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關於通過教育創造力量的演講

關於通過教育創造力量的演講

強國必先強教育,廣東必先興教育;教育的繁榮帶來各行各業的繁榮,教育的強大帶來充足的後勁。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謀劃教育發展,以大氣魄和魄力推進教育改革,探索出壹條以教育支撐區域綠色崛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2008年,梅州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市”的發展目標,先後投資40多億元,成功創建了6個縣(市、區)、85個鎮(街道)教育強市,成為全省同時期驗收最多、進展最快的山區城市。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對教育滿意度大幅提升,成為梅州綠色崛起戰略。

第壹條龍:強調過程,黨政畫藍圖。

“壹把手負責帶頭創造力量,做到了就上去,沒完成就留下來繼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自上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壹直被當作校園櫥窗裏的尊貴客人,讓教育界人士深感負擔沈重,不敢放松。但相比其他行業,教育在區域領導手裏無疑不占優勢: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所以在壹些地區,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只能停留在各種官方文件上。要真正落實,恐怕首先要發展經濟。在財政收入尷尬的欠發達地區,打造教育強省的任務更加艱巨。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區城市,是壹個起步較晚的欠發達地區,但教育在這裏得到了真正的重視。近年來,在實施“全力加快綠色經濟崛起,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梅州”戰略的過程中,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要在新壹輪發展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充分發揮崇尚教育、重視教育的後發優勢,堅持教育優先,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作用,為梅州實現“綠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黨政帶頭,領導帶隊推動教育“創力”

無論是在政府機關還是企業,做好工作的壹個關鍵因素就是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落實教育“創建強市”工作,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強市”領導小組,並成立了教育創建強市辦公室。梅州市委書記、市長、副市長李等領導多次到創強縣(市、區)指導工作。在市委書記親自牽頭、各部門負責人積極參與下,梅州教育“創強”成效顯著:自2008年開展“創強”以來,成功創建教育強縣6個縣(市、區)、85個鎮(街道),成為同期接受度最高、進展最快的山區城市,率先探索出壹條山區城市之路。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教育“創先爭優”工作在梅州市各區縣也得到了高度重視。以葉帥故裏梅縣為例,在全縣創建廣東教育強縣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要求各鎮(辦、高管會)以“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克服壹切困難,確保按計劃完成創建教育強縣任務。同時,縣委、縣政府也明確表示,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全力支持各鎮創先爭優。縣主要領導對“創衛強國”工作非常重視。時任縣委書記的李,時任縣長的,親自動員、部署、督導“創衛強國”工作,經常到“創衛強國”鎮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創衛強國”工作和學校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人大、縣CPPCC多次組織專題調研,為解決“創先爭優”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分管創強工作的縣人大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分管教育的副縣長李,經常深入鄉鎮、學校調研督導創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眉縣各鎮營造了濃厚的“創衛強國”氛圍。從2008年9月,教育“創建強國”工作全面啟動,僅用了兩年時間,從2010到12,成功創建為“廣東省教育強縣”。

政策引導,明確目標,營造重視教育的氛圍

要真正把“創強”工作落到實處,除了領導的重視和研究指導,還需要有明確具體的指導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廣東省教育強市的決定》、《廣東省梅州市建設教育強市實施方案》、《廣東省梅州市建設教育強市表彰獎勵方案》、《廣東省建設教育強市期間減免學校建設各種費用的通知》等,,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順利推進廣東教育強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各區縣在充分學習領會市裏出臺的相關文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提出了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創強”指導要求和實施方案。其中,豐順縣把教育列入縣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把教育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出臺了《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的決定》和《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實施方案》兩個綱領性文件,使教育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序推進,提高了教育發展的前瞻性。縣政府把創建教育強縣作為重點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目標,落實推進措施。

此外,為營造“人人知強、人人強”的良好氛圍,梅州還把宣傳作為重點工作,充分利用標語、橫幅、有線電視、網絡、公告欄、黑板報等各種有效載體和媒體,多管齊下擴大宣傳,形成了全力推進“創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多種可操作的指導方案和豐富的宣傳措施,梅州形成了“黨重視教育在先,政府以興教為己任,教師以教書為榮,人民以教書為樂”的良好社會氛圍。

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形成整體合力。

誠然,如果以速度為標準來衡量“教育強市”工作,梅州全面啟動教育強市工作已有5年,與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並不算優秀。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長羅所說,“在梅州抓教育不是政績工程”,不求“急功近利”,而是把工作落實到位,讓教育真正惠及群眾。回顧近年來梅州各區縣學校教育“創強”帶來的可喜變化,可以發現這五年很充實,很有意義,各級各部門領導各司其職,把“創強”工作落實到位。

