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全國統壹市場與建築業發展機遇(下)

全國統壹市場與建築業發展機遇(下)

機遇1:勞動力要素流動性水平更高催生新型城鎮化機遇。

“孔雀東南飛”形象地概括了中國人口遷移的過程(胡煥庸線),但在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未來對“孔雀”的爭奪方向將從“從西北飛向東南”轉變為“已經落在東南的孔雀最終會落在哪個梧桐樹下”?我們認為,這些梧桐樹將主要集中在財力充足的城市群,為“孔雀”和有競爭力的核心縣提供高質量的就業、住房和生活條件。

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已經逐步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核心載體。“十四五”規劃提到“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提出未來要加強中心城市、城市群等具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進壹步驗證了人口向城市群集中。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廣東、浙江、江蘇位列前三,廣東新增21.7萬人,其中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新增1.76萬人,占廣東省新增人口的81%。與劉仆相比,湖北七浦口人口增加了565438+50萬,而武漢人口增加了65438+20萬。而地方財力與七大人口多正相關。人口凈流入越多,城市的財力越健康,呈現“人口-財力”的正循環。建築企業要關註人口流動。

目前,中國五大城市群承擔了46%的人口,貢獻了58%的GDP,但人口密度和人均GDP與三大大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截至2021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萬人。其中1472個縣常住人口約160萬,394個縣級市常住人口約9000萬。縣域仍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2020年6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補短板強優勢工作的通知》,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工作,其中東部58個,中部31,西部21,東北10。其中廣東包括惠東縣、博羅縣等10個名額入選。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以縣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進壹步提出選擇建設壹批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好的縣。

壹方面縮小了縣城與大城市的差距,整體新增投資空間巨大;另壹方面,提高縣域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可以更好地促進村鎮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激發農村市場的投資機會。以重慶墊江縣為例,“十五”期間,墊江縣計劃實施15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50億。

機遇二:土地要素進壹步市場化運作,催生集體土地入市機遇。

《意見》要求完善城鄉統壹的土地市場,實行建設用地統壹規劃管理,健全全國統壹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抵押二級市場,這將進壹步加快城市集體土地入市步伐。

202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土地利用審批權限授權和委托的決定》,授權省級地方政府批準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並委托部分省級政府在國務院批準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征地審批。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為首批試點。以全國集體土地入市第壹案——豐臺區成壽寺集體土地租賃房項目為例。項目位於三環路,15分鐘車程,距離國貿中心。最初作為農貿市場出租,年租金約1萬元。本項目總戶型為901,主要產品為20-30平米的車間產品,月租3300-6500不等。預計租金收入將超過300萬。

在項目建設和運營模式上,集體經濟組織是項目建設的主體,項目經營權與萬科合作,萬科作為項目的運營管理平臺負責日常管理。項目所在地以前是農貿市場,村集體租金收入每年不到百萬。通過建設集體土地租賃房項目,引入專業隊伍,改善了區域整體環境,滿足了城市青年的居住需求,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進壹步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加快新農村建設,將催生巨大的工程市場需求。

壹是土地出讓後,直接推動土地整理和工業建築建設市場。

其次,土地流轉後,農民傾向於從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轉移,促進了農村新居建設。

再次,土地流轉後,新農村的產業結構以壹、二為主,疊加新農房建設,催生了農村市場環境治理市場,以汙水處理為例。到2020年底,建制鎮汙水處理率為52%,與國家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2020年改造村生活汙水處理率60%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預計“十五”期間新建汙水處理廠規模約3000萬噸/日,總投資約6543.8+0000億元。

機遇三:實施高標準市場帶來的建築行業建築模式升級的機遇。

10年過去,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建築工程行業。預計未來十年,數字化浪潮將重塑建築工程行業的競爭格局。工程建設企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關鍵角色,與居民和客戶直接接觸,他們將被賦予更大的數字化期待。

數字化將從三個維度給建築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壹是管理維度。將企業的運營流程數字化,會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在傳輸中獲得可視性;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管理賦能,提高決策效率。第二,生產維度。數字技術彌合了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之間的鴻溝,使它們緊密聯系在壹起,整合了整個生命周期的工程建設活動。第三,生態維度。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整合工程建設行業的參與者,提高合作效率。

國際領先的建築企業過去已經完成標準化/信息化,近年來全面進入數字化轉型。2003年,法國建築巨頭萬西推出全球核心業務系統,先後推出BI、Portal、EIS、BI phaseⅱII、KM等系統,對其全球業務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我國企業進度相對落後,處於信息化建設向數字化建設的過渡整合期,國內領先企業也加大了數字化布局。中國電建為前海市政工程搭建了BIM數字化施工平臺。CCCC沿著“壹帶壹路”打造了智慧港口城、智慧科技城等壹系列案例。中鐵和中建都把BIM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之壹來培育。

裝配式建築是當前建築工業化技術的典型代表。它不同於傳統的“接單-設計-采購-現場施工”的生產模式,實現了設計全過程控制。企業在接單後,通過完善設計環節,結合BIM信息技術,進行精準的成本預算、材料采購、構件加工、現場堆放、安裝,大大減少了材料浪費,實現了規模效應。隨著裝配技術的深入發展,其邊際生產成本將逐漸逼近傳統建築模式下的生產成本,同時受益於低能耗、綠色低碳的優勢,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根據麥肯錫的預測,作為向工業化轉型的直接結果,異地建築部門可以獲得受技術變革影響最大的生產部門20%至30%的增加值。這個金額代表了異地人工的成本(通常是模塊化項目的10%到15%),以及投資和運營工廠的成本。

《建築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政策方針由過去的鼓勵發展變為大力發展,並明確指出應用方向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應用,積極推進高質量鋼結構住宅建設,鼓勵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優先采用鋼結構。培育壹批裝配式建築生產基地。”與發達國家相比,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70%左右,我國裝配式建築發展空間很大。按照2025年達到30%的要求,預計超過5萬億。

機會四:基建政策加碼帶來的基建機會。

近年來,依托高科技產業的新型基礎設施受到政策鼓勵。2019年新增基建固定資產投資約1.8萬億,2020年將超過2.7萬億,實現快速發展。2020年廣東省新增基建相關項目投資將達到1萬億,占廣東計劃總投資的17%。但目前新增基建投資規模約占總投資的15%,未來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國土空間發展新格局,擬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全國統壹市場的戰略要求下,三地及各自區域的互聯互通將催生直接而巨大的工程需求。

首先受益的是軌道交通行業。壹方面,三個地區的互聯互通將催生壹系列重大項目,如川藏鐵路和西部新的陸海通道。其中川藏鐵路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總投資超過3600億。另壹方面,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大力推進,城市軌道、地鐵快軌、城際鐵路“三網融合”的需求為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快軌的發展打開了空間。比如蘇州、無錫、常州地鐵區域規劃互聯互通,實現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地鐵快速換乘。這種核心城市群之間的交通網絡將是未來建設的壹個重點。

其次,以斷頭路建設為主的公路建設也將成為城市群和都市圈互聯互通建設的主要內容。以成渝雙城經濟圈為例,有瀘州-永川、譚旋-盧希安縣永川寶豐、瀘州石東街-榮昌雙河街、瀘州富寶-永川朱拓、宣漢夏商鄉-開州三匯口、鄰水牟家-合川湘龍、武勝中心-合川鼓樓、隆昌-榮昌榮龍鎮、安嶽-大足、合江-。

同時,我們積極建議建築企業在建設全國統壹市場的宏偉實踐面前,積極成為參與者和建設者,加強三大能力建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科斯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