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是道教南宗的發祥地,有許多道士在此山修行。洞天是道教所用的仙居,意思是洞裏還有壹個天地。事實上,這是壹個三面環山的峽谷,只有壹條小路可以通過。羅浮山的大部分寺廟和廟宇都是建在山洞裏的,從18到其他幾百座都有。朱明洞位於羅浮山南麓,是羅浮最好的景點之壹,全稱是“朱真洞”。什麽是“朱姚明貞”?有兩種觀點。壹個是《廣雅》,根據中國最早的書《爾雅》解讀。據說朱明也被稱為姚珍,所以它也被稱為朱明姚珍。另說:穴南,南屬陽明,色紅;東、西、北、南四個方位的南與四時的夏相稱。爾雅稱夏天是朱明的時光。南宋謝靈運(385 ~ 433)寫的《九洞》,就是其中之壹。隱夜引光,幽境明。因此,朱明的陽殿就是姚珍的陰殿。“這是朱明東正式名字的開頭。742年(唐天寶元年),朝廷命司在羅浮築百尺壇祭拜山神,並派道士沈太之祭拜羅浮。據道書記載,“沈太之在朱明發現洞口,俯視無底,雲霞輝煌。”蘇頌東坡詩:“羅敷優於萬仞,而扶桑不如。默默坐在朱明洞,魚池自肥。“朱明洞原是漢代朱真人修行的地方。在宋代,有壹個石表說朱的真正的天堂(現在丟失)。

朱明洞景區被香山、獅山、梅花、馬山環繞。洞內樹木茂盛,植被覆蓋率達90%。而且洞裏有洞,大洞上蓋著小洞。朱明洞有七個小洞,即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夏青洞、梁毅洞、袁泉洞和梅花洞。石雕上有許多銘文。洞內有徐沖古景、朱鳴亭、東坡亭、曠欣亭。還有陸毅軒、仙人床、飛來石、蓬萊徑、洗藥池、煉丹爐、原帥樓、白蓮池、會仙橋等名勝古跡。徐沖古景在朱明的入口處。326年至334年(東晉鹹和年間),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藥理學家葛洪(284年至364年)來到羅浮山,選擇此地建庵修行,煉丹煉丹,著書講學,創立了道教南宗靈寶派,名聲遠播,前來學道的人很多。葛洪在羅浮山東、西、北修建了三座寺廟,講學著書,留下了116卷《抱樸子》、《肘急方》、《神仙傳》、《異集傳》、《金匱要略》等著作。朱明洞的楠楠庵叫杜旭,又名徐玄。葛洪死後405年(東晉藝兮元年),重修為祠,並舉行祭祀儀式。714年(唐開元二年),明成祖派道士到羅浮山求雨。742年(天寶元年),建百尺壇祭山神,不久又派沈太之祭山。這期間,周迅(今徽州)巡撫也奉命來此祭祀,改廟為空觀。設置10家庭護衛,安排2個道士專職祭祀。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敖也到徐沖拜山,當時他是周迅的知府。北宋徐沖道士南宗七祖之壹的白玉蟾說“此時顯,而後顯象”。1087年(宋元),授錢額,改名沖虛關,沿用至今。至於今天清代廣東大使芮林所寫的匾額,則加了“古”字,成為“古”的概念。

關坐北朝南。主體為壹套四合壹的四合院木石建築結構,包括山門、大殿和兩廊。主樓兩側是100多間平房和兩層道教宿舍、食堂、倉庫等附屬建築。總建築面積4400多平方米。關羽門正中上方是“徐沖古風”的石碑。牌匾兩側的對聯“午後三清園,朱明七洞天”是明朝天啟年間袁崇煥幕僚番禺人李雲龍所寫。“典”與司同義,“武”在十二生肖中屬馬,“典武”為司馬,即晉朝。大雄寶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神靈,屋頂鑲嵌著石灣名匠吳啟宇制作的壹排雙龍戲珠和花木亭大型彩陶雕塑。大殿左側是葛仙廟,右下側是黃大仙廟。觀中有壹口長生井,是康熙年間道士張妙生(雲仙)所鑿。是羅浮三大名泉之壹(其他為卓溪泉、娘娘泉)。從1985到1987,地礦部、綜合利用研究院、省地礦局的專家進行了反復試驗。結果表明,出露於羅浮山斷裂帶北側的長生地震水是壹種富含鋅和重質碳酸鈣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許多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到徐沖旅遊時,都把帶回壹點“神仙水”視為幸事。右側有葛洪煉丹爐、洗藥池等古跡,以及後人修建的東坡山房、史丹祈福長壽石刻等。徐沖觀是杭州黃龍觀和香港黃大仙觀的發源地。

