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長潭水庫建設過程

長潭水庫建設過程

長潭水庫於1958年10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在省、專部門的領導下,黃巖縣組織建設,成立了黃巖縣永寧河上的長潭水電站建設委員會。縣委拿出壹個副書記和縣委常委、部長等80多名幹部,成立長潭水電站工程指揮部,領導現場建設。黃巖縣委、黃巖縣人民委員會領導對長灘水電站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全黨決心、全民動員、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思想* * *工業化”的口號,要求人去人往、物往。1958年9月26日,縣委專門下發了《關於轉移民工到長潭水電站工作的通知》,對民工的編制、民工條件、幹部配備等作了詳細的安排。

①建立流動工人隊伍

按照領導方便、工作方便、生活方便的原則,在黃巖縣永寧河長潭水電站建委下成立民動員部,帶領民工。人民力量動員師下屬組織按軍事化組織,以人民公社(相當於區)為單位,以生產大隊(相當於鄉)為單位,以民工連為單位。每個團1000到1500人,每個營300到500人,每個連100到120人。

②流動工人的狀況

年齡在18 ~ 50歲之間,身強體壯,年輕女性可占20%;

非成員的土地、財富和對立,以及有現行活動的壞分子都被拒絕;

無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

⑧幹部配置

每個農民工小組設政委1名、副組長1名、辦事員1名、通訊員1名;每個營設指導員1名,副營長1名,文書幹事1名,管事1名,文化教員1名;每個連有壹名指導員和壹名連長,以及壹名辦事員和記錄員。每個排有壹名排長和壹名班長。為加強農民工政治思想教育,確保工程質量,規定營級以上幹部必須配備專職黨員幹部。

(4)應帶工具和生活安排。

由於水電工程巨大,需要大量材料,市場和國家供應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隨身攜帶小型工具。山區和半山(寧西、兀顏姓、頭陀區)每三人帶兩把銖鋤頭,各帶壹把鋤頭,各帶壹把耙和壹把鋤頭,各帶壹個筐、壹個扁擔和壹個鉤;平原地區,每兩個人帶壹把耙子,每三個人帶壹把鋤頭,每五個人帶壹把銖鋤頭,每人帶壹個籃子,壹根扁擔,壹個鉤子。因工作原因造成材料損壞的,施工現場負責修復。因為下小雨,每個人都必須帶壹雙雨具。外來務工人員必須帶上所有做飯相關的電器,配齊做飯人員(3%左右為宜),以公司為單位創業,每人要帶壹個月的口糧和蔬菜(4元左右)。由於山區無法大量供應蔬菜,各區要盡量動員農民工自帶蔬菜。床上用品、草席、草席等生活用品壹定要帶在壹起。公司級以上幹部、炊事員於9月29日報到,分工負責,安排民工住宿生活。

⑤農民工分布數量

頭陀1000人

澄江和城關1500人

通榆,路橋1500人

新橋1500人

金清1000人

前三名1000人

洪家1500人

1958年10月10日,在進行壩基清理時,縣委和掘進技術員壹起向長潭調度了59臺水泵,其中包括39臺采煤機和20臺柴油機。10月30日,136破巖技術人員到長潭;10月21日,發出了第二批農民工的通知;12月2日,水泵的實際數量已經達到97臺。①壩型選擇:本著節約鋼材和水泥,盡可能就地取材修建水工建築物的原則,在擬定長潭水庫大壩工程時,充分考慮了就地取材的因素。由於長潭水庫壩址周圍土料種類和儲量的限制,只能考慮亞粘土和礫石的混合使用,土壩的結構形式取決於大壩的基本地質和施工條件。據鉆探,壩基巖石埋藏較深,覆蓋層有40多米,為砂石沈積形成。滲透系數隨深度逐漸減小。0米標高以下平均滲透系數為10米/天,但重鋪透水較為嚴重。因此,如何減少滲漏和防止可能的集中管湧顯然是考慮壩型的關鍵因素。這樣,帶鋪蓋的粘土斜墻礫石壩殼壩就成為最終選定的最優設計壩型。土壩設計所用土的力學物理性質如下:砂質粘土幹重YD = 1.65t/m3,亞粘土幹重yd= 1.6/m3,礫石YD = 1.9t/m3;粘土和亞粘土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由水力研究所的土工實驗室試驗確定。

