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橋梁結構工程與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交通大學)科研

橋梁結構工程與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重慶交通大學)科研

周誌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國家交通青年科技人才,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持國家、省、地方科技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申請專利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項;首創了橫向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和預應力混凝土八字剛架拱橋,獲得發明專利,主持完成了國家科委重點研究計劃,即橫向預應力混凝土梁技術與性能的試驗研究。目前承擔了《大跨度橋梁安全遠程智能監測成套技術示範》、《大跨度拱橋地震響應特性及阻尼控制研究》等國家級科技項目。

易誌堅: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壹、二級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交通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壹級人選,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勞動模範,重慶市力學學會副理事長。裂紋彈塑性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提出了求解應力強度因子的裂紋線法,被國內外學者廣泛采用,成為國內外求解應力強度因子的獨立方法。首次提出了加筋土穩定性和破壞的斷裂力學機理。首次提出了“過渡層”的概念和低應力水平下過渡層的破壞會導致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壞的機理,提出了帶隔離層的路面結構。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重大科技專項、交通部西部大開發等多項重要項目。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論文被SCI、EI收錄或引用數十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劉忠: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壹、二級人選,交通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壹級人選,交通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大跨度橋梁的施工控制,橋梁的非線性和空間分析。在大跨度拱橋的幾何非線性、材料非線性分析和施工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省部級獎勵5項,發表論文30余篇。

顧安邦: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十余項,在大跨度橋梁非線性分析、穩定分析、施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壹、二、三等獎,省級科技進步壹、二等獎3項,交通部“吳福-振華交通貢獻獎”、“茅以升橋梁獎提名獎”,出版科技著作、教材5部,發表論文1篇。先後指導研究生22名,協助指導博士生3名,擔任虎門大橋、鵝公巖長江大橋、巫山長江大橋、奉節長江大橋技術顧問,為橋梁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梁博: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交通部新世紀萬名壹級人選,甘肅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壹、二級人選,省555創新人才工程壹級人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理事,隧道與地下工程學會理事,國際土壤學協會會員。主持和參與了30多項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篇,EI檢索論文9篇,壹級期刊20余篇。獲得五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主編了三本教材,副主編了壹本教材。在高速鐵路中,首先提出了車輛-道路垂向耦合系統的動力學分析模型。在加筋土的強度機理方面,首先提出了等效側向約束力模型。在可靠性理論方面,主要討論了非線性相關可靠性指標的改進、簡化計算方法及其應用。近年來,人們對區域或特殊條件下巖土結構的壹些關鍵工程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

向忠福:男,教授,碩士生導師。1960年6月出生,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道路橋梁系,工學碩士,現任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院長。重慶市民用建築學會理事、重慶市科技咨詢協會顧問。向忠福教授長期從事橋梁工程教學(講授《橋梁工程》、《高等橋梁結構理論》)、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主要研究方向為橋梁設計理論(尤其是橋梁結構體系、結構分析、橋梁穩定性等。)、橋梁施工與控制技術、橋梁診斷與加固。近年來,主持和參與橋梁工程科研項目10余項,出版橋梁施工控制技術等專著和施工手冊2部,出版橋梁工程等教材和計算實例5部,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和教師獎3項。

許:男,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1964,6月生,浙江桐鄉市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流動站博士後(師從中國科學院孫俊院士),現為重慶交通大學巖土與地下工程系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學會理事。作為項目負責人和研究人員,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各級獎勵10項,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壹本。目前主要從事巖土工程、隧道工程及地下結構工程、橋梁基礎工程、防災減災等領域。

王成:男,工學博士,教授。出生於1962年9月,巖土與地下工程學部主任,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候選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行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橋梁結構、樁基結構、隧道圍巖結構、邊坡錨固結構的損傷與斷裂分析、缺陷與承載力研究等。主持和主要研究了10余項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在《應用數學與力學》、《巖土工程學報》、《巖石力學與工程力學學報》、《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論文集》等多種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50余篇學術論文被國際三大高校SCI檢索。目前已指導各類研究生10人,協助重慶大學物流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各指導博士生1人。

