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第壹次去澳門

第壹次去澳門

10離開粵通碼頭後,過馬路向左走100米左右,就到了“新馬路”(葡萄牙語名字:Amata Ribeiro Road),再往前走200多米,街對面就是網友介紹的“新中央酒店”。店面臨街,12層,外觀陳舊。這是壹家二星級酒店。據說這家酒店開於1928,曾是澳門的賭博中心。

還好有房。雙人間價格周五周六232港幣/天,周日至周四150港幣/天。周六剛入住,說清楚了不打折。提交壹個人的通行證,交錢,住603房間。房間大概十五六平米,衛生間全天有熱水,有電視,有電話,有空調,但是陳設簡單老舊,只住壹晚還不錯。

退房時間是明天下午1點前,比內地普通酒店多壹個小時。

放下包,從酒店沿著人行道往左走幾十米(上面有騎樓),就是有壹家名為“瑞昌銀行”的“買二送壹店”。門面很小,但是有壹個高大的保安,感覺有點安全感。我們用1000元人民幣兌換了澳門幣973.5元(匯率是1.027: 1)。

我特意多要了幾個硬幣,專門用於公交車投幣。

5.值得壹看的澳門博物館和首選景點聖保羅牌樓。

離“魏亮商店”不遠,向左轉,就能看到澳門圖片中經常出現的波浪圖案的地面。原來是壹個用黑白小石頭砌成的有波浪形圖案的小廣場,叫“議亭前的地方”(澳門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前的地方”,通常指的是壹個建築物前的小場地,如法師廟前的地方、鴨婆井前的地方、山頂上的地方、議亭前的地方。因位於議事亭(澳門市政廳前身)而得名。廣場的南邊是郵局大樓。旁邊的仁濟堂大樓四周都是腳手架,正在維修。西南面是民政廳大樓。向東北方向延伸,逐漸變窄成步行街,直到壹座天主教堂,聖母玫瑰教堂(也叫半張堂),才有如此美麗的地面。

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溜達到了半張堂街。本來應該左轉,本來可以直接到達“大三八”的。沒想到,我們只是沿著更寬的路走,就到了葡萄牙領事館。問路之後,我們拐進了壹條陡峭的上坡路,坡頂竟然是“大堡”。

這是澳門半島的制高點之壹。1617年,耶穌會士在這裏修建了壹座堡壘,最終於1626年完工。它被命名為“聖保羅堡”,澳門居民常稱它為“大堡”。電池的平面是壹個不規則的四邊形,四周是厚厚的墻,下寬上窄,就像壹座歐式城堡。它曾是澳門防禦體系的核心。直到1965才解除了軍事禁區的限制,後來氣象臺搬了進來,開放為旅遊區。1996年,原氣象臺大樓拆除,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建成開放。

澳門博物館建在大炮臺的圍墻內。成人票價16元(澳門幣,下同),65歲以上老人半價。我們為壹個65歲以上的人提交了通行證,但是售票員沒有看,就用電腦把我們的票打了出來,收了24塊錢。好像很久沒有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信任了。

澳門博物館以實物、圖片、模型、音像等形式展示澳門的歷史和民俗。,內容豐富,特別是反映當地人文和民俗,直觀生動,類似的展覽在內地很少見。壹直很遺憾,上次代表團路過門口,沒被允許參觀。這壹次,終於和好了。

出了博物館,乘扶梯下去,就到了“聖保羅牌樓”。這是聖母教堂(聖保羅教堂)前墻的遺址。1640年完全完工的聖保羅書院及其附屬教堂,於1835年毀於大火,只剩下教堂的前墻、大部分地基和教堂前的68級石階。由於教堂孤立的前墻看起來像中國的傳統牌樓,當地人稱之為“聖保羅牌樓”,這也成為了華語世界對這壹景點的既定稱呼。據說“三八”是從葡萄牙語單詞“聖保羅”音譯而來的中文。

