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中國金融體系的功能

中國金融體系的功能

1.金融系統的清算和支付功能

隨著經濟貨幣化的深入,建立壹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是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該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沒有這個制度,高交易成本必然伴隨著經濟低效率。有效的支付系統是社會交易的必要條件。交換制度的發展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因此,現代支付體系和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金融體系的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資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的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調動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善金融資源的配置。這使得初期投資的有效技術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為社會儲戶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金融中介在調動儲蓄方面的優勢主要有:壹是可以分散個人投資項目的風險;二是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相對於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調動金融體系內的儲蓄,可以為分散的社會資源提供聚合功能,從而發揮資源的規模效應。金融體系提供的流動性服務有效解決了長期投資的資金來源問題,使長期項目投資和企業股權融資成為可能,為技術進步和風險投資創造了資金供給渠道。

3.金融體系的股權細化功能

將密不可分的大型投資項目分割成小股,讓中小投資者參與這些大型項目的投資。財務系統通過股權細化的功能,實現對管理者的監控和對公司的控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股權高度分散和公司管理專業化。這種組織安排的最大難點在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投資者難以有效監督資本的使用。金融體系的功能是提供壹種新的機制,即通過外部貸款人的作用對公司進行嚴格監督,從而保護內部投資者的利益。

4.金融系統資源配置功能

籌集充足的投資資源是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但投資效率,即資源配置的效率,對增長同樣重要。投資的分配有其自身的困難,即生產率風險、項目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和經營者實際能力的不可知。這些固有的困難要求建立壹個金融中介。在現代不確定性社會中,單個投資者很難對公司、經理人和市場狀況做出評價。金融體系的優勢在於為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提供與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的機制,使社會資本的投資配置更有效率。中介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服務可以表現在:壹是分散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管理;三是對項目進行評估。

5.金融系統風險管理職能

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功能要求金融體系對中長期資金投資的不確定性即風險進行交易和定價,形成風險承擔機制。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作用是交易、分散和轉移風險。如果社會風險找不到交易、轉移和補償的機制,社會經濟的運行就無法順利進行。

6.金融體系的激勵功能

在經濟運行中,激勵問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相互交往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不壹致,而且是因為每個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的實現受到其他個體的行為或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的影響。也就是說,影響壹個經濟個體利益的因素並不都在主體的控制之下。例如,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產生了激勵問題。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受經濟體制和環境的影響。金融體系提供的激勵問題的解決方案是股票或股票期權。通過讓管理者和員工持有股票或股票期權,企業的利益也會影響管理者和員工的利益,這樣管理者和員工就能盡力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的行為也不再與所有者的利益相違背,從而解決了委托代理問題。

7.金融系統的信息提供功能

金融系統的信息提供功能是指在金融市場中,不僅投資者可以獲得各種投資產品的價格以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可以獲得不同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可以獲得金融交易是否正常進行以及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從而使金融系統的不同參與者可以做出自己的決策。

編輯本段中金融系統實現其功能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1.穩定性

只有穩定的金融體系才有競爭力,才能應對各種潛在威脅,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貨幣穩定,不出現過度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不出現過度扭曲的融資安排和過度的金融泡沫。因此,金融體系應該是穩定的。金融體系不穩定的代價非常嚴重。首先,定價體系的紊亂會擾亂實體經濟中的交易秩序,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其次,社會信用會受到影響,融資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從而影響投資和經濟增長;再次,不穩定的金融體系使人們產生不確定的預期,容易引發破壞力巨大的集體行動,對正常的經濟活動產生強烈沖擊。因此,保持金融本身的穩定對整體經濟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金融穩定要求定價體系能夠正常運行,貨幣、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指數保持穩定;要求具有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和風險識別、轉移、控制和分散機制,能夠應對突發事件的影響,化解風險,解除危機;要求有限制微型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和開展各種業務活動的規章制度,並保證能夠得到遵守;要求建立金融體系宏觀調控的機構、監管規則和監管手段。