②壩基清理:1958年10月1日,黃巖縣永寧河上的長潭水電站建設委員會下達了修建長潭水電站的命令,1000多名建設者在工地上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慶祝國慶九周年。他們舉著“拓荒者”的旗幟,用鎬和鋤頭,在荒涼陰郁的山谷裏敲響了雄壯的鑼鼓。水庫壩址為火成凝灰巖,節理發育,左岸有裸露巖石,右岸有殘積帶,主要由粘質砂土組成,風化巖屑厚2 ~ 3m,個別帶達10m以上。河床沖積層屬於第四系礫石層。施工人員僅用了壹個月的時間,就用肩推的方式清除了雜質和表土。

③挖填工程:長潭水庫的修建過程是人與自然的鬥爭,長潭水庫的建成是人定勝天的證明。由於當時機械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大型露天施工,無論是挖土還是回填,遇到風霜雨雪,都影響了工程進度和質量。在黨委的領導下,在“建好長潭水庫,造福子孫後代”的目標驅動下,天寒地凍,人來人往,脫了衣服赤膊上陣。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加快建設速度,提高工程質量。普通人在與天抗爭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天才,建設者的無私勞動更是美不勝收。工地上出現了“十八勇士”、“108將軍”、“鐵姑娘隊”等先進集體和個人。建委、民力動員科抓住先進典型,通過召開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及時表彰先進,推動全體農民工學習先進、爭創上遊,加快了挖填工程進度。農民工群體的頭頭們為了工作獻出了生命,往往是第壹個赤膊上陣,腰裏紮著草繩,比如澄江的王秀堂。當年的老民工還在津津樂道他的虎力和進取精神。

④防滲墻:1959年11月,水庫攔河壩砂卵石壩殼部分完工。由於地基中存在強透水層,為使大壩穩定安全,需將地基由鋪蓋改為兩道防滲墻。截水墻要挖到黃海標高至少-3米。越深越難挖。滲出量很大,達到每秒2立方米,工作很辛苦。雖然工地上有90臺1000馬力的水泵,但是水泵出了問題,就會形成壹兩米深的水池。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西北風凜冽,霜滿地,滴水成冰的時候,人們仍然要潛到水裏去挖石頭,水仍然在他們的肩膀上工作。由於滲漏量大,地質復雜,巖石堅硬,效率低,嚴重影響了整個工程的進度。

當時為了追求進度,有人認為防滲墻無足輕重,挖到設計深度前必須回填。省水利廳工程師高高度重視工程質量。他認為這是千年工程,容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所以人們要繼續挖掘設計標準。農民工接受不了,但還是要填。高工程師站在滿是冰水的水池裏,喊道:“妳要填,我也填。”人們被高工程師的義氣和嚴謹的講究科學的態度所震撼和感動,紛紛停止回填。高級工程師立即電告水利廳主管技術工作的副廳長吳。吳副總幹事急得不得了,馬商就開車去找黃,趕到現場,命令再挖再回填,使工程按標準進行。

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技術革命和創新。如果在水下挖、撈石頭有困難,炮手在水中爆破後再挖。天氣越冷,熱情越大,冰天雪地裏人來人往。“老年人像雪裏松,年輕人像龍”,這是如火如荼。第壹道防滲墻長360米,深10米,寬50米,底部寬8米。1959年11月初發掘,1960年1月中旬完工。第二道防滲墻長380米,深10 ~ 13米,寬70米,底部寬25米。它於1959年12月底被挖掘出來,並於1960年2月中旬完工。兩個截水墻都用粘土回填。

⑤截流:在建設長潭水庫的整個龐大工程中,截流前的時刻是最緊張、最激烈、最艱巨的。堵壩是壹場組織性、紀律性極強的爭時間、爭速度的戰鬥,也是黃巖歷史上唯壹壹場人們徒手截斷永寧河的戰鬥。從來沒有人見過這麽大的水庫的大壩應該如何關閉。雨季來臨,洪水威脅大壩安全。如果發生嚴重的洪水,現有的填築堤壩將被沖走,不僅會前功盡棄,還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有人建議明年雨季過後把壩墻炸掉修壹修。負責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的總工程師徐其石親臨長潭,與工地負責人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實地座談,果斷決定立即關閉。

1960年2月21日,大壩上人山人海,數萬豪傑不顧水深路滑,拉著車筐雪崩般沖向大壩截流。.....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截流成功,大壩順利合龍。從此,洶湧的永寧河再也不能任性和瘋狂了。永寧河的命運已經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變得溫柔溫順,開始造福鄉梓。