這座花崗巖“牌樓”似乎是澳門的象征,而且不收門票,所以成了旅遊團的首選。幾乎所有大陸來的旅遊團都要帶他們來,只見“牌坊”周圍、石階上下人頭攢動。今天,壹對年輕的葡萄牙男女在臺階上拍婚紗照,為人群增添了另壹道風景。

同樣值得壹看的是,教堂遺址的地下室有壹座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和壹座烈士墓。

牌樓後面,左側有特區政府旅遊局咨詢點,免費提供旅遊地圖和景點介紹資料,供遊客免費閱讀。在粵通碼頭沒有看到旅遊資料的發放,最後還是在3路公交拿到了,對於自助遊很有用。

下了車已經過了12點。沿著狹窄的公交街和麥草地街,壹路下坡,走了五六分鐘,就來到了議事廳門前。在著名的“黃枝記粥粉面店”,他們共用了壹碗鮮蝦雲吞面(15.5元)和壹碗豬排面(18元)。餛飩餡竟然是整只蝦,味道尚可。

下午1回酒店休息到2: 00 10。

葡萄牙博物館,在Rua do Cunha品嘗葡萄牙美食。

當仔,讀作當仔,是澳門半島南部的壹個大島,有三座跨海大橋與半島相連。

從新馬路乘坐33路公交車(票價3.3元/人,澳門的公交車都是投幣式的,因為缺少小硬幣所以要投幣7元),過澳當大橋到氹仔島,經過孫逸仙醫生大道和杜詩縣政街,在氹仔島市區“Rua do Cunha”南口下車。

Rua do Cunha是壹條南北長約200米的步行街,沿街都是餐館和食品店,可以稱之為美食街。慕名買了壹杯榴蓮冰淇淋(8元)。榴蓮味道很濃,喜歡榴蓮的朋友會很欣賞。這條街上很多食品店專門賣“手信”(我不知道“手信”這個詞是哪裏來的,在澳門好像是作為禮物買回來的蛋糕、糖果都是肉幹之類的。,統稱為“手書”)。他路過門口,看到妳是遊客,經常會遞壹盤杏仁餅或者用剪刀切壹塊肉幹給妳嘗嘗。想壹路吃,能填飽肚子。

我們從Rua do Cunha北口出來,沿著奧林匹克大道向東北方向溜達,經過澳門體育館,旁邊有壹座立交橋,有自動扶梯。然後,我們穿過下沈廣場的壹座雕塑,然後去了賽馬會的前面。在北街中間,還有壹個不需要門票的景點——“四面佛”。佛像不大,放在壹個方形的亭子裏,金燦燦的,充滿了崇拜。上次我是隨團來的,所以這次我會看得更仔細。

看時間還早,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打車去了“土生土長的葡萄牙民居博物館”,司機把車開到杜詩縣政街南側軍械庫斜拐角處,說就到了(剛起步價11元)。以前離Rua do Cunha很近。上了壹會兒坡,下了壹會兒坡,海邊有五棟小居民樓,很有特色的博物館。門票5元(65歲以上老人免費)。這些小樓的外墻被漆成淡藍綠色,鑲著白邊,面對著壹條“海邊路”和壹排高大古老的榕樹和花壇。

第壹棟是“本土葡萄牙人之家”,兩層,客廳、餐廳、廚房;臥室、浴室等。,擺放著19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的各種家具和生活用品,展現了壹幅葡萄牙土著人在澳門的傳統家庭生活場景。第二個建築名為“島屋”,用圖片和模型介紹氹仔島和鹿回頭兩個島百年來的變化。這兩個展館可以讓人們具體了解早期葡萄牙人在澳門殖民地的生活。第三個建築是“葡萄牙之家”,展示葡萄牙大陸及周邊島嶼的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東邊兩棟樓沒開。

