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壹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以及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居民講自己的語言,漢語被廣泛使用。元明時期使用的是“溫柏”(柏文),即所謂的“漢字白讀”。白族人民使用漢字書寫,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豐富的文學藝術。擅長管理農業和鹽杜鵑花。三茶是雲南白族人民招待貴賓時的傳統飲茶方式。

白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與古羌族有親緣關系。早在1世紀(漢代)就分布在洱海壹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在此設縣。在公元3-4世紀,由於戰爭,許多漢族人在白地區避難,其中壹些人與它融合。公元715年,大批從滇東遷到洱海地區的各族人民與白族人民融合。14世紀前後,有不少駐軍的漢人在此居住,後來與當地的白族融合。後來,壹些彜族和阿昌族也融入了白族。特別是在大理時期,白族人民形成了壹個語言文化相同、經濟水平相近、居住地相對固定的古老民族。唐朝以後,大理臣服於中央政府,在文化和經濟上更多地受到內地漢人的影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壹步發展。到了元朝,它已經是壹個非常繁榮的城市了。大理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文化而聞名於世。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了許多遊客。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代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為流政策。清朝繼續沿用明朝的政策,但任命了壹些偏遠山區的地方官員和酋長。

文化和藝術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白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蒼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溝渠的痕跡。然而,在劍川海門口遺址,發現居民壹直從事飼養牲畜和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出現了青銅文化。蜀漢時期,洱海地區已發展到“水田畜牧業”。到了唐代,白族先民能夠修建倉山“高河”水利工程,灌溉數萬頃。修高山梯田,鄧川羅石河分洪工程立項。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廉撰寫的《太和庚漏星表》和李興偉的《怪方書》,都是總結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上獨樹壹幟,其建築、雕塑、繪畫藝術聞名於世。大理崇聖寺三塔,建於唐代,高近60米,分16級。它們制作精美,類似於Xi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工藝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它具有中國石窟造像的相似性和強烈的民族風格,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雞足山寺廟建築群,建於元明時期,有重疊的拱門和上翹的角落。門窗上雕刻層層人物、花鳥,別出心裁,歷久彌新。都是大名鼎鼎的“劍川木匠”做的。白族漆器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元明兩代采用的高技術漆工,大多是從雲南選拔出來的。大理的漆器流傳到明朝,壹直被認為是珍貴的“宋條”。八國聯軍侵華時,帝國主義竊取的《南詔國史畫卷》是白族畫家張順、王於1989年所作。它以連續的短畫形式生動地描繪了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壹。1172年,張的《大理卷軸》被稱為“南天之寶”。這幅畫長10英尺,134英寸。以《護國王經》為主題,刻畫了628個不同面目的人物。精湛嫻熟的筆法和精湛的工藝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從古典戲曲“吹吹”發展而來的“白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文化水平高,各類人才輩出。

在古代白族,有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民間流傳的長詩《創世紀》講述了盤古創世的故事,追溯了原始社會白族人民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平等生活,是“天下太平”、“不分貧富”、“民以肥為貴”。南詔白族詩人楊其坤的《在路上》、楊的《大慈寺牡丹》和的《洞天》等詩被稱為“大師”級的傑作,收錄在全唐詩中。《王富運》、《蛇骨寶塔》、《殺州官》、《鉤月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南詔著名的舞獅在唐代傳入中原,南詔聖樂被列為唐代14首樂曲之壹。《白調》是壹首廣為流傳的格律詩《三七壹五》(前三句七言,後五言)。公元15世紀中葉,壹些文人利用這種民歌形式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如楊耐的《詞記華杉碑》。白戲“吹吹”是在早期“大本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藝術。

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記載,有《張國史》、《巍山事業》、《鐵柱廟》、《Xi洱海》等史書。大歷時期還有白史和國史,都已失傳,只有白史的片段散見於明代碑刻。元代白族史書《古柏通》、《馮諼念雲誌》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誌著作的藍本,如《雲南載記》、《南詔野史》。據史料記載,洱海地區的歷史是由明代白族學者楊世運研究的。該書被另壹位白族學者李元陽收入嘉靖《大理府誌》,是萬歷《雲南同治沿革考》的底本。清代白族歷史學家王嵩編纂道光《雲南通誌》時,收集了61種有關雲南的書籍,編成2l卷,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重要節日

“三月街”又稱“觀音城”,是白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夏歷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西部點蒼山腳下舉行。壹開始是滿滿的宗教活動,後來逐漸變成了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江南各省商人來此經商。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壹年壹度的物資交流和全國體育文藝大會。

