋過草地時,他所在的電臺編入了紅四方面軍,經歷了三次過草地和漫長高寒地區的艱辛。當時有些戰士生病了,他雖然吃不飽,但也和大家壹起扛著病號。幾十年後,當時的壹些孩子仍然在回憶錄中懷念這位“李政委”救了他的命。

1937年秋,在中國的配合下,李克農當上了八路軍上海辦事處主任,並帶上了李白。李克農壹開始就想讓李白隱藏身份。八路軍辦事處撤退後,劃歸上海地下黨領導,成為黨在當地設立的三個秘密電臺之壹,隨時與中央保持聯系。

■假情侶在工作中有愛情,成為真情侶,生死戰友。

李白剛到上海時,還是個單身漢。租房容易引起懷疑,於是黨組織抽調絲廠工人邱會英和他壹起冒充假夫妻。邱會英出身苦“包身工”,在鬥爭中入黨。她很快被李白的工作精神所感染,愛情在工作中逐漸產生。經黨組織批準,他們成了真正的夫妻,有了孩子,他們家也成了充滿革命精神的秘密鬥爭之家。

1941 1年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上海西租界,加緊對秘密電臺的探測和搜查。次年9月,李白攜妻被捕。營救後,他們被敵特認出是私人電臺並被保釋,在監視下開了壹家糖果店。後來國民黨特務看中了他的電信技術,暗中拉他壹把。經組織同意,李白到浙江省淳安縣國民黨軍委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1945號報務員,用這個電臺給* * *生產黨組織發了壹個電報。不久,他因國民黨內派系鬥爭被拘留,又因沒有暴露黨員身份被釋放。1946年,李白回到上海,繼續在地下黨秘密電臺負責送報。

1948 12.29,他在給中央電臺拍攝國民黨防長江絕密計劃時,被特務機關逮捕。5月7日,1949,解放軍已渡江逼近上海。他被壹名間諜秘密殺害,因為他得到了前來控制該鎮的蔣介石的親自批準。上海解放20天後,黨組織和邱會英找到了烈士遺骸,並於8月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李克農壹直懷念李白,建議把他的事跡搬上銀幕。1961年,李克農強撐著病體,趕到上海看望遺屬。臨走前,他終於向烈士墓鞠躬三次...

故事

■李白到上海後,租住在法租界壹棟小樓的三樓,在天黑後擡不起頭的閣樓裏工作。他在發電報前,在閣樓的墻上掛了壹圈天線,壹端露出窗臺壹點。為了防止聲音傳播,窗戶從不打開。夏天,密閉的閣樓就像壹個火爐。壹送報紙,短褲就能扭出來。邱會英壹臉心疼,滿頭大汗地在丈夫身邊扇風。冬天,閣樓裏沒有火,李白的手指凍得又僵又腫,不顧疼痛仍堅持送報紙。每次下班,邱會英都給他揉到發燙。

那時候李白的電臺功率很小,天線不能外露。他想盡壹切辦法把電報發到千裏之外的延安,信號清晰。解放後,蘇聯情報和電信專家采訪了邱會英,得知這壹情況,他感到很驚訝。其實這是李白刻苦學習和鉆研的結果。初到上海,他向王以智(原張夫人)學習文化,後終日鉆研無線電書籍,並結合實踐,作出了許多創作。

■李白在上海工作期間,被日寇和國民黨逮捕。1942年9月,日本特務機關用測向儀逐漸縮小範圍,確定電臺位置,突然破門而入。李白在壹樓聽到響聲,立即收起天線,藏起機器。狡猾的間諜進來後,先把手伸進被窩,發現是涼的。然後他抓住他的手指,仔細地看著它。然後他敲了敲地板,發現有兩次異響,從車廂裏找到了電臺。

日本特務審問他時,不僅把他放在虎凳上,還用鉗子把他的指甲壹根壹根拔掉。李白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堅稱自己是在為戰時的富人傳遞商業信息。每次經過邱會英的牢房,他總是用眼神暗示妻子的堅持。當時上海有不少這樣的私人電臺,地下黨組織也想方設法開假證。此外,敵特分析電臺的力量也認為不具備向延安匯報的能力,後來同意保釋。

1948 12年底,李白被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監察室(軍事系統)偵破逮捕,身份徹底暴露。敵特對他進行了刺手指、焚香燒眉、坐虎凳等酷刑,但李白什麽也沒有透露,使上海地下黨仍能與中央保持聯系。妻子以家庭主婦的身份探監時,李白只關心解放軍的勝利和進步,並說:“天快亮了,我看到了,無論是生是死,我都心安。”

-

姜傑

在革命鬥爭年代犧牲的烈士中,有這樣壹位婦女,無論老人還是小孩,都尊稱她為“蔣姐”。演唱她高貴的歌曲成為特定時代的流行歌曲,她在舞臺上的藝術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重慶中美合作研究所犧牲的烈士名叫江竹筠。

江竹筠,又名江竹筠、蔣誌偉,1920年8月20日生於四川自貢。當她8歲時,她意誌堅強的母親無法與無所事事的父親相處,所以她帶著江竹筠和她的哥哥去了重慶加入她的哥哥。10歲時,江竹筠在重慶壹家織襪廠當童工。因為人沒有機器高,老板特意給她做了壹個高凳。11歲的時候,她去了重慶壹個教會辦的孤兒院,壹邊打工壹邊讀書。在痛苦的生活經歷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仇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學校學習很努力,記憶力很好。後來,據她的獄友說,在監獄裏,她背誦並撰寫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劉少奇的《黨員修養論》供她的獄友學習。

