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湖南有哪些劇種?

湖南有哪些劇種?

19湖南特有的劇種。

湘劇

湘劇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地方劇種,壹般稱為大戲隊、長沙隊或湘潭隊。湘劇的聲腔種類很多,有昆曲、高曲、壇曲、雜劇小調等。明初至年,傳入湖南的昆曲、益陽戲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湘劇。

湘劇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壹帶,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湘陰、醴陵、湘潭、湘鄉、寧鄉、益陽、攸縣、安化、茶陵。

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隊,民國初年稱為“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是在明初益陽戲傳入祁陽,並與地方藝術融合後逐漸形成的。

祁劇的分布區域很廣,除了湖南的衡陽、邵陽、永州、郴州、懷化等地。

陳赫歌劇院

陳赫戲曲起源於當地巫、儺、道的娛樂,並逐漸演變。它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遊的廣大地區,包括懷化地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衡陽湘劇

湘劇,衡陽,最早以班社命名,民間稱為“衡州隊”或“衡州大戲班”。湘劇在衡陽的表演藝術也根據高腔、昆腔、顏強分為三種不同的表演風格。

衡陽湘劇流行區域廣,涉及整個湘南東部,包括衡陽、郴州和衡陽,衡山、衡東、耒陽、常寧、安仁、炎陵、茶陵、攸縣、永興、桂東、宜章、汝城、桂陽、郴縣。

常德漢劇

歷史上常德漢劇又稱元和劇、漢劇。50年代初叫常德戲。1953年改名常德湘劇,1957年改名常德漢劇。

常德漢劇以常德、桃源、漢壽、石門、慈利等縣市為中心,流行於西洞庭湖、懷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巴陵戲

巴陵戲,原名巴鄉戲,是壹種地方戲。嶽陽古稱巴陵,因巴陵戲曲家出自此處而得名,民間亦稱越州班。1952命名為巴陵戲。舞臺語言是中州胡雲廣音結合湘北方言。

清末民初,巴陵戲流行於湘北的嶽陽、湘陰、汨羅、平江、臨湘、華容等地。

項堃

昆曲傳入湖南,根深蒂固。桂陽府(今郴州市桂陽縣周邊幾個縣)是當時最專業的昆曲,所以昆曲又叫“桂陽昆曲”。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結合湘南人的生活語言和民間音樂,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桂陽昆曲,20世紀50年代稱之為項堃。

項堃流行於湘南的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蘇仙、永興、長寧等縣。

長沙古畫戲

長沙古畫戲是在長沙周邊縣市形成和流行的壹種民間劇種,以長沙官話為統壹的舞臺語言。

長沙古畫戲植根於民間,立足於廣大農村和小集鎮。由於民間藝術、民俗、地方方言的不同,形成了益陽路、西湖路、寧鄉路、醴陵路、長沙路等幾個藝術流派。

邵陽古畫戲

邵陽古畫戲曾被稱為古畫或古畫戲,但在20世紀50年代被稱為邵陽古畫戲。

邵陽古畫戲興起於舊邵陽縣,主要流行於邵陽市及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以岐狐包河派的舞臺語言結合邵陽地方語言。

衡州花鼓戲

衡州古畫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車馬燈”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衡州古畫戲是壹種民間戲曲,其舞臺語言屬於衡州語系,流行於湘南地區。

衡州的古畫戲俗稱不壹。衡陽、衡南、耒陽、常寧稱為花燈,衡山、衡東稱為古畫花燈,攸縣、茶陵稱為地花谷,安仁稱為花燈。

荊河戲

荊河戲也被稱為上河戲。荊河戲形成於明末清初(17世紀中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流行於湘北的澧縣、臨澧、石門、安鄉、嶽陽、華容、沅江、南縣、龍山、永順、張家界、慈利、桑植以及毗鄰湖北、重慶、湖南的市縣。

常德古畫劇院

常德古畫戲是流行於沅江、澧水流域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的壹種民間戲曲,流行於常德地區。

常德花鼓戲俗稱異地。常德、漢壽、桃園稱為花燈戲、話劇、兒童劇。天津、澧縣叫花鼓;石門又稱劉孜戲或楊柳秋;慈利被稱為夏河戲。20世紀50年代,它被命名為常德古畫戲。

花鼓歌嶽陽

嶽陽古畫戲是壹種民間戲曲,俗稱花鼓子。嶽陽古畫戲的舞臺語言來源於當地方言。20世紀50年代,它被命名為嶽陽花鼓戲。流行於湖南北部的嶽陽、臨湘、平江、汨羅、湘陰等地。

零陵古畫戲

零陵古畫戲是由祁陽古畫燈和道縣調合並而成的壹種民間劇種。它在20世紀50年代被命名為零陵古畫戲。

陽西戲

陽戲是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的壹種民間劇種。常以縣命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

鄧華戲劇[在雲南流行]

花燈戲是民間戲曲的壹種,是從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調”發展而來的。湖南燈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燈會,主要以湘西燈會、平江燈會、嘉禾燈會為代表。

唐諾歌劇院

唐諾戲曲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巫術的影響。

儺戲遍布湖南省各地,苗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地區都有表演。稱為湘西儺戲、儺神戲、儺戲,湘北石道戲、儺願望戲、江女兒戲,湘南石道戲、獅子戲、練字戲,湘中老君戲。

苗族戲劇

苗劇是壹種少數民族戲劇,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劇種。原名苗語戲、苗劇或苗戲,1982更名為苗劇。

侗戲

侗戲發源於貴州。1952由廣西三江縣引入湖南通道侗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