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重慶茶園新區舊貌

重慶茶園新區舊貌

經過五年的建設,茶園新區已經從壹片荒蕪的農田發展成為南岸區和重慶市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通江大道的建成和南山隧道的開工,進壹步拉近了茶園與重慶主城區及周邊城市的“距離”。隨著重慶市南岸區行政中心搬遷工程的啟動,第壹個大型房地產項目——占地3000畝的統景國際城的開工,以及各大學校、醫院、公園的建設,茶園新區順利進入發展快車道。然而,茶園建設者們並沒有固步自封。他們對城市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和諧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並進壹步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將新茶園地區的建設理念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

茶園,壹座崛起於重慶主城東部的新城,既是重慶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壹環,也是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

從“過兩江”到“過兩座山”

新城建設是大城市發展到壹定階段後,改善城市區域結構,分擔中心城市居住和產業功能的措施。無論從地理條件還是城市化實踐來看,建設城市副中心的“新城戰略”都是重慶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重慶作為中國六大工業基地之壹,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重慶初步形成了兩江交匯的渝中半島城市,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裏8萬人。直到1998提出“跨越兩江,向江北區、北部新區、南岸區發展”的思路,確立了“壹主四副”的城市多中心體系,我市城市發展才真正走出渝中半島。

“98版總規的工作重點是兩山之間的主城核心區,但沒有明確提出利用外圍組團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導致城市進壹步集中發展,造成城市空間不足、住房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城鄉差距拉大等問題,使城市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茶園新區管委會建設管理處處長劉超告訴記者,2000年後重慶市建設用地需求迅速增加,這使得必須在更大範圍內考慮城市的發展。

因此,新壹輪《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 ~ 2020)》提出了“跨山發展”的思路,即通過分別向東和向西穿越銅鑼山和中梁山,新增茶園和西永兩個城市副中心,建立“壹主六副”的城市中心體系。“原來的‘城外有山’,變成了‘城裏有山’,重慶成了名副其實的‘山’城,”劉超說。

作為新世紀重慶重點發展的副中心,茶園新城規劃面積120平方公裏,西穿銅鑼山,距中央商務區即重慶市中心約9.5公裏,距已形成的南平市副中心約8.7公裏,區位優勢明顯。但也有專家指出,由於銅鑼山的阻隔,該地區與老城區的聯系還比較低,可達性不夠好。而這也是重慶城市擴張超越“山”的天然“屏障”。

“跨山發展新城,交通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尤其對茶園來說,還承擔著對外和對內的雙重交通功能。”雖然當時已經修建了真武山隧道,讓茶園與老城區保持聯系,但茶園建設者們清楚地意識到,對於壹個50-70萬人口的新城來說,這是不夠的。因此,5年來,建設者們修建了世紀大道、通江大道等多條通往重慶主城乃至周邊城市的道路,新開工的南山隧道、慈母山隧道,修建了東水門大橋和軌道交通,試圖將茶園打造成壹個能夠通過強大的交通輻射重慶東部地區的中心區域,乃至“周邊城市連接重慶的重要門戶”。

“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茶園到解放碑的距離將縮短至9公裏,成為真正意義上最近的副中心。目前要克服的距離其實是人們對地域的心理距離,這是壹個認識的過程。”同景國際城的開發商同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長春博士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從居住的角度來看,有“水泥森林”之稱的重慶主城區居住質量不高,而茶園建設用地達到74平方公裏,未來的建設密度肯定會比主城區低很多,居住環境質量肯定會提高更多。“距離更近,環境更好,城市的擴張是必然的。這是統景先入茶園的首要依據。”

“以空間換品質是城市人口居住發展的必然趨勢,”陳長春告訴記者。而這也是城市化發展動力最簡單直接的表達。

生態理念突破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高樓堆砌,也不是簡單的以非常高的環境成本讓農民向城市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建立壹種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人居形態。正是基於這壹理念,新茶園地區被賦予了“生態城市”的定位。

自2000年以來,經過五年的建設,茶園新區基本完成了產業集聚和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面對重慶副中心的發展目標和中國很多地方城市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茶園建設者們以更長遠的眼光提出了疑問:“城市化的真正目標是什麽?人們需要什麽樣的城市?”

