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向論文800字。

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向論文800字。

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1年。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已經從完全接受“全球秩序”轉變為與美國和歐盟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大巨頭之壹。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面對全球制造業產能持續擴張、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消費者需求更加苛刻的現狀,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第壹,走向智能化

裝備制造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建立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實現工業化的根本保證。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壹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已成為裝備制造大國,但工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後、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統最終將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轉變為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比如智能產品(智能機床)的開發;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開發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傳感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總線、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

中國也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業機械的智能化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很大。關註“三農”,支持發展先進適用的農業裝備,按照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的原則,鼓勵發展10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關鍵零部件、配套農業機械、農作物插秧機械、農業收獲機械、飼草收獲機械、節水灌溉設備、沼氣設備。

智能制造裝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壹。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及其在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將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並將建立首臺(套)裝備示範工程的保險機制。智能化很重要:產品和設備數字化,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打造自己的品牌

長期以來,數控機床壹直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短板。高端數控系統和重型精密機床已被外國制造商壟斷。經過十壹五期間的系統攻關,以華中數控(15.540,0.42,2.78%)和“華中8”為代表的國產高檔數控機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支撐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自給率達到60%,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0000小時。此外,大飛機重大科技項目進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ARJ-21飛機正在進行試飛,預計今年開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和“載人航天”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十壹五”期間,機械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由2005年的80%進壹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鋼鐵、礦業、水泥、石化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相關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已獨立提供1000000噸鋼鐵企業常規工藝成套設備、20萬噸鋼鐵礦山露天成套設備和日產4000-10000噸熟料幹法水泥成套設備。30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實現了自主化,百萬噸乙烯裝置中的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等關鍵“三機”也研制成功。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為電力、石化、冶金、鐵路等行業提供的主要設備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原創技術成果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學、研、用

融合不緊密,產業應用技術研發缺位,公共檢測平臺缺乏,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基礎制造水平落後。長期以來,軸承、液密元件、模具、齒輪、彈簧、粉末冶金制品、緊固件等基礎件,泵、閥門、風機等通用件,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等測控元件質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種和規格不全;特種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落後,專業化程度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除了中小型普通機床制造、交聯電纜行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近年來壹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仍然熱衷於上新項目、鋪攤子。在國家嚴格規範“兩高壹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他們將投資重點轉向裝備制造業,導致壹些新興行業投資過熱,如風力發電設備、大型盾構機等,過度競爭風險加大。如果不及時規範,不僅會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還會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頸。

三、轉向服務型制造近十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已經部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然而,未來十年,如何從大而不強成為真正的世界制造強國,將面臨壹系列挑戰。正如中國經濟學家樊綱所指出的,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並不是簡單地拋棄原有產業,轉向高科技。企業轉型升級的背後,必須與其相關的要素市場相協調。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曲先明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未來十年,中國裝備制造業需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包括系統設計、成套系統、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服務、回收再制造等現代制造業服務。制造業服務業發展滯後,也使得企業在價值鏈高端缺位。他說:“系統設計、成套系統、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修、回收再制造、用戶租賃等服務還沒有培育起來。大部分企業服務收入占比不到10%,國外已經超過50%。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和組裝。”

事實上,這也證明了中國制造企業有兩種方式來重組其商業模式,並向服務業務轉型。壹種是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從整體上提升客戶的產品擁有體驗;二是提供與產品分離的專業服務,利用其他企業在R&D、供應鏈、銷售等方面的運營能力,為其他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湖北富邦科技等中國制造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商業模式的重構,主要是向客戶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以保留原有的制造優勢,降低變革風險。

服務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橋梁。雖然中國目前的制造業有“世界工廠”和“制造強國”的美譽,但實際上更多的企業是在為西方發達國家“打工”。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我國制造企業集中低端市場競爭,紛紛打價格戰,無力爭奪高端市場,使得企業利潤率極低。現代制造業作為壹個完整的產業鏈,早已脫離了單純的產品、生產線、流水線的局限,它包括研發、品牌、營銷、物流、金融、咨詢、文化、客戶管理、展覽、培訓、設備改造、設備租賃、供應鏈管理、產品回收、商標專利等諸多方面。服務制造是在服務業和制造業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產生的,以實現各自利益相關者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進而實現高效創新的制造模式,這也是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方向。包括制造型服務和服務型制造。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壹個關鍵因素是,企業本身必須擁有核心產品或核心能力,圍繞核心產品或核心能力進行創新,並與服務業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

圍繞其核心產品,客戶認可其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服務制造”對於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具有積極意義。

四。制造業信息化

信息技術與中國制造業的融合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點包括開發智能工具、建設數字化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推動轉型升級、做強信息產業、促進新興產業。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機床工業進入了以數字化制造技術為核心的機電壹體化時代,數控機床是其中的代表產品之壹。產業規模的日益壯大,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的顯著進步,國產高檔數控系統的重大突破,都充分說明我國數控機床的整體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數控機床的質量也在加速追趕世界。同時,作為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國產數控系統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制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融合,可以促進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已經發展到* * *性和個性全面提升的時候了。面對眾多企業,系統集成商、社會中介、服務實施單位將* * *平臺與每個企業的個性結合起來組織實施,以良性互動的方式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未來,集成與協作將是制造業信息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如何實現?在空間跨度上,從企業的整合到企業間的整合,再到基於企業業務系統的產業鏈、企業集團甚至跨國集團的整合;在時間跨度上,從關註產品的設計制造過程到產品生命周期的集成過程;在集成與協作的重點上,從多年的信息共享的重點到流程集成的階段,正在走向知識與智能發展的融合階段。在集成與協作的關鍵技術上,現階段很多企業都側重於單元技術的應用。從發展來看,這些單元技術產品將通過集成平臺形成企業信息集成平臺體系,向企業綜合能力平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