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越是發達國家,對農民的支持越多。

越是發達國家,對農民的支持越多。

1.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消費能力。

(1)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就業。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機械化生產已經取代手工勞動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部分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導致購買力急劇下降。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增強農村消費能力的核心問題。100多年來,英美日等發達國家通過圈地運動、自由遷徙、政府主導等方式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使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為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日本還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失地農民創造了可觀的就業機會。發達國家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僅促進了農民在非農部門就業,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而且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幫助農民實現了農業增收。目前,這些國家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普遍在10%以下,但農民人均消費支出遠高於普通城市工薪階層,壹些富裕的農民甚至擁有私人飛機。

(2)註重土地規模經營,保護農民權益。發達國家在發展規模化農業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農戶分散經營與機械化生產的矛盾。政府壹般通過立法等手段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集中。20世紀60年代,日本多次修改土地法,放寬土地流轉限制,提倡以租賃為基礎的規模化經營,在全國範圍內成立農業協會作為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1999年頒布新農業基本法,提出“認定農業生產者”制度,即在各地選擇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核心農戶,使土地資源盡可能向這些核心農戶集中。德國政府於1955年頒布農業法,鼓勵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和租賃,將原來的小規模農場改造成規模為10 ~ 20 hm 2以上的大型農場。法國政府實行土地集中政策,成立土地整理和農村安置公司,從農民手中購買大量土地,整合成標準農場,低價賣給有經營能力的農民。發達國家通過集中大規模的土地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增強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同時,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權益的保護。日本對放棄農業、出售土地的農民給予壹次性補貼62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8.29元,2011),並建立農業養老金制度。在英國,對願意放棄經營的農民給予2000英鎊以下的補貼(1英鎊約合10.47元人民幣,2011),或者每年275英鎊以下的終身年金;法國政府對55歲以上的農民給予終身補貼,以鼓勵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民出售土地。世界各國政府通過這壹系列措施,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權益,讓農民通過土地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有利於保障失地農民的生活,維持其消費水平。

(3)依托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競爭力。為了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成立了各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將分散的農民整合成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從而促進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日本是世界上農業合作組織最發達的國家之壹。農協主要負責農業技術指導、農資采購、農產品銷售、農業金融保險等事務,形成了產、儲、運、銷、訓壹條龍服務體系,為日本農業的專業化和集體化奠定了基礎。法國農民流通合作組織誕生於20世紀初,下設農業合作社、銷售合作社等機構,對通過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實行優惠稅率。法國90%以上的農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購買了全國60%的初級農產品,形成了完善的農產品銷售和流通體系。這些國家的農業合作組織大多具有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業務範圍包括信貸、采購、銷售和生產指導,使農民和農業合作組織在農村消費市場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關系,系統地解決農業生產資料購買難和農產品銷售難的局面,減少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

(4)重視對農業的政策支持。農業是弱質產業,風險大,所以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政府采取財政撥款、投資補貼、信用擔保、低息貸款、農產品價格補貼等措施,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支持。除了加大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日本還對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政策,將國內農產品保持在較高水平,並在對外貿易中采取高關稅、高檢疫標準等貿易壁壘保護本國農產品,從而維護了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發達國家也普遍采取農業補貼來保證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根據美國農業資源管理調查,2005年,每個農場平均獲得政府補貼17944美元,占古代農場總收入的11.2%。日本對農業補貼很大,幾乎所有上市的農產品都有不同形式的價格補貼。比如國家直接控制的“雙米價制”,對牛奶、大豆實行差價補貼,穩定豬肉、蠶繭價格。英國主要采取農業基礎設施補貼、農產品補貼、農產品價格補貼、進口農產品關稅等措施支持農業發展。發達國家的農業直接補貼可以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保證農民的穩定收入,增強農民的消費能力和意願。

2.完善農村消費市場體系,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1)有比較完善的農村消費市場。發達國家重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市場壹般由公共財政投入。所以這些國家的農村都有功能齊全的消費市場,如超市、連鎖店、物流配送站等,農村和城市沒有明顯的區別,以至於很多城市居民都搬到了農村,形成了農村人口和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生活方式。美國引導城市連鎖店、超市向農村延伸,建立了四通八達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農村消費品網絡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擁有農產品冷鏈物流、廢棄物處理、安全監控等現代化設備。日本農村有大量的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僅方便了農村居民的日常消費,也有效解決了農產品產銷脫節的問題。許多農貿市場還配備了先進的電子支付系統,商品交易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此外,許多發達國家在農村建立了完善的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可以方便地查詢產品的數量、價格、產地等信息,也有利於促進商品交易,活躍農村消費市場。

(2)制定完善的法律規範。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消費市場,用法律約束農村市場的交易行為。美國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每個環節都制定了明確的法律法規,如《農業調整法》、《農業法》、《食品券法》、《農業和消費者保護法》、《農業安全和農村投資法》等。,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廣告和價格欺詐等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確保農村市場良性有序發展。日本制定了《批發市場法》、《蔬菜生產和上市穩定法》、《農業合作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對農村批發市場的類型、設立條件、參與者構成、交易原則、投資方式、上市商品規格等進行了明確規定,並於2006年修訂了農藥和化肥的產銷標準。發達國家的農村消費市場在嚴格的法律監管下,形成了嚴格的準入制度和追溯制度,壹旦出現問題,能夠迅速確定責任人,將損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為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民消費意願。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也是影響人們消費意願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與城市人口同等的社會保障制度。美國實行全民公共養老保障制度,農民退休後可以享受公共養老金。日本實行的是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參保農民每月繳納1.33萬日元的保險費,累計25年以上似乎就可以領取養老金,繳納的越多,領取的養老金就越多。德國政府通過增加政府財政補貼,為農民和農民提供養老保險補貼。發達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為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增強了他們的消費能力,客觀上促進了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

(4)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刺激農村居民消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壹個國家的農村消費市場能否得到充分發展,與該國的農村金融信貸政策密切相關。美國雖然只有3%的農業人口,但農業生產資料的消耗卻相當驚人,這得益於其高度發達的農村金融體系。美國近90%的商業銀行從事農村信貸業務,尤其是位於小城鎮的4000多家商業銀行,涉農貸款比例普遍在50%以上。德國政府對農村信貸進行貼息,鼓勵金融機構廣泛開展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加工、水利設施、住房建設等農村信貸業務。日本鼓勵農村合作金融組織通過農村信貸貼息和農業保險補貼制度為農村居民消費提供信貸支持。發達國家對農村的金融信貸支持極大地刺激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改變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促進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