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經有3000多年了。有了補充問題,這段話的出處是什麽?換句話說,書名是什麽?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經有3000多年了。有了補充問題,這段話的出處是什麽?換句話說,書名是什麽?

這是從壹篇名為《太陽能概論》的論文中寫出來的,原文如下。

太陽能簡介

摘要

太陽能作為壹種取之不盡的能源,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太陽能廣泛應用於發電、制冷、供熱等各個方面,已經與世界經濟生活聯系在壹起。

關鍵字

太陽能汙染矽電池

1.介紹

太陽能壹般是指太陽光的輻射能,現代壹般用來發電。它是太陽內部或表面的黑子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廣義的太陽能包括:風能、水能、海洋溫差能、波浪能和地球上的生物質能,以及壹些潮汐能和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狹義的太陽能僅限於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化為光、熱、電和光化學。

太陽能來自太陽。太陽是壹個熾熱的氣態球體,直徑約為1.39×106km,質量約為2.2×l027t,是地球質量的3.32×105倍,體積是地球的1.3×106倍,地球的平均密度。太陽是壹個巨大、古老和無盡的能源。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雖然只有其總輻射能量的22億倍(3.75× 10 26 kW),但卻高達17.3萬kW,這意味著太陽每秒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500萬噸煤。

總的來說,太陽能具有能量巨大、供應時間長、分布廣、獲取方便、安全清潔、對環境無汙染等優點。但也存在壹些問題:1)能量分散,能量密度低;2)穩定性差,受晝夜季節和地理緯度影響,太陽能不斷變化;3)設備成本太高;4)制造過程中汙染嚴重,使用中可能出現視覺汙染。

中國的太陽能資源分布廣泛且豐富。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究,我國陸地面積的2/3以上,年日照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輻射0.6GJ/cm2以上,年太陽輻射930 ~ 2330 kW·h/m2左右。

從我國太陽總輻射的分布來看,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南部、山西、陜西北部、河北、山東、遼寧、吉林西部、雲南中部和西南部、廣東東南部、福建東南部、海南島東部和西部、臺灣省西南部的太陽總輻射非常大。

2.太陽能利用的歷史

人類利用太陽能已經有3000多年了。利用太陽能作為壹種能源和動力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現代太陽能利用的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發明世界上第壹臺太陽能發動機算起。本發明是壹種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並使其膨脹做功和抽水的機器。1615 ~ 1900年期間,世界上發展了許多太陽能發電裝置和壹些其他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都是通過聚光來收集太陽光,發動機功率都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氣,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都是太陽能愛好者親自研發制造的。

20世紀太陽能科技的發展史可分為七個階段:

第壹階段(1900-1920)

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然是太陽能電站,但聚光方式多樣化,使用平板集熱器。廠房逐步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到73.64kW,實用目的明確,成本仍然較高。制造的典型設備有:

在1。1901,美國加州建成太陽能抽水裝置。

2.1902 -1908,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采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

3.1913、埃及開羅南部建造了壹個由五面拋物面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面長62.5m,寬4m,總采光面積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過去的20年中,太陽能研究壹直處於低潮,參與研究和研究項目的人數大大減少。究其原因,與化石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1935-1945)有關。太陽能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迫切需求,所以太陽能研究逐漸被忽視。

第三階段(1945-1965)

在二戰結束後的20年裏,壹些有遠見的人註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並呼籲人們關註這壹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的恢復和發展。突出的研究進展如下:

1955年,以色列的泰伯在第壹屆國際太陽熱科學大會上提出了選擇性塗層的基本理論,並研制出黑鎳等實用的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研制創造了條件。

65438-0954年,貝爾實驗室研制出實用的矽太陽能電池,為光伏發電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這壹階段還有其他重要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脈東部建造了壹座50kW的太陽能爐。

1960年,世界上第壹個平板集熱器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建成,制冷量為5冷噸。

1961年,帶應時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這壹階段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材料的研究,太陽能選擇性鍍膜、矽太陽能電池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了進展,建造了壹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

現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是因為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期,不成熟,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此沒有得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

