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泉州還是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泉州還是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不太清楚,各有各的版本。樓主問這麽有爭議的問題,得不到答案。

為什麽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開始?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創造了輝煌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泉州,鑲嵌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壹顆璀璨明珠,曾經沐浴在絲綢之路的光芒中。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始於泉州。今天再次提出這個話題,是為了探究泉州當時的歷史狀況,更好地解讀這段歷史。

首先,從其歷史前提來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為泉州提供了歷史機遇。在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之前,東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然而,隨著戰爭的硝煙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陸上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昔日的風采,直至最終被取代。應該說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必然,也是偶然。

就在中國處於分崩離析的時期,壹個遊牧民族——蒙古人,崛起於蒙古高原,以他們的騎兵和思想橫掃神州大地,進而統壹了整個中國,創造了又壹個新的歷史世界。大力發展水運和海運,理順大運河,溝通南北航線,進壹步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在這壹歷史機遇的推動下,泉州走在了歷史的前沿。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提圖說,它“可以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是世界兩大港口之壹。”後來去過中國的意大利人凱爾·波洛甚至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歷史:“當時泉州港的大船有100多艘,小船更是不計其數。這裏生產的綢緞比杭州的好,而且大部分都比杭州的好。”展現了當時泉州的繁華,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典型表現。

當然,這種繁榮除了當時商品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外,也是統治者的統治策略所維持的。這與明清時期實行的海禁有很大不同。開明是當時元朝政府的政策理念。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政府在泉州、清遠等地設立了市舶司,即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在這種有序管理的基礎上,國際貿易的範圍擴大了,出口的商品增多了。在這樣的絲綢之路上,泉州無疑扮演了海陸中轉站的角色。

再者,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商人之壹,閩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福建自古就有“八分地,壹分水,壹分地”的說法,因為耕地少,做生意的人相對多,尤其是閩南地區。閩南人秉承“只有拼才會贏”的理念,開創屬於閩商的新天地。不考慮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光看當時的情況就能略知壹二。南宋末年,泉州有個蒲氏大亨,原本是阿拉伯人的後裔。南宋滅亡後,他投資袁,出任船公司董事,有條不紊地管理欺詐的海外貿易。此外,福建商人也在這些航線之間廣泛往來,不僅壯大了自身實力,也打開了與各國交流日益密切的新局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福建商人就像京劇中的“跑龍套”,他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媒人和傳播者。

我們要看它的歷史,看它的現實,看它自身的優勢。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上海和湛江之間的海岸線中段。大陸海岸線曲折,海灣多,港口好。正是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泉州具備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基礎條件。當時的起點是泉州港。泉州港位於晉江入海口,不凍不冷不淤,避風寬闊。這些地理條件造就了泉州港的輝煌。只是後來這種優勢因為淤積而逐漸減弱。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容忽視。真是絕配。

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研究課題:海上絲綢之路為什麽從泉州開始?

指導老師:黃壹琳、黃貴玉

課題組成員:鄭、陸燕玲、、陳、鄭。

項目負責人:鄭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

/pex/加入日期:2006年7月-17 10: 07: 21。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歷史。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非常準確的歷史定位——漢唐以來的大港口,近代革命的搖籃。

南越造了壹艘大船

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從西漢初年開始,中國就形成了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廣州,壹直延續到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仍保留著大量的文物古跡,如秦代(秦漢)造船廠遺址、南海神廟(隋代)、懷聖寺和樊坊的燈塔(唐代)、十三世壹閣(明代)。

秦代造船廠遺址位於廣州中山四路原文化局,第八文化層,深達5米。1975試掘時發現並排有三個造船廠和木材加工場。其中,1號和2號船臺也為部分船廠揭牌。滑道由平行的滑板、下面的枕木和上面的木墩組成造船平臺。滑道寬度為1.8m和2.8m,長度超過100m。這裏出土的還有鏟、鑿等鐵器,以及秦漢錢幣、銅鎖等。

造船廠建於秦朝,廢棄於川壙和景年。挖掘後,造船廠被覆蓋並保存在原地。至於船廠的結構,船體如何下水,還需要進壹步挖掘,進壹步研究。

可見,造船工業在秦代的廣州已經萌芽。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史來看,中國原始航海活動始於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漫長,島嶼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海岸的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船從事近海漁業生產。

秦漢時期是發展海上貿易,發展遠洋航海的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平定嶺南期間,番禺(今廣州)的阿沁郡為平定甌越建造了大量船只。

廣州是中國古老的造船基地。廣州東漢墓出土的船模很多,有貨船,有擺渡船,也有連人帶貨的船。從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來看,船分為前、中、後三艙。前艙低而寬,屋頂呈拱形;中艙略高,呈方形;後艙略窄高,為舵樓;斜坡天篷和船尾的短尾建築。這種船水深,載重大,適合深水航行。這反映了廣州的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在兩千多年前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秦代造船廠遺址來看,2000多年前的造船廠規模相當大——當時可以建造寬8米、長30米、載重50至60噸的木船。

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能造500到600人、10000噸貨物的船,最壯觀的是廣州艦,有四層,高三四米。它抗風浪能力很強,能把大量的絲綢運往國外。

唐朝中後期,廣州造船業規模較大,能夠建造造船、鬥船、遊艇等六種船,性能、裝備、載重、功率、作戰能力均居世界前列。難怪外國《中國印度報》說:“只有巨大而堅固的中國漁船,才能抵禦波斯灣的驚濤駭浪,暢行無阻”。外國商人非常喜歡乘坐中國船。

宋代廣州造船業規模較大,所造船只較大,可載數百人,壹年有余糧,還可在船上養豬釀酒。這時,海上已經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設備指南針導航。

元朝時,廣州建造了500艘可以航行到爪哇(印度尼西亞)的大船。該船可搭載數千人,共四層,臥室、客廳、倉庫、衛生間。

在中國近代史上,外資企業作為廣州最早的造船業出現在中國。65438年至0845年,英國蘇格蘭人約翰·科貝(John Cobay)在廣州黃埔常州建造了科貝船塢,這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辟的第壹個船塢,也是中國近代造船業的開端。

這條航線連接著四海。

中國的絲綢之路主要分為陸路和海路。

最早繁榮的陸上絲綢之路始於中國的長安(今Xi安),經過河西走廊和塔裏木盆地,越過帕米爾高原,然後通往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最後到達羅馬帝國的終點站。但唐中期以後,陸上絲綢之路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衰落。

由於陸上絲綢之路幾次受阻,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先後從廣州、泉州出發,隨著世界航運業的發展而發展。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其對外貿易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先例的。它首先將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最繁榮的貿易港口。

(1)秦漢時期海上航道的開辟,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初步形成。

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壹捆5根的非洲原象牙,還有壹件在伊朗出土的類似波斯薛西斯王的銀器——銀盒,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海上進口。

(2)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朝的400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期。

此時,從廣州到大秦(羅馬帝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當時從那坡提(今爪哇)到廣州,定期船的飛行時間是50天。東晉末年,僧人法顯大師到天竺(今印度)取經,從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