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齊河縣紀事2010版

齊河縣紀事2010版

《齊河縣誌》齊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郝德祿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2010 65438+2月306萬字1745頁698元。

ISBN 978-7-101-07653-0《齊河縣誌(1986 ~ 2008)》是第壹部社會主義新地方誌《齊河縣誌》(1990出版)的續編。上限是1986,下限是2008。為了反映事情的全貌,有些章節進行了適當的追溯。對以往編年史中記述不全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農業大寨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進行了專卷補充,列在末尾和前面。

壹個

大約四五千年前,齊河縣就有氏族居住。夏商屬兗州,西周屬齊。春秋時期被稱為朱壹家,又名杜陽。秦置縣,後改為抓縣。唐天寶元年,廢除抓縣,改隸虞城縣。齊河故城原名吉梗,唐代設鎮,宋改集河鎮。後因“齊琪宇語”,濟河鎮改為齊河鎮。金天會八年,鎮升為縣,齊河縣名開始,延續至今。1974,縣城遷到鹽城。

齊河縣位於山東省西北平原,省會濟南西部,黃河左岸,西部和西南部與高唐、茌平、東阿三縣接壤,西北部與禹城市接壤,北部與臨猗縣接壤,東北部與濟陽縣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濟南市隔河相望。縣城南北長73公裏,東西寬22公裏,西南和東北呈啞鈴狀。總面積1411平方公裏,其中耕地839.43平方公裏。

齊河縣屬於黃河下遊沖積平原,地貌受黃河影響較大。由於黃河的變遷,決口沖淤的時間、地點、流速、流向各不相同,造成地形起伏、丘陵窪地相連、沙丘並列的復雜局面。黃河兩岸是決口狀的土地。黃河大堤內,圖海河兩岸及縣城西北邊緣,河道為河漫灘高地,並伴有淺平窪地和槽窪,決口地段、淺平窪地和槽窪之間有緩坡。

齊河縣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冷熱季、幹濕季明顯。自然資源豐富。耕地寬闊平坦,適宜機械化和種植區劃,微地貌復雜,有利於發展林、牧、漁業生產。豐富的光熱資源為農業高產穩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境內河流眾多,坑窪遍布,適宜發展水產養殖。該縣地下水儲量豐富,大部分鄉鎮都適合做井區。地下礦藏包括煤、石油、鉛、鐵和應時,其中煤炭儲量為62億噸。地熱面積為1100平方公裏。

齊河縣古文化資源豐富,迄今已發現古遺址36處。在鹽城鎮毛官屯村,有顏應冠墓,在焦廟鎮馮李村,有馮墓,在鹽城鎮劉安村,有劉安遺址。

齊河縣位於黃河岸邊,靠近機場,靠近港口,靠近省會,處於十字路口。是魯西北的交通樞紐,德州市的南大門。它被稱為濟南市的“西部花園”和“衛星城”,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齊河交通集公路、鐵路、水路、管道運輸系統於壹體。京福、濟遼、印青高速在此交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構成了“五橫四縱”的交通網絡。道路運輸運力和運量持續高速增長,交通工具數量大幅增加。9條過境石油和天然氣管道。2008年公路裏程2712.68公裏,是1985的10.3倍。便捷的交通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半小時飛上天(濟南機場)、四小時到北京、四小時到海(青島)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齊河縣壹直把改革開放放在首位,各行各業都把改革作為第壹要務,展開了體制、人事制度等壹系列改革。上世紀80年代,由於對改革開放認識較慢,全縣改革開放步伐緩慢。90年代以後,改革遍地開花,步伐明顯加快,向縱深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縣域格局。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壹步加快,範圍和規模進壹步加大。改革開放為經濟快速發展插上了翅膀,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成為經濟支柱,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13138萬元,比1985增加12833萬元,增長42.07倍,年均增長17.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267元,比1985增加20693元,增長36.05倍,年均增長1.7%;地方財政總收入1.257億元,比1.985增加1.246億元,增長1.1.3倍,年均增長23%。壹、二、三產業比重由65438+69.83:15.55:14.62調整為13.2:53.8:33;進出口總額654.38+0.634億元,比654.38+0.985增加654.38+0.665.438+0.3億元,增長76.8倍,年均增長2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85年的8400萬元增加到78.58億元,增長92.55倍,年均增長21.8%;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從1985的1000元增加到11060元,增長10.06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純收入從1985年的443元增加到5774元,增長了12.03倍,年均增長11.8%。