2.適應性

金融體系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實現其功能。金融體系必須適應其所處的經濟環境,而經濟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金融體系也必須同步變化,即要有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融體系的適應性,即壹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應該放在強調金融體系正常功能的制度建設和協調發展上,而不是在沒有金融體系基本功能的情況下,只註重市場外部結構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否則,忽視金融功能而談金融發展,可能會造成金融資源的嚴重浪費和扭曲。此外,值得指出的是,金融體系的活動存在外部性:專註於某種金融功能有時可能會放大其負面效應。例如,為了提高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功能,市場壹體化以及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是必要的,但這些做法會增加市場風險。如果金融體系的風險防範和分散功能不到位,那麽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就會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最終會抑制金融體系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發揮。壹個能夠保證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金融體系,絕對不是簡單的規模和數量最優的投融資體系和金融工具的集合,而是壹個能夠平衡各種利益沖突和效果的優化的動力系統,並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發揮金融體系的六大基本功能,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3.操作能力

金融體系必須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來實現其功能。除了初期必要的投入,不能依賴政府或任何個人的持續資金投入。只有這樣,金融體系才能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即金融體系必須具備運行能力。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是指金融機構運用經濟資源實現其經營目標的程度。由於經濟主體的多樣性,導致經營目標的多樣化,經營績效是多樣化目標和經營能力大小的綜合反映。金融機構通過向社會提供債務工具、信貸資產使用權、股票和債券等金融服務或工具來實現其經營目標。金融機構必須依靠自身的能力來履行職能,而不能依賴外部資源的不斷投入,所以經營能力是金融機構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其不斷發展的基礎。

4.配置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為經濟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移提供渠道的功能以及融資和提煉股權的功能,金融體系必須能夠對金融資產進行定價,將非流動性資產變成流動性資產,並對資產進行優化配置。因此,金融體系必須具備配置能力、流動性和定價能力。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是指市場以最低的交易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給效益最佳的企業和行業的能力。金融中介在資金配置中的作用主要來自於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在政府主導的融資體制下,銀企在理論上應該是緊密相關的,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國家主銀行體系的建立,非常有利於銀企之間的信息流動。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種信息優勢,選擇好的項目,並有效監督項目的行程,實現資金配置的高效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既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也可以通過契約安排減少資本配置所需的信息量。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影響資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當企業自有資金比例增加或抵押、擔保增加時,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減少甚至取消銀行提供貸款時對信息的需求,即信息與自有資金、抵押、擔保之間存在互補關系。金融體系通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渠道高效引導資金從儲蓄領域流向投資領域,發揮金融體系的監管功能,促進實體經濟資金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5.傳導能力

各國都把金融體系作為宏觀調控經濟、傳遞政策意圖的壹種方式,金融體系必須具備實現這壹目的的傳導能力。金融體系是政府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之所以能天然承擔傳遞政策意圖的功能,是因為它與經濟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操作方便、易於測控的特點。政策措施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壹般需要經過以下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貨幣政策對金融體系影響的傳導鏈,第二個層次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部門影響的傳導鏈,第三個層次是實體經濟各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鏈。金融系統傳遞政策意圖的能力可以通過傳遞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來衡量。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只有及時傳播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否則這種政策和措施在變化了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誠信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圖都必須傳導到經濟活動中,其中壹部分不能遺漏,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政策效果。準確性是指按照政策制定者設計的方式進行傳導,使這些政策能夠按照政策制定者預期的方式發揮作用。

6.流動性

流動性意味著,由於金融體系的作用,資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動。資源的充分流動對經濟運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閑置的資源得以投入使用,使低效的資源流向更高效的用途。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有兩層含義,壹是其將固定和非流動資產轉化為流動資產的能力,二是其在不同投資者之間轉移流動資產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第壹,當所有的有效資金供給都流向需求方,所有的有效需求都得到滿足,沒有閑置資金,沒有未滿足的有效資金需求,貨幣資金的供求就會達到最佳均衡狀態。第二,各種用途配置的資源邊際價值相等,使資源配置處於最佳狀態。

7.定價權

市場經濟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金融市場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價不僅要考慮金融產品的內在價值,還要考慮其風險價值。在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價格可以通過公開競價形成。通過這種競價過程,金融市場可以快速平衡金融產品的供求,形成統壹的金融產品市場價格。基於此,金融市場可以有效引導增量金融資源的積累和存量資源的調整。因此,金融體系對金融資產的準確定價是配置資源、消化風險的前提。