“能源危機”(有人稱之為“石油危機”)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徹底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加快向未來能源結構的過渡。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從65438年到0973年,美國做了政府層面的太陽能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增加,並成立了太陽能發展銀行,推動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

1974年,日本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研發項目包括:太陽房、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能熱發電、太陽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式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

在此期間,太陽能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壹批重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等產品開始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

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削減了太陽能研究的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造成這壹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油價大幅下跌,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沒有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標,動搖了壹部分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能的迅速發展抑制了太陽能的發展。

第七階段(1992至今)

由於礦物能源的大量燃燒,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威脅。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於1992年在巴西召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壹系列重要文件,將環境與發展納入統壹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太陽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使太陽能的利用走出低谷,並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與發展,提出了10項對策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發展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壹步明確了太陽能的重點發展項目。

3.太陽能利用模式

3.1光熱能量轉換

光熱轉換是壹種利用太陽輻射加熱物體獲得熱能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常見的應用有太陽能熱水器、反射式太陽竈、高溫太陽竈、塑料薄膜、溫室大棚等。

3.1.1收集器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很低。為了在利用太陽能時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采用壹定的技術和裝置(集熱器)來收集太陽能。太陽能集熱器是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的設備,是太陽能熱利用的關鍵設備。常見的可分為冷凝式和非冷凝式。

3.1.1.1非冷凝收集器

非冷凝集熱器通常包括平板集熱器和真空管集熱器。

平板收集器

平板集熱器是非冷凝集熱器中最簡單、應用最廣泛的集熱器。它吸收太陽輻射的面積等於收集太陽輻射的面積,可以利用直射和散射的太陽輻射。按工作介質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廣泛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根據吸熱板的芯材分為鋼板和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等非金屬集熱器。根據結構,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式、蛇形管集熱器、帶平面反射器的集熱器和反向板式集熱器等。根據蓋板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聚合物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片和銅管的結合,國外壹般采用高頻焊接,國內過去采用的是介質焊接。1995年,我國研制成功全銅高頻焊接集電器。1937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線。經過消化吸收,國內已經建成了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采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太陽能電池板和透明蜂窩作為覆蓋材料,但這些材料價格昂貴,壹時難以推廣應用。

真空管收集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失,提高集熱溫度,20世紀70年代研制成功了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封裝在高真空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幾個真空集熱管組裝在壹起形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加太陽光的收集,壹些真空集熱管的背面裝有反射器。

真空集熱管大致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U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式真空集熱管和蓄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中國還開發了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真空集熱管。

中國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有100多臺,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量居世界第壹。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壹直在發展真空熱管集熱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封等多項技術難關,建立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和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第壹。

真空管平板集熱器

它在復合拋物面反射器的底面組裝單個真空管,既有平聚焦又有定聚焦的特點,能吸收太陽光直射和80%的散射。

3.1.1.2濃縮收集器

聚光器通常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蹤系統組成。其工作原理是自然太陽光通過聚光器聚焦在吸收器上並加熱吸收器中流動的集熱介質,跟蹤系統根據太陽的方位隨時調整聚光器的位置,保證聚光器的開口面始終垂直於人發出的太陽輻射。

在反射式聚光收集器中,旋轉拋物面鏡聚光收集器(點聚焦)和槽式拋物面鏡聚光收集器(線聚焦)被廣泛使用。前者可以獲得高溫,但需要二維跟蹤;後者可以獲得中等溫度,只要進行壹維跟蹤即可。這兩種聚光集熱器從本世紀初開始使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進行了許多改進,如提高反射面的加工精度,開發高反射材料,開發高可靠的跟蹤機構等。現在這兩種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完全可以滿足各種中高溫太陽能利用的要求,但由於成本高,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3.1.2太陽能熱水器

基本原理:通過集熱,使管道內的水溫高於水箱內的水溫,熱水比冷水輕,形成對流,最終使水箱內的溫度達到使用所需的溫度。

太陽能熱水器通常由平板集熱器、熱水儲水箱和連接管組成。按照流體流動的分類,太陽能熱水器可分為悶幹、直流、循環三大類。

3.1.3太陽能加熱

太陽能加熱可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式利用太陽能集熱器和相應的蓄熱裝置作為熱源,替代傳統熱水(或熱空氣)供暖系統中的鍋爐。被動式是依靠建築結構本身充分利用太陽能來達到供暖的目的,所以也叫被動式太陽房。

