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初創企業如何走出理財誤區

初創企業如何走出理財誤區

第壹,融資比使用資本更重要。

現實中,企業的財務經理總是掛在嘴邊的是“資金短缺”,常常為融資而糾結,以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就是籌集資金,只要籌集了資金,就壹定會看到效益。但事實上,很多企業並不缺資金。他們缺的是營運資金和保值增值能力。這必然導致優質資產少,劣質資產多,資產流動性差,流動性弱。壹個企業要有多少資本,必須與自身的業務規模和投資方向相適應。壹味追求增量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往往是其經營失敗的禍根。

此外,任何來自融資渠道的錢都不是免費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燙手山芋”,因為資金提供者總能獲得預期收益。當企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或者投資收益遠低於融資成本時,不如不融資。“企業為銀行打工”形象地反映了部分經營者的這種狀態。

第二,發行股票比借款好。

很多企業的大股東把股權融資當成“不需要還的錢”,因為小股東對公司的經營和分紅沒有發言權,但這種轉型期特有的現象不會持續太久。

1993期間,廣西玉柴曾將不到30%的股權賣給新加坡宏隆融資,後者歷年分紅早已超過當年投資。但豐隆為了保護自己在玉柴的權益不被稀釋,頑固抵制玉柴在美國的再融資和回歸a股。玉柴掙紮了十幾年,依然擺脫不了鴻隆股權的“緊箍咒”。

實際上,歐美成熟企業在融資上嚴格遵循所謂的“啄食順序”:先內部融資,後外部融資,先債務融資,後股權融資。因為股權融資必須讓渡公司的部分控制權,綜合比較是最昂貴的融資方式,越是盈利的公司越應該避免這種融資方式。

第三,債務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資源。

當公司凈資產收益率高於貸款利率時,負債經營可以起到財務杠桿的作用。這也會占用盡可能多的資源。

債務管理的另壹個好處被稱為“稅收擋板”各國的稅收法規都允許企業在稅前扣除債務利息。假設某公司以自有資金6543.8+億元作為營運資金,當年實現稅前利潤2000萬元,繳納所得稅660萬元,稅後凈利潤為6543.8+034萬元。如果公司借入6543.8+億元作為營運資金,當年息稅前盈利將達到4000萬元,每年支付500萬元利息(由此產生的“稅攤”為6543.8+0.65萬元),則需繳納所得稅6543.38+0654.38+0.55萬元,稅後凈利潤為2345萬元。

但是,負債經營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壹旦通過債務獲得的資金所創造的利潤甚至無法承擔債務成本,企業將面臨相當大的還款壓力,甚至被迫破產。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公司由於市場變化,今年沒有利潤,如果年初借款6543.8億,就要支付500萬的利潤。所以壹般公司會把資產負債率控制在50%以內。

第四,暗損比明損好。

壹些企業不願公布真實經營狀況,粉飾報表,操縱利潤,制造虛假繁榮。有些企業認為未實現虧損不是虧損,導致資產質量下降,盈利能力減弱。

例如,2002年,古接手科龍後,2001的年報披露了15億元的驚人虧損。其中“呆滯存貨準備”2.82億,占產成品的25%(2000年產成品1999和11%);在編制2002年年報時,將上年撥備“轉回”6543.8+0.98億元。圍繞撥備的增減,存在近5億元的業績差異。2002年,科龍的毛利率比2000年上升了5.07%,營業費用與營業額的比率比2000年下降了7.5%,管理費用與營業額的比率下降了14.87%(到了不可思議的1.57%)。壹系列粉飾報表,對顧創造“接手科龍,壹年扭虧”的神話功不可沒。

誠然,粉飾報表對企業年報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企業的經營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采用計提、預付、攤銷等方式“調節”利潤的做法,猶如飲鴆止渴。

動詞 (verb的縮寫)資本增值重在資本擴張。

資本的本質屬性是追求價值增值,所以很多企業把資本擴張放在經營的首要位置,尤其是壹些新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它們擴張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收購、兼並或大規模轉讓股份,大量資產投入上市公司,以期獲得更高的估值。

