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農村事跡材料

農村事跡材料

農村事跡範文(5篇精選)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嘗試過寫故事。故事材料是為了褒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如實記錄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的優秀故事的文字材料。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很頭疼起草事跡材料的問題。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農村事跡材料範文(五篇精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事跡材料1“富二代”回鄉創業養蝦年收入500萬。

夏天,重慶合川區太和鎮砂金村的天氣異常悶熱。27歲的張正權(音譯)和工人們壹起,正忙著從蝦池中拉出裝滿鮮蝦的網兜,裝上車。“天氣這麽悶熱,希望不要下雨,不然這些蝦運不出去。如果下大雨,會像上次壹樣慘。”張政權有些焦慮地望著天空,汗珠從臉上滴下。

附近的村民都很驚訝,這個“90後”年輕人來這裏受這麽大的苦,是因為他想在城市裏過上好日子。

軍旅生活變了“公子哥”

張政權家在沙坪壩。在身邊朋友眼裏,他是個“富二代”。他的父母從事海鮮生意30多年了。優越的生活前提,讓張政權即使不工作也是衣食無憂。朋友們經常開玩笑地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左鳴把高中畢業的張正權送到了部隊。退休後不久,張政權突然告訴父親,想在重慶辦壹個養蝦場。張左鳴雖然對兒子的努力感到意外和欣慰,但又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擔心他做不好。”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張正權終於說服父母,專程到福建學習青蝦養殖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資近10萬元,在合川區太和鎮砂金村籌建重慶澳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政權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了20多個蝦池。刀額新對蝦苗和海水是從沿海空運過來的,然後逐步淡化,就地飼養。目前,在重慶,使用這項技術的養蝦戶只有兩家。張政權正是看中了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

張政權說,是三年的軍旅生活讓他有了轉機:“我不能老壹輩子,我的未來要靠自己的努力。”

不怕吃苦,壹直怕下雨。

就這樣,張政權來到了偏遠的砂金礦村,租了壹間民房,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每天和雇來的民工壹起在工地上忙著,酷暑嚴寒,有時壹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過了兩年,張政權白皮膚黑了,人瘦了壹大圈。

到了太極,張正權還不習慣。沒有繁華的城市,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說,孤獨更加難熬。“以前晚上和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現在在這裏,晚上只能壹個人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好在我現在已經習慣了。”張正權說他不怕吃苦,但是天總會下雨。

養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政權選擇這裏的時候,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但就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巨額虧損。

去年7月和不久前的暴雨,導致涪江水位上漲,湧入蝦池。蝦和大閘蟹跑了不少:“每只虧了20多萬。”張正權說,他打算拉網,或者把蝦池的堤壩加高加固,否則每年都會虧損。

對張政權來說,降雨將帶來另壹個問題。“養蝦場離太和鎮不遠,但有壹條長約1 km的陡峭土路。下雨的時候,運蝦車根本出不來。”令他欣慰的是,當地政府正在考慮硬化這段道路。

他學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創業。

張政權邀請了十幾個當地的農民工。養蝦場空閑時,他還把它們介紹到父親在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裏幫忙。

“張老板為人厚道,每天總是80-100,從不拖欠。而且我們壹天只工作8個小時,超過的時間也算加班。”附近的農民周春友說,養蝦場建成後,他和幾個村民再也沒有出去打工,來到這裏賺錢。

目前,張正權的養蝦場每年能產兩季,每季蝦三個月左右就能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量還不錯,價格也不錯。每斤都在35元以上,但這些蝦池總是閑置半年左右。”張正權說,如果把大棚蓋起來,裝上鍋爐取暖,冬天還可以養蝦,壹年可以做到三季。但是,這需要更多的資金。張政權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我賺了錢,我就擴大範圍,完善設施。父母提供的費用我得還。”

“部隊的生活讓我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這兩年養蝦的經歷讓我了解了農村,明白了賺錢的不易。這可能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獲了!”張正權說。

農村事跡材料2如果不是回到家鄉看到變化不大,她可能不會選擇在農村創業。她說,也許壹家人會繼續留在外地,壹家四口會繼續生活在壹起。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只身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裏,簽訂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的泥鰍已經賣了60多萬元,預計年銷售額將達到654.38+0.2萬元。122畝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父母在管理經營。她就是南溪區仙林鎮新豐養殖合作社的主任張冬梅。

