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五馬街什麽時候開門?

五馬街什麽時候開門?

五馬街全天開放。

五馬街景點介紹:

五馬街是溫州老城區的古街之壹,也是著名的商業街。解放街東至公園路,西至傅僉街,長400米,寬12米。據唐代《古今風俗》記載,王邵毅(王羲之字邵毅)出守永嘉,朝廷五匹,鄉中五匹,所以永嘉有五匹在廣場上。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周知潘陽改名為溫州三十六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壹。潘陽的詩《五馬百首》說有五匹馬,這使他猶豫了。人家愛讓妳好,換只鵝也不俗。到了清代,廣場改成了街道,街道兩旁有14條小巷。1934,特許店由6米拓寬至12米,更名為中山路。昔日這裏商賈雲集,絲綢店、百貨公司、銅錫制品店、中西藥房、錢莊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恢復五馬街名稱,1974改為瀝青路面。五馬街於4月1984被定為步行街,是溫州地標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業、文化、娛樂、休閑於壹體。1999年3月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百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項目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推廣計劃,當年改造完成。五馬街西入口還設置了雕塑“五個馬奔騰”。

五馬街是溫州老城區商業文化氛圍最濃的區域。兩邊的建築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西式風格,包括五味河、金三義、老香山等三家百年老店,百貨大樓,溫州酒樓。

這些老店大多創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很多店鋪都有100多年的歷史。

酸甜苦辣調和。

矗立在五馬街路口的五味河,是我市最古老的雜貨店。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由寧波商人楊和同鄉馮伯珍創辦。原來是壹家蜜餞店,位於汕頭巷西段,也就是現在的鼓樓街78號。兩邊掛著對聯、蜜餞海鮮、各種藥酒、茶罐頭、南北食品,門楣上橫寫著五味和店號,壹塊青石板上刻著梅雕鼎的原五味和三個漢字。馮伯振與晚清著名書法家梅調鼎有舊,於是請梅書寫店名招牌。梅調鼎先生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在原店名的五味之後加壹個“和”字比較好,寓意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於是寫下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楊之子楊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即現在的五味河店所在地)增設分店,稱為五味河新店。五味和在楊經營期間發展迅速,尤其是藕幹,暢銷京津及北方,利潤豐厚。民國二十壹年(1932),溫氏股東林敏清被任命為新店經理。由於他的良好管理,五味和的業務不斷擴大。老店1940倒閉,新店從此獨樹壹幟。1956實行公私合營時,附近的壹些南貨店,如同仁和、元昌、福煦等被合並,於是對店鋪進行了改建,擴大了門面和規模。1966年改制為國有企業,更名為地方國有新豐副食店,1979年恢復原名。

五味和非常重視自己的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北方和南方的貨物,它還從事銷售壞的,喝醉了,腌制,海鮮和新鮮水果。還經營自己的作坊,聘請名師制作蜜餞、臘味、糕點、炒貨等食品。它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獨特而聞名,尤其是制作糟糕的生魚、蝦醬、醉蟹、螺螄。最知名的是美味的生魚(也就是生的白鰈魚)。其制作工藝已有80多年的歷史,具有色澤鮮亮、均勻、不糊、味道鮮美、耐儲存五大特點。龍泉青瓷罐除了供應本地市場,還壹直精裝出口香港。當住在臺灣省的著名記者馬興業從村民那裏得到壹罐五味和美味的生魚時,他非常高興。他曾寫過壹首詩:感謝鱸魚的味道,野山甌海芬芳。有點想念爸媽,但是不忍心嘗試生魚。小魚勾起了遊子無限的思鄉之情。

金三益緞面錦旗

五馬街中段金三義服裝商場原為金三義絲綢店,創建於清朝鹹豐九年(1859)。湖州縣金三兄弟在鼓樓下合夥開了壹家專營的絲綢商店。最初名為金依桐,後更名為金三義,意思是金家三兄弟都從中受益,主要經營高中檔精紡面料、絲綢和純棉面料。幾年後,我們搬到了五馬街現址,擴大了店面,進貨渠道也拓展到了上海等地。

以前絲綢店的門面是四個墻門,中間兩個門進出。門橫額上有金三壹金字招牌,門旁有豎牌,上書金三壹絲緞局。湖州是金氏兄弟的故鄉,盛產優質的綢緞、薄餅,所以他們輪流往返於湖州和溫州之間買賣貨物。由於懷舊,他們店裏的綢緞、薄餅進價都比別人低。貨物到了溫州,由於質量好,價格低,可以隨時出售,兩頭受益,賺得盆滿缽滿。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民國時期,它已經成為壹家知名的絲綢店,被稱為金字招牌店。湖州絲綢聞名全國。那時候在溫州買正宗的綢緞是必須的。