江竹筠於1939考入重慶中華學院,並秘密加入* * *生產黨。1944年秋,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次年轉入農學系。1946畢業後回到重慶參加並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 *重慶市委創辦前進報,江竹筠負責電報的校對、整理、轉發和分發。短短幾個月內,該報發行量達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

1948年4月,前進報出版社被偽裝成進步的特務滲透,重慶市委被後續破壞。6月,江竹筠被捕。在去重慶碼頭的路上,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為漢奸的川東地委原書記塗小文,立即機智地對漢奸喊話,讓漢奸無法掩飾傷害。江竹筠被送到重慶“中美特殊技術合作研究所”的“渣滓洞”監獄。在遭受了被釘上手指的竹簽和其他殘酷的懲罰後,他仍然堅定不屈,並帶領他的獄友與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49 114年10月14年,江竹筠被特工秘密槍殺,隨後屍體被用水毀掉,時年29歲。

■在中國億萬人民心中,江姐是堅強革命意誌的代表。她的這句名言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酷刑不算什麽,竹竿是竹子做的,產生黨員的意誌是鋼。”

江竹筠這個看似柔弱的女人,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表現,是因為她對舊社會和代表國民黨的反動派的極度仇恨,以及對* * *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的無限向往。當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時候,她和渣土洞裏的朋友們,雖然不知道國旗的圖案,卻懷著渴望討論著繡上這面代表解放的旗幟——盡管他們知道自己看不到勝利的那壹天。

在四川大學期間,江竹筠學習了俄語,閱讀了蘇聯的書籍和報紙。1944暑假回渝時,她參加了中蘇友好協會的招待會,會上放映了蘇聯故事片《丹娘》——英勇不屈的丹娘成了江竹筠心中的楷模。她在獄中遭受折磨後,她的朋友稱她為“中國的丹娘”。當年的革命需要這種時代精神,後人在為理想奮鬥時也可以向蔣學習。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著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融合。她是壹個堅強的戰士,是壹個賢妻良母,最後為了革命事業放棄了自己不能放棄的壹切。

1943年4月,黨組織派23歲的江竹筠假冒夫妻,與地下黨重慶市委領導之壹的彭詠梧合作。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通信。他們只有夫妻之名,其實是領導和被領導,上下級的關系。在工作中,老彭非常關心江竹筠的安全。為了避免被重慶間諜跟蹤,次年,老彭讓她報考了被稱為民主堡壘、相對安全的成都四川大學。江竹筠只上了壹年高中,卻向老彭保證:“我願意努力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經過三個月的復習,她終於考上了四川大學,老彭也經常以丈夫的名義來看望和安排工作。

1945,經組織批準,並肩戰鬥了兩年的彭詠梧和江竹筠結婚了。壹年後,我的兒子彭雲出生了。夫妻倆把孩子放在別人家。為了在地下鬥爭中輕裝上陣,江竹筠毅然接受了絕育手術。1947年秋,彭詠梧、江竹筠奉南方局之命,赴川東打遊擊。第二年春節前夕,彭詠梧在戰鬥中英勇犧牲,被敵人砍下頭顱掛在城門上。當江竹筠路過城門時,他突然看到了這壹幕,他心痛不已。為了不讓旁邊的敵人發現,他不得不表現出冷靜。此後,她繼續在川東門戶萬縣作戰。

被捕後,江竹筠仍然想著他的兒子。1949年初秋,她趁著難友出獄的機會,提前將壹根竹簽蘸上棉灰做的“墨水”,給同為黨員制作人的哥哥蔣專寫了壹封信:“如果不幸,將雲兒(指)送給妳,希望能步父母的後塵,建立新中國。

■幾十年來,“江姐”比烈士的真名——江竹筠要出名得多。她穿著旗袍罩和羊毛背心的著裝風格曾被稱為“江姐風”。雖然這歸功於藝術作品的形象塑造,但更重要的是烈士們的事跡本身感人至深。

重慶剛解放時,羅廣斌出版了壹本小冊子《江竹筠烈士傳》。羅廣斌是由江竹筠介紹入黨的,並在她的領導下工作。在他被關進“人渣洞”監獄後,江傑通知他的獄友“這個人很可靠”。1951年,為紀念建黨30周年,重慶大眾文藝發表了楊益言的散文《聖血花》,也是關於江竹筠烈士的。從65438年到095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28萬冊《火中不朽》。從那以後,羅廣斌和楊益言花了三年時間努力寫作小說《紅巖》。這本書僅在中國就發行了800多萬冊,可以說影響了壹代人。

烈士的事跡不僅作為小說的素材,還被搬上舞臺、銀幕、熒屏。很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以能扮演江姐為榮。如歌劇《江姐》由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於1964年首次排練演出,公演後很快在全國引起轟動。在35年的風風雨雨中,她經過三代演員的4次改編,前後演出460余場,被譽為中國戲曲史上的標誌性作品。其中《繡紅旗》、《紅梅頌》等唱段膾炙人口,廣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