8.創新能力

金融體系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並發揮作用。沒有壹個金融體系可以脫離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由於社會分工的深化,國際經濟聯系的進壹步加強,技術手段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市場交易越來越多,現代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相應地,現代經濟中的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金融體系,必須具備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能力。只有這樣,它才能正常行使其各項職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體系的要求。金融制度的創新與經濟環境的變化是互動的。僵化的金融體系只會阻礙經濟運行,從而制約經濟的進壹步發展。

9.信息容量

金融系統傳遞信息的功能尤為重要。正是因為這種功能,市場才真正聯系在壹起。與單個投資者對代理人管理的企業進行獨立監督相比,投資者聯合起來組成聯盟,由聯盟派代表監督,成本更低。這個聯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在監督企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金融市場在獲取和匯總信息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壹個重要功能就是及時快速地傳播信息。因為股票市場的交易價格是快速變化和公開的,而且作為壹個有效市場,股票價格包含了大量的公司信息。再加上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股票市場成為信息傳播最完整、最快的市場。盡管如此,股票市場的信息可能仍然是不完全的,因此存在套利機會。那些通過非公開渠道獲取公司信息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被廣泛傳播之前,通過買賣證券獲利。

編輯銀行和證券市場在完成金融體系功能中的作用

在影響金融體系的因素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體系的幾個主要功能都與這兩個因素有關。交易成本是指在金融交易中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影響金融體系運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對於個人來說,發放貸款的交易成本非常高。為了保護自己的資金,在發放貸款之前,需要對項目進行調查,考察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聘請專門的法律人員設計完整的借款合同。高交易成本的存在已經成為借貸雙方資金流動的障礙。銀行等金融中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有很大優勢。他們有規模經濟,所以可以節省交易成本。金融中介從個人和企業那裏收集資金,然後貸出去。由於規模經濟的形成,金融中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會導致交易前的逆向選擇和交易後的道德風險。如果我們想最大限度地減少貸款市場中的逆向選擇,我們需要貸款人從不良貸款的風險中識別出好的項目。道德風險的存在降低了還款的可能性和貸款人的預期收益,從而降低了他們提供貸款的欲望。股東和管理者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股東期望公司利潤最大化,從而增加所有者權益。事實上,管理者的目標往往會偏離股東的目標。由於公司股東人數眾多且分散,無法有效監控經理人員,經理人員擁有私人信息,股東無法避免經理人員隱瞞信息,實施對自己有利而對股東不利的行為。金融中介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方面也顯示出自己的優勢。因為它是制作公司信息的專家,壹定程度上可以分辨出信用風險的高低。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從儲戶那裏獲得資金,然後貸給好的公司,這就保證了銀行的收益。貸款發放後,銀行將代表儲戶對項目進行監管。銀行壹旦與企業簽訂長期貸款合同,對企業進行監管的成本要低於直接監管企業的成本。金融中介的作用是“代理監管”。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可以得到壹定程度的解決。當然,銀行也不能完全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相對於儲戶,銀行有掌握信息的優勢,而借款人對自己和項目性質的了解最多。所以銀行經常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銀行的不良資產就說明了這壹點。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相關制度安排和機制將降低代理成本,部分克服資本配置中存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而且,股票市場的發展也有利於公司的控制。所有者會把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和管理者的報酬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把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聯系起來。同時,流動性會降低金融資產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壹些高回報項目需要長期資金投入,但儲戶不可能把自己的積蓄押在長期投資上。因此,如果金融體系不能增加長期投資的流動性,對長期項目的投資就會不足。由此可見,利用銀行融資與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區別,集中在解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銀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比證券市場更有優勢;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能力也強於證券市場。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人們曾經認為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比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更有利於經濟發展。然而,近20年來,市場導向型制度國家,尤其是美國,經歷了持續的經濟繁榮,而銀行導向型制度國家的競爭力卻被明顯削弱。不僅如此,銀行主導型國家還在大力發展市場機制,有融入市場化體制的趨勢。其中,技術進步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本段中編輯科技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