韓熙:男,漢族,工學博士,博士後,教授。2月出生,1964,重慶人,7月參加工作,1985。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教授,現任實驗教學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現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全國大學制造自動化學會會員、重慶公路學會會員、橋梁與隧道工程學術骨幹。主要研究領域為結構動力學、振動工程、結構分析和結構試驗檢測。先後負責或主要承擔科研項目1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交通部科技攻關項目、西部交通科技建設項目、重慶市科委項目、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基金項目、橫向科研項目、重慶交通大學資助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EI收錄論文6篇,收錄論文1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研究項目“齒輪傳動耦合非線性振動與沖擊噪聲的識別與控制”,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大學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許:女,教授。2月21,1936出生,成都理工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教授級咨詢專家(重慶市科技咨詢協會)。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壹線,承擔多項大跨度橋梁科研工作,編寫出版多部橋梁工程專著,在大跨度懸索橋設計理論和橋梁施工控制工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已應用於多座特大橋的設計和施工中。目前研究方向為大跨度橋梁的結構分析與工程控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指導了14名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大跨度橋梁的設計理論與工程控制

該研究方向在國內長期從事拱橋結構體系、設計理論和工程控制的研究,基礎紮實,實力雄厚,對鋼管混凝土拱橋、懸索橋、懸索橋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先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跨度懸索橋結構體系研究、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混凝土收縮徐變等非線性因素影響研究、永寧大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虎門大橋施工控制研究、大直徑鋼管混凝土拱橋收縮徐變特性研究、吳江PEC斜拉組合橋設計與施工研究。獲得全國壹、二、三等獎和省部級以上獎勵10余項,確保了世界最大混凝土拱橋——萬縣長江大橋、亞洲最大中承式混凝土拱橋——廣西邕江大橋、第壹座斜拉組合橋——貴州烏江大橋、最大石拱橋——丹河大橋以及目前, 正在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與指導項目“大型橋梁安全遠程實時監測成套技術開發與示範”、西部交通建設科技攻關項目“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施工與維護關鍵技術研究”、“大跨度橋梁監測、加固與維護成套技術研究”等。 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大跨度橋梁結構體系研究;(2)大跨度橋梁的幾何、物理和溫度非線性分析;(3)大跨度橋梁靜動力穩定性研究;(4)大跨度橋梁施工與工程控制研究;(5)大型橋梁建設與維護技術研究。

混凝土橋梁結構性能及新技術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於我國橋梁建設的實際情況,對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預彎預應力混凝土梁和橫向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先後完成了國家科委重點項目“橫向預應力梁性能與技術試驗研究”。“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斜截面設計原理”、“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梁疲勞設計原理”,國家科委、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重慶市科委、重慶市交委科研項目,取得了壹批有特色、分等級的科研成果。其中,“橫向預應力混凝土”技術被國內知名專家鑒定為世界首創,並成功應用於重慶至長春高速公路多座橋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已獲得或發表國家專利8項。該研究成果整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方向在橋梁結構抗震設計、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結構設計方面取得突出進展,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跨度拱橋地震響應特性及阻尼控制研究”、國家春暉計劃“鋼-混凝土組合梁橋設計與應用技術研究”等項目。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為:(1)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2)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性能和應用研究;(3)橋梁的抗風抗震;(4)舊危橋加固維修的加固機理和新技術研究;現代橋梁與橋梁結構設計理論。

橋梁結構損傷機理及耐久性研究

該研究方向在求解裂紋線場參數的應力強度因子和裂紋線場的彈塑性分析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被國內外文獻引用數十次。提出了基於斷裂力學原理的具有超常承載力的新型復合鋼筋混凝土結構,發表論文50余篇,被SCI、EI廣泛收錄,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重點項目、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等十余項課題研究。同時,重點研究了既有橋梁結構的損傷狀態、承載能力和使用性能。方向也是針對橋梁結構采用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的工程實踐越來越多,大量橋梁進入老化期,橋梁結構的檢測、評估、加固、維修和健康診斷。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橋梁結構狀態診斷及靜動力性能評估模型研究;(2)結構損傷機理和橋梁衰減行為的試驗研究;(3)混凝土橋梁FRP和預應力FRP加固補強技術研究;(4)橋梁防撞防護結構防災技術研究。

橋梁深基礎及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該研究方向立足於西部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解決了80年代以來橋梁基礎工程和地下工程建設中設計和施工的關鍵技術問題。該方向在樁基計算理論和計算方法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提出了計算推力樁的綜合剛度原理和雙參數法以及鉆(挖)孔註漿推力樁的樁土參數範圍,獲得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為交通部《橋梁基礎標準規範》的修訂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巖體力學性質基礎研究方面,將斷裂力學和損傷力學原理應用於地下工程巖體力學行為研究,首次采用彈塑性斷裂力學的裂紋線場分析方法研究巖體中斷續節理的損傷斷裂行為,取得了壹些創新性成果。在《應用數學與力學》、《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被三大檢索收錄20余次。該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1)橋梁樁基設計理論研究;(2)超長樁的樁土相互作用機理和承載力研究;(3)地下工程施工技術評價和環境災害風險分析;(4)特殊條件下巖土的工程特性和本構關系試驗;(5)考慮基質吸力和應力路徑的土的力學性質試驗;(6)特殊地質條件下(高原凍土、巖溶地區)道路及地下工程施工技術。

