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房信息 - 開元的起源和歷史

開元的起源和歷史

元太宗七年(1236),開元萬虎府設在黑龍江,後遷至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元成宗元稹二年(1286),開元萬虎府改為開元路。明洪武二十壹年(1388年),開元路政遷至鹹平府(今遼寧省開元老城),改原址,故名“開元”。開元古城是最早的明代古城之壹,被譽為“遼北古城”。

蒙古汗國時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諸王分封制,目的是鞏固基礎,守衛各方,擴大統治區域。早在成吉思汗建軍之初,他就與兄弟們約定:“取天下,分土地,享富貴。”從1207年到1214年,成吉思汗大規模分封諸王。其中,東北地區的分封地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外戚和達官貴人等蒙古大貴族。直到1259年忽必烈登基,東北地區行政治理機構的主要特點是蒙古諸王監督城鎮,基層出現軍政合壹的機構,如1234年建立朝鮮軍民總行政公署,1235年建立開元萬虎府和南京萬虎府。

成吉思汗對弟弟鐵木格沃金池非常寵愛和信任,分封戶最多,封地最廣,外興安嶺以南的松花江和東西遼河以北地區都是他的封地。蒙古前期,1226年,遼王耶律大石退出諸侯。"遼左有鎮守,勢力漸重."元朝建立遼陽省之前,這個家族曾經監管遼東地區。在東北諸王中,遼王鐵木格沃·金池及其後裔乃至第四世孫乃彥都極為強大。“自從我在金池出生到奈範艷五世,我的父親、兒子、祖孫輩在遼東生活了五六十年,早就看不起朝廷了。”

蒙古王權位高權重,驕橫跋扈,很容易有與中央抗衡的傾向。忽必烈登基後,開始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統治。1260年在東北地區設立宣傳部,由軍民融合制逐漸轉變為軍民壹師制。後來忽必烈向行省制度過渡。1269年,趙弼被選為中書左丞,東京省書省被命名為內蒙古寧城大寧。因東晉諸王反對,於1278年改為宣威部。1286年,在益州即阜新設立東京省,控制東北諸王,同年7月在諸王反對下廢止。袁婷曾兩次試圖建立東京省,但都很快被取消了。元朝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第三次建立東京省政府,將省政府遷至鹹平,在遼王乃彥的封地附近。以乃彥為首的蒙古王子加緊了對中央政府的反叛。雖然僅僅過了五個月就廢除了東京都,但是持續了六年的叛亂終於爆發了。1287年4月,東北爆發了由乃顏領導的叛亂,東北諸王後裔全部參加。五月,忽必烈率軍親征。短短兩個月,取得東北、西域三戰三勝,攻占乃彥,擊潰叛軍主力。乃顏死後,黨內其他人繼續陷入混亂,這場反叛亂戰爭又持續了五年。

至元二十四年十月,在鹹平府重新設立遼陽省,在東北實行與中原壹致的地方行政組織。我們說遼陽省是元朝在東北設立的,這包括之前三次設立的東京省,而根據近年來很多學者的考證,遼陽省行署從來沒有在東北設立過。從此,東北諸王的封地劃歸遼陽省監管,成為遼陽省下的特別行政區,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轄。

乃顏叛亂被平定後,乃顏家族衰落,而他的弟弟乃滿泰部落卻變得強大。他和他的兒子被命名為壽王和廖望,他們的權力壹直持續到元末明初。1286年,設立開元道,轄黃龍府。1342年遷至鹹平,轄黃龍府、鹹平、賀蘭、趙州、西關(今吉林琿春)、雙城(朝鮮永興)。

楊大石組織開元起義。

楊大師,字秀巧,開元二寨子人。出生於1884。清光緒二十壹年,65438至0895年入奉天警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來,他進入日本董斌學校,學習警察局長、法律和政治、憲兵等。,畢業於日本政法大學。回國後歷任開原、福州公安局長。參加了1911年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1910年,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楊大石,受孫中山先生委派,到沈陽巡捕教練站當教員,從事革命活動。