⑥大壩建成:1960年3月初,水庫大壩建成。壩型為粘土斜墻砂卵石壩殼壩。按黃海高程計算,壩頂高程43m,壩底高程7.5m,壩高35.5m,防波堤高度1.2m,壩頂長506m,壩底長333m,壩底寬293m,頂寬6m。它由粘土礫石填充,但地基覆蓋著砂卵石。水庫設計正常蓄水位36米,相應庫容4.6億立方米,庫容35.5平方公裏,總庫容6.94億立方米。電站最大工作水頭30米,最小工作水頭21.3米,設計水頭35.2米,水庫雨水收集面積441.3平方公裏。

⑦臺風測試:1960年8月臺風季節,連續陰雨天導致水庫水位突然上漲五米,距離粘土斜墻頂部僅兩米左右。雨還在地下,水位還在上漲,大壩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壹旦水溢出壩頂,大壩必然垮塌,情況極其危急。民工團全部出動,全工地幹部職工和職工家屬日夜撲在水庫大壩上,以身先士卒的姿態投入到護壩搶險工作中。水電工程指揮部和黃巖縣的黨政領導,頭戴笠帽,腳穿草鞋,與守壩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人們被領導同誌的模範行動深深感動,工作熱情更加高漲。很多人廢寢忘食,輕傷下不了壩。他們腦子裏唯壹的想法就是保住大壩。只要有人在,就會有大壩。經過壹周極其激烈的鬥爭,雨停了,天氣放晴了,高聳的大壩更加壯觀了。長潭水庫經受住了第壹次洪峰的考驗,也第壹次發揮了防洪效益。明渠溢洪道工程始於1959年12月中旬。明渠溢洪道溢流堰高1.2m,溢流堰頂高程36m,長度60m。與115m相連的漸變段與陡槽相連,長210m,寬30m。陡槽末端設置差動鼻坎,水流經消能後流入寬70m、長265440的槽內。

泄洪洞工程於1960年9月開挖。其入口為豎井形式,分為兩個洞,每個洞高5米,寬2.5米,中心標高25.5米,底標高23米。每個孔配有壹個工作閘門和壹個事故閘門。閘門為平板固定輪鋼閘門,由60噸重的啟閉機啟閉。這個洞長277米,內徑5.5米。泄洪洞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1961年10月下旬竣工,1962年8月5日開始泄洪。長潭水庫輸水工程於1958年11月1日開工。施工導流排水和排空庫水要求洞底盡可能低,但穿越底會增加閘門壓力,增加庫內泥沙進入洞內,影響發電。雖然兩者有矛盾,但長潭水庫的死庫容特別大。如果水庫的水要被排空,洞穴底部的高度必須保持在最低限度。根據實測資料,估算庫區近50年來泥沙淤積量為250萬立方米,其對應高程為13米。因此確定進口洞底標高為11米(進口中心線標高為l 3米),洞身以1: 100的坡度下降,調壓井處洞底標高為8.95米。為防止泥沙進入隧道,需在隧道進口前24米處修建砂壩,壩頂高達13米。這麽大的隧道,不僅沒人玩過,甚至沒人見過。可想而知,任務之艱巨,技術之復雜。當時技術人員很少,整個工地只有15個泥瓦匠。如果導流洞不打開,大壩就不會關閉,整個工程就毀了。在這種情況下,隧道民工團積極采取措施,發揮集體智慧,老師傅自告奮勇帶徒弟。幾天時間,120名民工被培訓成了破巖技師,工程進度很快。原來壹天進不了壹米,然後壹個班就能進壹米,甚至兩米,這在人工操作的隧道進度中很少見。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隧道終於在1959年3月10日12時開通。隧道長213m,內徑4.5m,進口中心標高13m,最大流量53s立方米。它襯著鋼筋混凝土,有壹個傾斜的入口和壹個帶固定輪子的平板鋼閘門,它的質量也很好。

隧洞進口建築物是輸水隧洞的咽喉,通過它可以將水引入隧洞,是水庫的關鍵工程之壹。分為進水口、控制臺、控制室、洗消平臺和攔汙柵五個部分。它的閘門總是開著的,當發電站和輸水隧道需要維修時,它偶爾會關閉。

進水口:壹方面,進水口要求能量損失小,能避免水流分離引起的空化,其斷面盡可能平緩地變化,與平臺水流方向壹致。另壹方面,由於攔汙柵和水閘的限制,需要考慮施工的便利性。因此,兩孔摘米鐘形矩形進水口的頂面有壹個半徑為6.75米的弧形。側面變為半徑為2.0米的反曲線,底部平坦。進水口分為兩個孔,每個孔寬3.5米,高6米,反弧形曲線逐漸變化為寬2.0米,高4.0米的閘孔段。

