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大國崛起第九集蘇聯談什麽?

大國崛起第九集蘇聯談什麽?

大國崛起第九集新道路(蘇聯)

1917165438+10月7日晚9點40分,隨著這壹聲炮響,世界歷史上第壹個由無產階級控制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在這屆政府的領導下,壹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奇跡般地成為了壹個工業化大國。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來,經過230多年的努力,俄羅斯民族終於憑借國力而不僅僅是武力第壹次占據了世界的制高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以巨大的犧牲力挽狂瀾,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壹個曾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超級大國,蘇聯在20世紀探索了壹條新的國家發展道路。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實踐是如何進行的?

冬天是莫斯科最迷人的季節。1924 65438+10月21這壹天,大雪席卷了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這壹天的莫斯科城沒有風情,只有無盡的哀愁。

在壹年中最冷的壹天,數以萬計的工人、農民和士兵列隊向他們的領導人告別。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已經為這個新政權耗盡了最後的精力。

西伯利亞的風呼嘯而來,像雪花隨風起舞。每個哀悼者的臉上都寫滿了失落和猶豫。蘇聯明天該怎麽辦?誰將帶領妳完成這段未完成的旅程?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謝:

俄羅斯人非常適應沒有人情味的社會生活,所以我們有社會主義。當我們團結起來,我們就非常強大。當我們為了壹個想法或者圍繞壹個人團結起來的時候,妳知道我們非常需要壹個英雄。為了這個英雄,我們可以戰鬥到底。

俄羅斯是壹個崇拜和需要英雄的民族,同時英雄輩出。在歷史上,政治家的人格氣質決定性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國更接近當時的歐洲列強。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壹大批獨立思考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列寧對革命的堅持,使這片土地勇敢地肩負起為人類開辟新通道的歷史重任。

在列寧走上歷史舞臺之前,俄羅斯有很多* * *生產集團。其中,壹位名叫維拉·紮蘇利奇(Vera Zasulich)的女性給馬克思寫了壹封信,她在信中問道:馬克思提出的與大工業和工人階級息息相關的社會主義在俄羅斯能否實現?馬克思回答說,應該在歐洲發達國家首先實現。

當時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信徒都認同社會主義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自下而上的革命,應該首先從工業基礎發達的英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而工業基礎薄弱的俄羅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對俄國現實有深刻認識的列寧認為:“如果沙皇制度有654.38+0.3萬貴族,這些在自己地區行使警察權力的封建領主可以維持幾個世紀,為什麽我們不能依靠有654.38+0.3萬忠誠積極分子的黨來堅持幾十年?”。

美國耶魯大學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教授:

俄國革命有必要嗎?我不知道。但它的發生是因為國家崩潰了,這就是它發生的原因。它發生了,不是因為列寧計劃了它,而是因為列寧抓住了布爾什維克給他的機會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布爾什維克改造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決心和信心。相信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會走壹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人民會行使自己的權力,每個人都會有工作,再也不會被剝削。然而,建設壹個新的社會是壹個艱難的過程。

十月革命四年後,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封鎖和包圍下茍延殘喘、剛剛平息國內叛亂的蘇維埃政權,遭遇了壹場自下而上、突如其來的風暴。

這是畫家F. Serow在1921創作的壹幅油畫,反映了席卷全國的風暴。

1921年春,俄羅斯發生大規模饑荒,3000多萬人掙紮在饑餓的邊緣。在剛剛結束的保衛新政權的戰爭中,戰時* * *生產政策顯示了巨大的威力,蘇維埃政權決定繼續執行向農民無償征收余糧的政策。然而,這壹政策引起了農民的不滿,壹些富裕的農民甚至借機拿起了武器。就連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的堅強堡壘克蘭施塔特的水手們也支持農民的要求。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謝:

當問題是要壹碗粥還是要壹個理論時,人們通常會選擇那碗粥。吃飽了就唱。肚子裏沒飯吃,就只有沈默。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因為戰後沒有別的辦法發展經濟。