火把節每年在夏歷6月25日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那天,男女老少聚在壹起祭拜祖先。通過拜火把、點火把、打火把、跳火把等活動,祝願莊稼豐收、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全村豎起了高約10至20米的大火堆。用松樹做桿子,把麥稈和松枝綁起來,在頂端裝壹面旗子。旗桿是用三根紙棍串聯成的水桶,用壹根竹竿,意思是連升三級。每個水桶周圍都有壹面小紙旗,上面有字畫,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活富足、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桶下掛著火把、梨、海棠、煙花、燈、彩旗。

火把節中午,人們帶著小火把、紙錢、香燭和供品去祖墳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上三支松香抽墓,等火把燒到柱子後方後回家。如果墓地離家遠,就在家裏祭祀。

在太陽下山之前,各家各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去看火炬和賽馬。有大人小孩在賽馬。繞火炬跑三圈,就可以飛奔向遠方了。不賽馬的話,就挨家挨戶去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看誰家的火把精致漂亮。在整個村莊的火被點燃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著她們剛出生的嬰兒在火炬下繞三圈,以示她們受到了邪靈的保佑。

夜幕降臨,村裏的老人帶頭祭品,給火把子磕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壹個個爬上大火堆,壹個個上傳小火把點燃大火堆。停站時,火光飛揚,鼓聲大作,鞭炮齊鳴,場面壯觀。當火炬上懸掛水桶的竹竿被燒壞時,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搶空中飛舞的水桶。搶婚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眾人祝賀,被擠到家中,主人以煙、酒、茶招待眾人。明年火會把桶舉到地板上,由能搶到桶的人來準備。

火把節的高潮是玩火把。年輕男女各持壹支火炬。看到有人就從包裏抓壹把松香粉撒在火把上。每撒壹把,就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砰”的壹聲,火焰燒到另壹邊,就叫“幹杯”。白族人認為火指的是可以燒掉的厄運,所以互相競爭,喜氣洋洋。熱鬧過後,年輕人要舉著小火把湧向田間,在火把上撒上松香粉,把麥穗照在谷粒上,寓意消滅病蟲害,確保豐收。

火把節結束時,會有壹場火炬接力。午夜左右,狂歡節期間燃燒的火柴棒被堆成壹堆堆篝火。青年男女壹個接壹個地從篝火旁來回穿越兩三次,祈求火神“驅邪”。看誰跳得高,跳得遠,直到樂趣結束。

大理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其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和多彩的風俗吸引了眾多的遊客。白族民居風格獨特。住宅多采用三室壹墻或四進五天井的格式。他們非常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和山墻繪畫的裝飾藝術。門樓通常用泥塑、木雕、彩畫、石雕、大理石屏風浮雕瓷磚和青磚等裝飾。造型精美,鬥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偏愛白色,他們的房屋整體顏色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顏色也是白色。男士通常穿白色雙排扣襯衫,外面穿壹件黑色領夾克。女性穿著白色外套,搭配藍色、紅色或黑色背心,腰間系著繡花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通常是藍色的。女孩用壹個紅色的結系好辮子,然後把壹只彩色的手放在頭上。雷柏的流蘇在她頭的右側飄動,顯示了女孩的魅力。

大理白族人非常愛花,幾乎家家種藥材。當地有三戶人家,壹個眼井,幾盆花。女生的名字大多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化花、美麗花、春花。

火把節:白族人民在6月25日舉行。不能去大理旅遊的可以去離昆明最近的昆明市五華區沙朗白族鄉,壹飽眼福。

禮儀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和禁忌

白族人民熱情好客,先禮後客是白族人民的禮儀。客人來到家裏,用酒和茶互相款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的好客之道。而白族人壹般只倒半杯茶,卻需要滿滿壹杯酒。他們認為酒充滿敬意,茶充滿欺騙。受到白族人民的熱情接待,要說“謝謝”,表示感謝和感激。

尊老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打招呼,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壹杯早茶要先給老人喝。吃飯時,讓老人坐在桌子上,讓老人先動筷子。不要在老人面前罵人,也不要蹺二郎腿。在壹些山區,白族家庭成員有相對固定的座位。壹般男長輩坐左上方,女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上下兩邊。白族人家的壁爐是壹個神聖的地方。禁止在壁爐裏吐痰,也禁止跨過壁爐。白族人家的門檻也是忌諱坐人的。男人用的工具不應該被女人穿過。穿孝服的人被禁止進入家庭,認為會給家庭帶來不潔。

2.節日和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和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盛大節日,節日從每年農歷3月15日持續到20日。此外,白族和漢族壹樣,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初十都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是祭祖節。白族在節日裏有很多禮儀禁忌。在元江縣白族人民壹年壹度的三月集會或田字廟會期間,禁止殺戮。大理白族人在農歷大年初壹不準用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人在除夕夜飯前祭祖時,禁止外人在場。除夕夜,妳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不然來年找錢難,夥食差。所以從別人家借的東西,壹定要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農歷年初七是婦女節。女人不做飯,不挑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工作,而是自娛自樂。男人節是農歷九月初九,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人,七月半不準四處遊蕩。

