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萬州長江大橋的建設歷程

萬州長江大橋的建設歷程

1997年,壹座長856米、主跨420米的勁性骨架鋼筋混凝土拱橋——萬縣長江公路大橋,在歷史悠久的萬州市誕生了。跨過滾滾長江,下到三峽雄關,遠處的女神朦朧迷人,形成了天、水、山、橋、城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觀。這座橋打破了當時世界上建成的最大跨度鋼筋混凝土拱橋(390米)的記錄,成為世界上同類橋梁中最大的壹座,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和中國第二屆詹天佑土木工程獎;壹批從事大橋設計、施工和科研的骨幹受到表彰。

大獎的背後,是壹批有識之士為大橋建設走過了六年坎坷的前期工作之路,在前期工作中做出了不為人知的貢獻,創造了寶貴的經驗。作為這座橋前期工作的參與者和組織者,作者以詳實的資料和親身經歷再現了這壹歷史原因。希望歷史不被遺忘,讓後人不忘前人,面向未來,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把人們的交通事業推向更高的高峰。

交通廳領導小組審時度勢,決定方案,省計委批復初步可行性論證定調。

建國以來,萬縣貧困山區人民30多年來壹直夢想著修建長江公路大橋。四川省和交通廳的歷屆領導也多次上書國家,要求修建這座大橋。1983省計委向國家計委提交了《關於建設萬縣長江大橋的請示》。但由於種種原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跌宕起伏,大橋前期工作也壹度中斷。8月20日,1987,以四川省交通廳廳長郭宏喜為首的領導集體召開會議,研究“八五”期間交通發展規劃。根據國家重新啟動三峽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水位標高已初步確定的信息和機遇,萬縣公路長江大橋的建設計劃再次提出,以加快前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接著,萬縣行署、計委、交通局將《關於萬縣長江大橋可行性研究論證的請示》發至省政府、計委、交通廳。時任省計委黨組書記的溫心和時任分管計劃的副主任何先聰作出批示,同意組織論證。

1987 165438+10月26日,省計委、交通廳聯合召開萬縣長江公路大橋初步可行性論證會。邀請了馮天覺、艾等省內工程技術資深人士,國內高校和設計施工單位的專家教授,以及國家、省、地、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代表60余人參加論證。經過實地調查、反復論證和比較,初步確定了推薦的橋位和兩端引道。經交通廳和省計經委批準,省計經委於1987 12 16發布了《萬縣長江大橋初步可行性研究論證會紀要》。這份總結為萬縣公路長江大橋的可行性定下了基調,為進壹步的準備工作指明了方向。

可行性研究嚴重受阻擱淺,副省長蒲極力排除幹擾。

省計經委批復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會議紀要明確要求當地嚴格控制橋頭及兩端引線(國道318),不得修建任何建築物。萬縣地委書記、行署專員對實施紀要作了相應的批示,但並未實施。所選橋址已用於建設654.38+10萬噸燒堿廠,並計劃在引橋兩側建設6萬噸化工基地,必將給橋梁建設和運營帶來汙染和腐蝕,危及安全,影響人文景觀。交通廳為此多次交涉,郭宏喜主任親自前往調解,均無效。省人大和萬縣地委、行署領導都很關心。6月1988,19日,省人大環保教育檢查組提出萬縣燒堿廠不能與長江大橋合建的建議。10月20日,1988,165438,萬縣行署15專員辦根據這壹建議作出了“回應”。9月20日,1989,萬縣CPPCC向當地政府發出了萬縣長江大橋建議書。指出:“新建年產65,438+0,000噸燒堿項目距離橋址太近,該區域靜風率高。氯化硫等有害氣體形成的酸雨和酸霧會長期漂浮在空氣中,對橋梁的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造成腐蝕。橋的位置是國內相關部門專家公認的最佳位置,做出的結論不能推倒重來。

為確保橋梁施工和今後運營的安全,燒堿廠有害氣體排放車間應按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要求立即停工或撤離,現有廠房改造改作他用。這是壹個科學客觀的建議,代表了有識之士的強烈呼聲。但占據橋頭的燒堿廠正在加緊施工,引道兩側化工基地的前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改線的橋頭引道被占據。在這種情況下,大橋前期工作被迫擱淺,面臨長達壹年多的僵局。危急關頭,原萬縣地委書記、時任省人大常委、省人大萬縣工委主任歐陽榮坐不住了,壹路跑到省委匯報,請求支援。6月5438+0989+10月10,省政府副省長蒲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委托,在會上進行專題研究。在聽取各方意見後,蒲決定親自帶領省直有關部門和設計單位到萬縣進行現場辦公協調。普副省長到達萬縣後,立即展開調查,深入實地調查。並於6月29日1989,10在地委禮堂召開大型現場辦公會,地委及行署領導集體、人大、CPPCC、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省、地計委、建委、城市規劃、國土、環保、化工等部門相關領導、專家、工程技術負責人,部分不知情的幹部也出席了。會上,各方代表各抒己見,真是唇槍舌劍,白熱化。蒲副省長在認真分析利弊後,排除幹擾,進行了總結,形成了《關於解決萬縣長江大橋工地和化工廠建設問題的會議紀要》,由萬縣行署以(1989)140號文件印發實施,並抄送省政府及有關部門。

項目決策更加受阻。有識之士寫信說實話,楊汝岱批示力挽狂瀾。

就在前期工作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爭取國家組織評估後項目決策的時候,遇到了壹些部門較大的阻力。有的公開向當地政府發文,不同意現場辦公“紀要”;有的給當地領導發傳真電報不同意橋頭化工廠搬遷,讓當地政府很尷尬。那時,橋頭化工廠即將基本建成,原計劃在遠處的鹽酸罐裝車間也不遠了。原規定橋址200米範圍內不得新增建築物的規定未落實,被強制選擇的引道用地再次被占用。規劃中的化工基地正在加快建設進程。