但是,當企業擴張時,業績增長應該與資本增長同步或者應該超過資本擴張的步伐。近年來,上市公司大比例轉讓股份後,每股收益表現為同比例但方向相反的下降,從而使其股價從“貴族”降為“垃圾”。

可見,資本擴張雖有必要,但必須有限度,企業必須在保證業績增長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條件決定擴張的節奏。

6.只要是現金,都可以用來理財。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手裏有現金,不管是儲備的流動資金,還是從銀行借來的資金,只要不花,都可以作為“閑散資金”來理財。

事實上,企業在決定對外投資之前,就應該分析手頭的雄厚資金是否“自由”,這筆錢的撤出是否會對公司的經營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舉個例子,某餐廳年末凈利潤50萬,但明年要花20萬在局部裝修和廚具上(這是額外的投資);考慮到農副產品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需要增加流動資金65438+萬元(屬於追加流動資金)。所以,這家餐廳的老板年底能放心拿回家的只有20萬。

“自由現金流”是指扣除追加投資和追加營運資金後的未分配利潤。通俗地說,自由現金就是與企業正常運營無關的閑置資金。當時史玉柱從“腦金”保健品公司提取資金建造巨人大廈,使用的並不是自由現金,最終導致整個公司的倒閉。隨後,他將從“腦白金”中賺取的部分巨額利潤(約3億元)在上市前買入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的“原始股”,即利用閑置資金理財,獲利100多億元。

七、他們參與項目的管理比投資理財產品更放心。

很多第壹代創業者都是靠自己的勤奮做到壹定規模的。壹旦在某個領域成功了,他們相信自己在其他領域也會成功,所以他們寧願投資自己的項目,也不願意把錢投在股票、基金、風險投資上,因為那是請別人交易,他們不放心。

但其實這樣做的風險比投資理財的風險更大。

如公司本年度投資10萬元於與主營業務無關的項目,年產值2000萬元,第二年起稅後凈利潤15萬元,項目存續期654.38+00年。那麽這個項目的內部收益率(IRR)就是8%。可以用五年期國債5.74%的年利率作為項目的機會成本——654.38+00萬元不能買國債吃利息。在做項目決策時,機會成本不應被忽略。比如上面的例子,不能只看8%的年收益率。扣除5.74%的機會成本後,該項目最多可帶來2.23%的額外收入,即每年22.3萬元。

買國債多省心多安全。而投資和管理壹個654.38+00萬元的新項目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要冒多大的風險?掙20多萬值得嗎?

八、公司應積極為股東委托理財。

2007年中報顯示,1,22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業外收入合計859億元,占利潤總額的21.54%。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凈投資收益合計731億元,占三項營業外收入的80%以上。因此,壹些股東認為,管理層應該積極委托閑置資金融資,提高業績。

然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股息或股票回購是公司擺脫現金的首選。這不僅使股東能夠獨立使用他們的財富,而且減少了不當投資的風險和管理層的責任。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公司中,管理層只是股東的代理人。微軟度過高速成長期後,開始大張旗鼓地分紅或回購股份,2005年分紅達到創紀錄的324億美元!拿到現金的股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投資,不用考慮公司的風險。因此,企業只有在確信收益遠高於股東自身投資且風險在可控範圍內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對外投資。

九、總收入增加,公司估值會上升。

2007年,大量公司的投資收益占公司總收益的30%以上,有的已經超過了主營業務的凈利潤。所以有些公司認為,只要總收入增加,公司估值就壹定會提高。在主營業務發展緩慢的情況下,要繼續加強投資理財。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股東的利益集中在股價上。因此,投資決策要充分考慮資本市場對公司估值的正負影響。比如美國的通用電氣(GE)就有非常發達的財政金融業務。光是它的融資租賃公司就有1300架波音飛機,200萬輛汽車,幾十萬輛旅行車,十幾顆人造衛星!然而,幾十年來,GE壹直努力將金融業務的收入控制在集團總收入的40%以下。因為成熟的資本市場對不同類型的公司有不同的估值方法,金融類公司遠低於高科技制造業。擁有百年歷史的GE,只有在涉足的每壹個領域都是世界前兩位,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成熟的投資者大多反對上市公司把自己的血汗錢投資在股票上,而不是做生意,這本身就是壹種資源浪費。但是,即使投資收益高,也是壹次性的,不可持續的。壹旦委托投資出現巨額虧損,投資者的利益就會受損。如雲內電力2007年壹季度實現投資收益,二季度利潤實際與2006年同期持平,比壹季度下降48%。因此,雖然2007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65,438+004%,但其主營業務的增速其實並不大,其股價在中報公布後下跌了8.34%。