長大公路隧道設計理論及關鍵施工技術

該研究方向主要基於巖石的動靜態特性的理論研究,重點研究公路隧道施工關鍵技術、公路長隧道施工控制技術、公路長隧道通風照明關鍵技術、特殊地質條件下山嶺隧道爆破開挖動態信息化施工技術四個方面。目前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系統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重慶市重點科技項目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在三大檢索收錄文章25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7項。首次揭示了巖溶地區大斷面公路隧道圍巖變形超前釋放的基本規律和隧道邊部巖溶引起的隧道偏壓現象。首次提出了隧道圍巖不確定性反分析新技術,在巖溶地區公路隧道圍巖穩定性研究中處於領先水平。建立了巖石加卸載過程中的聲應力相關理論模型和巖體卸載本構模型。提出了高應力區巖爆的形成機理和判據,建立了隧道工程中巖爆特征與防治措施的對應關系。提出了隧道圍巖穩定性分析中的巖體斷裂力學和損傷力學模型。在凍土隧道凍結預測、分析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開發了公路隧道縱向通風照明控制系統,編制了《公路隧道通風照明技術規範》。該方向主要研究內容為:(1)隧道工程地質超前預報及動態信息化施工技術研究;(2)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系統力學問題及力學行為模擬研究;(3)隧道工程安全智能控制與數值模擬研究;(4)公路隧道結構缺陷檢測與安全分析;(5)長大公路隧道通風照明關鍵技術研究。近五年的代表性成果(獎項、專利、文章和作品)成果名稱(獲獎、論文、專著、專利)獲獎名稱、等級、出版物、出版單位、授權國家、 時間10,000縣城長江超大跨度(420m) 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與施工技術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2001年2低預應力三鋼混凝土連續梁研究重慶市科技二等獎2001年3隧道圍巖不確定性動態分析有限元法帶擴展卡爾曼濾波研究重慶市科技壹等獎2 001年第二屆詹天佑土木工程獎4萬縣長江公路大橋2002年5關鍵技術研究 特大型石拱橋的設計與施工2002年山西省科技進步壹等獎6鋼筋混凝土抱箍式主拱圈加固拱橋關鍵技術研究2003年7月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洛陽至三門峽高速公路徐溝大橋設計, 施工及監控技術研究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重慶市技術發明三等獎2003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9座大跨度斜拉橋穩定性研究2003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年10大跨度鋼管拱橋無支架吊裝技術研究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16。 5438+0混凝土橋梁工程抗震能力和承載力評估方法研究: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2005年12立柱豎向旋轉成八字拱橋施工方法發明專利證書(ZL 00 1 30630.8) 13帶隔離層和結合層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及施工方法發明專利證書(ZL 00 1 13169.9)14發明專利證書CN 1205378A) 16混合張拉技術制作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ZL 03 2 37674。X) 17垂直張拉預應力的方法和分析。混凝土梁(EI)結構工程國際,2004年2月18大跨度自立式拱橋(EI)的分析模型。兩對反平面點加載的偏心裂紋的彈塑性解析解;EI)應用數學與力學2003.7 20壹種基於斷裂力學(EI)損傷和斷裂力學原理的新型鋼筋混凝土(RC)組合結構VII 2003 21平面應力條件下ⅰ型裂紋裂紋線附近彈塑性場匹配方程的壹般形式(SCI & ampEI)應用數學與力學2001.10 22垂向耦合系統車輛-路基模型的動力分析(SCI & ampEi)聲音與振動學報2001 (1) 23青藏鐵路的意義、技術難點和力學問題(EI)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會議特邀報告2004.9.24青藏鐵路風火山凍土隧道復凍預測分析(SCI&: EI)隧道及地下空間技術,2004, 19(1) 25道路橋梁防洪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6模糊數學在土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7土力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8預應力混凝土橋梁新技術的探索與實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9橋梁施工控制技術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5 30川藏公路隧道高地應力與巖爆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5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