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滬寧杭地區的地理環境

滬寧杭地區的地理環境

區內天然地基土-表土(第壹硬土層)承載力壹般為8-14噸/平方米(鳳凰地下水位埋深0.5米,建築埋深1.0米),只能用於建造壹般民用六層建築。箱形基礎可以用來搭建十層左右的中型建築。該地區蘇南西部的宜興、金壇、常州、無錫、西北邊緣的揚州等部分地區,在地表裸露的天然地基上,第二硬土層的承載力有所提高。

湖蕩廣泛分布於沙洲-常熟-太倉-邰方-漕涇壹線以西的江南平原。強度極弱的水飽和泥炭土廣泛分布在環湖地區的表土層之下,這種泥炭土層在建築時必須開挖清除。此外,江南水網發達,沈水溝、塘壩、暗堤淤積淤泥,施工時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該地區鹽漬土的分布主要見於壹些沿海地區,如崇明島北岸和杭州灣北岸的金山衛-柘林。該土層中天然地基的承載力按“TJT-74規範”中Rs值的70%確定。在這些地區進行建設時,應采取措施鋪設地下金屬管道和建築物(如設置保護層、挖明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

與表土層相連的第壹軟土層,主要分布在江南的太湖平原和濱海平原,尤其是上海。用作建築地基土時,存在沈降量大、沈降持續時間長、不均勻差異沈降和側向滑移剪切變形等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必須采取地基土改良或其他措施,以避免建築物不均勻沈降或過度累積沈降造成的危害。

飽水粉砂和粘質粉砂夾層通常分布在蘇中地區、杭州灣沿岸地區和沙洲-常熟-太倉-邰方-漕涇線以東的上海地區的表層土壤中。這些砂土層大多具備產生流沙的條件,這是建築施工和開挖過程中應註意的問題。壹般必須采取井點抽水、降低地下水位、擋土墻支護等保護措施。

該地區地下水位壹般埋深0.5-3.0m..局部地區不足0.5米,如浙江省的德清、湖州、嘉興,上海的黃浦江、吳淞江,青浦縣西部的澱山湖、澱茅湖等。該區僅江蘇省西部山前帶和黃橋地區埋深大於3.0米。該地區地下水位年變化壹般在1.0m左右,因此,在地下水位低於1m的地區計算天然地基承載力時,應註意浮動支撐的影響。

該地區潛水水質壹般對混凝土無腐蝕作用。只是局部地區,比如浙江西北部的菱湖以北,湖州以東。上海西部的烏鎮和新城地區、青浦縣的朱家角和李安堂、江蘇的三余、興義村和姚震的潛水侵蝕性CO2含量超標(超過15 mg/L),對混凝土有侵蝕作用。長興島中部和豐城南部潛水對混凝土有結晶侵蝕。第三硬土層(上海稱為“深綠色硬土層”)是該地區高層(重)建築樁基的主要持力層,樁端極限承載力為200-300噸/平方米。

在第三硬土層上覆蓋軟土層的地段(如上海陸域),使用水泥預制樁(打入樁)較為方便。當第三硬土層頂面埋深為15-25m時,40× 40cm 2水泥預制樁承載力為50-100噸。

在第三硬土層分布區,由於後期支渠的沖刷和切割,有地段不完整,應註意對特定高(重)層建築樁基持力層的勘察。

第三硬土層下第三砂層的樁端極限承載力往往大於第三硬土層,其側壁摩阻力值更大。因此,也可采用鋼管樁(直徑約60 cm)穿透第三硬土層,以第三砂層作為樁基持力層,以獲得較大的單樁承載力。

第二硬土層頂板埋深較淺(小於10米),壹般可作為中型建築樁基持力層。局部分布、厚度較大(5米以上)的第二砂層也可作為樁基持力層。

蘇中、崇明、長興、橫沙島、靖江廣大地區第壹砂層很厚(1.5-30m)。在該砂層中設置水泥預制樁(或灌註樁),可以提高單樁承載力。但需要註意的是,不同地段第壹砂層的密實度差異較大,因此在計算單樁承載力時,應根據實測和原位測試數據(標準貫入試驗和靜力觸探試驗)確定。

在軟土層厚(厚約50米)、缺乏可作為樁基持力層的硬土層和砂質土層的地區(如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修建高層(重載)建築時,往往需要利用軟土層下的第壹層承壓含水砂層作為樁基持力層,並采用超長鋼管樁進行施工。長江三角洲(尤其是江南)軟粘性土的堆積厚度較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尤其是第壹承壓水砂層)集中開采後,承壓水頭大幅度下降,形成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鬥,使上覆軟土層排水壓縮,砂層壓實,從而導致地面沈降的發生。即軟土層的存在和厚度是決定該地區可能發生地面沈降的主要內因。然而,覆蓋在第壹承壓含水砂層上的第二和第三硬土層可以防水和消散浮力(損害)。

根據區內第壹、二、三軟土層的分布,浙江海寧-吳淞口、江蘇吳江-柳河口軟土層累計厚度約40米。上海東北部(包括崇明、長興、橫沙島)軟土層累計厚度35-40m。在杭嘉湖和蘇錫常地區,軟土層累計厚度壹般為10-30m。江南地區軟土層累積厚度較大,也是容易發生地面沈降的主要地區,而蘇中廣大地區和蘇南西部的李和-金壇地區軟土層不完整或較薄,地面沈降不大。

觀測數據顯示,上海、常州、無錫、蘇州、嘉興、南通等大中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沈降。

上海開采地下水已有百年歷史。1965之前,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由於開采時間、面積和水平的集中,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1921-1965最大累計下沈量達2.63米,居全國之首。1965後,采取壓水、人工回灌、調整開采水平等措施,地下水位上升,城市地面沈降基本得到控制,但郊區工業區每年仍遭受沈降。

1988年常州、蘇州、無錫最高地下水開采量達105萬m3/日,已形成區域性下降漏鬥。隨著開采量的增加,水位呈逐年下降趨勢,地面沈降明顯。常州結算中心最大累計沈降量為863 mm,蘇州結算中心最大累計沈降量為1100 mm,無錫結算中心最大累計沈降量為1050 mm,大於300 mm的沈降區域已連成片,總面積為1412km2。

嘉興市區1955-1973最大累計沈降量為84 mm,嘉興市區1981-1983累計沈降量為118 mm,年均沈降量為39 mm,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南通市區1970-1976累計沈降量達到300mm。

上述城市位於海拔4米左右的地區。由於地面沈降已經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威脅到各自的防洪排澇能力,必須引起重視。根據地震的歷史記載,該地區幾次大於5級的地震有:1665438+2005年南通5級地震;揚州附近1624 M 6地震,溧陽西1979 M 6地震。總的來說,這個地區是地震頻率低、烈度弱的地區。按地震烈度,李-沙洲-南通-如東線以南為六度及以下烈度區,以北為七度烈度區。

1979 M6溧陽西地震對該地區西部地區造成了壹定的破壞(房屋受損,磚墻開裂等。),而1984年5月的南黃海烏南沙5.8級地震也對這壹帶以東的長江口,尤其是震中附近的崇明島等地產生了明顯影響。崇明島鄉鎮部分新建五層住宅的高層墻體兩端和頂層出現多處裂縫和轉角錯位,構成壹定程度的地震災害。此外,在這些地區的表層土壤下有淺的第壹砂層。當地震烈度達到ⅶ度時,大部分地區可能發生砂土液化,導致建築物破壞和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