控制臺;高度32.0m,頂高程43.0m,底高程11m,主要用於支撐啟閉機、操作閘門和攔汙柵。為了自身的穩定和安全,也為了防止隧道表面巖石的局部滑動,采用了扶壁式擋土墻,由三個橋墩和壹個40厘米厚的斜墻組成,並在35米的標高處修建了壹個清理平臺,用於清理攔汙柵和修復閘門。清理平臺內墩寬1.5m,邊墩在19m標高以下,寬度由1m反弧曲線改為2.5m19米以上為1米,側邊橋墩以1: 0.5的坡度上升,全部采用140混凝土砌築。洗消平臺的橋架凈跨度為3.5米,與中、邊墩固定端連接,使橋墩連成壹個整體。

控制室:閘門和攔汙柵啟閉機安裝在控制室,控制室是輸水隧洞的進口樞紐,樓板和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控制室長13.2m,寬12m,總面積158.4m,墻體為磚墻,屋頂為紅瓦,四面落水。

閘門:有兩個閘門* * *,為斜升式固定輪鋼閘門,高5.115m,寬5.054m,重量7.4噸,多了7噸。閘門啟閉采用雙吊點75t固定式啟閉機;閘門由直徑30cm的鋼索滑輪組驅動,其軌道采用1: 0.5的坡度。喇叭口以下,軌道支撐在中墩和邊墩上,喇叭口以上,支撐在專用軌道梁上。為了減少閘門開啟和關閉時的摩擦,在每個閘門的支架上安裝了六個滾輪。

攔汙柵:為移動式封閉式水柵,高6.7米,寬3.90米。通過攔汙柵的平均流量約為1.25秒立方米,水頭損失約為0.1.38米。軌道橋臺沿線橋墩坡度采用1;0.5,用八公斤的鋼軌直接安裝在橋墩上。攔汙柵框架采用型鋼拼裝,柵條采用鋼板,寬75mm,厚12mm,長3434mm。進水口上方攔汙柵采用140鋼筋混凝土結構。灌溉渠道工程於1961年1月25日開工,7月基本完工,開始發揮效益。幹渠從長潭到澤國,全長l 2 3公裏,其中最大輸水能力53 m3/s的灌溉幹渠長20公裏,34.1 m3/s長12.3公裏,幹渠7條,長87.5公裏(其中4條可通達,底寬10米)。

從水庫下的電廠尾水渠開始,經過原老河道,沿河道右岸山麓繞過馮家嶺,過小裏橋溪,經馬嶺至三官堂,彎直永寧河,兩端堵壩。水流經壩渠(水位高出地面約0.8米),再通過山船沿左岸平原開挖石方。長潭至山頭洲幹渠全長14.7公裏,土渠面寬20米,底寬4.5 ~ 5米,深2.5 ~ 3.5米,坡度1/1000,石渠坡度1/1000(渠道經過馮家嶺、馬鶴淩、山頭洲時,坡度分別變陡至1:600)。沿渠建築物108座,其中倒虹吸3座;中正倒虹吸、三官堂倒虹吸、蓬安倒虹吸,* * *長20米;兩個6孔控制閘門(不包括未啟用的三官堂隧道控制閘門):巖頭控制閘門和山頭洲控制閘門;5座9孔泄洪閘:巖頭泄洪閘、北洋泄洪閘、林家翹泄洪閘、三官堂泄洪閘、山頭洲泄洪閘:壹座渡槽:小李橋渡槽;有四座公路橋(即黃線跨幹渠橋):長潭公路橋、小裏橋公路橋、山頭洲閘公路橋、茅舍公路橋;二十三座臨時橋(跨幹渠鋼筋混凝土結構橋):茂恩橋、錢江橋、潭德橋、藍燕橋、巖頭橋、肖恩橋、藍田橋、嶺根橋、專業橋、北洋公路橋、北洋臨時橋、北洋醫院橋、小李橋臨時橋、穆白外國臨時橋。三座碾壓壩:蔣家坳碾壓壩、東坳碾壓壩、新李敖碾壓壩;隧道壹:三官堂隧道,長l 90米,寬4米,高5米,為半圓拱形。此外,還有62條排水溝和涵洞。整個灌渠工程的難度,從這不到15 km的路段建設設施也可見壹斑。

七條主要運河遍布黃巖平原,在灌溉和運輸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壹幹渠起於焦坑附近,經童家洋、半洋翠,止於東路,長8km,底寬13m,坡度1: 2,水深3.6m。