3.婚禮、葬禮和分娩中的禮儀和禁忌

懷孕後,白族婦女穿著帶鉸鏈的兩室圍裙,將第壹頁對折在腰間,以示幸福。外人見面要懂得註意重點保護。如果孕婦被誤傷,應該保障到產後母子平安。有的地方白族孕婦不能進新郎新娘的洞房。寶寶落地後,誰先踏進產婦家的大門,誰就是踩在了生。白族人認為,誰踐踏生命,誰以後就像個孩子。白族人最怕人踩命,所以孩子出生後,家裏要馬上用白石灰在門口鋪三個弧線,在門檻上綁壹根綠竹條。生男孩的話,青蠍子下面還要加壹只草鞋,有的甚至在大門上釘壹個底座,以示禁忌。不小心闖進產婦家的,壹定要給產婦送上壹碗新鮮的濃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壹盆豬蹄燉韭菜根。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人要請粥飯客或粥客。去白族人家做粥飯客人,要用竹籃裝雞蛋、紅糖、童裝、童帽,以示祝賀。在大理、劍川壹帶,生完孩子,主人要請第壹位客人吃荷包蛋餃子,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的日常飲食因當地的物產而異。平壩地區的人以大米和小麥為生,山區的人以玉米和領養的孩子為生。常見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辣椒等。在白族的飲食習俗中,有以下幾個具有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這是在稻草火上烤整只豬或羊。當它半熟時,去掉毛,然後烤至果肉呈金黃色。吃的時候把肉切成肉絲或肉片,加入姜、蔥、蒜、燉梅子、辣椒、糯米等調料。又香又鮮,是招待客人的國之美味。

海水煮海魚(“活煮魚”或“酸辣魚”)

洱海附近的漁民做魚壹般不需要油炸,尤其是做當地稱為“油魚”的肥魚。他們從洱海中舀水。當鍋裏的水燒開後,他們放入鮮魚,再放上厚厚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味道鮮美,香辣可口,俗稱“海水煮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當地的特產。洱海肥美的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鹽,腌制十分鐘,與火腿片、嫩雞片、鮮肉片、豬肝片、香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花片等各種食材壹起放入砂鍋中,再撒上胡椒粉、鹽、味精等適當調料,放在炭爐上用文火烹制。吃的時候把砂鍋放在墊子上,熱氣騰騰,很好吃。

紅燒李子

李子產於大理,尤其是洱海東岸。綿延數百裏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都是李子樹。李子有兩種:苦李子和鹽李子。苦梅燉梅子是白族人民喜愛的調味品。燜梅是將苦梅放入砂鍋中,加入鹽和胡椒粉,蓋緊,放在火坑中間,周圍堆上稻殼,點燃,用小火燜壹至兩天。此時的黑燴梅子味道酸香,人們常將其作為佐料生吃,或加紅糖做燴梅子湯。燉李子可以存放壹兩年而不變質。

雕刻李子

洱源縣產的雕梅,是用石灰水浸泡鹽梅而成。取出晾幹後,用刀在梅子上刻出連續的鋸齒形圖案,並小心翼翼地擠出梅芯使其變空,展平後看起來就像壹朵盛開的菊花。這時候用酒泡壹下再用紅糖泡壹下。過了幾個月,我打開瓶子拿出來。雕梅色澤金黃,芳香撲鼻,是洱源縣出產的上等果品。

洱源的每個白族姑娘都擅長雕梅,這已經成為衡量壹個姑娘聰明與否的標誌。因為在當地的婚禮習俗中,姑娘出嫁前,必須將姑娘親手制作的壹盤雕梅送到婆家作為禮物。新婚之夜,新娘會為親朋好友安排甜點和甜席,稱為“擺果酒”。第十個案例展示了新娘拿來招待客人的蜜錢、幹果、雕梅,讓大家評論。由此,洱源的姑娘們都是經過精心雕琢的,她們制作的雕梅不僅是上等的水果,更是壹種工藝品。

誘餌塊

餌塊,又名粑粑,是雲南廣為流行的傳統小吃。然而,大理魚餌塊是獨特的:蒸飯團放在大理石墊上,用勞動力摩擦。裹糖,核桃鹽,鹵腐等。在炭爐裏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又軟又好吃。

牛奶風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生植物豐富。這裏的農民有飼養奶牛的傳統。當地的奶扇是有名的特產。制作牛奶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然後放入鍋中加熱至60℃-70℃,再倒入鮮牛奶,用竹筷子輕輕攪拌,使牛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逐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子攤成薄片,放在竹架上風幹。