來自外界的封鎖和軍事壓力,國內的糧食危機和政治叛亂促使蘇維埃政權采取新的方式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政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此,列寧對黨內同誌說:“奪取政權以後,我們知道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把資本主義制度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我不知道哪個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

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將余糧改為無償征收,進行市場交易。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徐天新教授:

就是說,要對農民讓步,允許農民個體經營經濟,允許市場的存在,利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為社會主義建設準備條件。

俄羅斯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A·O·丘巴裏安:

當然,這根本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新政策的主要內容涉及商業、減稅和允許小企業存在,這些都是為了重振經濟。

在商業領域,新經濟政策剛剛開始實行工業品直接兌換農產品,但俄羅斯大媽們更習慣於貨幣交易,不願意以物易物。而且,工業產品遲遲不出。

於是,蘇維埃政權宣布恢復國內自由貿易,重新建立銀行體系。

如今,已經經營了85年的莫斯科國營百貨商店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然而,80多年前,這裏很難見到外國人。

當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俄羅斯的新蘇維埃政權充滿恐懼,壹心要把它扼殺在搖籃裏。不僅美國在外交上拒絕承認,華盛頓的官員居然回答:“我們不知道有這麽壹個國家!”" .在這樣的敵對狀態下,蘇聯和俄羅斯很難獲得外國的資金和技術,這是可想而知的。

1921年8月,壹名23歲的美國青年在莫斯科市民的驚嘆註視下走進了克裏姆林宮。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哈默的父親是美國* * *制作黨的創始人之壹。哈默和他的父親壹樣,對新的蘇維埃政權充滿了關心,他給蘇俄帶來了大量急需的醫療設備。

在這間辦公室裏,年輕的美國商人興致勃勃地聽列寧講述新經濟政策,其中哈默最感興趣的是工業領域。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徐田欣教授:

因為我們都知道,(蘇聯)內戰擊退了外國武裝幹涉,趕走了外國資本家。現在勝利後,列寧同意外國資本家回俄羅斯辦壹些蘇聯當時辦不了的項目。特別是像在西伯利亞開發礦產,砍伐森林等等。這種做法是非常明智和有遠見的。

10年10月28日,第壹份授予外國人特許權的合同在這裏正式簽訂,錘子獲得了壹個石棉礦的特許經營權。同時,在列寧的支持下,哈默成為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蘇貿易的核心人物。

他在美國商界遊說,聯系了30多家美國大公司,組建了聯合美國公司,把美國產品運到俄羅斯換取蘇聯產品,從而開始了美蘇之間的易貨貿易。

但是,蘇俄並不想簡單地從國外進口產品。列寧對哈默說:“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這樣我們的車輪才能重新轉動起來。”

Gascar是蘇聯時代的代表符號之壹。而蘇聯最早生產“加氣”汽車的是美國汽車制造大王亨利·福特。

福特最初將蘇聯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聲稱除非蘇聯的意識形態符合他的口味,否則他“不會把堅果運到那裏”。哈默勸他,“如果是這樣,妳就不能在那裏做生意太久了。這是壹個巨大的市場。”

事實證明,福特對與蘇聯的交易非常滿意。

在高爾基,福特與蘇聯建立了汽車合資企業。從1932開始,每年有10萬輛蓋斯客車和卡車下線,跑在蘇聯的道路上。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蘇聯的經濟。列寧對此非常滿意。他說,“戰爭結束時,俄羅斯就像壹個被打得半死的人...現在,謝天謝地,他可以拄著拐杖走路了!”

中國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鄭壹帆:

結果如何呢?由此,引入市場實際上相當於將商品、貨幣和市場機制引入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1923 165438+10月20日,列寧在蘇聯全體會議上說:“社會主義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或者是抽象的幻想...實行新經濟政策的俄羅斯將成為社會主義俄羅斯。”

這是列寧最後壹次公開演講。

在這張桌子上,歷史永遠定格在1924 65438+10月22日。列寧每天離開辦公室前都從這裏撕下壹頁日歷。但是那天,他無法撕下這壹頁日歷。

蘇聯人失去了壹位受人尊敬的兄長,壹位慈祥的領袖,壹位按照實際要求為俄羅斯規劃未來的舵手。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謝:

列寧給人類舉了壹個生動的例子,那就是人類可以有另壹種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死後,俄羅斯走上了另壹條繁華的人生道路。遺憾的是,列寧的實踐活動最終沒有繼續下去。我覺得全世界都失去了壹次面向未來的機會。

蘇維埃政權的下壹任領導人是斯大林,他為人嚴厲果斷,為人熟知。也許是巧合,列寧以發源於西伯利亞的大河——勒拿河的名字作為筆名,而他的繼任者以“鋼”——壹種堅硬的金屬——作為姓氏。

就像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壹樣:在列寧時代,國家的經濟政策相當靈活;而斯大林則以強硬手段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的步伐。

美國耶魯大學保羅·肯尼迪教授:

他們認為,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要發展,就必須集中壹切資源,限制資產階級,限制資本主義制度,控制壹切資源,包括農業資源。

中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左榮豐:

斯大林認為我的工業化資金只能靠自己內部積累,當然主要來自農業。所以他明確提出了壹個交稅的理論,就是說農民除了要交的糧食,要交的國家任務之外,還要給工業品定更高的價格,然後讓農民買東西的時候多交錢,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式來積累工業化。

工業化資金以工農業“剪刀差”的形式積累,意味著之前出臺的保護農民利益的新經濟政策將被放棄。斯大林說:“我們采取新經濟政策是因為它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時,我們就會拋棄它。”。

在斯大林看來,時代變了,新經濟政策不利於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因為蘇聯需要速度。斯大林常說:“慢下來就是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20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從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所有主要工業國的工業總產值都達到或超過戰前水平1.5倍。壹些歐美經濟學家說,資本主義消除了貧困,前所未有的繁榮讓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封鎖蘇聯經濟。

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廢除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對抗* * *生產國”。

孤獨的蘇聯似乎不堪壹擊。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壹半,美國的八分之壹,全國拖拉機不到三萬臺,99%的耕作都是靠畜力和人力完成的。

尤裏·魯科夫,俄羅斯版斯大林傳記的作者:

為了確保國家的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新的強有力的措施。因此,為了阻止該國成為壹個農業國,並停止從國外進口商品,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

這就是我們應該放棄新經濟政策的原因。

同樣龐大的亞洲鄰國中國的處境,也更加堅定了這位鋼鐵領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意誌。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我們就不會有所有的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候我們的立場會和現在的中國有些類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和軍工。現在誰高興就踩誰。”

1929年5月,蘇聯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召開,討論的內容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第壹個五年計劃。

劇場裏燈火通明,主席臺上掛著壹幅蘇聯的大地圖。演講者每提到壹個建設項目,地圖上相應的位置就會亮起壹盞小燈。報道結束時,蘇聯的地圖上布滿了五顏六色的燈光,1000多個迷人的亮點在閃爍。

尤裏·魯科夫,俄羅斯版斯大林傳記的作者:

第壹個五年計劃花了將近五年時間制定。作為第壹個五年計劃,人們想寫各個方面,所以寫的量非常大。最後,他們想盡辦法減少它的含量,然後再增加。最後的結果是通過的第壹個五年計劃的總容量是三本書這麽厚。

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壹個國家如此全面細致地規劃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聯的壹個創造。當時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是國家計劃。國家計劃力求準確。列寧格勒生產的壹個紐扣要1盧布,所以700公裏外的莫斯科的價格是1盧布,而千裏之外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還是1盧布。

對於蘇聯來說,其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與這種高度集權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系在壹起。

在蘇聯人討論第壹個五年計劃的那壹年,爆發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從10月24日紐約股市瘋狂下跌1929開始,危機迅速從美國蔓延到全球,幾乎襲擊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

這是壹場全球性的蕭條。在此之前,有很多關於社會公平的考慮。只有少數人像他們今天這樣富有,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從經濟繁榮中受益。當時美國社會的不公正程度非常高。有意思的是,我們回到了當時那種不公正的程度,歷史驚人的相似。隨著經濟的崩潰,人們開始知道資本主義並沒有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運轉,政府應該發揮作用。