被動式太陽房具有結構簡單、材料方便、成本低、免維護、自然舒適等優點,特別適合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農村地區。

主動式太陽房利用集熱器產生的熱水進行供暖,結構簡單。蓄熱器放在室外,房間靠地板供暖,不占用室內居住面積,這是該系統的壹大優點。

3.1.4太陽能幹燥

太陽能幹燥可分為:

1.收集幹燥器

2.溫室幹燥機

3.收集器-溫室幹燥器

事實上,有各種組合的太陽能幹燥裝置,如太陽能收集器和常規能源,太陽能收集器和儲熱裝置,太陽能收集器和熱泵。

收集幹燥器使用太陽能空氣收集器將空氣加熱到預定溫度,然後送入幹燥室。幹燥室根據幹燥物品的類型而變化,例如箱式、窯式、固定床式或移動床式。

溫室幹燥機的溫室就是幹燥室,直接接收太陽的輻射能。

集熱器-溫室幹燥器是上述兩種形式的結合。溫室頂部是玻璃蓋板,待幹燥的物品放在溫室內的料盤上,料盤由太陽輻射和空氣收集器出來的熱空氣直接加熱。

還有太陽能海水淡化、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熱發電、太陽能坑發電技術、太陽能熱推進等等。

3.2光電轉換

原理是根據光電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應用包括為沒有電的地方提供電池,包括移動電源和備用電源,太陽能日用電子產品等。

世界上在1941年有關於矽太陽能電池的報道,1954年研制出效率為6%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1958年太陽能電池應用於衛星電源。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太陽能電池主要用於太空,因為它們的效率低,價格高。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結構和工藝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目前世界上太陽能電氣公司實驗室效率最高的是:單晶矽電池24% (100px2),多晶矽電池18.6% (100px2),InGaP/GaAs雙結電池30.28% (AM1),非晶矽電池65438+。碲化鎘電池15.8%,矽帶電池14.6%,二氧化鈦有機納米電池10.96%。

中國在1958年開始了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在過去的40年裏取得了許多成就。目前國內太陽能電氣公司實驗室效率最高的是:單晶矽電池20.4% (50px× 50px)、多晶矽電池14.5% (50px× 50px)、12% (250px× 250px)、GaAs/Ge電池20.1% (LC CulnSe電池9% (LCM× 25px)、多晶矽薄膜電池13.6% (LCM× 25px

由於不同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吸收的太陽光譜不同,所以通過串聯不同材料的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譜的能量,大大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因此,疊層串聯電池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成為最有前途的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電池重量輕,沒有活動部件,所以使用安全。單位質量輸出功率大,可以作為小電源,組合成大電站。目前其應用已經從航天領域走向各行各業,走向千家萬戶。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遊艇、太陽能自行車和太陽能飛機都相繼問世,其中壹些已經進入市場。然而最吸引人類的還是所謂的太空太陽站。

3.2.1太陽能空間電站

太空發電站實際上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的衛星。這些衛星上覆蓋著太陽能電池板,它可以吸收和積累大量的太陽能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然後通過微波束將電能傳回地面。

它由壹個始終面向太陽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壹個能將直流電轉化為微波能量的微波轉換站和壹個發射微波束能量的陣列天線組成,通過天線將電能以微波的形式傳輸到地面。在地面上,將建造壹個面積達數十平方公裏的巨型接收系統。

太空發電有兩個好處:壹是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不汙染環境;二是可以在空中直接給飛船、飛機供電,不需要架設輸電線路,也可以給偏遠山區、沙漠、孤島送電。科學家預言,壹旦太空電站建成,人類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能源,地球的能源利用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問題:壹是太空運輸成本問題,據推測,降低太空運輸成本至少99%是可能的;第二是能量轉換的效率。

3.2.2太陽能發電系統

太陽能電源是壹種新型電源,由太陽能電池發電,蓄電池儲能,為負載供電。廣泛應用於微波通信、基站、電臺、戶外活動、高速公路,也可為無電的山區、鄉村、海島供電。具有以下優點:

1.不用拉電線、挖馬路,安裝使用方便;

2.壹次性投入可保證20年不間斷供電(電池壹般5年需要更換);

3.免維護,沒有任何汙染。

太陽能供電可分為DC供電系統和交流/DC供電系統。

我們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在世界能源消費中占據重要地位,其發展不僅將取代部分常規能源,還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據預測,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超過30%,太陽能光伏發電占世界總供電量的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占電力總量的20%以上;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消費將占能源消費總量的80%以上,太陽能發電將占60%以上。這些數字足以說明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領域的重要地位。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將力爭到2020年使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GW(百萬千瓦),到2050年達到600GW(百萬千瓦)。預計到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5%,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占5%。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

3.3光化學能量轉換

這種轉換技術包括半導體電極發電和電解水產生氫氣,並使用氫氧化鈣或金屬氫化物熱分解和儲存能量。只有解決了太陽能制氫的問題,才能真正利用氫能(包括燃料電池),這將引起時代的變革。

太陽能制氫正在研究中。有幾種方法:

1)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電解水制氫是壹種應用廣泛且成熟的方法,效率高(75%-85%),但耗電量大。從能源利用的角度來看,使用常規電力生產氫氣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只有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大大降低,才能實現水的大規模電解制氫。

2)水的太陽能熱分解制氫。當水或蒸汽加熱到3000K以上時,水中的氫和氧可以分解。這種方法制氫效率高,但需要大功率冷凝器才能獲得這麽高的溫度,所以壹般不用於制氫。

3)太陽能熱化學循環制氫。為了降低太陽能直接熱分解水制氫所需的高溫,發展了熱化學循環制氫法,即在水中加入壹種或幾種中間體,然後加熱至較低溫度,經歷不同的反應階段,最後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中間體不消耗,可循環使用。熱化學循環分解的溫度約為900-1200K,普通旋轉拋物面鏡聚光器相對容易達到,其分解水的效率為17.5%-75.5%。主要問題是中間體的減少。即使降低99.9%-99.99%,也需要補充0.1%-0.01%,影響氫氣價格,造成環境汙染。

4)太陽能光化學分解水產生氫氣。該制氫過程類似於上述熱化學循環制氫。在水中加入壹種感光物質作為催化劑,增加對太陽光中長波光能的吸收,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氫氣。日本有人利用碘對光的敏感性,設計了壹套包括光化學和熱電反應在內的綜合制氫工藝,每小時可制氫97升,效率約為10%。

5)太陽能光電化學電池分解水產生氫氣。1972年,日本的Kenichi Bento等人以N型二氧化鈦半導體電極為陽極,鉑黑為陰極,制成了太陽能光電化學電池。在太陽光照射下,陰極產生氫氣,陽極產生氧氣,兩個電極用導線連接,使電流通過,即光電化學電池在太陽光照射下通過分解水同時實現制氫、產氧和獲取電能。這壹實驗結果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極大關註,被認為是太陽能技術的突破。但是光電化學制氫效率很低,只有0.4%,只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而且電容易被腐蝕,性能不穩定,還沒有達到實用要求。

6)陽光絡合催化分解水產生氫氣。1972以來,科學家發現三吡啶配合物的激發態具有電子轉移的能力,從配合物催化的電荷轉移反應中,提出利用這壹過程光解水產生氫氣。這種配合物是壹種催化劑,其作用是吸收光能,產生電荷分離、電荷轉移和聚集,最後通過壹系列耦合過程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通過水的復雜催化分解制氫還不成熟,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7)通過生物光合作用產生氫氣。40多年前,人們發現綠藻通過陽光照射,可以在厭氧條件下釋放氫氣;十幾年前,人們發現許多藻類,如藍藻,適應了壹段時間的厭氧環境,在壹定條件下有光合放氫。目前,由於對光合作用和藻類釋氫機理的認識不足,藻類釋氫效率很低,距離實現工程制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估算,如果將藻類的光合產氫效率提高到65,438+00%,藻類每天每平方米可產氫9分子,加上5萬平方公裏的太陽能,通過光合放氫項目可以滿足美國所有的燃料需求。

