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位於哪個省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位於哪個省市。

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阿城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東北與賓縣毗鄰,東南與尚誌市、西南與五常市、西與雙城、西北與哈爾濱、北與松花江、呼蘭區隔江相望。

區人民路0號位於全敏街,郵編:150300。代碼:230112。區號:0451。拼音:阿城曲。

行政區劃

阿城區轄5街9鎮4鄉1民族鄉:和平街、勝利街、桐城街、河東街、阿什河街、玉泉鎮、飛克圖鎮、鴨溝鎮、交界鎮、小嶺鎮、平山鎮、松風山鎮、新華鎮、雙峰鎮、楊樹鄉、遺跡鄉等。

歷史的發展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6]73號)將阿城永源鎮、聚源鎮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同意撤銷阿城,設立哈爾濱市阿城區。阿城區行政區域為阿城市行政區域(不含永源鎮、聚源鎮)。阿城區人民0號位於全敏街。

村鎮簡介

地圖

相關鏈接:本地0網站

阿城(2006年撤市設區)

概況阿城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東經126° 42′00 "-127° 39′00 ",北緯45° 12′00 "。賓縣東北以飛克圖河、舍利河為界,東南與尚誌市、西南與五常市、西與雙城、西北與哈爾濱、北與松花江、呼蘭縣(今呼蘭區)隔河相望。南北最大距離約84公裏;東西最大距離約75公裏。總面積2770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56.54平方公裏。總人口為65萬(2004年),包括24.6萬非農業人口。

西鐵城0位於全敏街,郵編:150300。編碼:230181。區號:0451。拼音:阿城石。

屬半山地區,地勢東高西低。

行政區劃阿城轄5個街道、11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和平街道、勝利街道、桐城街道、河東街道、阿什河街道、玉泉鎮、永源鎮、飛克圖鎮、鴨溝鎮、交界鎮、小嶺鎮、平山鎮、松風山鎮。

歷史的發展

阿城,“阿列丘卡城”的簡稱,因城東部的阿列丘卡河(今阿什河)而得名。阿列克丘卡河,晉國歷史上寫的是“推出老虎”,在女真語裏是“金子”的意思。它是金朝的發源地。金代初期的都城(115-1153)建在阿城(原阿城鎮)南2公裏的白城。清初屬寧古塔將軍管轄。1725年2月(清雍正二年十二月),寧古塔將軍在金上京會寧府舊址成立拉林阿爾楚卡協會(清雍正七年),協會率衙門遷至新城(今阿市區),仍名阿爾楚卡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的拉林阿列克丘卡副總司令部成員遷至阿列克丘卡城。1881年(清光緒七年),在阿列克丘卡轄區東北的葦子溝設立賓夕法尼亞堂。1909年6月2日(清宣彤元年4月15日),阿列克丘卡副總司令被裁撤。同年九月(清宣彤元年八月),設立阿城縣,設在阿列丘卡市,屬濱江關路(後改為西北路路)。管委會委員譚洪友於10月7日(清元年11月26日)1910 65438+到達阿城縣府,開始海關防禦和接管工作。民國成立後,1914年6月,公布了道屬省名單,阿城縣屬濱江道。1929年2月,道渠撤銷,阿城縣直屬於吉林省管轄。總人口24萬,為三等郡。東北淪陷後,吉林省最早於6月1934+2月1945劃歸濱江省管轄。抗日戰爭“93”勝利後,歸哈東特區管轄。1947年8月哈東特區撤銷後,直屬於松江省管轄。1951年,全縣總人口為261,為三等縣。6月29日1953經松江省批準,雙橫等六區9個村和***11等五區2個村劃歸哈爾濱市管轄。1954年8月,嵩、黑龍兩省合並後,直屬於黑龍江省管轄。1 1958年8月劃歸哈爾濱領導。1965年6月劃歸松花江地區管轄。1983年9月劃歸哈爾濱領導。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阿城縣,設立阿城(縣級),以阿城縣行政區域為阿城行政區域。省人民0決定阿城歸哈爾濱管理。

1992,阿城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東緣。西與哈爾濱、雙城接壤,南與五常縣接壤,東接尚誌市,東北與賓縣、北與呼蘭縣隔河相望。全市總面積2740平方公裏。市* * *轄4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11個鄉鎮。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6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3萬人,占32.5%;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8萬余人,占總人口的14.5%。阿城城(原阿城鎮)始建於1729(清雍正七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到80年代末,建成區面積12.2平方公裏,總人口14萬。0號城市居民區全敏街東段以北。(以上摘自《黑龍江省誌地目錄》)