第壹次世界大戰,歐美發達國家的損失是6543.8+0700億美元,而全球經濟危機從6543.38+0929到6543.38+0933造成的損失達到2500億美元,震驚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特立獨行的蘇聯,卻在第壹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此時,歐美資本、技術、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首次出現移民趨勢,65438+萬美國人申請移民蘇聯。

中國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鄭壹帆:

在斯大林的公開言論中,我沒有看到他所說的使用西方技術,整個五年計劃,或者五年計劃之前從農民那裏收集大量糧食。收集它的目的是什麽?那是出口它,用它換外匯,然後用它進口外國技術。這些國外的設備進口以後,國內當時就用不上了,所以他說技術就是壹切的時候,就是說我現在從國外買了那麽多設備,總得有人掌握。

拖拉機是長期工業化的重要標誌,因為它解放了最廣泛的農業生產力。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壹家大型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10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這種奇跡般的速度來自於計劃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來自於蘇聯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

拖拉機廠的建設者,除了蘇聯,還有美國人和德國人,先後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在這裏工作。斯大林後來告訴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大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用美國技術建造的。1932期間,約有6800名各國專家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

與歐美整體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不僅是蘇聯的工業化成就,還有蘇聯人民建設國家的巨大熱情。

9月2日,1935,蘇聯《真理報》刊登了這樣壹條小小的短信:“伊爾米諾中部煤礦工人斯塔哈諾夫同誌慶祝國際青年節21周年,創下全蘇聯鶴嘴鋤勞動新紀錄。在6小時的輪班中,斯塔哈諾夫開采了102噸煤,是該礦晝夜開采量的10%,賺了200盧布。”

這是壹個驚人的剝削量,因為超過了壹般配額13倍!但壹周後,斯塔哈諾夫創造了新的紀錄,在壹個工作日內開采了175噸煤。

從此,斯塔哈諾夫不再是壹個普通礦工的名字,而是成為壹面旗幟,引領了蘇聯工業化進程中壹場轟轟烈烈的生產技術革新運動。在各行各業眾多的斯塔哈諾夫的推動下,蘇聯工業勞動率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了82%,遠高於原計劃的63%。

1932年,第壹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從65438年到0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壹,世界第二。

俄羅斯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安德烈耶維奇·久加諾夫:

1929年,俄羅斯造不出壹架飛機,壹臺聯合收割機,壹輛汽車。十年後,到1941,我們有了最好的技術,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好的。

生命是壹個人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只屬於每個人壹次。人的壹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為虛度年華而後悔,也不會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他死的時候就可以說,“我的全部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從1917十月革命開始,這個占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壹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征程。

蘇聯的壹枝獨秀及其“策劃”方法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去蘇聯取經。從蘇聯回來後,壹名美國記者告訴他的同胞,“我看到了未來,它會成功的。”。突然,“計劃”成了最時髦的術語。

通過國家權力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最成功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通過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加入政府幹預,美國經濟開始復蘇。

尤裏·魯科夫,俄羅斯版斯大林傳記的作者:

例如,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裏斯汀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作者。在這本書的開頭,書中的主人公在車廂的過道裏討論了俄國的第壹個五年計劃,這是對第壹個五年計劃非常準確的反映。

當時蘇聯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蓋了快速工業化背後的問題。

多壹個月的工資,壹套有電話的技術人員住房,所有必備的沙發家具,壹張家庭療養證,兩個電影院的永久座位,這些都是蘇聯走上工業化道路的精神偶像斯塔哈諾夫獲得的物質獎勵。然而,成千上萬無私工作的建設者並沒有得到多少回報,尤其是廣大農民,他們每天都要面對嚴重的物質短缺。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徐天新教授:

斯大林的經濟發展也有壹些致命的弱點。第壹,經濟發展不平衡,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突飛猛進,輕工業和農業卻大傷元氣,尤其是農業。第二個方面是人民生活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沒有和工業發展同步改善。到斯大林去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

美國耶魯大學保羅·肯尼迪教授:

在我看來,不能簡單地吸取教訓,認為任何計劃都是危險的,任何長遠考慮都是錯誤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更微妙的信號。也就是說,國家和地方政府擅長什麽,不擅長什麽。