“必須明白,生活在城市中的主體是人,城市化也是人類居住形態的升級,因此必須創造生態宜居環境來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內涵和趨勢,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茶園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勇說。因此,茶園建設者們確定了“生態”的城市發展思路。負責茶園城市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規劃方案中突出了“生態城市”的特色,在不到3平方公裏的城市核心區規劃設計了兩個山地公園和兩個水上公園,營造了“大山為屏、小山為園、兩山兩水為中心”的大環境。

事實上,“生態化”是新茶園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無論是城市化實踐,還是基於茶園自身的硬件條件。區內西側為銅鑼山殘脈,東側為明月山,南側為橋坪山,北側為長江。該地區以淺丘為特征。有湖泊、水庫10多座,大小河流7條。其中,長約38公裏的庫溪河穿過該地區,流入長江。面對約65438+萬畝的天然林覆蓋,國際科學聯合會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的專家們驚呼:“這簡直就是壹座天然的‘生態城市’”。

“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樹立‘大綠化’的理念”。劉超認為,基於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要對茶園進行合理的綠地系統布局,綜合治理綠點、綠線、綠面,特別是“四山壹河神聖不可侵犯”。同時,通過提高工業企業入駐門檻,茶園加大了環保審查力度,大力發展無汙染的現代物流、國際會展、都市旅遊等新興產業,因為“生態經濟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城市生態化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的生態化,還包括整個城市結構和網絡的生態化,”馬勇說。在整個居住環境的建設中,茶園建設者要求建築必須考慮居住、生活、休閑、交通、管理、公共服務、文化等方面的要求,盡量做到資源節約和低成本、全生命周期設計、宜人性設計、生態建築和環境科學壹體化,采用包括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再生水利用等高科技綠色建築。

此外,茶園還規劃了完善的綠色交通網絡,分別設計了步行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在茶園建設者看來,交通網絡是展示和認知城市的重要手段,可以將各種功能單元和開放空間連接成壹個整體的空間系統。“從社區和鄰裏環境兩個層面,建設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和生態化、系列化的交往空間,有利於培養居民的地方認同感和責任感,營造社區氛圍,增強居民凝聚力,對社會生態的穩定具有積極意義。”劉超說。

創造人居環境的內部循環。

新城需要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尤其是茶園新區,面積上接近大城市的範疇。這就要求茶園要有良好的內部生命周期系統,無論是空間結構還是建設步驟,都要保持產業發展和房地產開發的相對平衡。

“茶園城市副中心應該是重慶東部新城的中心,是區域性的商業、商貿、金融、信息、文化、行政中心和交通樞紐”。在馬勇看來,茶園壹方面肩負著重慶東部新城的綜合服務功能,另壹方面又有輻射帶動東部新城發展的責任,因此其建設必須更加全面、高質量、高標準。“功能的提升和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未來的新茶園區應該更全面地完善城市功能”。

近年來,茶園新區產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對房地產業的協調發展提出了要求。劉超指出,2005年,茶園產業化水平比較成熟,園區規劃基本完成。城市副中心地位的確立為茶園加快城市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可以說完全具備了房地產開發的條件。”

因為新茶園區之前沒有正式開發,就像壹張白紙,可以更好的統壹規劃管理,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結構。關於茶園建設的原則,劉超告訴記者,首先,通過大型商貿、工業服務、商務辦公和旅遊服務,盡可能多的提供就業機會;其次,通過“零換乘”綜合交通樞紐、大型綜合商業服務設施、行政辦公、文化娛樂、旅遊服務、酒店等服務設施,提高中心的吸引力;第三,通過TOD模型的動態響應,構建壹套科學的交通設施體系;最後是居住與工作平衡的綜合發展,使產業發展與城市擴張有機結合,建立工作與生活相對平衡的綜合發展模式。

6月5438+10月265438+2005年10月,在重慶多維生態城項目推薦會上,茶園新區推出總面積6700畝的房地產開發用地。統景集團營銷總監張進在會上表示,統景之所以敢率先入駐,基於五大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大、產業推動力度大、基礎配套完善、高起點規劃、發展思路超前。“我相信茶園可以成為未來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要領域。”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已有近十家房地產開發商入駐茶園新區,總簽約開發面積超過65438+10萬畝。

在新茶園區的建設者看來,茶園已經像是他們自己的半畝園,壹片菜地。多年來,他們只專註於兩件“事”:建設現實的茶園和設計未來的茶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謹慎,把茶園的規劃建設作為壹項歷史任務,放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審視,在重大項目決策時考慮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發展中的得失,才能真正把茶園建成壹座多維度的生態城市。”

dc88.com.cn/gyyq/sum.asp? Id = 1684 15k 2007-2-15-百度快照

www.cqzsw.com/show_custom_item_info.php? F...11k 2006-11-17-百度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