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常寶鎮的歷史演變

常寶鎮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這裏曾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察哈爾左翼牧群就在這裏成立,為皇宮提供馬、肉等畜產品。14年(公元1925年)太仆寺左牧壹帶設立常寶縣,1936年太仆寺牧改為太仆寺左旗。1956年,太仆寺左旗與常寶縣合並,組成常寶鎮,旗政府設在常寶鎮。

“太仆寺”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掌管皇家車馬行政的“太仆”官員,秦漢是九大貴族之壹。北齊時稱為“太仆寺卿”,歷朝歷代不變。清朝統壹全國後,仍沿用此名。順治元年(1644),設太仆寺,主管牧馬事務的機關。當初隸屬於兵部軍械庫部。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另設衙門處理事務。太仆寺內部組織分為左右司和總務處。光緒三十二年(1906),官制改革,太仆寺處理的事務被廢除,並入兵部。太仆寺外有兩個放牧群(場),即太仆寺左翼和右翼。

太仆寺從朝廷的官職變為朝廷的機關,後成為地方名。清初,太仆寺是壹個為皇宮提供禦馬、專做肉食的地方。據文獻記載,這裏早在漢代就有人類活動,屬上固郡,是匈奴所在地。三國時期屬魏匈奴,隋唐屬鮮卑,晉朝屬常州,元初屬宣德府。公元1262年(中國統壹第三年)屬上都道,在此任鹽使。1319(延長六年)改為常寶專區。明代是蒙古牧場,清代屬於太仆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設立墾荒局,開始發展農業生產。公元1925年(14年),建立常寶郡。由於歷史原因,常寶鎮聚集了察哈爾四大左旗(正藍旗、黃邊旗、正白旗、香柏旗)的蒙古族和大量來自晉冀的漢族,形成了具有察哈爾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河北等地為漢族文化的特色,並隨著歷史的變遷,各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蒙漢文化交融的特色。常寶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古代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到蒙古,都在這裏休養生息。貢包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家馬場,創造了康、甘盛世的康熙帝選擇了。

是常寶鎮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常寶鎮東南有遼代蕭印宗修建的梳妝臺,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像,黃金分界溝貫穿東西。

每到夏秋兩季,常寶鎮自然形成了錯誤季節的美景。微風習習,帶著奶茶的清香、綠草的嫩滑、花香和百靈鳥的呢喃,我們可以領略到“紫菊花滿香,地椒生奶羊脂”的壹望無際的草原風光。白色的氈房,點綴著綠色的原野,多彩的草原風光,淳樸的察哈爾風情,是壹個理想的塞外避暑的世界。

常寶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之花..本世紀初,這裏還是壹片遼闊的草原,人煙稀少,大多數人過著遊牧生活。自墾荒以來,人口逐漸增多,多來自河北和山西。多年來,漢族和蒙古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發展,形成了本地區獨特的風俗習慣、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當地的文化人文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於繁榮和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開放形象,文化對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