然而,當時計劃經濟的成功讓人們無法像今天這樣反思其弊端。更何況當時的蘇聯正面臨著日益緊迫的戰爭威脅。

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建立了法西斯獨裁政權。1937年,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中國已經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日戰爭,斯大林壹直擔心的戰爭最終不可避免地入侵了這片廣袤的土地。

這是莫斯科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墓前的火焰已經燃燒了幾十年。它象征著不屈的熱血和頑強的靈魂。墓誌銘上寫著:“汝之名不為人知,汝之功永存”。陵墓下埋葬著數千名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犧牲的紅軍戰士。

1939,二戰爆發。

6月22日淩晨3點,德軍突襲蘇聯。壹周之內,蘇軍損失654.38+0萬余人,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希特勒笑著聲稱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德軍不僅全線受阻,而且開始遭遇反擊。

希特勒不明白,失去了西方工業基礎的蘇聯為什麽在越南戰爭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尤裏·魯科夫,俄羅斯版斯大林傳記的作者:

如果不是在庫茲涅茨克、紮巴羅日等地建設鋼鐵聯合企業,如果不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車裏雅賓斯克等地建設拖拉機廠,我們就不可能把這些工廠直接建成坦克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文怡;

由於戰爭條件,采取了幾乎24小時工作制,即機器不休息,人輪班工作,所以西伯利亞的工業也發展很快。

即使在最困難的1942時期,蘇軍飛機產量仍達到2萬多架,幾乎是德軍的兩倍。

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把新造的坦克直接開出工廠面對德軍。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時,德國國會大廈頂端插上了紅旗。德軍在蘇德戰場損失10萬兵力,占其二戰總傷亡的73%。蘇聯以2000萬人的代價捍衛了正義與和平。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慘的壹頁。僅此壹點,蘇聯就無愧於大國的稱號!

1945年2月,德軍敗局已定,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的首腦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在雅爾塔開會,商討建立戰後世界格局。

這是世界對蘇聯強大軍政力量的認可,也是對蘇聯大國責任的尊重。

20世紀中葉萬裏晴空下,美蘇兩個大國隔海相望,在壹起,* * *將主導未來幾十年的世界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太空,其機身上刻有“蘇聯”字樣。

1961 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實現了人類第壹次進入太空。

夢想從太空俯瞰地球是人類文明的高度,也是蘇聯作為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高度將永載史冊。

能否超越這個高度,將取決於壹代又壹代俄羅斯領導人的眼界是否足夠高。

這是壹本封存了五十年的書,作者是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

1935年,羅曼·羅蘭應高爾基之邀訪問蘇聯,在鮮花和歡呼聲中。後來,他寫信給斯大林說:“我看到了壹個強大的國家。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整個國家正在不斷地同成千上萬的障礙作鬥爭,正在英勇有序的高潮中建設壹個新世界。”

中國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鄭壹帆:

他們當時去那裏考察後,確實發現蘇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時對斯大林的崇拜,當時的官僚主義作風,廣大農民和普通民眾的貧困生活,以及他們在國內對外國的有意識的封鎖。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日記中寫道:“目前,這些政策包含壹些消極的東西,這是不可避免的;我毫不懷疑,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是與蘇聯的勝利聯系在壹起的。”

出於對蘇聯的熱愛,羅曼·羅蘭決定在50年後出版這本日記。他不想因為這本書對蘇聯造成哪怕壹點點傷害。他以為50年後蘇聯壹定解決了這些問題。

1984年,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正式出版。但蘇聯領導人並沒有像羅曼·羅蘭所期望的那樣,發現並糾正壹些政策上的缺陷,包括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以至於很難回到過去,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機會也就喪失了。

1991年,克裏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崛起的舞臺上刻下了74個圓圈。

蘇聯的迅速崛起是20世紀的壹件大事。作為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它的經驗和教訓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寶貴財富。因為對歷史的判斷必須在大尺度上進行衡量,而社會變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對於壹個偉大的民族來說,挫折意味著新的開始。今天,俄羅斯已經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