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面對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如何提升競爭力?

面對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如何提升競爭力?

自主創新是金融危機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來源:www.rdccn.com·索維爾研究和數據中心。

當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在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應對危機的首要任務,把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我們要以此為鑒,以戰略眼光審時度勢,客觀把握歷史規律,牢牢把自主創新作為應對的關鍵舉措,努力在危機後有效形成基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第壹,過去壹個世紀的重大全球性危機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壹百多年來,世界上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危機前後的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靠科技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迅速擺脫危機,實現新壹輪的快速發展。其做法和經驗值得今天借鑒。

1.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在波動中穩定增長的有力杠桿。活躍的技術創新帶來經濟繁榮;技術創新的低迷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隨著經濟波動,壹些過去的主導產業逐漸衰落,而另壹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蓬勃發展,成為支撐經濟復蘇和新壹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從1788年世界第壹次經濟危機發生以來,這個規律就反復出現。其中,美日韓在危機中各自的發展就是有力的證明。

(1)大蕭條後,美國迅速進入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高峰。20世紀初,美國通過石油勘探、冶煉、電力和電氣技術創新,推動了鋼鐵、汽車、化工、電氣等行業的快速擴張。汽車工業采用流水線作業的重大技術創新以來,產能快速增長,1929年汽車銷量突破500萬輛。然而,隨著投資的過度開發,主導產業的生產過剩和制度因素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大蕭條動蕩時期,通信、化學合成、有聲電影等新技術逐漸成熟,促進了電信、無線電、合成材料等新興制造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的復蘇。到1939,美國逐漸轉向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高峰。大蕭條導致經濟倒退近30年,新壹輪的技術革新使美國經濟僅用8年時間就基本復蘇。

(2)石油危機後,日本和美國依靠技術創新,使節能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第壹次石油危機爆發時,由於嚴重依賴進口能源,日本受害最深。但日本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革命”,加快新能源利用技術和節能技術的自主研發,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向電子機械、家用電器等低能耗產業轉移。同時,要抑制傳統產業的規模擴張,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比如造船業實施產能擴張控制,著力加強船舶開發,競爭力大大增強,迅速扭轉了衰退局面。1973之後的10年,日本的GDP實際增長了47%,而壹次能源消費只增長了17%。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受影響最小,大大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同樣,在石油危機期間,以化工、鋼鐵、汽車等“煙囪工業”為主的美國經濟也遭受了嚴重打擊。危機後,美國大力推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興產業發展,使得通信設備、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壹批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成為經濟新的主導力量。從65438年到0993年,美國工業增長的45%是由高科技產業帶動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40%以上。與此同時,傳統產業規模萎縮,鋼鐵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1.9%下降到1.6%;汽車產業占GDP的比重從3.7%%下降到2.1%。