(1)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最顯著的三個變化是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國際化和網上交易。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是這些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1.資產證券化。證券化是將流動性差的金融資產轉化為可交易的資本市場工具。從電腦記錄中,金融機構發現他們可以捆綁各種形式的債務組合,收取利息和本金,然後出售給第三方。證券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現在三分之二的固定抵押物已經證券化。比如80年代中期興起的汽車貸款,1985年只發了90億美元,後來增長到1986美元。計算機技術還使金融機構能夠根據市場的特殊需求定制證券,如集體抵押債務。電腦化可以把集體抵押債務分成幾個層次。每壹級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獲得不同的收益。2.計算機技術是網上交易的關鍵。網上交易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大量的股票和其他有價證券的買賣。大大節約了交易成本。同時也打破了參與者的地域限制,讓交易者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立即參與交易。雖然網絡安全問題依然存在,但證券市場的網上交易和其他類型的電子商務壹樣,被認為是壹個發展方向,前景廣闊。3.計算機和先進的電子通信技術也是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技術的進步使交易者能夠在世界各地傳送股票價格和即時信息。貿易商可以不受市場營業時間的限制,國際匯兌成本低,更容易對外投資。證券市場電子化始於1971,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納斯達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電子化的證券市場。在歐洲,電子證券市場的進程始於1986。英國建立了最新的“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由通過衛星線路與紐約和東京相連的計算機進行,實現全球證券24小時交易。(二)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上述變化相應地改變了財務系統,包括:1。債務市場更大,越來越多的債務工具開始交易。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緩解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過去,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現在可以交易。金融機構通過對風險的分類定價和重新包裝,把不透明的資產變成了信息充分的證券,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此類債務的供給,增強了其流動性。因此,債務市場發展起來了。這種債務不僅以銀行貸款的形式出現,而且通常作為壹種新的金融產品在證券市場上交易,如CMO債券。2.隨著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企業交易的市場風險成本降低。衍生品市場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在80年代迅速發展。它們的出現是對供求雙方需求的回應。20世紀70年代,宏觀經濟動蕩,相關的匯率和利率也不穩定,增加了企業更好地管理系統風險的需求。在供給方面,金融理論的發展使金融機構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在這些市場中運作,特別是金融工程為資本定價和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3.支付系統向電子系統的發展減少了家庭將財富投資於銀行存款的需要。在過去,大量的零售支付是通過支票進行的。近年來,電子支付技術的應用迅速普及。自動櫃員機(ATM)的應用範圍正在擴大。這項技術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在1988和1998之間,自動取款機的數量增加了壹倍,交易量增加了兩倍。與此同時,信用卡和借記卡的應用也在90年代迅速發展。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是通過解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來實現的。它對交易成本的影響是,計算機的出現和廉價的數據傳輸導致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通過增加交易數量,允許金融機構以低成本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金融體系更有效率。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可以統稱為信息技術。對金融市場的信息對稱有著深遠的影響。投資者可以更容易地識別不良貸款的風險或監督企業,從而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因此,發行可交易證券的障礙減少了,從而鼓勵了發行。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對銀行的依賴程度降低,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減弱;同時,證券市場相對於銀行在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上的劣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彌補,在流動性上的優勢得到了發揮,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由此,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呈現出融入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的趨勢。

在本段編輯中國金融機構體系框架。

根據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制如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的中央銀行,成立於6月1948+2月1。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銀行,是銀行的銀行,是發行銀行,不辦理具體的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承擔著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責任。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成立於2003年4月,主要承擔人民銀行移交的銀行業監管職能,統壹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成立於1992、10,依法對證券期貨行業進行監督管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成立於6月1998 11,負責全國商業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和有關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保留了部分金融監管職能。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托管;1993年4月根據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設立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是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管理外匯的行政機構。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監督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政策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是由政府發起並出資,為執行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開展融資和信貸活動的機構。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發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約束,受中國人民銀行業務指導。商業金融機構。中國的商業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恒豐銀行等。),等等。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農村信用合作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和租賃公司。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這裏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證券。通過證券作為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實現投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成本。保險機構是指專門從事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保險業務的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分公司和中外合資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