1945春夏期間,中共中央、廣東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都設在沖虛關。徐沖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活動基地之壹。也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期間,由政府出資,港圓玄學院和社會各界人士贊助,對徐沖寺進行了修繕,古觀煥然壹新。黃龍洞位於羅浮山大石樓、獅子峰以南,小石樓以西。這個洞穴以其美麗的風景而聞名。洞內有黃龍寺、八卦臺、獅子洞、七星壇、除塵橋、劉備池、隱崔琰、瀑亭、黃龍瀑布等景點。黃龍觀原為葛洪西安廟舊址。唐朝末年,政權被眾多豪傑瓜分,917年(梁末振明三年)。占據今兩廣的京派水師劉隱的弟弟劉,在廣州稱帝,改國號曰,後改漢,史稱南漢,改時代為幹衡,幹衡元年為三年。劉假裝是真正的龍天子,根據易經的卦,他創造了壹個“?”單詞作為名字。又叫:夢見仙人帶他到了壹個“兩峰重疊,壹水對流”的仙境(其實是他事先搜過的),還說夢見黃龍從這裏開始。“兩峰”指的是石建築,“壹水”指的是黃龍瀑布,所以把原來的金沙洞改成了黃龍洞。劉在黃龍洞建宮,劉建天華宮。959年(大寶二年),劉修建天華宮。宮殿的左側建有陽門,右側是門、雲華閣、甘露閣、羽閣和龍洞石遺跡。明代詹若水在此修建了思賢祠。清康熙年間,徐沖寺道士張運憲(苗升)在寺旁修建了黃龍寺。此觀毀於1958,僅在山石間發現壹塊石碑,刻有“黃龍觀”之名,右側刻有“嘉慶任申(即1812)中秋姬旦”,左側刻有“蘇空時方丈重修萬依感謝信”。

上世紀90年代新建的黃龍觀,擁有原本山中絕美的天然泉巖自然風光。“黃龍洞口千樹,青苔滿鳳羽”,讓人感覺超凡脫俗。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青松關全力重建黃龍關,新建的黃龍關規模宏大,建築面積遠超徐沖。在進入視野之前有兩個優雅的拱門。有宏偉的寺廟和房屋,如石三廳,三清殿和妙蓮池。

黃龍洞距沖虛關5公裏,距中國第壹站2.5公裏,有公路。酥醪洞位於羅山以北、浮山以南的深山峽谷中。它曾被稱為羅浮的最深處,“生活精神的奧林匹克區和耕作的福地。”據《仙女物語》“安七生與女神會於玄丘相會,飲其香酒,飲其醉後露,皆成酥醪。”這個洞因此得名。洞內有酥泥觀、小蓬萊、白水門、博雲寺、忘機石、七娘潭、沸石、寧碧潭等名勝古跡。

酥醪的概念最初是葛洪北寺。前有蓮花池(現已廢棄為田地),後有青山,總面積2700平方米。大廳裏有三個泥塑:中間是靈祖,左邊是呂春陽,右邊是葛洪。由於年久失修,這些雕像已經被毀。正殿院內有亭子,飛檐高柱。展館高7.4米,占地約26平方米。亭子上蓋著琉璃綠瓦,以前是弟子受教講經的地方。亭子旁邊有壹株百年山茶花。天井兩側有附廳,正殿左側有壹個小亭子,原是道士姜英濤所建。象山黃培祥題寫了壹個匾,上面寫著“浮山壹樓”。這座建築是新中國成立後重建的。寺內有鐵制香爐、青瓷花盆墩等古物,還有壹張張尚完整的道碴床——混元床。據說蔣介石和蔡廷鍇曾經睡在這張床上。

酥醪原觀在石洞以東1.5km處,現觀為康熙末年道士柯所建酥醪院,雍正初年改為觀,又稱之川北寺。同治、光緒年間,方丈陳明貴曾在此講學。1929 (18)年,住持張永玉、陳、何集資重修。陳主政廣東時,在蘇老關後山建了壹座鶴亭,可以觀賞白水門瀑布。1968年,村民將正殿改建為學校,正殿兩側套房作為大隊倉庫。由種植條件優越的古代道士用泉水釀造而成的酥醪幹菜,被稱為神仙菜,是該縣出口商品之壹。洞東有明福洞,距朱明洞沖虛關2公裏,洞內有九天關。九天觀原名明府觀。起初明府的概念是建在春福之地,到了南漢就建了。宋朝給的金額是蘇東坡寫的(失傳)。《童鳴誌》載:內有西華道院,為張隱居之所。這個概念在宋、元、明時期就有了。明末,在匡廬的讀書觀中,他自封為明福洞主。陳明遊《明府觀》詩雲:“狂歌白鹿原逍遙,訪羅浮洞仙。金塔好爬,鐵橋難找。清煙暖鎖燒丹爐,山澗香洗藥泉。可笑秦人迷惑方士,海中三島只是虛有其表。"

