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公司 - 株洲的名字

株洲的名字

株洲古稱建寧,公元214年,三國時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當地樹木多,因湘江流過,沙洲多,故株洲又稱涿州。南宋邵熙元年(公元1190)正式命名為株州。

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經112.6-14,北緯26-28之間。是湖南省“壹點壹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縣下轄的壹個小集鎮,現轄炎陵縣、茶陵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五個縣(市),天元、松露、湯和、石峰四個區,140個鄉鎮。

株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壹。所轄的醴陵、攸縣、茶陵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炎陵縣鹿苑皮,屬該市管轄,古書記載葬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稱顏地神農(顏地陵,建於宋代,現已修復)。據古籍記載,神農“開始教人種地;品嘗草藥,發明藥物;把麻當布,做衣服;首次開放市場,交換所需商品;切相為琴,絲結為弦,作五弦琴;弦木是弧,雕木是矢,弧矢的好處就是稱霸天下。“炎帝的這六大功績,開創了中國的農耕文化,創造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文明,從而結束了古代人類依靠動物肉食和野果為生的歷史,使遠古先民步入農業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傳炎帝晚年為百姓治病,來到炎陵縣采藥。不幸誤食金錢草,中毒而死。炎帝駕崩後,葬於茶莊尾,即今株洲炎陵縣唐田鄉鹿苑皮(又名炎陵山)。這位功德無量的民族始祖,贏得了後人的敬仰。新修繕的顏地陵墓金碧輝煌,吸引了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有據可查,1987年8月,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朱楨縣漂沙井鄉黃霞發現了壹處距今6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和壹處距今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幾年前,省考古學家還在炎陵縣顏地陵墓附近的東風鄉發掘了壹批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許多白陶和壹些彩陶。此外,株洲地區零星發現了壹些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這些都充分說明,在古代,朱楨地區的先民就在這裏勞動、生活和繁衍。株洲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是人類永恒的財富。

株洲,古稱建寧,建於公元214年建寧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候當地樹木多,湘江跨越多沙洲,所以株洲又叫涿州。南宋邵熙元年(公元1190)正式命名為株州。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經112.6-14,北緯26-28之間。是湖南省“壹點壹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長株潭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縣下轄的壹個小集鎮。1951年5月,株洲建市為縣級市。1956年3月晉升為省級市。1983年6月,實行市縣新體制。現轄炎陵縣、茶陵縣、攸縣、醴陵市、株州縣5個縣(市)和天元、松露、湯和、石峰市4個區,140個鄉鎮,2225個行政村。總面積11420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542平方公裏。1998年末總人口367.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21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36%;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4%。

株洲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葬於株洲炎陵縣鹿苑皮。1983年,在株洲市株洲縣漂沙井磨山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溪文化遺址和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近代,1906年間,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平(鄉)劉(陽)苗(嶺)起義,1927年間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都震動了中華大地。李、左權、譚震林、耿飈、楊得誌、宋等近代革命先驅和軍事將領都誕生在這片熱土上。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為了祖國的解放,株洲人民英勇奮戰,數以萬計的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至18℃,是名副其實的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的沃土。是湖南省著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畝產量長江流域第壹。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鉬、銅、銀、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矽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巖等40多種,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和植被的多樣性,為多層次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人力資源方面,株洲有1.48萬農村勞動力,其中1.24萬可以脫離農業到其他行業工作。全市從業人員40多萬人,其中科技人員近654.38+0.00萬人,占湖南科技團隊總數的四分之壹。旅遊資源更是令人向往。株洲市有4個重點景區,國家級的炎陵縣1顏地陵、炎陵縣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株洲縣大井景區、省級的茶陵縣雲陽山森林公園。顏地陵墓雄偉壯觀,桃源洞的景色更加美麗迷人,充滿了原始風光。隨著中國顏地基金會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來到這裏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為投資和經貿合作牽線搭橋。

株洲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株洲是中國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南臨廣東,北依長江,東臨上海、江浙,西接巴蜀、雲貴。它有著連接華東、華南和西南的經濟紐帶城市的美譽。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幹線、106、320國道、在建的京珠高速、國家即將建設的上瑞高速在市區交匯。株洲火車站是全國五大客貨運輸站之壹,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千噸級船舶沿湘江航行,可到達長江沿岸城市。黃驊機場距市區僅60公裏,有高速公路相連。

建國50年來,株洲實現了從縣城到工業新城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株洲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圍繞“以農保市、以企富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的市場方針,實施“開放強市”戰略,弘揚了“開拓奉獻、創業爭先”的株洲精神。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條戰線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據統計,株洲市近20年的經濟總量已超過前30年的3.5倍。從65438年到099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6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949萬元。近年來,株洲先後獲得“全國科教興市”、“全國綠化城市”、“雙擁模範城”、“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實力測算,株洲排名第54位,是湖南省除省會城市外排名第壹的城市,躋身全國二類城市行列。株洲在經濟建設和其他社會事業方面的主要成就如下: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建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壹五”和“二五”期間,國家先後安排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重點項目在株洲建設。這些重點項目的引進,不僅構築了新的工業城市,而且逐步促進了株洲地方工業、勞務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體,電力、煤炭、輕工、紡織、電子、塑料、皮革、服裝、醫藥等工業發展的工業格局。目前,全市共有鄉鎮以上企業18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2家;固定資產原值65,438+0,696,5438+0.7億元,比65,438+0.949增加了約47萬倍。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鄉級及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0%。199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401億元,是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國42個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綜合實力躍升至第26位主要是因為工業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為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針對株洲國有經濟、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的比重,以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不高的情況,株洲率先實施了勞動人事工資改革等壹系列搞活國有企業的措施。壹批支撐株洲工業發展的大中型企業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被新聞界譽為“株洲現象”。特別是1994以來,被列為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的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通過實施“三改壹強”、“抓大放小”和資本運營等措施,國有企業在組織體制、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共建立股份制企業1139家(其中註冊股份公司16家),註冊資本20億元,增量資本28億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青雲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車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廠)股票已先後上市交易。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並、破產、承包、租賃、區塊搞活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先後組建了南方摩托集團、國光瓷業集團、翔達實業集團等“三大集團”。前進藥業、火炬火花塞也在向集團化發展,依托有色冶金、化工、鐵路運輸機械的“三大產業集團”逐漸形成。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車輛廠、國光公司、翔達公司、前進制藥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利潤占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壹批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成為市場主體,逐步走出困境。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實施再就業工程,保證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兼並破產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社保、財政、企業和社會多方籌集資金,確保了離退休職工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及時發放。通過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和服務隊(站)、積極開展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等措施,下崗職工再就業比例達到48%。

/zszy/zsdt/20040829144012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