阿城地名是“阿列丘卡城”的簡稱。這個縣的進化0。目前,“車安古”、“安楚胡”、“阿列丘卡”在滿語中都是“黃金”的意思。清雍正三年(1725)在此建城後,稱阿列丘卡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稱阿城,沿用至今。

此地在漢代是婁的地盤;隋朝由車安骨部(即_ _七部之壹)統治;唐朝和渤海時期,宿墨居住在這裏,這裏被稱為海古勒之地。遼代末期,女真族完顏部居住在海古勒水(阿什河的支流),建立了以其為中心的黃金帝國。在晉代,阿什河被稱為“老虎水”。金代初期都城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縣城,俗稱白城遺址。放金朝的地方,屬於靜寧府;袁是水大大路;史明魏,以河名(即阿列丘卡,速讀作阿什河);清雍正三年(1725)建阿列克丘卡城,四年(1726)設副總指揮衙門,掌管左右兩翼,各設壹名輔官,分別統轄當地壹切民事、刑事、軍事力量。光緒八年(1882),駐吉林將軍的明安準予開荒,並設賓西法尼亞廳管理民政,後將阿列丘卡衙門管轄的民政劃歸賓西法尼亞廳管理。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省制,廢副部衙門。三十四年(1908),建縣,改阿城縣。民國三年(1914)劃入吉林省濱江路。民國十八年(1929)成立東北行政委員會,縣直接歸省管轄。阿城縣是吉林省直屬縣,是壹個三等縣。偽滿洲國大同元年(1932)公布省府官制,東北設五省,阿城縣隸屬吉林省為乙縣;康德元年(1934)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東北分為十四省,阿城歸濱江省管轄。之後,在歷次地方行政機構改革中,阿城縣都歸濱江省管轄。直到民國36年(1947)6月5日,東北新省區計劃公布,偽省合並為九省,阿城縣歸松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雍正七年,謝玲衙門遷至新城,即現在的阿城,新城名為阿勒丘卡。宣彤元年,廢副都督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列丘卡市簡化為阿城。

1987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85號),撤銷阿城縣,設立阿城(縣級)。以原阿城縣行政區域為阿城行政區域。

鏈接:阿城縣誌歷史沿革

6月,1987,11,阿城撤縣建市,原阿城鎮撤銷,設立4個街道辦事處。

2000年,阿城轄4個街道,11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為638894人。各鄉鎮人口(人):和平街74231勝利街70051桐城街27601河東街28616玉泉鎮38143永源鎮35444飛克圖鎮22150崖溝鎮65438+。939小嶺鎮26120平山鎮25132松風山鎮12456聚源鎮25399新華鎮19709雙鳳鎮26339阿什河鄉38026楊樹鄉28769立新鄉11692薩日鄉265432。+0遼甸滿族鄉24874紅星鄉15160大嶺鄉13866新鄉鄉14651

2002年撤銷阿什河鄉,設立街道辦事處,立新鄉並入新華鎮,新鄉鄉並入廖店鄉。全市212個行政村合並為126個。

鄉鎮簡介(數據截止時間不詳)

勝利街位於城南,南北長1.5km,東西寬2.5km。人口為31280戶,8.2萬人。轄15社區:向太、石楠、東關、文廟、青雲、四中、穆斯林、利眾、源發、泰安、長安、渭南、程心、團結、七月三。

通城街道位於阿城市東部,阿什河西岸,北與阿什河鄉城郊村接壤,南接勝利街,西接和平街,東與河東街隔河相望。它南北長4公裏,東西寬2_2公裏。管轄9個社區。

寧靜的街道

河東街道

阿什河街道有11個村:程楠村、白城村、新城村、雙城村、城郊村、和平村、東環村、城鄉村、和平村、程健村、民和村。

聚源鎮位於阿城以北60公裏,距哈爾濱30公裏。全鎮總面積210平方公裏,轄7個行政村和54個自然村,總人口2.84萬,其中農業人口2.772萬。

永源鎮位於阿爾巴尼亞以北約45公裏處,距哈爾濱約20公裏。南接科菲鎮,北接聚源鎮,東接賓縣永和鄉,西接哈爾濱市香坊區向陽鄉和太平區朱敏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27-08 ',北緯45-47 '..轄11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人口約4.2萬人。

新華鎮位於阿爾巴尼亞西部。南與阿城楊樹鄉相鄰,東與舍利鄉相鄰,北與哈爾濱市香坊區廖店鄉、高子鎮相鄰。總面積147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4萬人。

雙峰鎮位於阿城南端,總面積1.27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6994戶,27341人。

飛克圖鎮

玉泉鎮位於哈爾濱東南50公裏的玉泉河畔。總面積153.8平方公裏,轄4個行政村和3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7萬人,其中鄉鎮人口3.7萬人。原名二樓店子,因境內發現晶瑩剔透、清澈透亮的泉水,於1931更名為玉泉。1956年2月被國家批準為全國首批建制鎮。

