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單鎮經濟發展

單鎮經濟發展

壹次產業

1937年糧食畝產39公斤,總產量98.5萬公斤。1949年糧食畝產65公斤,總產量175萬公斤。建國後,韓暉、喬峰等鎮西郊10多個村的農民,除了種植糧食作物外,更多的是種植糧食和蔬菜,幾乎家家都有小菜園。那時,他們已經享有“流動的綠色運河和芬芳的花園”的美譽。1957年糧食畝產125公斤,總產量390萬公斤,蔬菜總產量400萬公斤。1958後菜地改種糧食,產量增加不大。1978年糧食畝產260斤,總產量1237.9萬斤,人均糧食225斤。社員實際人均糧食分配179斤,人均純收入50.50元,高於全縣人均9.50元,低於全省人均20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鎮普遍實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科學種田大力開展。鎮黨委政府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在全縣率先建立蔬菜生產基地,推廣種植雙季無籽番茄。到1994,蔬菜種植總面積759公頃,總產量8000萬公斤,人均純收入1982。從65438到0995,該鎮加緊調整種植結構,把蔬菜生產作為增加收入、振興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1999期間,在北城建立了農產品試種基地,引進了彩椒、濟南茄子等壹批新特品種。東城建成了節水灌溉示範區和葡萄種植基地。在程楠建立了雙孢蘑菇和“黃瓜”的試種基地。在劉珊和孫草寺建成了兩個占地100多畝的蔬菜批發市場,日蔬菜交易量27萬斤,交易額30多萬元。組織了20多個700多人的蔬菜銷售隊伍,在廣州、武漢、哈爾濱等2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蔬菜銷售處。2000年旱澇保收的高產農田占總耕地的90%以上,糧食作物只占耕地的20%左右。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2133公頃,占耕地的75%。* * *有265,438+0個蔬菜生產專業村,2,500個日光溫室和3萬多個拱棚。到2000年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為51170千瓦。年末存欄大牲畜5850頭,生豬4967頭,羊49489只,家禽20.49萬只,實現農業總產值3.8億元,其中種植業19萬元,林果業3166。

二次產業

1949年,* * *擁有20多個手工業作坊,從業人員約100人,年產值超過5萬元。“壹五”期間關閉了大部分手工業作坊,發展了10多個手工業社(組),股本3萬多元,從業人員300多人。截止1957年末,共有10個行業,包括織造、襪業、鐵木、修理、籠、竹器、繩經、碾米制粉、自制造紙、織布等,產品30余種,從業人員984人。19後58年,社會組織(團隊)所辦企業壹哄而起,盲目發展,導致大部分企業虧損嚴重。到1978,全鎮只有農機、石棉、羅迪、塑料、標準件、五金建材、窯燒等7家工廠,年工業產值2581萬元,利稅20萬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社會企業開始復興。1985更名為鄉鎮企業。從65438到0987,有20家鎮辦企業,2300名職工,年工業產值15萬元,利稅40多萬元。從1988到1990,鎮辦企業不斷鞏固提高,水泵廠晉升為省先進企業,亞星集團在魯西南聲名鵲起。村辦、聯營、家庭經營、專業村、專業戶等多種形式的企業蓬勃發展,西關塑料、東莊紗窗、全樓村的粉條聞名全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設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機制不活等原因,鄉鎮企業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大潮中掙紮,壹度陷入低谷。1997以來,鎮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由資源型、加工型經濟向市場型經濟轉變,引進國外產品進入市場,優化產品結構。通過采取租賃、拍賣、兼並等資產重組形式,激發了企業內在活力,盤活了資產,企業逐步走出困境。2000年,全鎮已形成塑料加工、真空制鏡、窗紗生產、羅迪加工、糖果制造、建築、食品、香腸生產線八大支柱產業。有65,438+03,49家私營和合資企業,有65,438+03,464名雇員。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23億元,全年工業總產值8.06。名優產品主要有風味獨特的傳統名品百壽坊固體羊肉湯、省及省優產品魯博QS濕式潛水泵、流星牛腸、羊腸網線繩、福牌醫用外科腸線、TND-3000同板交流穩壓器(壁掛式)系列產品等。先後填補了全國四項空白,獲全國輕工業優秀產品壹等獎、省星火計劃成果展示金獎、科技興魯壹等獎。1996 ~ 1998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區鄉鎮企業發展明星鄉鎮。

服務行業

清末民初,資本500元以上的商號90余家,四合居、五福樓、聚英齋、盛興、三義春羊肉湯館等餐館10余家,澡堂、客棧、理發店、維修店等服務企業36家,從業人員400余人。鎮上較大的經銷商主要經營京廣雜貨、煙、酒、糖、茶、土特產等。,有的還經營錢莊。商品多為“洋貨”,出口物資主要有獸皮、腸衣、羊毛、雞蛋、花生等。壹般商人經常擺攤或走街串巷兜售。除本地商家外,山西、陜西、河南懷慶等外地商家占全市商家的60%。抗日戰爭爆發後,戰爭和土匪活動此起彼伏,商業和飲酒業逐漸衰落。截止1948年底,門店不足30家,員工約180人,年營業額12萬元。

建國後,第三產業壹度繁榮。1955年有1119個體商戶,從業人員1579人,資金107300元。從1956到1957,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所有商人納入合作社軌道。1978年中國有100多家* *公司,從業人員超過1200人。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個行業日益繁榮。截止1987年末,全鎮共有集體、個體商戶7617戶,從業人員10190人,年營業額4680萬元。90年代以後,鄉辦商業、飲料、服務業集體承包、私人承包,個體私營異軍突起,進入發展快車道。為優化發展環境,鎮、縣有關部門開辟拓寬了6條商業街,建設了3個批發市場和5個貿易市場。到2000年,基本建成古城、新城、內環路、外環路和緯七式商業城,特別是新拓寬的湖西路長5公裏,西關街、勝利街長2公裏。道路兩旁高樓林立,商鋪林立,與其他商業街形成第三產業網絡環。* * *商業店鋪、餐飲、賓館、理發店1.5萬余家,從業人員31萬人,年營銷額4.82億元,利稅9869萬元;* * *經營戶285戶,總產值50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