在展覽館後面的山坡上,有壹座“嘉摩聖母教堂”,旁邊是壹個小公園,山頂上矗立著壹座葡萄牙詩人的雕像。

然後,我們從加莫斜巷左轉下坡,走了壹小段路就來到了Rua do Cunha。這裏有很多葡萄牙餐廳,比如木偶、熊貓、公雞、小飛象。我們去了更大規模的小飛象吃飯,點了壹份葡式雞,壹份馬介休餅,壹份蔬菜湯,壹份西式炒飯,壹共121元,加上小費12元,付了133元。味道尚可。所謂的馬介休餅,其實就是土豆泥混合少量鹹魚肉,煎成橄欖形的土豆球。蔬菜湯是番茄蓮藕白土豆濃湯。葡萄牙雞肉類似於我們經常吃的土豆燉雞。壹份有七八塊雞肉,味道特別辣,湯也很濃。西式炒飯和揚州炒飯差不多。總之還是很合我們口味的。

晚飯後,我去了壹家很有名的手信店——聚吉面包店,買了杏仁餅、蛋卷、各種肉幹等“手信”。受不了店員的熱情推薦,居然裝了壹大包,壹共186元。

7點離開Rua do Cunha北口,仍乘坐33路(投幣7元)返回澳門半島,在葡京酒店下車。只見大陸遊客在閃爍的霓虹燈下聚集在賭場前。上次我們也去觀光了,但是我們對它不感興趣。這壹次,我只是路過附近。我本來打算去看南灣湖的音樂噴泉。後來由於湖邊施工,要走很遠的路,就放棄了,沿著陰的主幹道向北溜達到新馬路,回到新中央酒店。

放下東西再去逛街。展館前有壹個舞臺,正在上演紀念澳門回歸六周年的節目。夜晚,步行街依然很熱鬧。我們在麥當勞買了壹杯可樂解渴(壹大杯7.5元),溜達到公交車站。月光下的“牌坊”灰蒙蒙的,顯出歲月的滄桑。

經過壹整天的活動,我沒有感到太累。洗了個熱水澡,11上床睡覺。

第七,關註許多世界遺產建築的山頂。

65438+2月11天氣晴朗,北風很大,開始降溫,但天氣宜人。

我7點起床,先去了討論亭前。趁著行人還少,我以波浪圖案地面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昨天人很多,格局不全。這時候風大,我回酒店加衣服。隨後,他們去了民政廳大樓右側小街(蘇亞力醫師街)的壹家小吃店吃早餐:兩個人共吃了壹碗皮蛋瘦肉粥(大碗,8元),壹碗米粥(2元),壹碟蘿蔔糕(4元),壹根油條(壹根切成小塊,2.5元),共計16.5元。這家小吃店,門面不大,幹凈。大部分都是在這裏吃飯的當地人。味道很正常,價格也不貴。

早點結束,小吃店對面的小街(東方斜巷)上坡不遠處,就是“山頭前的地”,地上鑲著星星圖案的彩磚,圖片上也見過。“山頂”原是壹座小山,古代稱磨盤山。現在到處都是建築,只有從陡峭的街道才能看到更早的地形。丁剛有許多歷史建築被列入世界遺產,包括聖約瑟夫修道院、河東圖書館、丁剛劇院(彼得五世劇院)和聖奧斯汀教堂(龍松寺)。

資料顯示,聖約瑟修道院是由耶穌會士於1728年創建的。200多年來培養了很多教會人才,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這座寺院被老壹輩澳門人譽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

這些世界遺產地暫時不對公眾開放。我們不得不在墻外觀看。拍了壹些照片後,我們沿著龍松正街下山,回到新馬路。

八、從二龍後公園坐纜車到東王洋山。

今天的第二個觀光點是東王洋山。妳應該先坐纜車去二龍後公園。

從新馬路到公園門口的6路車等不了多久,就在二龍喉附近換了2路車(硬幣2.5元×2)。到了要下車的時候,車上四五個澳門市民趕過來提醒我們下車,並指示行走路線。在澳門,經常可以感受到當地市民對內地遊客的關懷。

二龍後公園位於東王洋山(又名嵩山)北端西側。有壹個“松山市政公園”,有纜車直達山頂。纜車票成年人只需壹分鐘就能到3元2元,65歲以上老人。上山後,我們沿著環山健身步道走到了山的南端,登上了東汪洋炮臺,炮臺上建有燈塔和小教堂。

