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上海公房搬遷,律師教妳判斷空戶口的典型情況。

上海公房搬遷,律師教妳判斷空戶口的典型情況。

在上海公房搬遷中,空戶口壹般不屬於同壹人,不享受搬遷福利。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居民朋友可能會遇到以下情況:孩子出生後,有些父母會因為自己的房子搬遷沒有地址,或者為了孩子上學方便,而選擇將孩子的戶口遷入丈夫的房間。這樣,孩子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壹段時間,可能短則2、3年,等孩子上幼兒園再來接;長的可能五六年,等孩子上了小學或者初中才接。孩子成年後,雖然戶口沒有遷出,但實際上並沒有住過公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公房事後搬遷,公房裏的孩子戶口是否幾十年來壹直由人共有?有搬遷的份額嗎?

我們知道,認定合租人需要考慮三個基本條件,即有戶口,住滿壹年,無戶口。其中,住滿壹年是最關鍵的條件之壹。但實際辦案時,遇到很多居民朋友對這壹條只是表面理解,以為住壹年就是住壹年公房。其實從目前上海公房相關的判決案例來看,在這裏住壹年其實是要充分論證的,而不是簡單的住壹年。論據來自於什麽?根據經驗,要從兩個方面來論證。壹個是妳什麽時候活著,壹個是妳為什麽活著。只有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方面的要求,住滿壹年才算符合合租條件。接下來我以上海市二中院最近處理的壹個案件為例,希望能幫助居民朋友們更好的理解。

案例是這樣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檢察官小劉的母親為了支援三線城市建設,將戶口遷到了小劉奶奶租住的虹口區公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青分房。小劉媽媽的戶口遷走後,只有小劉的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住在公房裏。1982年,小劉出生並落戶在壹間公房,但因為母親無法照顧,小劉在丈夫的房間裏和爺爺奶奶、姑姑住了兩年多。因為公房只有20㎡,但是有三個家庭同時居住,人口多,面積小。考慮到這種情況,小劉的爺爺單位在東直支路1987分配了壹套公房,但實際拿到這套房的時候,爺爺已經去世了,於是奶奶就把丈夫的房間留給了叔叔阿姨和他們女兒家住,並把戶口從丈夫的房間搬到了東直支路新分配的房子裏,住了進去。後來根據知青政策,小劉媽媽回了上海,把戶口留在了小劉奶奶住的東張芝路的公房裏。但他並沒有實際居住,而是和丈夫老劉、女兒小劉壹起住在老劉分配的呼瑪村公房裏。並於2016購買了這套公房的售後產權。也是在這壹年,東至長治路的公房搬遷,小劉的奶奶和媽媽同時把戶口遷回了虹口丈夫的房間。就這樣,直到2020年,虹口婆家被國家征用。公告發出時,小劉的叔叔已經去世,所以公房裏只有五個人的戶口,分別是小劉的奶奶、姑姑和姑姑的女兒,也就是表哥和小劉本人以及母親。後來,小劉媽媽作為全家代表,與動遷組簽訂了動遷協議,選擇了貨幣補償。協議確定的公房居住面積為20.5㎡,折算建築面積為31.57㎡,三塊磚* * * 266萬,加上最後* *拿到了390萬左右。

之後,壹家人準備坐下來商量搬遷資金怎麽分的時候,小劉的姑姑認為搬遷資金應該歸她母女所有,其他人沒有。小劉媽媽認為,她和女兒小劉是登記在公房的,之前實際上也住過,應該屬於公房。另外,老母親是承租人,當然應該享受搬遷的份額。但劉阿姨反駁說,小劉媽媽已經在2016享受了福利分房,不能再享受公房搬遷的福利。至於小劉,他雖然有戶口,但實際上並沒有活過30多年。很明顯,他屬於空戶口,不屬於公房租戶。老母親雖然是承租人,但之前已經享受了東張誌路的公房搬遷,再也拿不到搬遷費了。另外,公房壹直是我和女兒管理,對公房的貢獻比別人大,所以搬遷的錢應該是我母女倆的。最後幾家都說服不了誰,搬遷組協調了幾次還是沒有結果。

