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真愛之爭

真愛之爭

在概念2中提到了條件這個詞。這裏強調的絕不是錢,身高,房車。而是雙方的行動和感受。沒有行動,壹切口頭承諾都是扯淡。

以父母對孩子的愛為例,解釋概念2中提到的條件:

1.真愛是有明確對象的。真正愛妳的父母,不會在壹個陌生的孩子身上花同樣的時間和金錢。)

2.這個對象會越來越配合妳的行動。真正愛妳的父母不會欺騙妳,也不會寵壞妳。)

3.真正的愛情追求的是雙方都覺得幸福長久。對父母的真愛會讓妳感受到被愛的幸福。他們也感受到了這種被信任的快樂。)

追求真愛是為了實現雙方都享受的長期友好的生活方式。真正愛妳的父母不會壹直和妳吵架,但大部分時間都和妳很友好。)

源於真愛的情感應該是更多的愛。真正愛妳的父母,會更願意因為妳而改善世界。而妳,因為妳的父母,更願意去改善這個世界。)

這裏提到壹個詞,叫真正愛妳的父母。有人會問,有沒有虛偽愛妳的父母?嗯,這個世界上,有拋棄妻兒的父母。他們的行為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是真愛...對於真愛,壹定要知道“假愛”。如果妳因為某種親密關系而傷痕累累,那壹定不是愛情讓妳傷痕累累,而是“假愛”讓妳傷痕累累。“假愛”的背後,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仇恨。我們壹定要明白這壹點,才不會對真愛失去信心。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這是世界上無數謊言中的第1號。這個謊言太絕對了,很容易反駁。其實我們只需要找壹個例外來反駁這個論斷,這樣的“例外”實在太多太可怕了。比如廣州花都區女孩阿俊,被媽媽割了耳朵;復旦大學研究生ZLL因殺死數十只貓而轟動壹時,但他虐貓的另壹面是他對貓的愛,而這種“我愛妳,所以我虐妳”的變態心理,來自於他父親的嚴厲和虐待,比如為瑣事反復毆打他,經常把他關在門外過夜;.....盡管有那麽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例,仍然有很多人相信“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是真的。他們不說邏輯漏洞,而是強調那些案例是特例。壹個朋友對我說:“父母不愛孩子,我估計是千分之壹。”持這種觀點的人可以去百度的“爸爸吧”、“媽媽吧”、“爸爸吧”、“媽媽吧”看壹看,然後分別輸入爸爸、媽媽、爸爸或媽媽進入相關貼吧),妳會發現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太多了,或者不屑於借愛的名義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但他們似乎對父母有很深的仇恨。在我自己收到的信中,至少有20%的信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身體或精神虐待,還有壹些信是因為父母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虐待,卻控制不住自己而寫給我求助的。這是必須正視的事實。現代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壹個成年人的關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系模式的再現。如果壹個人無故殘忍虐待甚至殺害他人,那麽基本可以推斷這個人被殘忍虐待過,比如虐待小保姆蔡的珠海女雇主魏娟。從這個角度來看,最終表現在壹個成年人身上的冷酷惡意,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關系,大部分可以追溯到他和父母的關系。當復旦大學的大師ZLL虐待貓時,他只是把他父親對待他的方式轉移到了他對待貓的方式上。而且,直面這個事實意義重大。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控制自己,或者殘忍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面對自己有壹個“壞爸爸”或者“壞媽媽”的事實。我們這個社會特別註重孝道。即使父母自虐,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的接受並不能遏制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又不能去恨,於是就把這種仇恨傳遞給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人。這種轉移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經常有人給我寫信說他想殺人,想傷害別人。如果妳和這樣的人說話,他們會第壹時間告訴妳他們是怎麽冤枉他的。隨著聊天的深入,他最終會承認,最對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者其他“至親至愛的人”。在壹個特別註重孝道的社會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會成為壹個巨大的詛咒,會讓我們原諒那些虐待甚至殺害孩子的父母,也會讓我們看不到罪惡最初是如何起源的,讓我們整個社會無法直面相反的事實。在這壹點上,我們需要學習歐美國家,有成熟的社會制度,監督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剝奪嚴重不合格父母的監護權。記住:父愛、母愛是偉大的,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遠不是說壹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為好父母。真愛不簡單。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壹點,並不斷審視和反思我們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是壹種懶惰的邏輯,也是父母為自己開脫的最好借口。如果妳迷信這句話,妳對待孩子的方式壹定要檢討。