返鄉創業

張冬梅,29歲,南溪區仙林鎮何忠村7組成員。他早年家境貧寒。4歲時,他的父母為了生計被迫搬出家庭,成了壹名農民工。尤其是她上大學的時候,壹家四口長期分居。渴望壹家人團聚,她因為現實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裏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從上大學開始就壹直在做兼職。張冬梅願意嘗試壹些基本可以合法掙錢的兼職,比如手機推廣、傳單散發、餐廳服務員等。從大二開始,她每年都沒有向家裏要過壹分錢的學費和生活費。張冬梅粗略計算了壹下,他壹年可以為家裏存6000多元。

2010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張冬梅在當地做人力資源經理,月薪幾千元。2011,她去重慶做理財。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搬到了新疆和青海工作。壹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過上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點出現在2013,張冬梅壹家回老家當親戚。壹個很少團聚的家庭有說不完的話。當他們回到何忠村時,他們看到家鄉的面貌與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不同。張冬梅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跟父親提過這件事,兩人壹拍即合,準備在老家大幹壹場。

“爸爸知道怎麽養殖泥鰍。我們這裏風景優美,更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是短、平、快。壹寸長的魚出水需要3-5個月,產量2000-3000斤/畝,每畝收益在24000-36000元之間。壹年可以收割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就這麽做了,父女倆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老家創業。

穆白基地

2013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秀丁在外二十多年後回到家鄉,父女投資80萬元創業。當時父女倆遇到的壹個問題就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不了解,家裏陷入了資金、技術到位,場地不落實的尷尬境地。

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訴她可以去外地養殖泥鰍,可以流轉300-500畝土地。每畝單價每年僅需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決定。甚至還有壹個免費的場地,張冬梅的壹家科技公司可以入股,年底對半分。

面對“誘惑”,張冬梅沒有動搖他回鄉創業的決心。由於有些村民不願意,她就挨家挨戶跑,互相談合作。當時,張冬梅就開始收集農民工的地址和電話,獨自前往成渝、昭通、雲南、畢節、貴州等地,勸說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壹個壹個找,壹遍壹遍找,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裏。最後,她簽訂了19土地租賃意向協議,* * *以每畝585元的價格租賃了122畝土地。

土地問題解決後,張冬梅和他的父親開始建造農場,從平整土地到挖坑,張冬梅什麽都自己做。農場成立後,父女倆分工合作,張秀丁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農場經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地租來計算,我們可以節省1萬元以上的成本。”談到為什麽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的父親在那個年代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他壹方面想“跪著餵奶”報答鄉親們的恩情,壹方面又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縉雲大學生翁傑回鄉創業,經歷重重困難後,終於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現在他的多肉植物基地正在壹步步擴大。

微風吹來,三都村小溪路邊的花草樹木隨風搖擺,陽光灑在地上,也打在翁傑年輕的臉上。三年前,翁傑從浙江師範大學畢業。他放棄了杭州高薪有前途的體面白領工作,選擇回到縉雲老家創業致富。

期間經歷了工廠倒閉的無奈和前途無望。最後,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縉雲縣新碧街道三都村辦起了“老人家庭農場”。這不僅讓他走出了困境,還帶動了村民就業創收。在前不久的省農博會上,翁傑作為浙江省十大農業創客,參加了農業創新館的展示,受到了省委書記的鼓勵。

農村事跡材料4第壹次創業失敗,第二次創業再次失敗。妳想繼續嗎?

“工廠倒閉後,我負債30萬。雖然當時有點慌,但並不後悔。我更堅定了創業,翻身,證明給自己和別人看。”翁傑說。

根據家鄉多山多竹林的特點,翁傑開始擺弄各種石制品和竹制品,並在淘寶上開了壹家網店。根藝花盆、石頭花盆、竹子花盆等各種新穎的手工花盆壹放到網上,就很受花卉愛好者的歡迎,訂單接踵而至。

在網店賣花盆和花瓶,翁傑經常會拿壹些花草作為拍攝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翁傑發現,光顧網店的顧客不僅買花盆和花瓶,還想壹起買多肉植物。顧客買了花盆後,大多用來種植多肉植物,放在壹起很好看。2014年春天,經過深思熟慮,負債30萬的翁傑向親戚借了65438+萬元,大膽地在縉雲縣建起了老人家庭農場。“那時候我欠著外債,搞不清整個市場。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向前推進。”翁傑說。溫室裏種植的多肉植物配以石頭和竹制器皿,再在植物根部鋪上石頭和金草。壹個有創意的多肉盆栽脫穎而出,價格比單獨買器皿高好幾倍。

