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燃燒的閔月華廣州之旅廣州四大叢林

燃燒的閔月華廣州之旅廣州四大叢林

燃燒的閔月華廣州之旅廣州四大叢林

光孝寺、華林寺、海匡寺、劉榮寺並稱為廣州“四大叢林”。其中,光孝寺最為古老,原為趙佗三世趙建德故居。南北朝時,梁武帝將古莊妍寺改為長壽寺,後蘇軾改書“劉榮寺”,故名“劉榮寺”。四大叢林歷經風風雨雨,至今或廢或存,但遊客和香客仍絡繹不絕,或慕名感懷之地,或寄舊思。

金碧犬牙交錯的光孝寺

廣東有句俗話:“無陽城,先有小光”,可見光孝寺歷史悠久。

光孝寺又名“霍卓寺”,是廣州最早的古剎,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址原為漢初南越王趙佗的曾孫趙建德的故居。三國時期,吳郭魚在這裏講學,種植了許多訶子樹,被稱為“豫園”或“大森林”。羽凡死後,他家把這房子給了壹個寺廟,取名“止寺”。

東晉隆安五年(401),古西域客國僧人曇無邪社東渡,在此創立王源寺,建五殿,受東晉皇帝委托翻譯傳授佛經。從那以後,印度僧侶就壹直來這裏傳教。梁武帝八年(527),禪宗祖師達摩從印度航行到廣州,在此寺講學釋迦牟尼,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南宋時,高宗皇帝將其命名為“光孝寺”,沿用至今。光孝寺作為佛教的中心,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歷代文人墨客都有很多關於這座寺廟的詩詞。如方心如《南海百首》雲:“金玉不平,欖仁已煎試新春。無人問空屋,門外桃花是禪。”

光孝寺現存的主要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慈悲樓、寶塔塔、東西塔、六祖廟、天王廟、臥佛閣、法樓等古跡。大雄寶殿,莊嚴華麗,是東晉隆安五年克什米爾法師坦莫耶舍所建。清順治十壹年(1654)擴建為七間,寬35.36米,深24.8米。這座寺廟雖歷經多次修建,但仍保留著唐宋時期的建築風格。20世紀50年代初,在大雄寶殿三寶佛的肚子裏發現了壹批極其罕見的唐宋木雕珍品——雕刻精美的羅漢、信眾等木雕像。大悲樓建於唐二年(826),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是寺廟中最早的石雕,有絕對的日期。此建築高2.19米,青石造,八角形,蓋有寶蓋;建築的底座上刻有力士浮雕,造型生動有力;柱的八面分別刻有梵文和漢文楷書的大悲咒,故稱大悲樓。大殿前的寶塔造型精美,八角形,高7.8米,共七層。每層樓的小龕裏都有佛像。塔周圍有石欄桿,是六祖慧能下葬的地方。這座塔是廣東現存的五座唐代磚塔之壹。東西塔是五代南漢的遺跡。東塔是南漢大師柳永於10年(967年)鑄造的。塔高7.69米,有四個角,共七層,每層都覆蓋著鍍金佛像,因此也被稱為“鍍金千佛塔”。這是中國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鐵鑄佛塔。西樓是公元963年由南漢宦官龔承樞和鄧家三十三娘於大寶鑄造的。現在只有三層,也是古代珍貴的文物。此外,光孝寺的菩提樹也很有名。公元502年,六朝梁武帝田健元年,印度僧人三藏來此講經,隨身攜帶壹棵菩提樹,栽於寺中壇前。相傳唐代著名高僧、禪宗六祖慧能就在此樹下出家,從而開啟了佛教南宗。“小光菩提”在宋代曾被列為“羊城八景”之壹。但原來的老樹是清嘉慶五年(1800)被風吹倒的,現在這棵是後來補植的。

劉榮寺和千佛塔

劉榮寺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梁武帝的嶽母,薩滿祭司譚玉,從柬埔寨得到了佛教文物並帶回了廣州。廣州刺史蕭毓特為迎祭而建此廟。原名“包莊妍廟”,北宋初毀於火;端公二年(989),重修時改名凈慧寺。少生年間,蘇軾到寺中,喜愛寺中六棵老榕樹。他在寺旁建了壹座“靈亭”,並在寺門外題寫了“六榕”二字。後人將此寺稱為“六榕寺”。此寺大門橫刻“六榕”二字,旁有“梅山石和書”題字,是蘇東坡從石刻上描出的字跡。廟前還有壹幅紀念蘇東坡的對聯:“壹塔留大夫碑;六榕樹無樹記東坡。”

寺內有高聳的千佛塔,與寺同時建造。因塔下有從印度帶回的舍利子(即佛骨),故名“佛塔”,是廣州著名的古代高樓。初唐四傑之壹的王波曾遊覽此地,寫下《廣州莊妍寺佛塔碑》,描述此塔招徠遊客的盛況:“城滿人,國滿女,景近七倍。”原佛塔毀於火,北宋紹聖四年(1097)重修,內有千余尊佛像,故改名千佛塔。此後歷代重修,但仍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如今,塔壁也是用印有北宋記憶的塔磚砌成。千佛塔為磚木結構,高57米,八角形。它外表有九層,內部有十七層。塔頂有壹千佛銅柱,鑄於元八年(1348)。柱身覆蓋著1012尊小浮雕佛像,柱頂有壹個由金色寶珠、雙龍珠和九個碟子組成的金葫蘆。整座塔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雕刻精美,宛如壹種直沖雲霄的風格,故稱“花塔”。

