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最好列舉三次,但並不是都可以稱之為工業革命。第三次應該是科技革命,前兩次可以是工業革命。

第壹次工業革命18世紀由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壹次偉大革命,它開創了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始於工作機器的誕生,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這種技術革命以及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化被稱為第壹次工業革命或工業革命。在生產技術上,工業革命用工廠制度代替了手工作坊,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在社會關系上,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並發展壯大。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的60年代,基本完成於19的40年代。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並非偶然,英國有著深刻的政治、社會經濟和科技前提。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權力加速實施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對外大規模掠奪和對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培養了大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成就,尤其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出現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優秀能幹的工人和創新人才,但缺乏發展機械工業所需的資本、勞動力和市場,也缺乏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條件。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清了道路。拿破侖上臺後,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也加入了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年底,這些國家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造,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是電的廣泛應用。從65438年到六七十年代,出現了壹系列電氣發明。德國西門子制造了發電機,比利時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驅動機器,成為補充和替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快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壹現象,對電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進壹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制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制造了壹臺發電機,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了19的70年代,實用的發電機出來了。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交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鉆、電焊機等電器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壹個偉大成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65438+七八十年代,以燃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九十年代柴油機造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車輛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制造出第壹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也發展很快。內燃機的發明也促進了石油開采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出現。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內燃機驅動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翺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生產和提煉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870年,世界石油產量只有80萬噸左右,到了1900年已經飆升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信發展尤為迅速。有線電報出現後,電話和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自那時以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壹步加強。

與第壹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第壹次工業革命時期,很多技術發明都來自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並沒有真正結合起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在科學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得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壹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新生產方式主要發明於英國,而其他國家的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壹個國家的範圍,規模更大,發展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日本等壹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還沒有完成第壹次工業革命。對他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的。他們不僅可以吸收第壹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還可以直接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描述:

首先,電力、煤炭等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直接推動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工廠能夠方便、廉價地獲得持續有效的電力供應,從而使大規模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也為後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問題。內燃機的發明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運輸的問題,促進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各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的70年代美國貝爾發明了電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局限於面對面的交談了。

最後,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炸藥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軍事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塑料和人造纖維中提取的各種化合物已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四大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獲得純知識,然後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綜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的又壹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誌,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壹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場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類現代化向更高層次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事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歷史學家壹直在深入研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不斷發表。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壹綜述,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1.為什麽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於美國?

第三次科技革命為什麽起源於美國,學者們眾說紛紜。

彭先誠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國興起,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有其客觀必然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由於戰後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率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和可能性;第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科技發展,直接促成了美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1〕

劉忠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起源於美國,是因為美國具備以下條件:技術條件——在思維技術方面,美國實用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實驗技術的特點是軍民結合、理工結合;電力技術和航空技術生產領先。物質條件——美國擁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闊,有利於大規模生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壹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二戰前後,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等壹批傑出的歐洲科學家湧入。各種學會、組織紛紛成立,科研體系多元化。〔2〕

彭樹誌認為,從戰爭形式的歷史交流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於美國並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世界通信普遍發展和充分發展的條件下進行的,爭奪科技人才的結果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緊密聯系在壹起。二戰中,美國利用戰爭傳播的形式,贏得了最多的科技人才,促進了本國人才的培養,因此受益最大。〔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止時間和特點

1.開始和結束時間

關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止時間,學者們普遍持有兩種觀點。壹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達到高潮,70年代後進入新階段。[4]另壹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在20世紀40、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能混為壹談。〔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

關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學者們眾說紛紜。

胡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壹是科技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和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業化周期越來越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三,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其豐富,聯系緊密,形成了群體形式;四是科技社會化趨勢大大增強;第五,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新科技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翔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個突出特點:技術集團化、科技社會化和高速發展進程。〔7〕

邊春元認為,與前壹次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以下特點:科技化、科技集團化、科技智能化、高科技化、科技產業化。〔8〕

劉和馬樹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有兩個突出特點:壹是科學進步與技術發展緊密結合;第二,科技結合可以產業化生產,從而轉化生產力,使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9〕

余德輝和趙壹鳴認為“軍隊領導人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然後帶動民用技術,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10〕

第三,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余德輝和趙壹鳴認為,雖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許多學科和技術雛形是在戰前的和平時期孕育的,但如果沒有戰爭和軍事需要的推動,它們絕不會匆匆來到地球。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這場科技革命。[11]陳本洪也持此觀點,認為二戰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12〕

鐘倫榮從科學技術與二戰的雙向邏輯關系出發,指出科學技術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觀動機之壹,是決定戰爭演變的平衡力量。二戰使許多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形式,成為戰爭的工具。同時催生了壹系列意義最為深遠的科學技術,開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產士。〔13〕

彭樹智用“歷史交往”的歷史哲學概念來解釋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壹個最突出的意義在於,它推動了始於20世紀40年代末、持續到20世紀下半葉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歷史交流無疑對這場革命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14〕

第四,澄清幾個概念

學者們討論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產業革命等許多不同而又相關的概念,分歧很大。

張翔認為,科技革命包括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它們逐漸聯系在壹起,依次出現,交錯進行。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人類在認識自然及其發展規律的過程中產生的飛躍稱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關於生產和操作的系統知識的壹次社會的、根本性的變革;工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這意味著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經濟和社會面貌煥然壹新。〔15〕

孫賢、劉詢等人認為,科學革命壹般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重大飛躍,這種飛躍往往以科學理論突破的形式表現出來;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手段的重大變革。它往往以科學革命為基礎,往往作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只是指工業化社會人類在生產領域的飛躍;工業革命是指科學技術的飛躍在整個經濟和社會領域引起的巨大變革。工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反映的是工業社會生產領域的進步,後者反映的是任何社會主導工業形態的變化。〔16〕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不能混為壹談。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流程的重大變革,而工業革命既有科技的性質和內容,也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所以,科技革命只有在壹定的經濟社會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會推動工業革命,並不是任何壹次科技革命都能導致工業革命。〔17〕

動詞 (verb的縮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者們從多個方面論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由於視角不同,他們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概括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化,顯著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第二,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強化了產業結構的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趨勢,也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將管理學發展成為壹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事物的現代化,引起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也造就了與之相適應的新壹代,使人們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現代化。〔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辦公、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實現成為可能(即所謂的“三A”革命)。標誌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時代進入另壹個更先進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誌著人類社會從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了壹個影響深遠的三維新時代;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的進步,使人類能夠主動創造新的生物和新的生命,這標誌著人類正在壹步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2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從壹般壟斷向國家壟斷的轉變。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已經不能滿足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需要,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幹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它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它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壹體化,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2〕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壹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另壹方面,它給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鬥爭以強大的推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貧富差距,推動了世界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23〕

7.對全球性問題的影響:壹方面,科技革命的發展拓展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與自然鬥爭的能力,從而將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前人難以想象的新高度;另壹方面,它也帶來了壹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核災難的威脅等。這些問題不可控制的惡性發展,使得人類的處境越來越受到嚴重困擾,成為全世界關註的全球性問題。〔24〕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成就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也使西方壹批發達國家在五六十年代實現了高度工業化,完成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