清初,西華道觀被廢。乾隆至乾隆間,方丈莫明星重修,著名的九天觀。現存的九天寺是民國時期重建的,建築面積532平方米。正殿為金闕寶殿,供奉北方真武田璇神,側殿包括鹿尾殿、八仙殿和呂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撥款,香港元軒書院贊助修繕,被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門前的池塘裏有幾棵水松。老記載說:“很奇怪,很古老,快壹千年了。”觀禮臺邊有著名的九天關礦泉水廠。

距九天關西1公裏處,有梅花村、謝爾泉、窯洞、逃生石刻、西華道院等名勝古跡。九天觀東南2.5公裏處是瀾石圍,東面是釣魚臺、仙橋、葛洪大藥房、觀元洞。白鶴洞位於羅浮山東側,洞內松林常棲息白鶴,故名;或者認為白鶴觀後面有壹座形似白鶴展翅的白鶴峰,故名白鶴洞雲。洞內建有葛洪東安寺,白鶴洞的旅遊景點有白鶴觀、五龍潭、水簾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徑等。

古白鶴寺原在葛洪東安,地址在石東西關場鋪。明朝萬歷年間開始衰敗。清康熙年間道士孫在觀西水簾洞洞口又建了壹座白鶴觀。這壹觀點是抗日戰爭東江縱隊政治部提出的。松鶴軒酒店於1955拆遷後建成。旁邊有三棵古榕樹,被太陽遮擋著。當代徽州書法家秦咢生在夏榮大石頭上的題字是:美麗的雙峰,纏綿的連枝,羅浮勝境,蝴蝶也迷離。袁超洞位於中國第壹站神倉西南2公裏處。元末南樓寺遷至此。“袁超洞”石碑是為祁玉凱題寫的。大門上刻著“自古無人開暗門,因天門霧鎖,今日我有鑰匙穿軒”。門前有“雲深處”石刻及“秦之銜賞戴華陵,博羅縣檁加七級記十次,禁伐林木通告”碑文。石雕《雲深處》源於宋吳及詩:“兀鷲飛處,南樓開梵宮。和尚歸月,人在白雲中。”從福田到袁超洞的路上,有仙橋,仙橋下有仙人腳印、仙人爪、仙人壺。1945東江縱隊前進,報社向北撤退時,報社的印鈔機就藏在袁超洞前的壹個山洞裏。

南樓寺原在小石樓南。景泰,壹個在大同的和尚,梁,最後到了這裏的毛安。“其徒無水,景泰立於地有幾尺水,號卓西泉”(見《唐庚遊記》)。

743年(唐天寶二年),廣州刺史蕭瑜建南樓寺。和尚要求迎接釋迦牟尼雕像的強大太監何興成用珍貴的橙子進貢,因此這座皇家寺廟被命名為“項燕寺”。仍開明月戒壇於殿右側,嶺南出家者皆於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經翻譯家懷弟,是南樓寺的和尚。861年(唐憲通二年),南樓寺劃歸中閣寺(懷帝所建),另在山腳西建南樓寺。宋代仍有,元末遷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詔毀寺。南樓寺並入延慶寺(伏角崗西麓,毀)。光緒年間,在袁超洞重建了南樓寺。