資料顯示,該電池建在澳門半島最高的山頭——東望洋山(海拔90米),因山而得名。建於1622,300多年來壹直是軍事禁區。直到1976年葡萄牙軍隊撤出澳門,這裏才被辟為旅遊點,至今仍保持原貌。

炮臺上的燈塔建於1864,次年9月24日正式開放。它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第壹座燈塔。1874在9月份被風暴損壞,後來重建。2000年6月29日重新開放,至今仍在使用。燈塔高13.5米,通體白色。塔分為三層,旋轉射燈位於塔頂。東汪洋燈塔是澳門著名的城市標誌,燈塔所在的經緯度(21度11分,113度35分)是澳門的地理坐標。

我們早上到了堡壘,除了壹個清潔工和我們兩個人,沒有看到其他遊客。在燈塔周圍拍照,角度不太好。突然,我發現臺階旁邊有壹個平臺,在那裏我可以看到澳門半島的全景,還可以拍下燈塔和教堂的完整照片。在平臺的中央,矗立著壹根柱子,似乎是用來放置測量儀器的。只要天氣好,這個平臺應該是俯瞰澳門半島的最佳拍照地點之壹。

從電瓶下來,回到纜車站拿著往返票坐纜車下山。

九、去環島周圍的黑沙灘吃烤秋刀魚。

從二龍喉公園出來,左轉,沿著Stony Buys大道向西南走,走過壹條高架橋不遠處,路邊有壹個很精致的小車站,座位用玻璃隔開,叫勝利花園。斜對面是“中山紀念堂”,這次就不去了,留給下次吧。在玻璃站等車的時候,壹位同樣在等車的當地老先生很吃力很認真地介紹我們坐26A到黑沙海灘,好像要等到我們上車。後來,當他的公共汽車先到時,老人遺憾地向我們告別。等了20多分鐘後,公交車26A到了。黑沙海灘在環島的東南側,澳門半島到路環市區票價4元,到黑沙海灘票價5元。我們兩個上車,投了10。

環島在氹仔島南部,現在兩島已經填海造地,由壹條“路對路連貫公路”連接。在這條高速公路的北段,路中間的隔離帶上擺放著十二座大型“十二生肖”雕塑,形象相當逼真。

環島公路幾乎都是山地,狹窄的市區在島的西南海岸。黑沙灘位於環島東南的黑沙灣岸邊,延伸約1.500米,面向外海。沙灘的沙子很細,真的是黑沙,但是看起來有點像泥巴。客運站直達海邊,沿海有壹些遊泳池設施。看來這裏夏天壹定很熱鬧。可惜今天風浪大,海水渾濁發黃,沙灘上的人很少。

站在海邊看西北方向的山頂,可以看到白色的媽祖雕像,那裏有媽祖文化村,以後有機會再上山。

在靠近公交車站的海邊,有壹排燒烤攤。在壹個叫“正宗胖子”的小攤上,我們吃了壹份烤秋刀魚(10元),兩串烤雞(2元×2),* * *付了14元。味道不錯。

將近12點鐘,我乘巴士26A返回澳門。

十、去“三燈區”吃緬甸椰子雞肉面和魚湯粉。

12: 30返回新中央酒店,然後退房,在前臺留下壹個背包和壹袋手寫信件。

按照計劃,今天的午餐是去“三燈區”吃緬甸風味的面條。為了節省時間,坐出租車吧。出租車穿過彎彎曲曲的狹窄街巷,幾乎只有壹輛車可以通過,但司機很淡定,七八分鐘就到了(14元)。地圖上測,新馬路到三燈區直線距離只有1.200m。從出租車計價器判斷,應該走了2.5km,可見路線的曲折。

“三燈區”是老城區中心五條街交匯處的壹個直徑不足百米的小廣場,也叫賈魯米圓地。附近有很多餐館,大部分都是緬甸華僑開的面館,比如雅香、雅馨餐廳。原來,二三十年前,很多東南亞的華僑,比如緬甸的華僑,移居澳門,大部分都住在三燈區。他們還帶來了具有南洋風味的特殊飲食,逐漸使其成為著名的“東南亞美食區”。

