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產業金融壹體化

產業金融壹體化

產業金融的系統化運作就是要實現產融結合,系統化運作。產融結合也就是產融結合,是指產業和金融為了相同的發展目標和整體利益,通過參股、參股、控股、人員參與等方式,在經濟運行中的內部結合。產融結合是企業達到相當規模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種模式是國內外許多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軌跡之壹。80%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成功地進行了產融結合的戰略行為。世界產融結合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壹個是產融自由結合時期(20世紀30年代以前),發達國家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產融結合基本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第二個是金融業分業經營時期(20世紀30年代-70年代末)。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引起了人們對壟斷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混業經營的質疑,於是美國率先實行銀行業和證券業分業經營,其他大多數國家也效仿美國模式,使產融結合進入金融業分業經營時期。三是產融結合的曲折時期(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美國等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滯脹,放松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張迅速興起,金融創新成為這壹時期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爭議話題。第四,產融結合蓬勃發展(265438年初至今),全球經濟蓬勃發展,金融創新從理論走向實踐,產融結合多元化,融合程度加深。

中國企業產融結合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壹,“實業+商業銀行”模式。這種模式是大型國企通過參股或新設商業銀行實現產融結合。比如首鋼集團成立華夏銀行。

第二,“行業+保險公司”模式。這種模式是大企業參股或自己成立保險公司的產融結合。

第三,“實業+財務公司”模式。這種模式是大型國有企業設立的為企業集團成員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我國產融結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融合(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初始階段)。中國產融結合的啟動,主要得益於政府發展大企業集團的戰略。其基本動因是資本的擴張需求,主要表現為工商企業參與金融企業。第二個是產融結合的治理階段(90年代中期)。隨著大量產業資本開始進入金融業,證券、信托等金融機構的組建、持股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混亂。中央政府於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得參股企業,部分商業銀行開始退出實業領域。在這個階段,產融結合的主要動因是資本的盈利需求。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經營模式普遍使得許多商業銀行盲目創新業務,產融結合的風險開始顯現。三是產融結合的曲折發展階段(始於90年代末)。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產融結合的發展也呈現出迅猛的趨勢。

中國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動因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選擇產業金融發展戰略的企業家普遍認為,產融結合不壹定能保證公司的成功,但公司的高水平發展必須依賴於產融結合的成功。全球競爭的壓力——面對跨國公司及其附屬金融公司的進入,產業集團有趕超國外巨頭、進軍世界500強的目標;當然也有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動機;有分享金融行業的嘗試;甚至需要裝點門面,提升企業形象。成為銀行股東後,不能隨意獲得資金,但在與其他企業同等條件下,滿足銀行向股東融資的各種法律規定後,融資上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第壹,中國金融業的高準入門檻導致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較高;中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相對滯後導致了對金融業高速發展前景的期待。這就吸引了產業資本的介入。在資本產業轉型過程中,產業資本實現了真正的升值,提高了增長預期。第二,中國金融企業自身基於經營機制的轉變,需要外部資本的介入。中國加入wto和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促進了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這對金融企業自身的發展大有裨益。此外,這也將有助於改善金融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

中國產業金融混合資本集團

當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後,整個集團的內源融資能力大大加強,其外源融資能力也大大提高。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產生大量資金需求的情況下,資金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產業金融混合資本集團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其主要企業是上市公司和國內知名集團,真正的行業範圍是成熟的大型行業,包括信托、租賃、銀行、保險、證券等。

中國產業金融發展的先行者。

金融集團VS金融控股:美國金融控股公司和德國全能銀行是兩種最典型的綜合金融經營模式。金融控股公司不能從事非金融業務,而金融集團在這方面沒有嚴格的限制。

2006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調查顯示,在3515家樣本企業中,有530家非金融企業同時投資了兩類以上金融機構,其中46家達到控股地位;跨行業投資其他類型金融機構的金融機構有230家,其中66家達到控股地位。報告指出,“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綜合經營模式”。

我國產業資本進入金融的誤區和問題

戰略上,輕工業,重金融;重視外部財務多於內部財務;重視金融機構的投資多於金融工具的使用;比起長期的金融服務,更註重短期的金融回報。

經營層面——資金來源不符合投資金融機構的要求;不當關聯交易和暗箱操作;很多部門帶頭攻擊財務,包括財務部門和下屬的投資管理公司。因此,如何協調內部政策和利益,如何完善治理結構,都是這些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風險控制——缺乏風險意識,未能提前或及時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體系和專業管理團隊;同時存在資金違規進入高風險市場等問題。

制度、配套政策和監管等。——從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來看,以巨型和集團型工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資本與以壟斷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為中心的金融資本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增強,從外部信用聯系發展到內部資本組合,形成“金融資本”,在政治上發揮重要作用。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產融結合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金融混業經營是必然的。再加上國內金融壟斷,金融服務提供不足,很多企業“試水金融”在所難免。由於缺乏對所謂“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法律法規,在信息、監管、協調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困難,在實際監管中也存在執行不力等原因,造成了“產業金融熱”中諸多不規範、不透明的操作黑幕。

對產業金融集團重外因輕內因的思考。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癡迷於上市後賺錢,卻忽視了實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末倒置,甚至失敗。當實體企業進壹步進入金融行業,很多試水者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金融是以實體為基礎的,而錯失產融結合的機會。國內產業金融集團可以借鑒香港同行的經驗,以及先行者德龍、農凱和金鑫的教訓。我們將專註於為真實系統的緊密合作夥伴、客戶和供應商積極提供貸款、租賃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服務。以整合產業鏈資源為核心戰略,不斷夯實主業基礎,將其金融項目作為主業發展的配套工具,而不是暴利或暗箱藏物...同時,金融機構的經營者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因為金融工具的杠桿功能和實體經濟的支點功能是壹體的關系,兩者都不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