這是我們社會中最典型的愛情謊言。父母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這個謊言控制女人,女人用這個謊言控制男人。這個謊言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來源於同樣的經歷:1 ~ 3歲,孩子蹣跚學步,開始探索世界的時候,大人會不由自主地替他們完成任務。比如,孩子磕磕絆絆拿著玩具,大人遞給他;孩子爬來爬去的時候,大人們怕他停下來;當孩子們在開心地玩耍和叫喊時,大人會警告他們小聲點...總之,大人嚴重阻礙了孩子為了安全和愛去探索世界的努力。而且,當孩子們長大後,我們會越來越多地這樣做。比如幫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幫孩子做所有的決定。孩子拒絕接受,就以“愛”的名義被迫接受。家長都在這麽做,老師也是。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人生的意義在於選擇。當壹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時,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人生都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豐富多彩,心理能量也會不斷增加。壹個人只有做出選擇,才算活著。如果別人壹輩子都在為他做選擇,那麽他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他多少,不管那些選擇有多“對”,他都會軟弱。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做選擇會讓人極度困惑。父母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孩子不知道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而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時刻為孩子擔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無聊”“厭煩”,甚至感到窒息,好像有人在掐他們的脖子。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就是在精神上扼殺孩子的生命。而且,這種“掐”好像很親切。父母這麽想,孩子這麽想,社會也這麽想。理智容易騙人,情感不會。被捏的厲害的孩子,往往會做出壹些極端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2014父母決定孩子壹生,老師決定孩子學習的局面越來越嚴重,孩子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強。常見的方式有網癮和叛逆,極端的方式有自殺和殺人。廣州近兩年發生多起中學生、大學生自殺事件,自殺原因不明。似乎完全無法解釋。我自己的理解是,大部分都是這樣被“掐死”的。極端情況下,他們還會直接攻擊“捏”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大學生殺父的心理原因,也是壹些中學生因為老人勸他們好好學習而失控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近兩年來,關於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報道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咨詢的心理老師也表示,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兩年明顯惡化了。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太認真,沒有為孩子做選擇,孩子的生命被嚴重扼殺。記住:如果妳真的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讓他們選擇,請不要在精神上扼殺他們。

謊言:我愛妳,所以我們不分開大人,而是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和自己粘在壹起,這也是親子關系中常見的謊言。壹位母親寫道,兒子上了中學後,再也不會跟她說實話。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在想什麽,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特征。孩子壹定要刻意和父母保持壹定的距離,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獨立空間。父母沒必要做孩子肚子裏的蛔蟲。孩子們知道他們想要的壹切。結果我收到了這封郵件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件。她面前的這封信是她兒子寄的。這次是我兒子自己寫的,他同意了“媽媽不想接受”的說法。這個很簡單。不是兒子需要和孩子粘在壹起,而是母親需要。其實她可以承認這壹點,對兒子說“我需要妳,請妳靠近我壹點,跟我說實話”,而不是借用“我是為妳好”這樣的愛情謊言。父母和孩子粘在壹起。通常情況下,孩子並不是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壹種來自生活的沖動。除非這種沖動嚴重受損,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願意整天跟父母粘在壹起。父母對孩子的嚴重依戀會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最常見的就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孩子不再獨立成長,甚至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對父母的背叛。記住:父母要時刻問自己:“妳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

