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古代兵器的王牌——雲南古滇青銅戈

古代兵器的王牌——雲南古滇青銅戈

古代兵器的王牌——雲南古滇青銅戈

雲南是壹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不僅因為它風景如畫,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更因為它鮮為人知的神秘的雲南文化。“滇”是今天雲南的簡稱。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1世紀初,代表著神秘的古滇王國。這個地處邊陲,民族眾多,交通不便,遠離中原,沒有信息的王國。從戰國到西漢初年,中原王朝對都城雲南不太重視,稱其為“蠻夷之地”、“不毛之地”,對其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知之甚少。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開始發掘滇國遺址和滇文化,滇國神秘的面紗被揭開。經過近50年的努力,雲南出土了1萬多件雲南青銅器。當這些閃耀著2000多年前雲南少數民族獨特文化氣息的青銅器,抖落悠久歷史的塵埃,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不得不讓觀者嘆為觀止。其獨特的藝術造型、豐富多彩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像壹支無言的歷史之筆,描繪了古代雲南的真實面貌,讓人們領略了獨特的雲南青銅文化,認識到雲南在中國青銅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之大事,在於祀奉”,這也是雲南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雲南出土的雲南青銅器中有大量的兵器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色彩鮮艷、鳥獸形象生動的兵器,在內地出土的青銅兵器上很少見到,但在雲南卻為數眾多。僅僅從葛的角度來看,就能讓人大開眼界。

商周時期的兵器已有不同用途的劃分,戈是最常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銅兵器之壹。先秦時期,葛曾被列為車戰五大兵器之首。作為軍事戰爭中最標準的戰鬥武器,它是壹種專用於鉤殺的武器。《呂氏春秋》說:“天下之主,多為玉球;葛劍是寶,可見葛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漢初年雖仍使用葛,但數量已大為減少。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青銅戈在已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雖然在壹些地方有少量青銅戈,但它只是作為壹種禮儀用具。但在同時代的西南邊陲古滇,童歌仍被廣泛使用,僅晉寧石寨山遺址就出土了153件。

戈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兵器之壹,對後世兵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越了武器本身,滲透到了古代文化中。“戰”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中已經使用了“戰、鬥”壹詞。“用兵保國”是《禮記》在譚公治下對用兵作用的總評價。古代學者早就把戰爭看作是防禦和進攻兩種武器的代表,兩者合起來就形成了“戎”字。戎也是戰爭的總稱。今天,人們經常使用“馬融的生活”,“互相爭鬥”,“崇拜和榮是國家的唯壹重要事件”等詞語。即使葛已經從兵器的行列中隱退之後,“葛”這個詞依然在社會上流傳,比如:打仗,反打仗,打鐵馬,化幹戈為玉帛,坐等時機。

葛的形制起初壹般為平曲形,後發展為略呈T形,春秋戰國時期制成Y形。每個部分也因為歷史變遷而有不同的名稱。具體來說“內”字就是被包含的意思,是葛的尾巴側向突出的部分,呈榫狀,上面有孔,可以通過繩子綁在手柄上。手柄為木質或銅質,頂端綁有頭。“輔助”指的是葛長條形的上下刃部,在內側。“胡”是指從輔助物向下翻的弧形部分,上面有若幹小孔,稱為“穿”。可以用皮繩系住葛的頭部,裏面和輔助物之間突出的部分叫“橫膈膜”。戰鬥時,士兵用弓橫掃敵人,弓的刃口會勾住敵人的脖子,然後用力壹拉就能割斷敵人的喉嚨。在戰場上,敵我相遇,頭會勾在頭上,所以誰弱誰的頭綁得不牢,誰就得承認失敗,甚至死亡。這也是胡鶴專越來越長的原因。

在古代雲南早期,青銅戈多是直接輔助的,方形、內側和橫膈膜上都有孔,方便與木柄連接時系繩,戈多上有許多精美的花紋。先看這條直援帶,西漢胡同閣,高31cm。和人們經常看到的中原青銅戈差別不大。輔長脊狀,輔頭尖葉形;長胡子,胡子上有四件衣服。方形內部制作精美,表面有凸起的雙螺旋紋,底座裝飾有弦紋、繩紋、斜方格紋。