案子發展到這裏,其實很難再協調了,只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從法律角度來說,小劉和小劉阿姨有各自的是非說法。首先,爭議的第壹個矛盾是老母親能否享受搬遷的好處。在這個問題上,因為老母親是承租人,所以即使她已經享受了回遷的好處,原則上也不會影響她第二次享受公房回遷的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阿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次,大家的第二個矛盾是小劉是不是室友。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回顧壹下小劉的情況。小劉出生在1982的公房,住了2年左右,外面沒有福利房。乍壹看,小劉似乎完全符合與人相處的三個條件。但如上所述,活壹年需要從“什麽時候活”和“為什麽活”兩個方面來論證。

根據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4年3號文規定,承租人或共同承租人允許他人未成年子女在自己租住的公房居住的,壹般可以認定為幫助,並不壹定意味著同意未成年人分享房屋取得權。因此,本案中,未成年人無權主張房屋拆遷補償款。這壹條的意思是,未成年人即使住在公房裏,也不壹定享有居住權,也不壹定能得到搬遷的好處。本案中,小劉的戶籍在奶奶的公房,她是未成年人居住。因此,小劉居住兩年的事實不符合合同居住條件中“壹年”的情形。

2020年,虹口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認為小劉的姑姑和表姐有戶口,實際居住在公房直至搬遷,別處無房,屬於同壹戶。另外,小劉出生在公房,也住在公房裏,所以小劉爺是舍友之壹。而小劉的奶奶是公房租戶,當然可以享受公房搬遷的福利。最終決定,390萬元的搬遷款由小劉及其奶奶、姑姑、堂姐均攤,即1/4,各97.5萬元。

虹口法院宣判後,劉阿姨非常失望。因為目前上海面臨大規模拆遷,基層法院人多案少,難免出現壹些失誤。所以必須通過法律途徑堅持自己認為對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國規定了二審終審制。於是,劉阿姨堅決上訴,要求改判。但是按照壹般情況,在壹審認定的基本事實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二審改判的概率其實是比較低的。所以要申訴,壹定要找到漏洞,抓住重點。只有這樣,妳才有機會翻身。比如小劉的案子,我覺得壹審法院之所以認為小劉屬於室友,是因為對居住壹年條件的認定只停留在表面,忽略了實質的論證。基於此,我提出兩點意見:第壹,小劉雖然住的是公房,但他是未成年人住,從來沒有成年人住;此外,小劉的親生父母在上海也享受過福利分房,住房問題應由其親生父母解決;第二,小劉戶口所在的公房是他奶奶租的,所以住的理由是按照2004年3號文件的規定來幫忙。基於以上兩點分析,我的法律意見是,小劉在公房居住兩年只是壹種臨時性的幫助行為,根據規定,不能認定其符合公房認定時“居住壹年”的要求。所以小劉屬於空賬,當然拿不到搬遷款。

2021,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後認為,小劉雖登記在公房,但其僅在兒童時期居住在公房,成年後並未實際居住,具有幫助性質,故不能認定為舍友。基於此,撤銷壹審判決,390萬搬遷款在小劉的奶奶、姑姑、表哥之間進行分割,奶奶拿165438+萬,姑姑、表哥拿280萬。也就是經過兩次審判,我姑姑家比壹審多得了近1萬。

事實上,本案二中院判決書的改判向我們透露了壹個信號,即共同居住人認定條件中的“居住滿壹年”壹詞不能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壹定是居住滿1年。如果只是作為未成年人短暫居住,成年後不再居住,這種情況下的居住行為可能會被認為是壹種幫助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妳符合有戶口,在別處沒有房子的條件,也可能被排除在共同生活的資格之外。當然,公房搬遷的情況多而復雜,不能通過壹個案例概括壹類案例。之所以分享相關案例,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判斷空賬的情況。但每個案件的實際情況不同,案件中的判決結果不能完全適用於妳。所以具體問題壹定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