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樊城區社會事業

樊城區社會事業

1996以來,樊城區委區政府決定以基礎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學前教育,以發展校辦產業為突破口,努力打造壹批“三化壹高”(辦學條件規範、師資隊伍優良、學校管理規範、辦學質量高)窗口學校和示範學校。截至2009年,樊城* *共有幼兒園100所,其中民辦幼兒園51所,幼兒入園率達到98%。轄區幼兒園中,省市級示範幼兒園8所;區屬131中小學,教職工6341,中小學生80000余人。適齡兒童、少年和殘疾青少年入學率為100%。米公小學的傳統書法藝術教育,二十四中的藝術特色教育,三十二中的科技創新教育,在湖北省襄陽市乃至全國享有盛譽。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1所,在校生65438余人,教師65438人。

樊城是著名的科教區。1995之前,董藩區、樊西區、郊區的歷屆區委區政府分別結合當地實際,普及科學知識,組織科研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和實驗示範。1996以來,樊城區委區政府將科技工作上升到全區戰略高度進行部署,先後頒布實施了壹系列科教興區戰略和加快科技進步的政策法規。同時,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功能網絡化、服務社會化、水平專業化、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截至2009年,共有中央、省、市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400余家,各類人才1.5萬人,民營科技企業90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25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143項,43家企業獨立承擔並參與完成。區政府建立了22個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其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1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11個,科技中介組織和機構9個,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科技工作者230人。

樊城區曾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和張基河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故鄉。米公廟、山陜會館、江西會館、陳老巷、太平店古街等地至今仍有文物10余件。新中國成立後,樊城區的文化事業發展迅速。截至2009年,樊城共有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室10個,專業劇團2個,電影院2個,國有、民營書店10多家,出版物專業市場4個,人口覆蓋率100%。社區群眾文化體育聯合會建立了115文藝表演隊,近萬人,社區文化豐富多彩。襄陽劉集機場飛行區為4C,可滿足波音757及以下機型滿載起降的技術要求,與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合作建設支線-幹線航線網絡。機場位於襄陽市東北角,距市中心18公裏,輻射人口2200萬。1989二月通車。地理位置和通關條件都不錯。跑道長2400米,寬45米,停機坪24720平方米。擁有先進的通信導航、氣象雷達、I類盲降、空管、機油、安檢、運輸設備。北京、上海、深圳已開通十余個航班。

2013年,襄陽劉集機場共完成運輸起降8724架次,旅客吞吐量600073人次,貨郵吞吐量2147.3噸。三項生產指標顯著提高,分別為41%、49.18%、109.4%。樊城是中國八縱八橫鐵路運輸網絡的樞紐之壹。漢(武漢)、丹(丹江口)、焦(焦作)、柳(柳州)、湘(襄陽)、渝(重慶)三條鐵路在襄陽交匯。襄陽北鐵路編組站是13特大型編組站之壹。

襄陽火車站是進出川陜豫鄂的咽喉通道,也是鄂豫陜三省交界處客貨運輸總量最大的車站。屬於壹級客貨站,轄襄陽南、棗陽、隨州等16中間站。車站候車室總面積10940平方米,分為VIP、軟座、母嬰、軍、老、弱、殘、普通候車區,最多可同時容納13600人。站內有7條客車到發線和4個客運站臺,每日辦理發往全國各地的始發列車12對和中轉列車466對。車站貨場是處理車輛、集裝箱的到發和全路中轉的綜合性貨場。貨場總面積為137172平方米,其中集裝箱貨場面積為1197平方米。貨場有6條貨運線,4個車輛倉庫,4個車輛遮陽棚,1集裝箱貨運區。壹次性堆碼能力20895噸,年吞吐能力1,656,5438+0,000噸。主要貨物類別有河沙、磷礦、糧食、化肥、紡織等機械工業產品和部分鋼材、軍用物資、零擔、集裝箱等。車站客流及貨源主要吸引襄陽及谷城、南漳、保康、房縣、新野、鎮平縣及老河口、棗陽、荊門、沙市等部分偏遠地區。樊城區南與氣勢磅礴的襄陽古城隔江相望,西南緊鄰諸葛亮耕犁之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穿城而過。樊城區擁有國家3A級景區,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3處。西周鄧國遺址、米公廟、水銀臺、陳老巷等豐富的文物古跡與悠悠漢江、人民廣場、諸葛亮廣場、明珠廣場、姜妍路等現代城市旅遊景點交相輝映,彰顯了樊城獨特的城市文明。武當山,道教聖地,原始林區神農架,長江三峽與古龍中,襄陽,樊城融為壹體,形成壹條黃金旅遊帶。同時,樊城作為三國文化、漢江文化、米芾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湖北重點精品旅遊線路三國世界文化遺產線的重要壹站。

