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實現我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

實現我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

土地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農業現代化要求專業化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但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土地分散,戶均面積小,不具備采用現代技術的能力和條件,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土地規模經營有利於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我國正處於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已經到了規模效益時代,這就要求實行規模經營,發揮規模效益。具體表現在:

第壹,國內的各種農業園區,如觀光農業園區、循環農業園區、有機農業園區等,已經試驗示範成功,需要實現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二是各種“高”字頭農業取得初步成功和經驗,如精細農業、數字農業、設施農業、轉基因農業、微生物農業等。在中國許多地方已初見成效,並發揮了規模效益。三是各項改革成效顯著,實現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第四,現代管理方法。首先,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保證適度規模土地經營對農業機械的需求。二是農業信息化快速發展。第三,標準化的應用要求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第四,水利應用呼喚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土地規模經營,使農民真正擺脫弱勢地位,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

要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實行農地規模化經營的優勢,提高商品生產程度,使經營者有更高的積極性增加投入,把農民推向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市場轉化率,促進農民增收。

過去,我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後,農村土地經營從公社時期的集中連片、大規模的集體統壹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為小規模、碎片化的農戶分散生產經營模式。從1984開始,中央三號文件1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要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流轉方式進行了肯定和規範。

近年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小規模農戶在農產品收購和加工中面臨強大的市場主體,難以維護自身權益,只能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維護自身權益,導致市場誠信度低、績效低,訂單農業多年難以有效發展。大農戶或企業采取大規模土地租賃,自主生產經營,有效解決了農戶履約問題,實現了農戶和租地戶的雙贏。

目前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模式有哪些?

主要是租賃經營模式。農民將土地經營權出租給企業、單位和個人,用於發展開發性農業,所有者壹次性或分期向農民支付壹定的租金。這種土地流轉形式壹般是荒山、荒坡、因外出務工或其他原因未耕種的土地,要履行租賃合同或協議手續。

農戶大規模土地租賃經營的主要做法是:通過村和合作社的協調,由大戶或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與農戶形成土地租賃協議;租賃期限具體期限協商* * *,壹般最短壹年,租賃費根據不同土壤肥力協商確定。如甘肅省山丹縣目前最低150元/畝,最高550元/畝和壹年;協議生效後,大生產商或企業壹次性將租賃費用全部支付給農戶;收取租賃費後,農戶按約定將承包地交付給大生產者或企業,但只能用於種植,不得改變承包地性質;租賃期內,大型生產者或企業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進行土地生產經營活動;租賃期滿前,大型生產者或企業必須將土地恢復到租賃前的耕地質量。

創新土地經營模式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農民和租房者實現了雙贏。農民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獲得收入:1。通過出租土地,收取土地租賃費,他們在自主生產經營時,直接實現了土地的基本經濟效益;2.有的老人、婦女被承租方返聘從事日常田間管理活動,承租方支付工資實現就地務工;3.勞動力節省了,農忙季節農民工不再需要回家種田收割,實際上穩定和增加了家庭的經濟收入。二是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比如,到目前為止,甘肅省山丹縣已經租賃了6萬多畝土地。單位面積最大租賃面積20000畝,最小租賃面積也在100畝以上。三是優勢產業的拓展,在大規模土地租賃經營模式的推動下,有效解決了農業產業化的原料供應問題。四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為了適應大規模土地管理的需要,許多地區的租賃土地已經全部機械化。

實行規模經營的條件成熟了嗎,土地規模經營的機會?

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為我國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創造了新的機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積累是農民貧困的原因之壹。調整生產關系是積極推進規模經營的有利時機。壹是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減少了農業人口,降低了對農用地的需求,為農用地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二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為農地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的土地資源。第三,農民收入來源的根本變化削弱了農地的重要性。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近50%來自非農產業,工資性收入占1/3。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在80%左右。非農產業和農民工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有賴於種糧大戶,但目前種糧大戶在土地規模經營中面臨哪些困難和機遇?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了壹批有文化、勤勞、懂技術、會經營的莊稼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種糧大戶,以他們為核心,承包更多的流轉土地或農民成為股東。這種規模經營多從事糧油生產、水產養殖等傳統農業。通過規模集約化經營,不僅提高了種養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條件,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比如江蘇省昆山市錦溪鎮七澤村的周慧明,從1996承包了250畝集體流轉土地,做起了家庭小農場。這些年來,他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變得富有,也為社會做出了更多的貢獻。

對於種糧大戶來說,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雖然部分土地的規模經營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收入,但種糧大戶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資金的問題。種糧大戶搞的是規模化種植,投資大,資金占用大。他們最擔心的是手頭缺錢,最希望的是資金支持。此外,最近農資價格上漲也成為這些種植大戶的壹塊心病。

對農業規模經營的政策有什麽建議?

土地規模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規範的效益,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開創規模經營的新局面。

將我國多年來農戶的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經營,是壹項極其艱巨復雜的綜合治理政策工程。如果把分散的生產關系調整到適度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最大化的科學發展軌道,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或代價。

今後,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實現兩個轉變。建立城鄉聯動機制,完善服務,高度重視民生,尊重群眾意願,做好土地流轉的宏觀調控、監督監測和引導中介服務。壹是各級政府建立了強有力的工作運行機制。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他們必須改變分散經營的現狀,基本上轉向適度規模的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並逐步獲得規模效益;第二,加強政策、立法和宏觀調控的調整,加快建立農民工市民化的新機制,改變目前過於分散的補貼政策,集中物力、財力和人力對大型企業或企業實施重磅補貼政策。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對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經營和農業產業發展;三是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土地流轉總量、結構和動態平衡,引導農民將耕地流向優質高效農業項目;第四,建立流轉服務機構和平臺,為土地流轉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務;五是加強耕地保護,查處坑農以各種借口改變土地用途或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流轉的行為,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請分析壹下農產品漲價和土壤規模經營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利用農產品的“剪刀差”,以低於價值的價格收購農副產品,以高於價值的價格收購工業品,因此農副產品價格最初定價過低。隨著工業化的深入,中國多次調整農產品價格。但由於宏觀調控不當,農產品價格多次上漲,其次是工業品價格,近壹兩年農資、農機、農工價格飆升。農資漲價更像坐直升機!漲幅遠遠超過農產品的漲幅,實際上造成農民收入得不到實惠。因此,農產品的價格仍然處於整個市場價值鏈的最低端。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產品、經濟作物等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種糧比較效益低。最後,從土地產出率和農民獲得的收益來看,不利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規模經營非常不利。現在看來,世界能源短缺導致的世界糧價飆升,很可能會直接沖擊中國的農副產品生產,未來適度提高農產品價格是必然的,對農民增收有好處。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217元,比不漲價時增加11.5%,相當於中央財政補貼農民160億元。但是,國家在提高農產品價格時,要下大力氣把其他工業品的價格漲幅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避免和制止壹些行業和商品哄擡價格。

加入WTO後,中國農業面臨激烈的農產品國際競爭,而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低。中國農業以家庭為主導的小規模、高成本經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農村土地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