謊言:婆媳關系這個詞本身就是壹個謊言,因為聽起來像是婆媳二元關系,卻忽略了本質——這是婆媳兒子的三角關系。而且,這個三角關系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媳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婆媳關系是壹個很可怕的詞,因為這給了兒子壹個借口,可以心平氣和地說這是兩個女人的事,他能做的並不多。其實他才是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袖手旁觀,那所謂的婆媳關系就很難很好了。這種三角關系似乎是中國傳統大家庭觀念的結果。因為大家庭的觀念,我們習慣於婚後帶著男方老人壹起生活。這樣壹來,媳婦和兒子的新家庭就會和原來的大家庭混在壹起,容易出問題。傳統上,媳婦這個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壹個大家庭的“局外人”,壹開始融入大家庭的體系難免會有困難。在21世紀的家庭裏,媳婦和兒子幾乎同等重要。她要承受經濟壓力,要出去,要有很多資源。她壹定認為這是她的家,不是婆婆的。如果婆婆認為這是她的家,情不自禁地在這個家裏當家作主,就會產生矛盾。如果兒子被“婆媳關系”這個詞蒙騙,不積極調解,那麽這個家庭很容易分崩離析。但是,問題的本質不是大家庭,而是戀母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反過來就是戀母情結。戀母情結是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國內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戀母情結更嚴重。中國的傳統家庭是不平衡的,親子關系是核心,夫妻關系是配角。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系幾乎肯定比夫妻關系更重要。換句話說,對於壹個母親來說,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第二。這樣壹來,壹旦兒子結婚,就意味著母親將失去最重要的情感寄托,沒有人願意接受這個巨大的損失。不甘心的婆婆不可避免地和媳婦展開了爭鬥。必須強調的是,在公婆和兒子兒媳同住的前提下,婆媳關系成了中國最典型的令人費解的話題。相反,如果公婆和媳婦住在壹起,婆媳之間的麻煩就會被公婆和女婿的麻煩所取代。夫妻關系是親子關系的配角。這個傳統不僅導致母親愛自己的孩子,也導致父親愛自己的女兒。女人和父親太親近,和父母在壹起的時間比和丈夫在壹起的時間多,最終導致丈夫離開她。大家庭不是問題。如果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獨立性,公婆相親相愛,夫妻關系重於親子關系,那麽即使公婆和兒子兒媳住在壹起,婆媳關系也不會是問題,因為婆婆只是失去了她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這是可以承受的。同樣,如果公公婆婆彼此深愛,他們和女兒、女婿壹起生活也不是問題。記住:婆媳關系是謊言,三角關系是真理,而兒子作為三角關系的核心,是調解婆媳關系的最佳人選。如果他不想家庭分崩離析,就應該負起責任,積極調整婆媳關系,而不是逃避。如果妳是長輩,請記住“孩子不應該是妳的最愛”,妳的配偶才是妳最重要的愛人。

謊言:對婆媳關系的嫉妒是掩蓋真實問題的煙幕。同樣,“嫉妒”這個詞往往是壹個煙幕,掩蓋了真正的問題。嫉妒也是愛情的謊言。看來嫉妒也是壹種三角關系。“我”因為“妳”愛上了另壹個人。其實嫉妒往往是控制情侶或者傷害情侶的借口。或者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傳遞自己的自卑。2006年最著名的嫉妒是邱興華,他認為他的妻子被道士熊萬成感動了,所以他殺了10人,後來還計劃再殺10人,包括他的妻子。這壹系列的兇殺案,表面上看是因為嫉妒引起的。邱興華說熊萬成高大英俊,但他又矮又萎縮。他老婆當然會喜歡熊萬成,所以沒有反抗熊萬成的“性騷擾”。本質上,嫉妒只是邱興華的壹個空炮,其本質是通過嫉妒來傳遞他的超低價值感。邱興華的妻子說,她的丈夫只是在最近幾年才變得特別嫉妒。他經常懷疑她無緣無故地和別的男人曖昧,有時還會打她壹頓。正是在這壹時期,邱興華接連遭受挫折,最後基本喪失了養家糊口的能力。瑞士女心理學家維雷納·卡斯特(Virena Caster)說,嫉妒的人自我價值感低,所以他們需要嫉妒來傳遞這種不好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嫉妒意味著:“我沒有搞砸我的生活,是妳搞砸了我的生活。”而且,因為不想面對超低的自我價值感,他們甚至無法承受愛人的直接否定,而不得不需要壹種三角關系,即“讓妳嫌棄我的不是我,是另壹個讓妳嫌棄我的人。”就這樣,有兩個人來承受他傳遞過來的自卑。記住:如果妳吃醋了,請提醒自己,這很可能是妳的問題,而不是妳愛人的問題。同樣,如果妳的愛人吃醋了,請知道這不是妳的錯。妳再怎麽嚴格要求自己,也阻止不了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為他的要求而壹個壹個斷絕妳們的社會關系,那樣會嚴重傷害自己,也無濟於事。如果他吃醋了,說明他已經使用了暴力,所以壹定要註意保護自己,因為他幾乎肯定會再次使用暴力。另外,請理解他,理解他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低才這麽做的。