項燕寺原名南樓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人多羅將釋迦牟尼鐵像運到番禺,船卻不動。743年,宦官何興成奉命在南樓寺建祠,迎請釋迦牟尼塑像(《博羅縣誌》編者註:塑像毀於人們鑄造農具)。事成之後,何慧超起死回生的時候,帶著南樓寺僧人種的珍貴橘子前來進貢。唐玄宗將南樓寺命名為項燕寺,柑橘園為禦花園。宋玉京(1000 ~ 1064,前工部部長)在《項燕寺誌》中說“紫山(羅浮山)有十余精藍(佛寺為藍),惟項燕之基最老”,為歸德樓寺址。明洪武二十四年,項燕寺並入延慶寺。在康熙和雍正年間,項燕廟被重建,但它不再是原來的網站。現存的項燕寺重建於1931年(民國二十年),位於沖虛關西南3.5km,距白鶴關1km,建築面積288m2。在寺廟的入口處有壹塊項燕古寺的石碑。該廟長期以來壹直由軍事教學隊使用。中國的第壹站位於羅浮山南麓,黃龍關系的顧青峰下。平臺海拔300米,方圓1.6萬平方米。四面環山,四面環水,有險峻的懸崖,有郁郁蔥蔥的樹木。平臺壹側的東溪旁有蝙蝠、半月形、棕櫚巖,其中棕櫚巖最為奇特。巨石中空,底寬頂尖,形似和尚雙手合十。巖石上方是“飛雲濺雪”的巨大瀑布,前方有“嶺南第壹山”的石雕。中國首站周邊有10多個洞穴,其中以逍遙洞為最。“自然禪,無假修。”每個不知名的山洞裏都有石柱、石桌、石凳;還有姚劇池、雞泉池、卓偉池、風雨潭、水簾洞、羅漢洞、石渡口等景點,還有很多摩崖石刻。站臺邊上有壹棵千年銀杏樹。樹是空心的,但它仍然開滿了花,充滿了活力。距臺南四公裏是華壽碧湖大東水庫。水庫淹沒的是崇禎末年華壽寺高僧弘遠重修的華壽寺。中國第壹植物植被茂密,出產多種中草藥,如何首烏、巴戟天、黃精、黨參、雞血藤等。

華壽寺建在華壽塔後面。《盧浮宮傳奇》中說:“此地常有五百場真人晚會”,所以被稱為中國第壹場。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玄宗聖旨建寺,荒廢已久。明朝崇禎年間,佛教高僧空音(道度)及其弟子可重修華壽寺。原寺-山門聯:“壹門深入羅浮路,五百人登中國第壹臺”,即空筆。故“釋宗風,十方雲滿水,風會隨”(見《博羅縣誌》)。韓克(最後壹人)是博羅名臣韓的長子,也是清廷入華後文字獄的第壹個受害者。當時改朝換代,許多明代文人出家,第壹座漢廟不斷擴建改建,古漢廟成為羅浮山第壹座禪林。古寺規模宏大,由三座水平疊置的龍形建築組成,殿宇100余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1964年,華壽寺的大雄寶殿和鐘樓被毀,隨之而來的“文革”使華壽寺夷為平地,沒有留下壹片瓦片。

1986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華壽古寺。第二年,香港同胞關集資重建了中國第壹個空間站。鐘樓舊址上有望海觀音、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9米高的雕塑。大雄寶殿和釋迦牟尼、十八羅漢像也已第二次完成。正殿兩側是古剎和齋堂,此外還有可容納3000座神社的普通佛塔,以及壽池等配套建築,古剎再現輝煌。民國《博羅縣誌》中記載中國第壹站西南山麓為大洞。其中有壹座古廟叫花手,形勢雄偉,故山中遊人入。顏在門首說:“羅浮第壹地。”這座寺廟壹直保存到清朝末年。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水利,在壹個大洞裏修了壹個水庫,叫華壽碧湖,華壽寺被淹沒。這是壹個從陸路進入盧浮宮的地方。

根據羅浮山的記載,在古代,乘船到羅浮的人,都是先到泊頭(今九潭鎮義和泊頭村),然後肩挑經鐵廠嶽明廟進入羅浮。嶽明寺前有壹座石牌坊,刻有“羅浮初邸”四個字(已廢棄),所以嶽明寺也叫羅浮初邸。1094年(宋紹聖元年),蘇軾貶謫徽州,其子蘇果第壹次遊羅浮,為入山之道。

嶽明寺建在鐵廠圩的壹個山坡上,坐北朝南,長60米,寬80米。山體坡度逐漸加大,布局為三個院落,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第壹個入口是大雄寶殿,右邊是客廳。第二個入口,東邊是觀音寺,西邊是關帝天;第三個入口是大佛殿。嶽明寺由僧人於985年(宋永熙二年)創建。因石雕“嶽明·譚潔”而得名嶽明寺。嶽明寺並入博羅縣所在的福寨崗西麓的延慶寺。但是原來的寺廟被保留了下來。延慶寺是官僧協會所在地。大概是嶽明廟的土地歸官方所有,嶽明廟自給自足。1867年(清同治六年)重建。1978年,嶽明寺被列為第壹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鐵廠公社修復了寺廟主體。

嶽明寺前原有的石刻“梅花故裏”已經丟失。有人認為此地原是《龍城記》中記載的趙世雄在隋煬帝房中醉酒的梅花村。羅浮山風景資源豐富。衛星圖片顯示,山內景點綜合密度是黃山的1.1倍,九寨溝的1.3倍,張家界的1.4倍,與桂林持平。