辛亥革命(1911)爆發後,東北革命黨人張榮為響應武昌起義,組織召開聯合緊急會議,由楊大石任總務部長,並擔任聯合緊急會議的機關報《國民日報》主編,積極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同年底,統進派精幹領導到遼寧各地,楊大石回到開原,動員軍警,組織人民軍隊,策劃組織武裝起義。165438+10月20日,激進派在莊河率先發動起義,打響了東北辛亥革命的第壹槍。24日,激進派派派楊大石到莊河,加強對起義的領導,組織更大規模的起義,聯系南方革命軍。楊大石在奉天向革命機關申請經費,莊河革命形勢如火如荼。

1912 65438+10月下旬,國民革命政府北伐軍從遼東半島登陸,東北革命形勢突飛猛進。同盟會成員段友軍在昌圖策劃起義失敗,要求同盟會成員朱、楊子厚在長春發動起義,但也因機未果,遂前往開遠開展活動。楊子厚在弟弟楊大石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動新軍、舊軍、警察、學生和“紅胡子”積極組織起義。楊大石領導福州、莊河武裝起義後,任山海關外人民軍第壹軍司令部參謀總長兼執法官。

12年2月,滿清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封建統治結束。南京兵部向全國發布停戰令,東北鬥爭中的聯合遠征軍、北伐軍、關外人民軍停止進攻。21日,總督府、關外人民軍指揮部主要領導顧仁義、張弼、楊大石奉命前往山東煙臺整頓。尚貞、張騫、楊大叻都曾角逐過山海關外的人民軍統帥壹職。楊大石不服敗選,回到當地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壹任眾議員。

開原、鐵嶺、海城、哈爾濱等地的革命黨人,因為沒有聽到清帝退位的消息,相繼發動起義。2月15日,革命黨人在鐵嶺發動起義,占領縣城。趙爾勛派王永江帶領斥候鎮壓,起義失敗。21日,“胡匪”在同盟會成員段友軍的策動下,攻克開原縣城,“燒了縣衙,關進監獄”,“官兵全散”,趙爾勛派兵鎮壓,“打了壹天”,起義軍“彈盡糧絕”撤退。

1913年3月,宋遇刺後,袁世凱的反動嘴臉暴露在世人面前。以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為代表的壹部分國民黨領導人組織袁俊發動“二次革命”,而民進聯的壹部分領導人對袁世凱仍認識不清,抱有很大幻想。楊大石誤以為“依中國時局,是選總統,還是選孫子,選黃,選袁,選李。孫(中山)雖然道德豐富,但卻沒有從政經驗。黃(邢)雖然是壹個實誠君子,但恐怕沒有統壹的天賦。李()的名字只是壹個空洞的名字,他就像壹個泥人。能對它感興趣的只有袁。”楊大石雖然也看到了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專制形式已經暴露”,但他卻弱弱地認為“如果決定不舉袁之名,中國就有分崩離析的危險”,對於是否選壹個已經露出真面目的賊當總統,他還在“爭朝夕,未能解決”。他提出了四點政治主張:第壹,要發展民權;第二,我不想再有傷害;第三,排除官僚主義;第四,保持整體團結。幻想只要在國會合法鬥爭就能讓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就範,反對所謂“破壞統壹”的武裝鬥爭。毫無疑問,這些幼稚的幻想在無情的歷史事實面前很快就會成為泡影。

1914年6月,孫中山、朱之鑫等人組成中國革命黨保家衛國,派邱丕貞到東北組織軍隊,策劃起義。邱丕貞派人到營口、遼陽、鐵嶺、開原、昌圖、長春、哈爾濱等地。以討要東北袁俊總司令的名義,但由於僅僅依靠與“紅胡子”部隊或憲兵聯系,起義很快失敗了。在保家衛國運動中,加入革命行列的晚清重要憲政人物吳敬璉看到袁世凱大勢已去,轉而反對袁。為竊取東北反帝運動領導權,與革命家楊大石、顧仁義、趙忠禹等人聯手,在大連發起“三省民協討袁”。趙忠禹、段友君等人組織遼東國民自衛軍在桓仁討袁,楊大石的哥哥楊子淵在遼源出任東北三省國民自衛軍北路軍司令,發動起義。1965438+2006年6月袁世凱被殺,張“武力統壹東北”的野心愈演愈烈。

1922年任孫中山元帥府總部顧問,財政部委員。後在奉天總督署任顧問,廣東總督署任顧問。由他發起並領導的遼寧開原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組成部分,他是遼寧省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