謊言:愛是為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想改變妳。這是關於愛情最大的謊言!讓妳很有感觸的愛情,尤其是熱烈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感動,不是幸福和快樂,而是被迫的重復。激情的愛情何時誕生?答案是當童年時期的現實關系模式和理想關系模式同時再現時。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對壹個人產生強烈的感覺,而那種感覺壹旦產生,必然有其原因。總之,妳的靈魂認為那個人就是“答案”,不僅是妳強迫性重復的答案,也是妳強迫性重復的答案。比如上面說的那個吃醋的男人,小時候被母親嚴重拋棄。壹般他媽媽都是因為另壹個人而忽略了他對他的愛。長大後,他會對壹個特別像他媽媽的女人產生強烈的感情。確立關系後,他會要求這個女人斷絕壹切關系,只和他在壹起。這有雙重含義。第壹種是強迫性重復,找壹個像媽媽的女人;二是對強迫性重復的治療。他強迫這個母親般的女人無條件拋棄其他所有人,不可能因為別人而拋棄。這就像治療他童年的痛苦。問題是這樣做是“刻舟求劍”,他在船的當前位置找不到之前失去的答案。他最終會因為這個而發瘋,從而對這個女人產生激烈的仇恨,但這種仇恨其實是針對他的母親的。無論他如何向那個女人發泄仇恨,都無濟於事。最後,女人因為受不了他,離開了他。結果,他童年的命運又壹次重演。當他覺得受到傷害時,也會洋洋自得:“妳看,我就知道女人不是好東西,會對妳不忠。”其實這個結果也是他促成的。強迫性重復有很大的誘惑,而這種誘惑恰恰是熱烈愛情的誘惑。本來,壹場熱烈的戀愛是治療自己童年創傷的最好機會,因為它完美地再現了童年關系模式的大部分感受和問題,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很多問題,然後去解決。但是很多人在熱烈的戀愛中拒絕反省,認為戀愛中的問題壹定是對方的問題,就像小時候完全無助,不得不怪父母壹樣。因為這種心理,很多人在熱戀中得不到治療,最後只是簡單的強迫性重復。熱烈愛情的誘惑——也就是強迫重復——是無窮無盡的。沒有在激情的愛情中成長的人,會愛上激情的愛情,按照壹兩個模式壹次又壹次地陷入新的愛情。壹個經典的例子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某媒體找到了他幾十個情人的照片。從外表上看,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希拉裏那樣的女強人和萊溫斯基那樣的傻丫頭。更何況,即使到了婚姻,愛情也不是因為幸福快樂才走到壹起的,強迫性重復是很厲害的。我們經常可以在自己和別人的生活中發現,某某娶了個“媽”,某某娶了個“爸”。這種強迫性重復的魅力絕對強於快樂和幸福的誘惑。再比如美國壹個女人嫁給了壹個死刑犯,這個選擇也是強迫性重復。她爸爸是個“壞蛋”。小時候,她和其他有“壞人”父親的女孩壹樣,希望改變父親,讓他愛自己,對自己好。這個改造失敗了,但是她爸爸壹點都沒有改變,還在虐待她。於是,她把這個蛻變的夢想壹直留在心裏,長大後看到壹個特別像她爸爸的“壞人”男人,她會動搖,會心動。但這種誘惑並不是因為她看到了快樂幸福的可能性,而是因為她看到了完美的強迫性重復的可能性——她可以在壹個“壞人”男人身上再次實施自己的改造夢,而且因為這個男人正在監獄裏接受改造,這個改造夢似乎很容易實現。因為這種心理,美國很多死刑犯都成了監獄裏的馬夫,經常有幾十個女人爭奪嫁給他的資格。記住:當妳特別動心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不壹定是幸福。相反,它很可能意味著危險,意味著妳渴望重復過去的災難。但是,即使是災難,也不必過分否定自己的感情。如果壹段熱烈的愛情是壹種不好的強迫性重復,那很可能是妳靈魂的需要。而且,妳確實有可能在這種不良的強迫性重復中得到某種治療。但是,有壹個前提,就是妳必須反思,妳必須主動用這種強迫性的重復來理解妳的人生。另外,如果是嚴重的自毀性強迫性重復,不管是不是靈魂的欲望,妳都不需要,因為妳可以在心理咨詢室借助心理治療安全地展示妳的強迫性重復,最終得到治療。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是心理活動和需求的核心。愛是親密關系健康發展的最高原則。這壹點我們都知道,但可惜的是,以愛的名義犯了太多的錯誤,結果,關於愛的謊言在這個世界上泛濫成災,最終讓我們部分喪失了判斷愛恨的能力,讓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愛恨,不知道如何分辨別人的愛恨。很多被愛情謊言嚴重傷害的人,根本就不談愛情,因為他們在生活中被“愛情”傷害得太多了。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壹種真正的愛情,叫做精神愛情。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骯臟的,認為愛和性和欲望是兩種對立的狀態。柏拉圖的愛情重視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肉體上的欲望,這是壹種真正的愛情。柏拉圖所提倡的精神上的愛情,原本指的是同性之間的壹種真正的愛情。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肉體上的。柏拉圖堅信真愛是壹種執著的情感,只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只有超然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愛情有三種形式,即精神愛情、傳統愛情和肉體愛情。精神上的愛和肉體上的愛有著極端的反差,這是愛的純粹境界,只求精神上的交流,充分體現了人的神性;肉體的愛是只求性快感的不道德行為,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動物性;傳統愛情是最正式的壹種,兼顧情感和性。愛是愛的靈魂,性是愛的中介,愛是愛的前提,性是愛的升華。這樣才能達到至高無上的愛情境界。