據羅介紹,梅州市的第壹條經驗是依靠黨的組織力量,由各級黨委牽頭,各級黨委書記、各部門領導帶隊。從市壹級、縣壹級到鎮壹級、村壹級,相關班子都在領導教育“創強”工作,“壹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幹好了就上去,沒幹完的留下來繼續幹”。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教育的領導、教育局長、財政局長任副組長,縣黨委、政府及市直有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4名縣領導擔任教育強鎮督導組組長,牽頭督導、分管各區,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鎮、各中小學督導“創建教育強鎮”工作。在眉縣,縣長與各鎮(辦、高管會)市長(主任)簽訂了“軍令狀”,簽訂了“教育強鎮責任書”,明確了縣鎮政府在創建教育強鎮中的責任和任務。

第二個經驗,充分協調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教育強縣的建立離不開各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豐順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統壹領導下,會同財政、發改、住建、國土、衛生、消防等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為“創建教育強國”工作開綠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為建鎮提供優質服務,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個經驗是“創強”人員深入壹線落實工作。眉縣教育局領導班子職責明確、分工明確,經常深入創強鎮,對學校建設、場室規劃、設備設施配置、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監督。教育局每個職能單位辦公室都有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該縣“創強辦”還建立了幹部駐鎮工作制度,實行各鎮“創強”工作“責任制”。“創強辦”為壹線“創強辦”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定期組織人員對“創強”鎮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形成了“創強”鎮與“包點”幹部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工作機制,確保了各鎮“創強”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二龍:強投入,團結就是力量。

“鎮上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好的環境是校園。”

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梅州將教育作為壹項重要內容。除《教育強市決定》、《實施方案》、《表彰獎勵計劃》、《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外,梅州還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人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育財政撥款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這些都應該在財政收入緊張的欠發達地區實現。那麽,梅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資源的傾斜給梅州教育帶來了哪些變化?

積少成多。

基於教育要優先發展的認識,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區率先系統提出整體推進強市,發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發揮城市的力量。五年來,投入40多億元打造教育強市。其中,梅州市政府* * *撥付本級專項資金654.38+0.05億元,用於獎勵通過“創強”驗收的縣(市、區)、鎮(街道),有效激發了各級各部門“創強”的積極性;同時,“創強”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註、理解和支持。全市已收到“創強”資金6543.8+0.504億元,占全市“創強”資金的40%。

據梅州市副市長李介紹,該市“創強”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壹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二是社會各界的捐贈。為保證教育建設的資金投入,豐順縣明確落實了各級籌資任務——縣政府承擔50%,鄉政府承擔40%,學校承擔10%,基本形成了“財政擠壹點,群眾籌壹點,老鄉幫壹點,華僑捐壹點”的多元化籌資機制。五年來,全縣* * *籌集“創強”資金3.52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27億元,社會各界捐贈654.38+0.25億元,為創建教育強縣奠定了良好基礎。僑鄉梅縣也通過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捐贈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從2008年到2011,對“創強”投入了4.3億元。梅縣財政在積極動員海外僑胞、“三峽”和社會精英捐款的同時,優先保證教育經費投入,各鄉鎮減少各項支出,放緩其他項目建設,盡最大努力將鄉鎮壹級有限的資金用於學校建設。

梅州市各級黨政的重視和投入保證了“創建強國”工作的順利開展,群眾對教育的支持也為“創建強國”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募捐過程中,社會各界支持“創衛強國”工作的熱情高漲,紛紛慷慨解囊,資助學生,湧現出許多感人事跡:豐順朱氏家族投資10余萬元興建柳巷中心小學,選址、設計、施工、資金投入均由朱氏家族負責。學校建成後,無條件移交給政府,朱家每年投入300多元。馮曉華先生捐資15萬元,譚偉龍先生捐資200萬元,為豐順中學招收“211工程”本科生和碩士生,充實教師隊伍,設立教學獎學金。興寧市張建利先生捐資21.5萬余元,建設永和中學新校區,改變了家鄉教育的落後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間老中醫陳先生,騎自行車給創強人員送去十余本存折,以父母的名義將自己辛苦積攢的1萬元的積蓄捐贈給興寧市復興中學,並設立了“秦文桂清獎學基金”...