金三義店店員的服務態度好也是有口皆碑的。只要能進到店裏,就不會空手回去。老溫州人說,金三義的金字招牌,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誠信的烙印。以前溫州有句話叫金三益綢緞,形容事情完美圓滿。當時溫州有句順口溜:頭頂桂芳(帽子),腳上余順康(鞋子),穿著金三義絲布村。足見金三益的名聲。

集百貨、劇院、餐廳為壹體。

目前,五馬街13號是著名溫州實業家徐樹玉(18801967)於1927年創辦的雲博商城舊址。徐樹玉,名字叫張赟,出生於瑞安。光緒十八年(1892),在溫州益達布店當學徒。二十七年(1898),在巷租了壹間房子,開了壹家許絲綢店。有了壹點積蓄後,1917年,我在五馬街東段買了十多棟低矮的房子,仿照上海南京路的絲綢店,改建成了兩棟磚木結構相鄰的三層店面,東邊是張赟洋貨公司,西邊是張赟絲綢局。兩家店鋪相連,門楣上寫著許三個大字,很像大上海商行的風格,引起了轟動。經過苦心經營,積累的資金相當可觀,於是在王家老祠堂周圍買了壹套老房子,和建築師參觀了上海各大商場的建築造型,預熱後蓋了壹棟四層的鋼筋混凝土大樓,開了壹家商場。商場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以三四層為主,局部五層。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處理采用大小凹凸面,采光效果好,是近代溫州最好的建築。1925被命名為博鰲百貨。

1933年,徐樹玉先生在張赟和博歐店後面買下30多棟舊房,同時將原來的磚木結構樓房換成鋼筋混凝土樓房,將幾棟樓連成壹體,部分樓層加高到五層,鋪上水磨,重新裝修,形成了今天規模的建築群。徐樹玉將第三層和第四層作為劇院,並將其命名為中央大劇院,這就是後來的大眾電影院。座位近千個,分為專座、正廳、包廂、花樓。舞臺呈半圓形,燈光設備先進,來自外地的名角都在這裏表演。在抗日戰爭期間,大多數戲劇和宣傳節目也在這壹場合上演。當時是溫州結構和設備最好的劇院。

九棟二樓和三樓租給青田歸僑陳俊民開餐館。陳擅長烹飪,他的妻子是意大利人。她會做西餐,還會取意大利這個店名。二樓供應中餐,三樓供應西餐、西餐,並聘請名廚徐燕池掌勺,是當時浙南第壹家餐廳。二戰爆發後,陳凱的妻子離開溫州出國,將店鋪轉讓給徐燕池等人,並更名為中國意大利。他們以豪華的方式裝飾了商店和餐館。中國意大利專門從事餐飲業務。因其經營有方,特色鮮明,壹時名聲大噪,每逢官員、士紳、富家賈設宴,必設意大利餐廳舉辦。老溫州有句話叫臉皮厚?雖然是個笑話,但可想而知,當時的中國意大利在溫州是家喻戶曉的。解放後,意大利餐廳搬到了古耜橋,然後搬到了道前橋,其余的都變成了百貨商店,稱為雲博商場,溫州100的前身。

說到五馬街在近代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同樣從五馬街發家致富的溫州著名愛國實業家吳百衡。吳百恒(18941973),1921年在五馬街開了百恒大藥房,自制飛樂林,血之母,狂痛露,千金丹等。有了壹定的積蓄,1926年,在藥店後面成立了白浩煉乳廠,註冊商標為泡雕。後來又創辦了西山造紙廠、西山窯廠、遠東蛋粉廠、釀造廠、奶糖廠。他的豪宅也位於五馬街。

在老五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店鋪,還有老象山、甘寧齋、元昌、寶達等人參藥材,以及旭德昌、正豐和、同仁等大店。

如今的五馬街,壹些延續至今的老店依然十分火爆,雲集了康奈、奧康、吉爾達皮鞋;喜訊鳥,莊吉服飾;胡大打火機等眾多溫州新興名牌輕工產品的專賣店。商店相鄰,商品精美,商業繁榮,魅力持久,五馬街仍然是溫州最繁忙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