(3)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高速發展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正在進入“信息時代”,而此時的韓國仍在推進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規模擴張。韓國經濟受危機重創,大量企業倒閉。實際失業率高達12%,經濟幾近癱瘓。這促使韓國政府下決心依靠創新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國家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實施了科技創新特別法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法,高校科技經費由8.4%提高到12%,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開發,集中發展計算機、半導體、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航空航天等28個領域。其間,韓國IT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6.4%,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8.6%上升到2000年的1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5%。不僅基礎研究水平世界壹流,汽車、電子、冶金、造船、動漫甚至美容等行業也因為原創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2.支持科技創新是政府應對危機戰略措施的核心內容。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成功應對重大危機的國家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在穩定經濟、盡快恢復生產的同時,註重危機後國際競爭力的培養,特別強調科技創新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第壹,確立和提升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大蕭條後,羅斯福政府提出了美國科技發展的五項基本原則,為美國科技經濟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基本框架。日本在石油危機時期確立了“科技立國”戰略,並在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後,將“科技創新立國”提升為基本國策。新加坡也受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危機的啟發。1991成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局,實施第壹個科技五年計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變“出口型國家”為“科技型國家”,致力於建設“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二是把科技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入,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二戰後,發達國家對R&D的投資壹直保持穩定增長。在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的R&D投資占財政支出的5%以上,日本的R&D投資在4%左右,均占國內R&D投資總額的壹半以上。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的R&D投資急劇增加,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997年的3.61%上升到2006年的4.4%。三是提前部署前沿技術研發,為結構轉型打基礎。美國非常重視把國家軍事戰略需要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上世紀8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大力支持信息通信、空間技術、網絡技術等尖端技術的研發。同期,西歐18個國家* * *制定了尤裏卡計劃,重點加強計算機、機器人、通信網絡、生物技術、新材料等五個優先領域的研發。正是這些面向未來的技術成果,為這些國家的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重視科技創新政策的引導作用。早在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政府就頒布了《購買美國產品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以保護本土企業。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政府專門制定了《特定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為重點產業的技術開發提供補貼、稅收和財政激勵。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後,韓國迅速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知識產業產業政策方向和發展規劃》,全力發展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業。第五,大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美國在鼓勵企業自由競爭的同時,不斷加強對企業創新的支持。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和聯合企業共同實施了“Sematech計劃”,顯著提高了半導體企業的技術水平,迅速扭轉了在全球競爭中的不利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對企業的支持擴大到成果產業化階段,突破了過去“競爭前階段”的局限。日本、韓國、新西蘭等國將支持企業創新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提供從研發到技術商業化、產業化的全方位支持,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3.技術創新是企業度過危機、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途徑。經濟動蕩往往成為企業進化的重要契機。正是因為很多世界級的大公司從不放棄技術創新,所以危機不僅沒有擊垮他們,反而成為了壹個難得的做大做強、跨越發展的機會。第壹,始終保持強大的R&D生命力。100年來,這些世界級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創造了壹個又壹個新行業。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從杜邦和拜耳開始,現代通訊工業的發展從貝爾開始,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從福特開始,現代鋼鐵工業的發展從奧鋼聯和新日鐵開始,現代計算機工業的發展從IBM、Intel和微軟開始。全球跨國公司擁有全球70%的專利和2/3的研發經費,而在美國,85%的開發研究、60%的應用研究和16%的基礎研究都是由企業完成的。二是致力於在產業鏈高端占據領先地位。在危機中,世界級企業始終堅持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研發,通過重大技術突破占領行業制高點。大蕭條前後的11年間,杜邦公司投入2200萬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員研制合成纖維,並於1938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壹根合成纖維——尼龍,從而奠定了全球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和杜邦公司在全球化學工業的領先地位。三是以產品創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面對危機中市場需求的變化,世界級企業主動應對,集中精力開發新產品。日本汽車企業抓住了石油危機中對小型節能汽車的迫切需求,迅速組織開發了可節油25%-30%的新車型,成功占領了全球市場,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到1980年,汽車年產量達到11萬輛,超過美國成為當時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四是通過適時轉型升級實現新發展。世界級企業敏銳地洞察到全球最新的產業發展趨勢,通過實施戰略轉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1997之前,韓國三星規模多元化,核心芯片采購索尼。危機讓三星痛定思痛,大刀闊斧重組業務,出售了10個非核心業務部門,全力投入研發自主數碼科技產品。2003年壹舉超過索尼,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信息公司。

百年危機的歷史告訴我們:第壹,科技創新是產業變革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歷史表明,只有依靠創新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我們才會更少地受到危機的影響,更快地走出危機,從而在危機後更快地發展。未來要贏得壹流的經濟競爭力,必須具備壹流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必須以更快的速度領先於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支撐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二,政府的明智選擇是創新發展的有力保障。在危機中,政府要拿出遠見和勇氣,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大對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領域的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信念。第三,企業必須勇於創新。企業要有創新的勇氣和毅力,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創造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讓企業永遠走在發展的前沿。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及其對中國科技創新的影響