這個人形青銅葛也很有意思。(圖二)戰國時期,高25厘米。方塊中,輔助微曲,前鋒平齊。內側和輔助上的紋飾都有雲南韻味,除了串紋和太陽紋,還有少見的人形紋。雖然是簡單的線雕,但是雕刻技術很熟練,這些大眼大嘴的美人,每個人的造型和表情都不壹樣。

屈原童歌的數量較少。圖中這個格格與中原童歌非常相似,年代為西漢,身高17.6 cm。屈原,銳,直胡,方。特別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裏面有雙螺旋,胡須上有和弦等。,邊緣在底部有三個突起,用螺旋、正方形和其他圖案裝飾。

童歌的手柄大多由竹子或木頭制成,並分段繪有紅色、黑色和棕色圖案。它還用藤條和絲綢包裹,以增強其強度。童歌手柄的下端有壹個錐形金屬套。20世紀90年代末,在雲南昆明楊府頭出土了壹件連有木柄的青銅革,使我們對青銅革的用途和裝裱木柄的方法有了進壹步的了解,也向我們展示了青銅革的完整形制。此漆柄直通西漢童歌,高85厘米。前面半圓形,沒有胡子,裏面方形;隔膜上有兩個孔。葛和漆木柄連在壹起,柄上的裝飾極其豐富多彩。全身繪有青蛙紋、帶花紋的虛線、花瓣紋。尾部呈菱形,塗有棕紅色油漆。?

在古代雲南眾多制作精美的青銅戈中,最奇特的是這個手形青銅戈,西漢時期,高26.6厘米。整體造型是壹把剛勁有力的青銅劍在手,劍身是葛的輔助,劍格成為葛的隔膜,手臂巧妙設計成葛的發卡。援助的底座上裝飾著太陽紋,中間有壹個穿孔,是我國青銅葛底所未見的形狀。整個神器集裝飾效果和實用功能於壹體,顯示了雲南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反映了人們駕馭武器和戰爭輸贏的決心。

我國出土了大量的銅矛,即柄部不用繩索捆綁,而是在輔助和內側之間鑄壹個圓柱形的銅矛,在矛內穿上木柄,使矛的刃部和柄部牢固地結合在壹起。竹竿背面鑄有不同的動物形象,這些動物的造型非常逼真,有的單個,有的成群。個體的生動形象,群體的對稱性和規律性,各種哺乳動物的習性,都展現得遊刃有余。僅晉寧石寨山就出土了17件這種類型的戈。青銅兵器上裝飾逼真的動物形象是雲南特有的青銅文化現象。是集雕塑、設計、鑄造於壹體的綜合藝術。這些動物形象千姿百態,造型新穎,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表現手法不拘壹格,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為什麽雲南的兵器上有那麽多動物形象?這是古代滇人崇拜自然的具體體現。當時古代雲南生產力低下,農耕生活並不是雲南居民的主要生活手段。動物不僅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來源,也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威脅。人對動物的感情可以說是既愛又怕;無計可施,又不能不依賴。因此,雲南的居民壹方面發揮自己的力量與動物作鬥爭,另壹方面又把動物當作神來崇拜,希望動物神能大發慈悲,給人以支持和幫助。在古代,動物崇拜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壹種就是塑造動物的形象。根據巫術“同類同生”的原理,在古滇居民的眼中,所繪或雕刻的動物和實際動物壹樣,都是有靈魂的。好像是動物神的象征。向這種動物的畫像或雕像祈福,就是向動物神祈福,所以青銅器上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

三熊穿青銅戈,西漢,高19.7 cm。(圖6)橢圓形發夾,兩側有規則對稱的回文和圓點花紋。有三只背上鑄有圓形雕刻的熊。他們排成壹條直線,垂著頭,張著嘴。有的在嘶叫,有的在咀嚼。

黑豹和牛鬥通童歌,西漢,高24.5厘米。橢圓形的發夾上裝飾著對稱的回文,背面雕刻著豹子和牛。他們靠在壹起,等著打架。豹子匍匐在地上,公牛低著頭咆哮著,用噴火的眼睛瞪著對方,蓄勢待發,用堅硬的後腿偷偷把泥土推出坑外,壹場求生的鬥爭即將開始。