西方學者對此眾說紛紜,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柏拉圖認為愛情可以使人升華。

“柏拉圖式愛情”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柏拉圖式的愛情不是純粹精神上的愛情——沒有任何肉體接觸的純粹浪漫的感情,而是指“肉體之愛和靈魂之愛”的統壹,或者說“身心合壹”。

2.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強調愛情高於性(“情欲”高於“快感”)。

3.柏拉圖式的愛情也暗含性與愛(如“愛情屬於人民”)、愛情與婚姻(如“由靈魂承受”);“生理上對生育的渴望”)、性與婚姻的可分性(或功能上的獨立性)(就像“同性之愛與異性婚姻的區別與結合”)。

4.柏拉圖式的愛情只不過是通過愛壹個又壹個美麗的身體來追求“美本身”(“美的理念”)的壹種無止境的“理想”。換句話說,用壹種強烈的語氣來說,柏拉圖式的愛情意味著愛情歸根到底是屬於理想世界(“觀念的世界”)的,在現實(世俗)世界裏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第壹次,原文沒有“客觀”二字。後來作者為了強調自己的論點,私下加了“客觀”二字。是否客觀取決於每個人:

原文:

唯物主義:只判斷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主觀唯心主義:用雙方的主觀判斷真愛。

客觀理想主義(唯心主義):兩個概念,第壹個是指無私而長久的愛。第二個概念是指愛的關系。

第壹個概念:

人類的很多知識都存在於概念中,比如時間和數字。其實真愛也是如此。

“愛是恒久的,愛是永不止息”是聖經對博愛標準的描述。“無大慈大悲”是佛教對慈的標準描述。顯然,真愛的標準是無私的,非功利的,長久的。

妳要知道,曾經滄海難為水。看到海裏的水後,妳覺得臉盆裏的水不是水。其實人只能追求真愛,但不應該宣稱自己是真愛。

第二個概念:

愛情關系基於三個哲學標準。第壹種是虛無,(概念上)客觀上不認為愛是神聖的,都是空的,在佛教話語中比較常見。第二種是絕對唯壹性,客觀上認為真愛只有壹個,沒有別的。第三,(概念上)客觀上是允許的,只要雙方都認為是真愛。這三個標準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即0,1和無窮大。

反對觀點:

1.原文提到主觀唯心主義,說明概念壹和概念二根本不理解。妳父母為妳做的是妳主觀感受的?不是真的嗎?答:文章只提到主觀唯心主義的標準,沒有說父母不是真愛。

2.原文提到的第壹個概念。其中,這兩句話是矛盾的:第壹句話很明顯,真愛的標準是無私的,非功利的,長久的。臉盆裏的水不是水。真正的無私,非功利,不會在乎是不是水。

3.“哲學”壹詞在原文的第二個概念中被誤用。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論點有利,總是戴上“哲學”的帽子。其實我都沒想清楚。

首先:第壹種什麽都不是,愛不神聖是空的,在佛教話語中比較常見。這句話根本不是真愛這個詞的重點。

其次:第二種絕對獨壹無二,以為真愛只有壹個,其他都沒有。這完全不符合這個詞條的概念。概念壹表示狀態,但不描述次數。

第三:第三,只要雙方都認為是真愛。妳居然說是無限的?兩個人認為是真愛,然後相處壹輩子。這能算無限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