雅溝鎮位於阿城東南9.5km處,東與玉泉鎮接壤,南與交界鎮接壤,西與雙峰鎮、阿什河接壤,北與大嶺鄉接壤。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度25分,北緯45度31分。全鎮東西長9.5公裏,南北寬8公裏,總面積76.03平方公裏。兩晉及晉會寧府,在雅溝大嶽溝屯設立嶽西圩。宣彤元年(1909),設阿城縣。這壹地區隸屬吉林省阿城縣齊家五區,第五區設在大嶽溝屯。偽滿洲國時期,這壹地區劃歸第五區二樓店子(玉泉)派出所,後歸嘉寶辦事處和玉泉村辦事處管轄。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地區隸屬玉泉區。1956鴨溝鄉人民0成立。1958,鄉屬玉泉人民公社管轄,1964,從玉泉成立崖溝人民公社。1985崖溝獲批建制鎮。有7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34個自然村,1個街道辦事處,5個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2.2萬,其中農業人口1.650。

交界鎮位於阿城東南部,距市區31公裏。東鄰孝陵鎮,南、西分別與五常市隔江相望,北與東北部的雅溝鎮、玉泉鎮接壤。城鎮區域南北狹長。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2個街道辦事處,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0098人,其中農業人口13900人。

小嶺鎮位於阿城東南39公裏,距省會哈爾濱69公裏。總面積157平方公裏,有4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48個自然村,總人口3萬人。

平山鎮,距哈爾濱75公裏,位於城市東南部,與賓縣、五常、尚誌接壤。轄6個行政村28640人,46個自然村。全鄉居民13980人。

松風山鎮位於阿奢河上遊,阿城東南59公裏處,東鄰尚誌市帽兒山鎮,西鄰紅星鄉。南與平山鎮接壤;北鄰賓縣松江鎮。它占地365平方公裏,包括332平方公裏的森林。轄5個行政村(李店村、宋風村、辛鳴村、中和村、何山村),18個自然村,1個街道辦事處。到2000年底,全鎮總人口為11232,其中農業人口9336人。有3500戶和2666戶農業家庭。

紅星鄉位於阿城東部,東鄰賓縣英傑鄉,南接阿城大嶺鄉,西接黑龍江省阿城種子農場,北接阿城廖店滿族鄉和飛克圖鎮。鄉人0位於阿城東北12km處,總管轄面積150.48km2,總人口16003。全鄉有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54個村民小組。

遺跡鄉位於阿城西北郊,距哈爾濱24公裏。全鄉總管轄面積102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274人,其中農業工人65438人+09991。

楊樹鄉0號院搬遷

大嶺鄉位於阿城東部,北緯45° 31′,東經127° 07′,北鄰紅星鄉,南接玉泉鎮、鴨溝鎮,西接阿城良種場,東接本市賓縣、松風山鎮。南北寬10公裏,東西長50公裏,總面積200平方公裏。復興村新立屯是0鄉所在地,距離阿城10公裏。總人口3911戶,15152人。轄6個行政村,其中先鋒村為少數民族村;全鄉有46個自然村,53個村民小組。晚清時疆域屬賓州府賓慶區,民國時屬阿城縣廖店子堡,偽滿洲國時屬阿城縣大子營村。1942大子營村辦公室遷至大嶺鄉於家店村。1945土改時,村改區,大子營0區位於嶺西村高柏峁子舊屋,大子營區1950改為阿城縣第十區。1956第10區分為紅星鄉、海興鄉、大嶺鄉、龍興鄉。大嶺鄉包括大嶺村、復興村、永興村、海興村的大郭家店,大嶺鄉0位於復興村新立屯。1958人民公社,大嶺、龍興合並成立大嶺人民公社。1960年,紅星、大嶺兩個公社合並為大嶺人民公社。1962年,以地理南北道為界,重新建立紅星人民公社和大嶺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銷大嶺人民公社,成立阿城大嶺鄉人民。

廖店滿族鄉位於阿城東北10公裏處,距哈爾濱34公裏,東南與紅星鄉相鄰,東北與永源鎮三門王嘉相鄰,北與哈爾濱郊區的飛克圖鎮、向陽鄉相鄰,面積190平方公裏,轄15個行政村,人口4.6萬人。

2065438+2009年3月,水利部公布了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阿城區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3日,19農業農村部認定阿城區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8年2月22日,阿城區被列入2017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16 12.7,阿城區被農業部命名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3月15,2010,阿城區榮獲第三批全國法制縣市先進單位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