樊城積極整合區域資源,挖掘文化細節,突出人文特色,著力打造以韓江風景帶、米芾書法文化旅遊區、老樊城商務文化旅遊區、太平店牛首生態旅遊區為主體區域的“壹帶三區”,初步形成“商務旅遊、文化休閑、農業觀光、現代娛樂”的旅遊特色。與此同時,旅遊服務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1,轄區內有49家旅行社和多家星級酒店,旅遊服務和接待設施良好。隨著湖北省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戰略的推進,樊城積極實施“旅遊生活區”戰略,啟動了米菲國際文化創意園、老樊城“九街十八巷”等壹批旅遊項目,正在成為鄂西生態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襄陽市古龍中學

古龍冢是國家4A風景名勝區,位於襄陽市以西15公裏處。是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文物景區,總面積12km2。景點包括隆中山、樂山、大奇山和小七。主要景點有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耕田、小紅等。古龍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隆中十景”形成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隆中書院、諸葛曹璐、小銀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村、猴山等眾多景點相繼建成或新建。古龍中部的武侯祠始建於明朝,在清朝的嘉靖、萬歷年間都有重建。乾隆時建成,命名為“漢丞相諸葛武侯祠”。武侯祠是壹座四合院建築,四進三出。山門由仿木結構的高磚牌樓組成。寺內建築多為木腳手架和硬磚墻,屋頂有雕花格子,寺前有壹對石獅子。

米公廟

襄陽米公廟是北宋大畫家、鑒賞家米芾的神龕。位於樊城櫥櫃城,與襄陽小北門隔漢江相望。米公廟於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壹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米公廟是未經審查而建的。《襄陽縣誌》記載,元末明初毀於兵,明代重建。太子太保官鄭繼之於萬歷四十七年(公元前619年)寫了壹本書《糜氏世系碑》,記錄糜氏故鄉的沿革。

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起,米公廟先後由米妃第十八代孫米贊、第十九代孫米覺、第二十代孫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祠內有祭拜殿、寶金齋、陽高堂等紀念建築,有清代雍正八年(1730)米芾後人刻的米芾手書書法巾45塊,其他碑文為145塊。

鄧城遺址

鄧城遺址位於樊城西北6公裏處的關口川、趙家橋、高占崗、余崗、團山鋪。是關羽水淹七軍的古戰場。關羽水淹曹操第七軍的“五堰兩塘”水源建設工程,至今保存完好,分別是黃龍堰、白龍堰、黑龍堰、青龍堰、普陀堰、金牛塘、蓮花池。留下的名勝古跡有關羽的鼓臺、馬棚和磨刀石,還有古戰場出土的箭頭、刀、槍、劍和青銅“馬刺”。鄧城也是西周時鄧侯國的都城。秦代設鄧城縣,唐代改為安陽縣。今天,古城遺址清晰,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如烽火臺,玉帶井,九中,寧和城北的古墓。鄧城出土了3000多件各種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宓尚簪”、“鄧公騎鼎”、“吳王夫差劍”。這裏規劃建設鄧城文物公園,關羽水淹七軍古戰場博物館,重現古戰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