第二幹渠起於房山北麓十裏鋪,經夏朗山,止於閘橋,全長16公裏,渠底寬13米,比降1:2,水深3.4米。

第三幹渠起於通榆,南經洛陽至簡陽湖,上經後洋津,止於杜嶴附近,全長4公裏,渠底寬12米,坡土3.2米。

第四幹渠起於路橋至蔡家洋、東山頭、葭沚鎮以南至海門,長12.5km;

第五幹渠起於路橋,經洪倩、三甲、金清農場,全長12.5公裏。

第六幹渠起於路橋,經蓬街、新市、金清閘,全長18.5km,渠底寬10m,坡度1:2,水深2m。

第七幹渠起於路橋,經井泉、新橋管,止於新河,全長14km。

此外,為不影響溫嶺至松門梁雲河及金清港的交通,選擇從盤馬山經二塘街至金清門附近修建壹條渡槽,穿越金清港,與第六幹渠相連,全長9公裏。

江北渠道:1965年冬至1966年4月,長潭水庫配套工程之壹的江北渠道竣工。江北航道位於永寧江北,故名,是貫穿永寧江北的壹條主要航道。東起黃巖潮基巖頭倒虹吸,經潮基、溪頭、頭陀、於霞、錢新、拱東、王林至臨海縣西岑長甸,全長39.29公裏。渠道入口的設計流量為每秒5立方米。全渠有內徑1.8m的倒虹吸和內徑2.6m的隧洞。共有43座水閘,其中21水閘,22座控制水閘。江北航道受益區是壹個狹長地帶,南有河流,北有山體,壹般寬度為0.5 ~ 1 km,最窄的地方是山川交匯處。以前大部分農田靠農田,冷水田,稻田,麻田。現在基本解決了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改善了工業和人民生活用水。長潭水庫大壩防護工程設計防洪標準為三天降雨量1.400毫米,總洪量5.82億立方米,水位44.6米,下泄流量2845秒立方米。設計要求將大壩加高3米。由於國家經濟調整,大壩保護工程尚未實施。水庫原設計防洪面積28萬畝。水庫截流後,下遊永寧河淤積加速,泄流能力由原來的200秒立方米降低到目前的20秒立方米。現在日降雨量50 mm時下遊頭陀區1 ~ 30000畝農田被淹,防洪面積不符合設計要求。

長潭水庫建成防洪蓄水後,永寧河整治工程未能跟上,下泄水量大大減少,影響了永寧河的生態平衡。潮汐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河道嚴重變窄,排水不暢,使長潭水庫下遊及永寧河兩岸農田內澇更加嚴重,同時影響西江排水。漬澇面積8萬多畝,情況繼續惡化。長潭建水庫前,感潮河段長43公裏,感潮邊界達到汕頭船以上16公裏上岸村。上朱潮流2700秒立方米,海門300噸船可直達黃巖,30噸小汽船可達潮濟。但從1962年開始,永寧河水量近50%被攔蓄(水庫建成前長潭下泄量為5.4億立方米/年,而1962-1980年僅為6000萬立方米/年)。上遊最大洪水流量由2100 m3/s降低到74 m3/s,造床力大大降低。

到1978年,4條2公裏長的永寧河河道已淤積泥沙2700萬立方米,其中北洋至三江口38公裏,淤積22365438+10萬立方米。河床普遍擡高1.7米,河道斷面平均縮小58%,河寬縮小44.5%。由於河床擡高,永寧河中上遊內河航運已無法通航,下遊航運噸位也明顯減少。剩余移民問題是影響長潭水庫效益充分發揮的重要原因。

建庫以來,四批移民共遷出5974戶,未按計劃遷出2158戶。其中海拔38米以下的607戶,涉及7個鄉鎮的25個村。這些年我們要控制蓄水,比正常少1.438+0億立方米。

長潭水庫自1962年建成以來,從根本上改變了黃巖縣、溫嶺縣、椒江市和臨海市西岑鄉的水利狀況,為發展黃文平原的國民經濟和形成臺州金三角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水庫的護壩工程尚未完工,配套設施不全,林地征用、移民安置、水費、灌區管理等政策未得到妥善解決,旱澇、水電、上下遊等方面仍存在矛盾,影響工程績效。今後要確定長潭水庫的最終規模,完成護壩工程,完成水庫移民,完成灌區和泄洪工程,徹底整治永寧河,加強科學管理,進壹步利用水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