乳扇呈白黃色,純凈明亮,薄如紙,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它可以生吃,油炸,清蒸或烘烤。但最好是在香油中炸至淡黃色,取出晾涼。又脆又香,特別好吃。孔子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備之品,是饋贈朋友的佳品。

烘焙茶

焙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白族人家的正房裏,壹般會搭起壹個木架的鑄鐵火盆,上面放壹個鐵三角架。客人來了,主人會讓客人在正房坐下,在火盆裏點上壹把火,上面放壹個沙鍋,準備焙茶。砂鍋煨好後,放入茶葉,快速搖煨。當茶葉烤至黃顏色,茶香淡雅時,倒入壹勺開水。這時只聽得“丫鬟”壹聲,被沖上來的茶沫也升到了壇子口,像壹個繡球,大廳裏頓時飄逸著壹股誘人的茶香。泡茶的聲音又響又脆,所以又叫“雷茶”。

當茶沫落入砂鍋時,可倒入開水中為客人倒茶。焙炒後的茶葉色澤黃黃,香氣撲鼻。壹般烤好的茶要沖三次,邊煨邊品茶:第壹口感覺微苦,第二口感覺甘甜醇厚,最後壹口感覺更甜。產品越好吃越香,回味無窮。這就是所謂的“第壹次苦,第二次甜,第三次回味。”有的地方,喝第二道茶時,在茶中加入核桃片、紅糖、蜂蜜和少量辣椒,風味獨特。

焙茶的茶具也很別致。焙茶的砂壺粗糙,但小盅卻是小巧玲瓏、潔白晶瑩的瓷杯。按照“酒滿敬客,茶滿欺客”的習俗,主人要少倒茶,只抿壹兩口茶。當主人把第壹小杯茶高舉雙手呈遞給客人時,客人接過後要把茶遞給主人家中年齡最大的人和座位上的長輩,互相謙讓壹番後,客人才可以品茶。此時,客人在啜飲的同時,也領略到了茶的甘甜和小盅的精致。因此,白族烘茶的習俗是壹種茶道藝術。

白族人用來焙茶的茶葉多為下關茶。下關是制茶中心,這裏生產的散茶遠銷西藏、四川等地。因為路途遙遠,經常遭受風雨,損失很大。後來將散茶壓制成碗狀茶塊,既耐貯運,又不失茶味。茶葉運到位於長江與落花江交匯處的四川湖州時,茶商們宣傳:“落花江,下關茶,香高,味好,質佳”。久而久之,四川人把下關出產的茶葉稱為下關茶。由此,這種下關倫茶以滋味醇厚、湯色黃、香氣濃郁、止渴爽口、消食行氣、消煙醒酒的功效而聞名於世。

竹竿旗

初霜過後,鶴慶的壹些農民開始殺豬。這個時候,他們照例會腌制豬肝,這是白族的傳統食品。

豬肝肫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將新鮮的豬肝、五花肉、肥腸、排骨清洗幹凈,放入鍋中煮至半熟,撈起晾涼,然後將豬肝、肥腸、五花肉切塊,排骨剁成小塊。然後按65,438+00%的比例加入鹽,按65,438+02%的比例與辣椒粉混合,再與65,438+050-200克花椒粉、50-65,438+000克艾葉粉、65,438+0公斤白酒混合均勻,放入陶罐中。

三四個月後就可以開罐吃了。啟封時會流出壹股獨特的豬肝香味。吃的時候,把豬肝放在碗裏,放入蒸飯器。清蒸的豬肝、豬脾光潔,香味誘人,麻辣鹹鮮,味道鮮美,是白族農民招待親朋好友的開胃佳品。吃米線和面條的話,當蓋菜吃會更好吃。

白族慶新房、賀歌的習俗在白族地區,蓋房子是人生三大大事之壹,自然要舉行隆重熱鬧的儀式,按照儀式的進程唱壹首賀歌。

蓋新房,要在吉日破土建石腳。石腳建好以後,每隔幾個月就要在壹個吉日開工(有的地方是兩到三年,白族人稱這段時期為破壁期)。施工時唱壹首祝賀歌。賀辭由《上梁之歌》和《封龍口》兩部分組成,分別由木匠在不同時期演唱。《梁上之歌》應該是梁上時唱的。在歡快的嗩吶、鑼鼓和祝賀的歡呼聲中,木匠師傅在身上掛了壹個紅顏色,拿著師傅遞來的紅公雞,走出房間,唱著:“紅公雞雄赳赳,妳報家裏五更,等師傅蓋好金屋,妳來報喜訊。在吉祥的日子裏大聲歌唱。鄰裏好朋友何新生,天天慶祝大家唱歌。”他壹邊唱,壹邊在人們的祝賀聲中爬過腳手架,登上由兩根柱子臨時搭起的“陽臺”,向東西南北鞠躬,大聲唱道:“壹小龍局長生,壹小龍局長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