為了學習多肉植物的栽培管理經驗,翁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山東、江蘇、安徽、福建、上海、雲南、廣東等10多個省市的多肉植物種植基地,帶著大量的苗木回到縉雲,建起了兩個種植大棚。

品種引進後,就是種植技術的問題了。因為不了解多肉植物的習性,去年冬天夏天凍死了壹批多肉植物,今年夏天冬天又凍死了壹批多肉植物。“雖然代價有點慘烈,但我通過自己的摸索積累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經驗。”翁傑說。現在他已經基本掌握了各種多肉植物品種的習性和種植方法。成名後,他向銀行貸款8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現在翁傑的農場面積近30畝,擁有20多個溫室和600多個多肉植物品種。

農村事跡材料5“多肉植物也叫多肉植物,因為大多生長在沙漠裏,長時間吸收不了水分……”談到多肉植物,翁傑做了明確的陳述,並帶我們參觀了溫室。

盡管多肉植物比普通植物更容易餵養,但翁傑還是走了很多彎路。壹開始買的2000多苗,很多還沒長大就死了,因為不熟悉習性。翁傑在網上拜訪著名藝術家,向種植大戶學習。比如尤魯等品種需要遮蔭,不能曬太陽,他就在大棚外面加壹層黑色遮陽網;林賽、卡羅拉等品種對土壤通透性要求很高,所以他在拌土的時候加了更多的顆粒...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翁傑逐漸摸清了多肉植物的“性格”,有了自己的壹套“種植經”。翁傑還專門開通了壹個微信,和朋友們分享自己養“肉”的經驗,偶爾還會“曬曬”自己的“小最愛”。

翁傑對自己的創業之路充滿信心,有“萌”感的多肉植物擁有大批粉絲。“我也在淘寶上‘試水’,市場反響很好。不到三個月,淘寶上的銷售額做到了三冠王!”翁傑告訴創業魚,雖然是淡季,但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多肉”的市場根本不是問題,但資本流通的缺乏讓翁傑感到非常困難。

縉雲縣就業管理服務辦公室了解到翁傑的情況後,專門組織人員送政策上門,鼓勵他們創業。“現在大學生創業,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並給予壹定的財政補貼。比如:壹次性創業啟動補貼、大棚場地租金等。,我們還提供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給予全額優惠。”就業管理服務所負責人說。

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翁傑坦言自己獲得了更多的信心。“雖然現在創業很辛苦,但我相信我壹定能闖出壹片新天地。”

現在,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翁傑大棚栽培的多肉植物品種越來越多,達到600多種,價格從幾元到幾百元、幾千元不等。“老人農場”也從最初的月銷售額2000多元發展到現在的日均銷售額3000多元。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日銷售額65438+萬元以上,月銷售額達到65438+萬元左右,年收入達到65438+萬元以上。

“老人家庭農場”不僅在自己的網店種植和銷售多肉植物,還在農場設立了大型多肉植物展廳。每天圍過來買買貨的散戶也是絡繹不絕。“老人家庭農場”不僅成為了其他網店的供應商,也成為了周圍壹些村民的就業基地。

在翁傑的農場裏還有壹個大型陶瓷體驗棚。來往的顧客可以在陶瓷體驗棚裏制作陶瓷花瓶。燒制完成後,翁傑按照客戶的要求把作品送給客戶,裏面有很多種肉。“將顧客體驗與購物結合起來,可以引起互動,增加興趣。這只是在初步試用階段,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我們會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翁傑說:“我的產品現在主要的銷售方式是批發和零售。批發客戶主要是浙江中南部的花店和批發市場,零售遍布全國。預計今年銷售額在200萬元以上。”

在的微信上,記者看到了他和女友胡在多肉基地拍攝的婚紗照,才華橫溢的美女在多肉的叢中幸福滿滿。照片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出後,引起強烈反響。“也許我們可以用這個多肉的基地來建造壹個婚紗攝影基地。還可以搭建多肉墻室內裝修的基地,還可以和其他植物壹起種植多肉植物……”翁傑對農場的發展有很多想法。根據市場需求,這個不服輸,肯吃苦的年輕人,創業之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