虎豬鬥通童歌,西漢,高24.5厘米。輔助是長方形的,撞針是平齊的。橢圓形的桿身飾有圓形紋、雙螺旋紋、雲紋、齒紋,桿身背面鑄有壹只雕虎和壹只野豬,兩者蹲伏怒目而視。兩只野獸狹路相逢,彼此都在探索對方的現實,尋找機會,恨不得將對方吞噬。從它們努力向前伸展的頭和脖子,努力推動的後臀,以及整裝待發的狀態。人們可以感覺到腳下的大地在顫抖,空氣已經很熱,壹場慘烈的殺戮即將開始。大自然中動物被捕殺前的瞬間,被雲南的匠人定格在這裏,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千百年後生命的存在。

虎熊鬥通童歌,西漢,高22.7厘米。橢圓形的發夾上裝飾有回文、圓渦紋和螺旋紋的圖案,發夾背面裝飾有壹只圓鷹與老虎和熊搏鬥、猴子與蛇對峙的圖像。饑餓的老虎和兇猛的熊在壹起撕咬,雙方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戰。熊用鋒利的牙齒咬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咬住了熊的脖子;熊後腿蹬地向前推,老虎拼命反抗。甚至它的長尾巴,像鋼鞭壹樣,戳在地上,成了壹根柱子。那只不安的猴子對著四處亂探的蛇嘶叫。在整個場景中,動物鬥爭的每壹個細節都被恰當地、真實地、動態地刻畫出來。

豹銜鼠穿青銅,西漢,高27厘米。橢圓形的別針,別針上裝飾著螺旋形、圓形和齒狀的圖案。壹只站著的豹子,背上有壹個圓形的雕刻,頭向前伸著,尾巴耷拉著,嘴裏叼著壹只老鼠,輕快地向前跑著,壹副誌得意滿的樣子。豹子彎曲的脊柱,五顏六色的皮毛,脖子上堅實的肌肉,胯部扭曲的關節。老鼠無助的眼神,它的四只爪子,還在無望地顫抖的尾巴,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狩獵與反狩獵,生死刻在瞬間,凝固成永恒。

西漢童歌水獺,高27厘米。橢圓形的發夾上飾有弦、三角形和雙螺旋,背面鑄有兩只雕水獺和壹條魚。安靜的池塘,壹片寂靜,兩只水獺面對著躺在地上的魚,歪著腦袋看著對方,好像在問誰先吃才能享受眼前的美味。地上的魚孤獨無助,還在本能地掙紮。嘴巴大張著呼吸,尾巴還在徒勞地擺動。整個場景描寫細致入微,水獺的不同表情和魚的細鱗被細致地展現出來,在靜謐的氛圍中孕育出自然的動感。

雲南童歌上的裝飾圖案都是用鋒利的工具在泥塑上手工畫出硬線鑄造而成的。常見的圖案有回文、螺旋紋、圓紋、雲紋、齒紋等。作為裝飾,這些圖案從形式美法則的要求出發,將生活的形式轉化為簡單規則的幾何形式。並根據人們的審美需求改造自然圖案,使之簡單化、抽象化、幾何化。使其更加規整美觀,形成壹種輕盈明亮的裝飾風格。

在長期的實踐中,雲南青銅戈上圖案的運用逐漸形成了壹些規律性的裝飾手法:如充分利用對稱、呼應、虛實、疏密等節奏變化,反復運用曲線、弧線;形成連續的、蜿蜒的、或重疊的裝飾圖案,富有方向感和運動感。圖案排列的設計取決於物體的不同形狀和裝飾部分。考慮到器皿的用途和性質,它強調其政治和宗教意義;考慮到物體的形狀和體外輪廓線的變化。做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真的可以說是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在這些青銅寶塔上,平面裝飾和立體裝飾結合在壹起,巧妙運用,相得益彰,彌補了僅有壹種裝飾技法的單壹性,使器物的平面裝飾和雕刻完美結合,構成了雲南青銅器的裝飾特色。

欣賞過雲南青銅戈的人無不被其精美的紋飾和生動的動物形象所吸引。在這壹點上,雲南的青銅器與中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原青銅器雖然內容豐富,鑄造技術也相當成熟,但在紋樣和裝飾風格上過於嚴肅和程式化,在內容上都是莊重而神秘的形象。而雲南青銅器的花紋和動物形象,自然而明顯的栩栩如生。他們用寫實的方法,生動地展現了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和生活場景。這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精致藝術品,誰不會拍手叫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