面對這樣的情況,交通廳仍然堅定不移地執行《紀要》,向國家計委和交通部提交了大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請求國家組織正式評估,得到了交通部的全力支持。受交通部委托,省交通廳、省工程咨詢公司於10月22日在萬縣召開“萬縣長江大橋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會”。專家組由65,438+07名專家組成,其中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肖恩元、趙雲鶴,科學研究院範世成,四川省臧迪華、馬、張連燕、陸震,肖恩元任組長。主要任務是為國家項目決策確定橋梁和導線的技術方案和經濟方案。面對有害氣體侵蝕和嚴重的行政幹預,與會代表反應強烈,評估工作受挫。專家組堅持顧全大局,在通過評估的同時提出了認真的意見,並形成了總結。

但是如何落實評價意見呢?誰願意和這些實權部門和地方勢力對抗?前景有三種:要麽隨大流,放壹放;要麽無視橋的後果,接受現實,以人情為樂;或者按照科學原理行事。面對這種是非,筆者建議省委書記楊汝岱再反映壹下實情,給到會的廳領導發函,得到了批準。交通廳老領導陳玲同誌將1990 12 1號舉報信呈省委書記楊汝岱,並抄送謝世傑省長、蒲副省長。如岱同誌當即指示:“遵照普同誌在現場辦公會議上決定的意見”。萬縣地委書記張增榮、行署專員唐主持了地委、行署聯席辦公會議。行署專員通報了項目可行性評估情況,確定了落實普副省長現場辦公決定和專家評估意見的具體措施和原則。隨後萬縣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總結教訓,排除幹擾,統壹思想和行動,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蒲副省長現場辦公“紀要”和地廳級聯席辦公會議決定。這就從上到下扭轉了局面。根據這壹情況,省計委和交通廳扣押了該架戰鬥機,並於6月24日聯合向國家計委和交通部上報了本次可行性研究評估會議紀要和要求下達設計任務書的報告,199165438。同年5438年6月+10月,交通部批復設計任務書:同意黃牛孔大橋的位置、建設規模和標準;約定主橋壹過河,要求在初步設計中對橋跨和結構的方案進行準確的比較;總投資1億元;建設單位:四川省交通廳;建設期為3年,將在“八五”期間完成。歷時四年,萬縣長江公路大橋工程順利竣工。

交通部總工程師楊主持初步設計審查。

根據交通部批準的設計任務書,四川省公路設計院組織設計攻關,拿出設計方案。1992 1年4月28日至5月28日,交通部在萬縣組織了橋鉛(國道318)工程初步設計審查。交通部質檢站教授級高工熊哲慶、壹院橋梁設計大師、二院總工程師周湘嶽、公建規劃院總工程師龐俊達、副總工程師肖恩元、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蔡,以及鄭俊蓮、、黃、、陸震、李魯津等知名專家齊聚壹堂。交通部總工程師、公路司司長楊主持會議。會上,設計院提出了主跨400米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主跨350米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主跨420米勁性骨架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等6種橋型方案進行比選,推薦了420米勁性骨架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方案,突破了當時建成的390米跨度世界最大鋼筋混凝土拱橋。但設計施工難度大,有壹定風險。針對技術難點,提出以下建議:60號高強混凝土配合比和彈性的試驗研究;超大跨度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的制作、運輸、安全方法、工藝試驗等重大科研課題。設計評審的關鍵問題是是否打破同類橋梁的世界紀錄。也有資深專家憂心忡忡,警告:四川橋梁界創造世界的最大誌向值得稱道,已不朽,但如果搞砸了,將是永遠的罪人。專家組以極其負責的態度,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了綜合分析,用詳實的科學數據做出了判斷,對推薦方案提出了修改、補充和完善的寶貴意見。

1992 10.2、交通部下發《關於萬縣長江公路大橋初步設計的批復》,同意推薦的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橋型。為確保萬無壹失,決定增加技術設計階段;拱跨跨度未確定,建議在350米至420米之間,應在技術設計文件審查中確定;提出了在技術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和回答的主要技術問題。授權的技術設計文件由四川省交通廳審批,並報部備案。

萬州長江大橋前後對比

交通部初步設計批復中明確提出了橋梁技術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和回答的主要問題:

(1)橋址地質未徹底查明。在補鉆的基礎上,需要進壹步論證拱腳落在哪裏,通過優化拱軸線和矢跨比來確定最佳拱橋跨度。

(2)考慮到三峽水庫誘發地震的影響,應采取相應的地震烈度設防措施;

(3)橋梁使用的剛性骨架截面薄弱,橫向連接薄弱,應適當加強,使其有足夠的安全儲備;

(4)鋼管節點與剛性骨架的連接、施工穩定性和鋼管內混凝土澆築工藝應絕對保證。

針對上述問題,交通廳組織設計人員和地面勘探人員對橋址地質進行了重新鉆探,選擇了最佳的地質構造作為拱腳的落腳點。設計人員在設計理論中應用了拱圈強度校核的非線性綜合分析、施工過程的非線性穩定性分析等力學分析和控制方法,正確評估了拱圈結構在成型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確認了420米跨度剛性骨架拱圈結構成型過程和施工操作過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並委托西南交通大學進行了模型試驗。委托省內優於機械研究、國內穩性程序計算方法最先進的飛機研究單位對穩性安全系數進行校核分析,采用最可靠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