美國在依靠科技推動發展方面有過壹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也有過慘痛的教訓和失誤。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值得我們反思。危機雖然直接表現為次貸衍生品泛濫,但有宏觀調控決策失誤、監管失控等本質原因。其他深層次的原因是,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壹直缺乏足夠的創新成果來支撐新興產業的崛起,以彌補網絡經濟的收縮,導致經濟增長乏力。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爭奪霸權,投入大量財力進行軍事研發,並在其他高科技領域支持與軍事相關的科技活動。由此誕生了通信、計算機、互聯網等新技術,這些技術後來被轉移到民間,成為90年代美國乃至世界新經濟發展的引擎。美國經濟發展的壹個重要特點是國防技術民用拉動效應明顯。壹般來說,成熟的軍事科研成果轉為民用大約需要10-15年。1990之後,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失去競爭對手後,美國失去了很多投入軍事研發的動力。國防預算從190年占政府支出的23%下降到2000年的15%。冷戰時期積累的先進科技成果基本消耗殆盡,新壹輪重大科技創新遲遲未能啟動。與此同時,國家整體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下降,研發投入每年減少5%,以至於進入21世紀後,美國再也沒有新的軍事尖端成果可以轉民用,也沒有重大技術發明和新興產業。布什政府采取了保守的科技政策,包括減少科技顧問人數,禁止胚胎幹細胞研究。盡管美國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科研實力,壹些科技成果不斷出現,但這些零碎的成果不足以從根本上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科技進步的下滑使美國經濟失去了穩定增長的源泉。2000年中期,美國經濟開始下滑。為了刺激經濟,美國沒有繼續依靠科技,而是轉向金融和房地產。美聯儲連續降息13次。隨著銀行資金借貸成本的大幅下降和放貸條件的放寬,大量不符合條件的購房者也能獲得貸款。當壹個國家把競爭力放在沒有可靠實體支撐的虛擬手段上,危機就產生了。金融機構為了追求自身的利潤,在“次級貸款”的基礎上設計了很多金融衍生品,並沒有取消風險,反而轉嫁甚至加重了風險。“次貸”確實刺激了住房投資,美國經濟迅速反彈,但同時住房需求飆升,房價壹路上漲,導致2003年中期經濟過熱,於是美聯儲折騰回來,連續加息13次。導致原本低收入的購房者無法承受高額的月供,最後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了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壹個依靠幾次重大技術革命建立世界霸權的國家,卻在這種發展中,因為失去了科技的驅動而誤入歧途。教訓是慘痛的。

第壹,經濟發展不能失去實體經濟的穩定支撐。實體經濟是壹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經濟穩定增長和發展活力的基礎,也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和載體。抵禦風險和危機的途徑取決於經濟實力,而增加經濟實力的有效途徑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財富的不斷增加。當我們不關註產業發展的時候,技術創新自然就失去了需求和動力。沒有重大技術革命催生的新興產業的出現,就不會適應或支撐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和發展。戰後以來,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比重從0950年的1.78%下降到07年的33.99%,特別是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制造業對GDP的貢獻比重也從1950年的27%下降到07年的65438+。同期,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占比從11.37%上升到20.67%。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和經濟虛擬化的無限擴張,削弱的不是科技,而是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抗風險能力。美國政府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下壹年度1萬億元的預算安排中,強調對科學的投入將是強制性的,對新能源投入將采取鼓勵性政策。當選總統歐巴馬提出了大力支持科學研究的壹攬子計劃,包括在未來10年將研究經費增加壹倍、永久實施R&D投資減免計劃、用新技術改良農作物、成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設立國家首席技術官、重建國家航空航天委員會、解除幹細胞研究禁令、重點資助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技術發展等。

第二,經濟增長不能失去企業創新的微觀基礎。實體經濟或產業經濟主要依靠企業,企業是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美國削弱了實體經濟,就失去了產業和企業,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在虛擬經濟短期高回報的誘惑下,美國的制造業萎縮了很多,大部分企業不生產自然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和熱情。短期行為和盲目投資的現象非常嚴重。據有關調查,近年來,相當壹部分美國制造企業從事各種虛擬經濟活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制造對企業家的吸引力不斷降低。例如,美國福特公司雖然是超大型制造企業,但其2007年稅前利潤只有8億美元來自汽車銷售主業,50億美元來自信用租賃等金融業務。因此,重視企業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重建企業創新信心,激發產業活力,非常重要。

