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滿族服裝怎麽穿

滿族服裝怎麽穿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和黑水之間,選擇保暖的長袍作為日常服裝,以適應長期寒冷的氣候。明代中期,滿族吸收了中原漢族的大衣式服飾,改良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旗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推廣,該旗風靡全國。民國時期加入了西方現代時尚元素,形成了具有西方審美理念的現代旗袍。20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傳統服飾已經非常罕見。滿族祖先是遊獵者。在理發技術不發達的年代,為了適應長期的遊獵生活,滿族男性選擇編發作為發型。它的做法是先把額頭的毛剃掉,避免擋住視線,方便射箭或打鬥。後面的頭發是編的,而不是編的,以適應騎行顛簸。這種發型曾經在清朝被政治手段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袍,腰間系腰帶,或穿袍加雙排扣上衣,夏天戴涼帽,冬天戴邋遢皮帽。衣服以藍色、藍色、棕色的棉、絲、綢、緞等材料制成,褲腿有藍色的腿帶,腳上穿棉靴或皮靴,冬天穿皮烏拉。頂部編辮子,剃掉周圍的頭發。

發飾

20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傳統服飾已經非常罕見。但是,從電影、電視劇、博物館裏,我們常常可以領略到老國旗服飾的優雅。其中,寬長、扇狀、冠狀的女子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達拉赤”,是世界各地滿族婦女所特有的,因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征,引人註目。

以前滿族女性年輕時要像男孩子壹樣學習騎射,發飾也和男孩子差不多。他們剃光了頭頂周圍的頭發,只留下壹部分頭發編成兩條少女辮子,壹直垂在太陽穴上,直到16歲成年。婚後開始戴大盆頭,架子頭,兩個壹等包子,其中兩個頭比較典型。兩頭是把頭頂的頭發紮起來,分成兩綹,每綹做壹個發髻,然後後面剩下的頭發做壹個“燕尾”長扁發髻。通常在發髻中橫插壹根長20-30厘米,寬23厘米的發夾。當慶祝吉日或接待貴賓時,妳應該戴壹頂多拉帽。

岐頭

“旗頭”在滿語中稱為“達拉赤”,是滿族婦女在壹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戴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框,以綠緞、綠絨或綠紗為面,包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的扇形頭飾。穿的時候可以固定在發髻上。常繡有圖案,鑲嵌珠寶或用各種花卉裝飾,用長流蘇裝飾。這種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普通婦女在婚禮、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才使用。戴上這個又寬又長的飾品,限制了脖子的扭曲,讓它們變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檔的旗鞋,她們走路的步伐很精致,顯得特別穩重優雅。

馬蹄鐵鞋

除了“旗服”和“達拉赤”,滿族女子的“旗鞋”也很有特色。在舊社會,滿族婦女和漢族婦女不壹樣。他們崇尚大腳,爬山騎馬,拒絕纏足的陋習,以大腳為美。於是,在鞋襪的裝飾上獲得了充分的創作空間,“旗鞋”應運而生。這種精心繡制的旗鞋,以木頭為底,鞋根從中間升起。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高幫鞋”。“高幫鞋”主要分為兩種,壹種叫“花盆底”鞋;另壹種叫做“馬蹄底”鞋。其木跟壹般在5-10 cm左右,有的可達14-16 cm,最高可達25 cm左右。

壹般用白布包裹,然後嵌在腳底中間。由於鞋跟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為兩種樣式:壹種是上開下收,鞋跟呈橢圓形,倒梯形,遠看像花盆;另壹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形狀和著地痕跡都像倒置的馬蹄形印痕。“花盆底”、“馬蹄底”由此得名,也統稱為“高幫鞋”。除了鞋面上繡有蟬蝶之類的花紋或裝飾件外,木材不能隨地面的部位,往往還會用刺繡、金銀或佛珠裝飾。有些鞋尖還裝飾有絨球或絲線制成的耳朵,耳朵可以最長時間到達地面。這種鞋的高跟木質鞋底極其堅固,往往鞋面斷裂,而鞋底還完好無損,可以重復使用。高跟旗鞋多為16歲以上的滿族青年和中年婦女在禮儀場合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扁木制成,稱為“平底鞋”,前端略切,方便行走。官僚貴族中,青年、中年或老年女性都可以穿高跟鞋。在現代社會,除了戲劇演出,平時不穿這種鞋。

滿族人自古就有“砍柴做鞋”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幫鞋的起源,眾說紛紜。壹種觀點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了防止蟲咬,他們在鞋底綁上木塊,後來制作出日益精良的鞋子,並發展成高幫鞋。還有壹個傳說,滿清的祖先為了渡過壹個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市,學了白鶴的樣子,在鞋子上綁了高高的樹枝,最後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復仇和發展的目的。為了不忘記那些悲慘的日子,也為了紀念高蹺木鞋的貢獻,女人們穿上這種鞋,代代相傳,變得越來越精致漂亮,後來就成了這樣。

不知道對妳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