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社會體育場館的管理和利用

社會體育場館的管理和利用

/sportsforum/sportshan.asp

/news/1179.shtml

奧運場館不僅僅是為了奧運會。

奧運場館的特點是主辦方投資巨大,奧運時間短,人員相對集中。因此,有專家提出了奧運場館的設計思路:註重賽後利用,兼顧賽事,減少壹次性投資,最大限度降低能耗,考慮多種商業模式。

“人們總是想建造宏偉而昂貴的建築。是的,比賽期間場地爆滿,門票收入對主辦方來說非常重要。但要慎重考慮場館能否建設妥當,賽後是否還能使用。”——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今年北京進入奧運場館全面建設時期。兩三年後,這些體育場設施將在北京亮相,迎接2008年奧運會。然而,在北京16天奧運大火被撲滅後,這些投入巨大的體育場館的賽後運營和日常管理如何進行?這將是政府、場館所有者和所有場館管理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賽後利用是壹個全球性的問題。

“出租:奧運設施”“雅典奧運會後半年多壹點,很多奧運設施空置”“雅典沒有賽後利用計劃”“澳大利亞TELSTRA體育場商業重組”……這些都成為悉尼、雅典奧運會後幾個月來報刊雜誌的頭條。

在不久前舉行的“奧運場館建設與運營國際論壇”上,許多國內外專家壹致認為,奧運場館賽後使用是壹個全球性問題。荷蘭阿姆斯特丹競技場咨詢公司總經理本·溫布裏克(Ben Wimbrick)說:“奧運場館通常是為單壹賽事建造的,而這些建築在奧運會後的潛在用途在設計和規劃階段往往被忽視。比賽結束後,這些建築成了負擔,當地政府每年都要花很多錢來維修和保養。"

目前,北京大部分奧運場館采用項目法人招標的運作模式。據北京市有關部門估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相關投資將在3000億元左右,僅已完成法定貨幣的5個場館總投資就在200億元以上。中標的法人不僅要籌集建設資金,還要在未來幾十年的運營期內實現效益最大化。遊戲後的利用顯然成了投資初期要考慮的問題。

賽後不能考慮賽後運營。

由於項目前期缺乏規劃設計,相關人才缺乏,場館建設未能全面參與城市運營,場館自給不足使得未來維護發展資金捉襟見肘,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舒認為,賽後運營是壹個必須與場館建設同步的戰略和藍圖。

據介紹,工程投資6543.8+0.29億元的上海8萬座體育場,是國內賽後利用的成功範例。體育館作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壹,不僅擁有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還擁有酒店、娛樂場所、商場等其他功能性場所。最近上海把體育場的地下部分開發成了上海的遊客集散地,巧妙地利用了它的交通樞紐功能。但在球場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集散中心的功能,導致球場使用被動,旅遊集散中心的舒適度和美觀度都打了折扣。

相對來說,天津奧林匹克水上中心的前期規劃是比較充分的。壹項調查顯示,北緯40度以上地區的室內水球場經常陷入經營困境,其中之壹就是60%的成本來自於大量的能源消耗。於是設計師把場館的設計重點放在了節能上,為以後的運營大大降低了成本。

澳大利亞專家表示,奧運場館的特點是主辦方投資巨大,但奧運時間短,人員相對集中,場館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會成為城市關註和使用的對象。因此,壹些專家提出了設計奧運場館的想法:註重賽後利用,兼顧賽事,減少壹次性投資,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考慮各種商業模式。

體育場館的商業潛力在哪裏?

當然,也不要太悲觀。國內外都有很多案例。經過精心規劃,這些場館仍有潛力在奧運會後帶來滾滾財源。

許多專家認為,增加場館商業收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壹、拓展廣泛的休閑設施,如:高級座椅、包廂、餐廳、酒吧等。,而歐洲足球俱樂部的很多新場館,都可以在比賽日大幅增加收入。比如在阿姆斯特丹Arena體育場舉行的阿賈克斯足球賽,約50%的收入是通過商家對商家的手段獲得的,而這些只占場館面積不到10%的設施,是通過VIP和商務人士額外消費高端餐飲、服務和座位獲得的。當然,沒有壹流的場館設施是不可能做到這壹點的。

第二,最大限度利用場館建築本身。場館通常無賽天數比比賽日多。在沒有比賽的日子裏,場館可以變成會議設施、零售店、博物館、娛樂中心、電影院等等。當這些設施可以在競賽或非競賽日使用兩次時,額外的優勢和功能就可以顯現出來。

第三,顯著增加場館收入的方式是在場館內開展各種非體育活動,這些活動通常非常賺錢,比如演唱會或者公司活動。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必須滿足兩個重要條件:這類活動必須有廣闊的本地市場,場館設計必須具備舉辦非體育活動的功能條件。

因此,經驗表明,運營良好的商業管理將是賽後場館運營的成功之路。商業管理工作壹般在場館設計方案選定後開始。

商業運作適應當地條件

從雅典、悉尼、亞特蘭大等奧運主辦城市的經驗來看,沒有最好的方案或捷徑可以套用。畢竟每個城市的情況完全不壹樣。因此,奧運場館的商業化運營必須通過因地制宜的策略和措施來實現。

大多數體育場館在賽後仍以運動休閑功能為主,香港體育館“紅館”成為香港主要的文化娛樂設施。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麥健林表示,已運作22年的紅館雖然是多功能場館,但以舉辦娛樂節目,尤其是華語流行音樂會而聞名。“紅館”使用率高達96.7%。去年舉辦的187活動中,近八成是娛樂節目,而體育活動只有5個,還有35個是演講、晚會等其他活動。目前“紅館”最大的支出是工作人員工資和運營費用,收入來源除了租金,還有廣告、賣貨、食品飲料的特許經營權。“紅館”已經盈余經營多年。上壹財年支出約3600萬港幣,收入7600萬港幣,其中近80%來自租金收入。

參觀過北京奧運會的外國專家也在為北京“養孩子”。他們認為北京654.38+04萬以上的人口無疑是優勢。通過增加奧運體驗、餐廳、酒吧等休閑娛樂設施,將奧運場館改造成並視為壹個旅遊景點,讓奧運場館成為與故宮、長城、頤和園等景點齊名的北京頂級旅遊景點,並能賺取足夠的收入自給自足,甚至盈利。

奧運會只是場館運行的壹次預演。

其實奧運場館建設只是冰山壹角!來自體育總局的數據顯示,在奧運會、世博會、全運會等商業體育賽事的巨大拉動下,國家體育場建設將在未來5年(10-15)達到高潮,這對國際國內供應商來說是壹塊誘人的蛋糕。

該負責人透露:“近五年國內體育場館總投資規模預計在2000億左右!”從目前的經驗來看,壹個球場平均投資壹個億。如果是有遊泳池、網球場等設施的綜合體育中心,壹般造價在7億元左右。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62萬個體育場館,總面積超過654.38+0億平方米,但人均面積不足654.38+0平方米,而美國的體育場館人均面積已經達到654.38+0.6平方米。可見國內的體育場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場館建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但中西部地區的市場也將很快崛起。

體育場館的缺口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場館運營效率不盡如人意。壹方面,奧運會等壹批場館的建設將填補這壹空白,另壹方面,以場館運營為標誌的體育產業的資源整合和深度管理將獲得更大的拓展空間。本報記者羅攝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