第三,可持續發展不能失去高質量投資的良性循環。投資質量決定經濟質量。在經濟萎縮的時候,需要刺激投資來啟動需求,但短期來看,投資的數量是長期的。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社會投資預期收益率降低,主要刺激低質量投資。然而,由低質量和數量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註定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政策從長期來看必然會導致金融危機。應該通過支持創新來刺激投資。任何壹種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都會增加投資收益,從而促進企業投資的增加和財富的大量增加,使投資創造其應有的價值,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這樣的投資是高質量的投資。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的危機救助計劃不斷調整,從最初的財政資金主要用於購買低質量金融資產,到現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當選總統奧巴馬提出在未來10年投資1500億美元支持新能源發展,希望為美國未來經濟提供新的支撐。

美國金融危機擴大,全球經濟明顯放緩,逐漸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這場危機給中國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嚴峻挑戰。變“危機”為“機遇”的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快速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

危機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機遇:壹是危機使得企業的創新需求更加旺盛。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和技術將更受歡迎。危機前,只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產品,基本沒有大的風險,企業業績不降反升。困難和失敗的是那些低端生產沒有創新的企業。南京謝赫化工公司雖然經營建材,但由於堅持新產品開發,主營業務增長了50%以上。第二,危機大大降低了企業創新的成本。無論人員工資,設備價格,制造成本等。,會有明顯的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優質創新資源。南通恒力集團新上工業絲項目從國外引進設備。去年不僅貴,而且談判條件苛刻。現在迅速達成意向協議,報價下降了壹半左右。第三,危機加速了全球創新資源的流動。受危機影響,更多的跨國公司通過外包來集中資源、降低成本,這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市場資源。同時,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人才和科研機構也將在國外尋求發展空間,國際優質創新資源的互動將顯著增強。今年江蘇舉辦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成效顯著。第四,危機顯著增強了企業和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更多的企業意識到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應用和維權意識明顯增強。今年前三季度,江蘇企業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超過60%。昆山好孩子集團平均每天有兩款新設計,新品儲備達到兩年以上。今年產品價格上漲了15%。第五,危機使優秀企業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壹批企業在危機中破產、被淘汰是正常的。同時,危機將釋放未被有效利用的存量資源和市場空間,從而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強、創新產品市場潛力大的企業騰出新的發展空間。經過危機的洗禮,壹定會湧現出壹批更具創新和創造力的優秀企業。

當然,危機本身固有的特點不可避免地給科技創新帶來嚴峻挑戰:壹是市場需求萎縮可能影響創新產品的供給。目前,國內外市場對投資品和消費品的需求有所下降,因此高質量、高技術含量和高價格特征的創新產品的市場銷售也將收窄,開拓新市場的難度將增加,新產品的開發和營銷將放緩。第二,資金面整體趨緊可能會影響創新基金的投入。金融危機使得資金供應總體偏緊。與此同時,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直接導致R&D資金不足,並將影響政府的收入來源。這樣壹來,政府和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加大創新投入的意願和實際能力都會降低。第三,創新風險的放大可能會影響創新產出的預期。創新活動本來就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危機進壹步放大了這種風險,降低了對創新成功率和回報率的預期。受此影響,銀行和社會資本對創新創業的觀望情緒將明顯增強,特別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風險資本將萎縮,企業的創新信心和社會支持創新的活動將受到抑制。第四,短期應急的緊迫性可能影響創新的長期部署。創新是壹種著眼於未來的行動。創新輸入發生在當下,而創新輸出只能在未來體現。在危機情況下,各種現實困難和障礙接踵而至,使得緊急救援成為人們的優先任務。雖然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仍被認可,但在具體操作中很難得到現實的重視,創新的長期規劃和部署將讓位於短期應急的緊迫任務。對此要充分重視,進壹步堅定信心,趨利避害,化不利為有利,使當前的危機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