羅浮山的宗教建築和九廟十八廟壹樣多。其中以武官廟聞名。五觀是徐沖、酥醪、白鶴、九天、黃龍。這五座寺廟分別是華壽寺、寶積寺、項燕寺、嶽明寺和博雲寺。

長壽觀本名孤青觀,在黃龍洞孤青峰下。唐朝改長春觀,移軍子巖後。重建於宋代,改名為長壽觀。今天,牛徑上有壹個卵石墻地基,是它的遺址。南韓在壹個僻靜的山洞裏重建。鄒《指掌圖》雲:“觀壽觀西北幽洞(註:南漢天華宮今稱南天華)。宋末毀,遷至榕溪旁的縣城。它已經被遺棄了。

叢林景觀在項燕廟的左邊。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拆掉了部分道觀,將建築材料搬到這裏,建造了叢林觀。裏面有壹個舞蹈室,方便四處旅遊人。今天不行。

黃仙觀在茶山,又稱茶山觀。乾隆末年,道長在郭芙創立,拜葛洪的仆人黃業仁,其地名為黃顯東。羅浮山住著三個黃葉人:壹個是東晉葛洪的仆從,壹個是水簾洞南占州(今徽州)刺史黃歷,第三個是住在觀元洞的唐代處士黃呂良。黃體良在觀元洞開辟了茶園,使原本無人居住的土地變成了300戶人家居住的地方。傳說他死後成仙,棺材裏只有空空的衣服。810年(唐元和五年),李敖按規定祭祀羅浮山時,下令重新安葬黃體,開棺用的是屍骨,不是空衣。是“切掉(不朽的)謬誤”,作為“混淆”。葛鴻誌黃葉人居住的茶山西邊第二個山谷是小蓬萊,第三個山谷是根泉,都是僻靜之地。

梅花觀位於小石樓下,又名梅花仙園。鹹豐室,陳明貴集資。我以為這個地方是梅花村的舊址,後來知道不對,考證了梅花村的事跡。到了光緒年間,這壹景觀逐漸被破壞,他的兒子陶博搬到了這座山的左麓,現在已經廢棄了。

浩沙寺位於羅漢巖左側,小石樓東側,距項燕寺1.5km。據《羅浮山》記載:“唐中宗(683 ~ 684年)時,僧懷弟在卓西泉旁創立,名為中閣寺,宋仁宗的趙真賜他‘浩沙寺’禦書閣,內有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真宗賜佛。1094年(宋紹聖元年),蘇軾曾在保濟寺供奉過天竺瑞祥(來自印度的青銅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細樂寺和中閣寺同時並入延慶寺。崇禎年間,和尚在十虛處重修細齋,掘地取智藥,景泰二禪師鐵像壹尊。歷代的朝聖者和遊客大量來到這裏。Hoshakuji毀於1955,至今未修復。

子福寺矗立在中國第壹舞臺前,唐末被毀,宋初重建。這座山腳下的歐陽洞有子福寺。有“山中天庭”、“大雄寶殿”、“紫府古寺”的匾額,是莊有恭在乾隆年間的書。我不知道它們是什麽時候被搬到這裏的。

博雲寺博雲寺建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華壽寺僧人嚴光創建。該寺位於羅浮山非雲峰西北2.5公裏處的五馬歸槽。寺廟朝東,背後是上界三峰。左右兩層鋪著環衛,前面是壹個個像箱子壹樣的平丘。地形看起來像五匹好馬在同壹個食槽裏吃飯。這裏的氣候極其寒冷。此後,它被多次修復和破壞。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徽州知府王瑩在此又建了壹座紫日閣,毀於壹場颶風。180之後,為了讓遊客和僧人更方便地登上非雲山頂,觀賞黎明,嚴光在廢品交易會上修建了博雲寺,作為過夜的地方。該寺在光緒末年被毀。民國初年,這裏建有非雲精舍,但很快被盜賊盜走並毀壞。現在,原址只剩下幾棵古樹,依然生機勃勃。

此外,還有壹個鹿角坑口,這曾經是禪師雲水的廟。崇禎末年重建的法雲寺。

羅浮山除了道觀、佛寺之外,還有大量的宗教和非宗教文物,遍布全山,包括院落、梯田、亭臺、廳堂、樓閣、祠廟、壇門等。有些被遺忘了很久,有些遺址還存在,有些保存至今。這些建築位於風景優美的景點,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