對此,經常深入縣鎮壹線指導“創強”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賴厚芳深有感觸:“教育“創強”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辦教育才能有這麽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得到黨和政府以及群眾的廣泛支持和資源投入。其他項目是不可能的。”

資源向學生傾斜

在教育投入方面,梅州全市可謂凝聚力十足。創強的每壹分錢都承載著海外僑胞、“三人團”、社會精英和廣大群眾改善山區教育、給孩子們壹個良好學習環境的殷切願望。梅州各級創強人員壓力不小,資金使用可謂謹慎。雖然對教育的投入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創強”工作給梅州教育帶來的變化,群眾對教育的支持已經可以看到成效。

在走訪鄉鎮學校之前,梅州“創強辦”的工作人員多次自豪地告訴記者:“鎮上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好的環境是校園。”當時記者只是笑而不語。記者走訪了豐順縣八鄉山學校後,不得不認同這句話——沿著山路,可以看到壹座座民房散落在山間,我們終於來到了唯壹的壹大片平地。站在裏面的幾棟樓是八象山學校,旁邊不起眼的樓是鎮政府。八鄉山鎮是典型的山區鎮,經濟基礎薄弱。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創先強國”是壹項惠及村民的民心工程,提前三年建立教育強鎮,使這個只有壹萬多人口的革命老區鎮成為豐順第三個教育強鎮。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城鎮也有發生。因此,在驗收過程中,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經常會發現壹個現象:鎮政府的辦公樓很破舊,但學校卻是全鎮最美的建築。

除了在山區重建學校,梅州市還通過多種形式優化資源,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抓好學校安全工程建設,到2011 7月底,全市中小學D級危房全部停止拆除;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近年來,* * *合並中小學262所,684所標準化學校通過驗收,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71.7%,在全省山區城市中名列前茅;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鄉鎮中心幼兒園、村級幼兒園等省級教育民生建設項目工作,各項建設項目完成率達到100%。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梅州* *新增校園面積654.38+0.2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新增電腦3.06萬臺,電教平臺365,438+065,438個,新增圖書465,438+065,000冊,新增教學儀器65,438+0臺。特別是完成“創建強鎮”任務的鎮,小學以上學校全部建成標準化學校,呈現出“校舍新、設備全、標準高”的亮點。

第三條龍:強大而公平,和諧發展而美麗

“創強不是讓妳的孩子沒有書讀,而是讓他們來壹個更好的學校。”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保證教育機會均等,統籌兼顧並向農村傾斜,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教育關系到“三民”——民生訴求、國民素質、民族未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公平作為構建和諧梅州的基礎工程之壹。科學布局,周密規劃,把城鄉壹體化、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考量,無疑有勇挑重擔的勇氣和破解難題的智慧。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梅州將圍繞質量強、均衡發展的目標,以建立公共教育資源合理配置體系為基礎,以不斷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為重點,加快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資源整合,城鄉教育壹體化

俗話說,高樓平地起。建築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夯實教育基礎,首先要合理安排和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區域、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保障區域教育公平發展,實現教育總體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新建、擴建、搬遷和改造壹批學校。實施千所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初步實現城鄉教育壹體化。2008年,梅州大力實施千所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到2065,438+02年,標準化學校681所,占比71.38%,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原縣等4個區縣實現了標準化學校全覆蓋。在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實施中,梅州堅持“硬件實用,軟件嚴格”的原則,紮實推進,實現了“強鎮無弱校”。在硬件建設方面,很多學校不僅還清了學校建設的歷史“舊賬”,還提前使學校硬件適度發展。

城鄉教育差距是當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表現。農村學校普遍面臨著“散、小、偏”的問題,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與城市學校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梅州按照“三個集中”的原則,因地制宜調整農村學校布局,在中心鎮集中初中,在中心村集中完全小學,在郊區集中新增教學資源,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全市農村學校總數減少了845所,其中初中36所,小學809所,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壹批具有壹定規模和教育實力的農村學校。2011年,全市學校平均規模為:小學243人/校,初中1386人/校,進壹步縮小了城鄉學校差距。適應城鎮化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和學齡人口變化,充分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建後退、分類推進、群眾滿意”的原則,做到“四不撤”:規劃方案不合理、操作程序不規範、保障措施不到位、群眾思想工作不撤。要把學校建在老師喜歡教書、孩子喜歡讀書的地方,努力在農村義務教育布局調整中找到“好學”和“好學”的最佳平衡點,使這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

羅告訴記者,梅州人壹直有“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不能苦孩子”的情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采取“多爭取壹點,多擠壹點錢,農村幫壹點,學校出壹點力”,多種方式籌集發展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結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為重點,拆除所有D級危房,大幅度改善師生生活設施,增加大量寄宿制學校。積極采取延長公交線路、開通“兩定(定點)農村公交”、城區中小學生免費乘坐公交車、補助生活費、村鎮廉租房建設、實施“兩免壹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等措施,解決布局調整後學生上學的實際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布局調整, 從而使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辦好農村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