三、依靠自主創新克服當前危機的措施和建議

為了應對當前的危機,中共中央國務院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啟動了十項措施來擴大內需和促進增長。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做出了戰略部署。江蘇省委、省政府快速反應,特別強調把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作為重點措施。我們要抓住機遇,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1.集中力量增加各級政府的科技投入。要在困難的情況下啟動和擴大內需,需要增加更多的“科技元素”。這個時候,政府的科技投入越大,社會示範作用越強。危機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優化調整了存量資源。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增量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前瞻性產業的投入,使內需的啟動成為更多能給經濟帶來高回報、高質量增長的高質量投資,形成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2.培育和發展高科技新興產業。要恢復和振興經濟,需要盡快培育和壯大壹批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增長點和長期支撐。應對和消除危機不僅是為了克服金融問題,也是為了在短期內增加需求。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經濟體系。當前是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最佳時期,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應肩負起為中國未來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責任,努力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要大力發展軟件創意、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戰略性產業,贏得產業發展的先機。

3.快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在企業,當前的困難也在企業。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可持續發展,都要高度重視企業發展。經過危機期的篩選,壹些企業被淘汰,相當壹部分企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要加強對這些企業的支持,引導和鼓勵他們加強自主創新,努力突破行業關鍵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盡快占領產業技術前沿和市場,真正引導企業通過科技提升抗風險能力和未來發展競爭力。

4.探索科技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由於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高風險和長期收益,依靠傳統的商業金融體系支持創新是有限的。特別是在危機條件下,矛盾更加突出。要加快探索符合科技創新活動特點、有效滿足創新需求的科技融資新機制。從當前實際出發,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信用作用,積極探索在現行金融政策和制度框架下設立科技支行,大力發展民間風險投資,鼓勵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科技保險,建立健全有效服務科技創新的專業化融資體系。

5.加強對企業創新產品應用的支持。註重為企業提供好政策服務,全面推進現有政策落實。經驗表明,支持企業創新,不如給政策給市場,不如給資金。政府是最大的內需和最好的消費市場啟動。要加強政府采購,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和操作方法,對企業自主研發並首次投放市場的創新產品實行首購或首單,支持地方企業自主創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也要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購買和使用自主創新產品。

6.大力引進海外科技人才。受危機影響,國際人才和其他科技要素流動加快,引進成本降低,成為我們引進海外人才的最佳時機。以更優惠的政策、更開放的姿態、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支持科研單位或企業在國外收購R&D機構,為危機後的下壹輪發展積蓄力量。

為了使應對危機的創新措施卓有成效,還必須把握好幾個重要關系:壹是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如果妳想領導經濟,妳必須領導科技,否則妳最終會因為缺乏支持而落後。在大家都在關註解決眼前困難的當下,我們還是需要把目光放長遠壹些,更加關註下壹輪的發展,爭取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必須始終走在發展的前列。二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由於自身經營目標和財力的限制,企業不可能在科技前沿發展上投入更多,尤其是在當前的危機條件下。企業創新R&D多基於商業開發前政府支持的前期基礎研究,往往更關註那些基本成熟、實用、能產生預期回報的技術成果。那些前瞻性、基礎性、需要時間長、投入大、商業風險大的技術研發,必須由政府來完成。三是高端與實用的關系。科技創新不僅要“站在天上”,更要“站在地上”。在著眼未來,提前部署,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努力實現技術跨越的同時,也要立足實際需要,講求實效,支持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新技術新產品,幫助企業加強對現有生產方式的技術改造,使企業有更加堅實的創新基礎向高端攀登。第四是內需和外向的關系。在出口企業和產品受到打擊的情況下,不能因噎廢食。值得反思的不是出口多了,而是我們的產品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是依靠自主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堅定不移地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國際競爭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