根據網友的介紹,我們在街角找到了壹家名為“團小吃店”的小店。門面不到3米寬,裏面有五六張小飯桌,但門口有四五個本地人在排隊。就是這個!我們也加入了隊列,等了壹會兒終於落座,卻看到壹個老板模樣的中年人在忙碌。這家當地很受歡迎的小店可以放心吃。我們點了壹碗魚湯粉(12元),壹碗椰奶雞絲面(12元),壹碗緬甸面(11元),給了35元。味道真的很好,尤其是魚湯粉最好吃。湯裏有土豆泥,很糊,加上不知名的香料,很好吃。撈面其實就是壹種有特殊配料的冷面,配上壹碗香噴噴的魚湯,也是與眾不同的。第壹次吃緬甸面,全是我們南方人的口味,果然名不虛傳。

午飯後在街邊飲品店買壹杯蜜柚茶(熱飲,6元)。往北走不遠,坐5路公交車到法師廟(硬幣2.5元×2)。

XI。參觀海事博物館

在法師廟前面,有很多遊客。上次我們是跟團來的,這次就不進去祭奠了。

海事博物館在法師廟對面的海邊。由於時間限制,最後壹個旅行團沒讓參觀,我回來補課。成人門票平日10元,周日5元;65歲以上免費參觀。

這個博物館主要反映了中國、澳門和葡萄牙的航海歷史。澳門位於珠江口,之所以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據說博物館的展覽大樓就建在第壹個葡萄牙人登陸的地方。首先,展廳介紹了中國南方和澳門漁民的生活狀況。《馬哥廟的故事》在壹個有著動人布景的小舞臺上,講述了保護漁民的媽祖來到澳門的傳說,“馬哥”後來成為澳門葡萄牙語名字的由來。

樓上的展廳有各個時代的船模,非常精致,還有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路線圖和很多航海技術相關的工具儀器,讓人大開眼界。

我們特別被壹個“天體星座演示器”吸引。在展臺的小鍵盤上按下壹個星座的名字,安裝在屋頂的半球形穹頂上,就能露出這個星座的主要星星,位置準確無誤。沒見過這麽生動直觀的教具,看起來制作並不復雜。其他遊客在這裏尋找自己的星座,看看是什麽樣子,也是壹件有趣的事情。

可惜我們的數碼相機電池還沒進館就沒電了,從此再沒拍過照片。

十二、漫步西灣湖和南灣湖。

從海事博物館展覽樓出來才3點多。博物館前廣場的大帳篷下,擺放著幾十組白色的桌椅。我們在這裏休息了半個小時,看看港口的風景。與法師廟前的熙熙攘攘相比,這裏顯得很安靜。

然後,我們經過了法師廟門前,沿著法師的街道往南走,很快就來到了西灣湖,這是壹個填海形成的人工湖。湖的西岸像兩個相連的S形,背靠西望的陽山(也叫法師山和主教山),沿著老海堤的海岸是壹條非常安靜的湖濱路,叫做“民國大道”,不遠處有樹、花壇和椅子。這真是壹個休閑的好地方。湖的另壹邊是“觀光塔”。遠處可以看到西灣大橋和奧當大橋。在午後的陽光下,非常適合拍照。照相機沒電了。我們看著風景感嘆,可惜啊!

與西灣湖第壹堤隔開的是南灣湖,比西灣湖大壹倍。它也是壹個人工湖,有半圓形的海岸線,南部有新的填海區。我們去了湖邊,看到了壹個大木架。在湖的中央,有壹個劃船的地方和壹個音樂噴泉。噴泉要到晚上才演示,白天湖面很安靜。正對著南灣大道,有壹棟粉紅色調的兩層小樓,非常醒目。對比地圖才能知道是澳門特區政府總部。這座建於1849,展現南歐建築風格的建築,曾是澳大利亞總督辦公室。

離開南灣湖,來到車水馬龍的新路上,館前依然擠滿了遊客。我們走進民政部門大樓的院子,這裏比外面安靜多了。

主要看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