十、人民幣升值,美元收益不能保值。

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達10%,有外貿業務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也越來越大。

實際上,目前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途徑主要有六種:壹是金融衍生品,包括遠期結售匯、掉期交易、期權交易等。二是貿易融資,包括進出口押匯、支付亭、出口打包貸款等。第三,改變貿易結算方式,包括預付款、延期付匯、遠期信用證等。四是使用非美元貨幣進行結算,包括歐元、日元等;五是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第六,出口被誇大,進口被低估。

以銀行推出的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銀行可以與企業約定未來某壹時間的人民幣對外幣匯率,讓企業鎖定匯率成本。所謂互換,是指兩次交易,第壹次交易,境內機構以約定匯率用外匯從銀行買入人民幣,第二次交易,機構以約定匯率用人民幣從銀行回購外匯。這種交易很受企業歡迎,尤其是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

十壹、公開募集的資金是自己的錢,妳可以隨時拿去理財。

現在有的公司以不正當的名義委托理財資金,有的公司上市就融資上億元。其實資金缺口並沒有招股書上說的那麽大,所以“閑置”的壹部分錢開始燒錢,哪裏容易賺錢,哪裏就會被綁。

將募集資金用於“委托理財”,不僅存在市場風險,而且違反法律規定,不利於保護投資者權益和證券市場規範運行。雖然“委托理財”讓上市公司年報“潤色”了不少,但權衡風險和收益,還是得不償失。在2006年的大牛市中,受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平均收益只有10%左右,遠遠低於同期大盤的漲幅。2007年基金風生水起,但並不是所有投資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都是壹帆風順的,虧損的也不在少數。漳澤電力三季報顯示,投資田弘基金的金額縮水1/3,WISCO持有長信基金公司16.67%的股份。然而,今年第三季度末,該書也虧損了200多萬。

“委托理財”的風險更多在於法律方面。從目前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做法來看,大部分公司對重大事項未及時公告或未進行公告。而且目前上市公司與券商簽訂的委托協議大多是“委托理財”的短期投資,沒有法律保障,投資回報沒有保障。比如中信海智委托的投資公司是中信投資,但約定收益率低至1%,高於1%的收益90%實際屬於中信投資。如果和抗風險能力弱的小規模投資咨詢公司合作,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但如果非法聯手,糾紛和訴訟就更多了。

十二、派發股票比現金分紅更有利。

不知從哪壹年開始,a股上市公司開始送股。少數人十個拿壹個,兩個拿壹個,多數人十個拿八個。股份要約的消息壹公布,無壹例外的被視為超好,理所當然的在股份要約後填權。另外,很多上市公司在給投資者分配紅利時,總喜歡用股票分紅。壹方面是基於股權擴張的要求,為了獲得更好的市場聲譽,為“莊家”提振股價、操縱市場;另壹方面是為了節省現金流出。壹些公司多年來壹直支付超過30%的股票股息。由於每股收益攤薄,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不斷下降,股價下跌,影響了公司通過配股籌集新資本,投資者往往沒有實際現金回報,對公司投資失去信心。

另外,我們所謂的十送十,在海外資本市場稱為細分,目的是為了方便投資者而調整公司股份的交易價格,對公司財務狀況沒有影響。比如攜程在2006年4月股價達到88美元時進行了1拆分2;2007年7月,股價再次達到89.84美元,再次進行1拆分。2007年6月,攜程價格漲到62.87美元。如果不拆分兩次,成交價就是2,565,438美元+0.48。

如果在海外資本市場管理1拆分2,叫10送10;1除以3叫10給20。用這些“贈送”的股票作為分紅,是很可笑的。比如有人借10百元大鈔還20張50元大鈔,還專門借10,還10,送10!上市公司壹分錢都不出,這樣送股分紅的做法遲早會被中國投資者識破,然後投資者會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