塔的南面是六祖堂,裏面供奉著禪宗六祖慧能的銅像。此銅像鑄造於北宋末年二年(989),重約1000斤。法器外觀莊重,個性十足,栩栩如生。此外,寺內還有“蘇頌文中公立像”的碑文。民間傳說:蘇東坡貶謫嶺南多年,逐漸變得謙虛好學,非常重視李的民智。有壹次,蘇東坡去農民家避雨。當雨勢漸漸減弱時,農夫給了他壹頂竹帽和壹雙木屐,讓他繼續趕路。作為朝廷的官員,從未穿過木屐的蘇公,在土路上搖搖擺擺,走得十分艱難。他不禁感嘆:“我穿上木屐,連個孩子都不如。”我在竹林中迷了路,但幸運的是,牧童告訴了我回家的路。從此,每當下雨,蘇東坡就戴著竹帽,穿著木屐體驗民生。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劉榮寺立了這塊石碑,上面刻著蘇東坡和李健的形象。

“半邊天彩霞”海敏寺

海匡寺位於珠江南岸。其前身是南漢錢球廟遺址。廢棄了很久,變成了居民樓。明末為郭龍嶽園。後由僧人廣某、嶽池修建為海匡寺。剛開始的時候,比較簡單。清康熙五年(1666),新建了壹座高10米、寬七開間的大殿,次年又相繼建成四座天王殿,均為平南王尚可喜為建宮準備的琉璃瓦。因此,“天若半紅,則觀之絢爛。”康熙十八年,藏經閣建成。“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州廣(見《番禺徐誌金石錄》)被稱為嶺南雄沙。沈復的《浮生六記》也說這座寺廟“規模宏大”。山門種榕樹,可抱十余次。樹蔭厚如蓋,秋冬不褪色。柱檻窗欄都是鐵梨木的。”海匡寺以其安靜的環境和美麗的花園而聞名。寺內,藏經閣下還有壹棵非常珍貴的鷹爪蘭樹,枝葉搖曳,常年開花,是國家園的老植物。據說這棵樹是印度僧人給的,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嶺南雜記》中對該樹的描述是:“枝如鷹爪,六瓣兩套花,其他地方都沒有。”俗話說“海樓前有鷹爪”,指的就是這棵樹。古肖海廟前是珠江,“望之如天”;寺後是萬松山,樹木蔥郁,蒼松起伏;寺內木棉紅如火,如畫,遊人如織。

清朝嘉慶年間,來廣州經商的外國人被嚴加看管,不準隨便出門。江友啟總督指定海敏寺和華帝為外商旅遊區。從那以後,它成了壹個開放參觀的地方。

懷生站得比佛光還高。

廣州有很多佛教寺廟,除了以上,還有建於初唐的穆斯林懷聖寺,裏面有壹座唐時塔。這座寺廟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沿海修建的三座最早的清真寺之壹。

懷聖寺,又名廣塔寺,位於市內廣塔路。“懷生”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意思。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交往的重要史跡。早在唐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就與中國有友好貿易往來,他們主要通過北方的絲綢之路和南方的香料之路來到中國。從海上來的阿拉伯人最先到達廣州。明末何《閔書》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派4名弟子來華傳教,唐貞觀初年,穆罕默德的嶽母阿布萬格蘇從波斯灣抵穗,建懷聖寺從事傳教活動。

懷聖寺現存建築主要有光塔、月塔和大雄寶殿。光塔是寺內唯壹幸存的唐代建築。至今仍保留著阿拉伯民族建築的獨特風格,是廣州現存最高的古建築。位於大殿前的觀月樓建於明代,是壹座紅墻綠瓦的亭子。主殿即禮拜殿已毀,1935重建,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燈塔位於寺廟西南角,高36米,全部由青磚砌成,外墻塗有石灰。塔身呈圓柱形,光滑,沒有等級柱。如果壹根銀質的管子又直又直,俗稱“燈塔”。這座塔是實心的,它沿著塔內的兩個坡道左右盤旋,到達塔頂。在塔頂上,有壹個隨風旋轉以顯示風向的寶雞。明初被臺風吹倒。那時候,燈塔在珠江岸邊。每年五六月份商船進港,塔就成了航標,所以燈塔也是廣州古代對外交通史的重要遺跡。

“穆斯林古墓”位於越秀山桂花崗(今蘭埔)西側,是廣州伊斯蘭教的又壹重要遺跡,俗稱惠惠墓。據說是阿布萬格蘇的墓。陵園正門嵌有“穆斯林聖賢古墓”的石額。該墓為磚砌,上圓下方呈洞形。人們在墓中念經、說話,回聲很大,俗稱“響墳”。墓地附近是歷代著名伊斯蘭教徒的墓。

如今,懷聖寺是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也是回民和伊斯蘭教國際友人在廣州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