3.4太陽能-生物質能轉換

太陽能-機械能轉換。20世紀初,俄羅斯物理學家證明了光有壓力。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的物理學家提出,太空中巨大的太陽帆可以在太陽光的壓力下推動航天器前進,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科學家估計,在未來的10 ~ 20年內,太陽帆的設想可以實現。通常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需要通過壹個中間過程進行間接轉化。

3.5太陽能利用中的汙染

太陽能電池確實有著使用過程中無排放、無噪音、無能耗的清潔能源的稱號,但如今的主流忽略了太陽能電池光鮮表面背後的生產過程中高汙染、高能耗的問題。

第壹,高汙染

主要是生產矽過程中氫化矽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造成的汙染和蓄電池造成的汙染。

目前90%的太陽能電池是晶體矽電池,其原料是多晶矽,由金屬矽(工業矽)提純而成。目前國內采用的是化學法(改良西門子法):首先將金屬矽轉化為三氯氫矽,然後通過分餾提純得到高純度的三氯氫矽(有毒、有腐蝕性、易爆炸),最後用氫氣還原;在這個過程中,只有25%左右的三氯氫矽轉化為多晶矽,其余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汙染最嚴重的是還原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四氯化矽(壹種具有急性毒性的強腐蝕性、難保存的有毒液體)。由於四氯化矽不能自然降解,如果傾倒或掩埋,會嚴重汙染水體,使土地變得貧瘠。這還不包括大量的氯氣和其他易燃、易爆和有毒氣體。

生產1KW太陽能電池板需要10Kg多晶矽,生產四氯化矽80Kg以上。而國內只有壹家公司可以通過氫化還原的閉環工藝減少四氯化矽的排放;即使通過氫化還原的閉路過程,四氯化矽的排放量仍達到50%;四氯化矽雖然也是化工原料,但在下遊化工廠消化非常有限。國內絕大多數多晶矽生產企業都將少量四氯化矽低價出售給下遊廠家,壹部分儲存,壹部分偷偷掩埋。

這還不包括矽片後處理的其他附件。比如制絨工藝中使用的各種強酸強堿溶液,擴散中使用的三氯氧磷,PECVD中使用的矽烷等。,這些輔助材料的消耗量不低於主材。

因為太陽能電池是時間敏感的,只有太陽光才會發電;所以有陽光的時候必須用電池儲電,沒有陽光的時候維持供電。電池以鉛酸電池為主,汙染程度相當大。

第二,高能耗

將二氧化矽冶煉成金屬矽,將金屬矽提純成多晶矽,加工多晶矽片需要消耗大量電能,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矽冶煉、鑄錠、多晶矽擴散等工序;生產1KW太陽能電池板需要5800-6000 kWh(國內平均)。我們可以這樣計算:按平均光照時間4小時/天計算,太陽能電池壽命為15到20年(按20年計算),1KW太陽能電池總發電量為4x365x20=29200KW?h;與消耗的6000千瓦時相比,其電能再生比僅為4.87,這還不包括照明效率、逆變電源損耗和控制電路損耗。遠低於水電和風電。如果加上超白玻璃、鋁合金、鋼材、線纜等配件。,其電能再生率相當低。

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90%以上用於出口,其他國家享受清潔能源,而中國卻飽受能源消耗和汙染之苦。

寫在最後

根據有關部門對2050年世界能源構成中各種壹次能源比例的預測,其構成為:石油0,天然氣13%,煤炭20%,核能10%,水電5%,太陽能(包括風能和生物質能)50%,其他2%。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費結構的76%左右,已成為中國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將成為減少環境汙染的重要措施。能源問題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過渡的時期遲早會到來。從長遠來看,太陽能利用技術和裝置的廣泛應用必然會制約礦產能源價格的上漲。

參考

1,百度百科/view/21294.htm

2.太陽能幹燥技術概述及應用前景

3.太陽能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魏堯

4.太陽能熱泵系統簡介

5、中國太陽能利用進展盧羅

6、中國王炳忠太陽能資源利用區劃。

7.太陽能發電在經濟上不可行。葛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