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5月9日,1988,該縣召開第壹次對外開放會議,拉開了招商引資的序幕。縣委、縣政府不斷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工作越來越好,成果豐碩。那壹年,引進了第壹家在齊河投資辦廠的公司——山東嘉吉有限公司。截至2008年底,已有61家外資企業落戶齊河,涉及鋼鐵、化工、機電、食品、醫療器械等10多個行業。僅2008年,引進和技改項目350個,引進資金達30億元。引進資金和項目,連續8年保持全市第壹。

公園建設有很多亮點。園區既是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平臺,也是創業者展示聰明才智的舞臺,更是企業的孵化器。公園的規模逐年擴大。1996年,該縣建立投資保護區,規劃面積僅1平方公裏;1998,更名為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6.5平方公裏;2001年4月更名為德州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8平方公裏。2002年3月,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更名為山東省齊河經濟開發區,總面積56.5平方公裏。項目越做越大,逐漸向節能低碳環保方向發展。截至2008年底,園區共有項目397個,總投資350億元。億元以上項目37個,其中6543.8+0億元以上項目6個。北京郭克集團國際高爾夫娛樂廣場項目投資60億元,山東齊齊發市場項目投資6543.8+0.5億美元,山東萊鋼永豐鋼鐵有限公司投資33.7億元。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按照“重工業、強農業、活商業、興城市”的指導思想,齊河縣壹直把發展工業作為工作的重點。工業生產,特別是民營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90年代,縣域工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廠長負責制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加強生產經營管理,積極推行承包經營、資產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經營等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增強了企業活力,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工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65438年至0996年,因經營不善長期陷入困境的齊河板紙廠整體出租給壽光晨鳴紙業集團,成為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典範,也成為齊河縣工業發展的裏程碑。自此,工業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199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6億元,比1995年增長近3倍。21世紀,先後實施了“工業立縣”、“方陣帶動”的企業發展戰略,進壹步增強了全縣的工業實力。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352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有22家,銷售收入超6543.8+0億元的有3家。萊鋼永豐鋼鐵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4.6億元。9家企業納稅超千萬元,萊鋼永豐鋼鐵有限公司、晉能煤氣化有限公司、晨鳴紙業集團齊河紙板有限公司分別達到3.5億元、654.38+6200萬元、9600萬元。齊河縣工業發展形成了制漿造紙、鋼鐵、醫藥、食品、化工、機電、煤炭、建材等八大主導產業。200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99.85億元,比1.985增加297.38億元,增長1.20倍,年均增長23.2%。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5%,實現了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跨越。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以家庭為主導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調動了集體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結構開始向以種植糧棉為主的多種經營發展。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產出效益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合作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1998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進壹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1世紀,國家先後取消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增加土地使用權流轉等支農惠農政策,農民種糧積極性更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業市場化、現代化、產業化的進程。從1985到2008年,農業總產值從3.07億元增加到4813億元,增長了14.7倍,年均增長12.7%;農林牧漁業產值比由88.95︰2.25︰8.45︰0.35變為54.93︰4.33︰35.42︰3.04︰2.28;糧食總產量從27.65萬噸增加到93.85萬噸,增長2.4倍,年均增長5.5%。2004年、2008年兩次榮獲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棉花生產被農牧漁業部1986定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被商務部1987定為“優質商品棉出口基地縣”,被1989定為“棉花產銷先進縣”,被1990定為“全國十大產棉縣”。蔬菜總產量由0.71萬噸增加到60.55萬噸;森林總面積和覆蓋率分別由24259.2萬平方米和65.438+05.6%增加到46654.38+0.756萬平方米和32.73%。65.438+0.986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肉、蛋、奶產量分別由5900噸、1000噸、010000噸增加到105600噸、20600噸、17600噸。漁業總產量從4萬噸增加到9.98萬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在促進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全縣已建立合作經濟組織446個,農業產業化組織28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60%。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壹步加強。從1985到2008年,有效灌溉面積從56422.8萬平方米增加到60003萬平方米。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1985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94500千瓦,動力機械匹配比例為1︰1.14,每千瓦耕地面積為18200.9平方米。2008年,全縣農機總動力為205.39萬千瓦,動力機械匹配比例為1︰217。每千瓦耕地373.4平方米。全縣綜合機械化水平為79.4%。

服務業欣欣向榮。80年代中期,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疏通商品流通渠道,調整商業結構,改革國有商業體制,使城鄉市場繁榮活躍。90年代,縣內商貿發展加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流通格局逐漸被打破,個體私營貿易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成為主力軍。進入21世紀,商業經營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各類零售行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2004年,齊河縣被列為“全省商貿流通業發展重點培育縣”,2005年被確定為“‘萬村千鄉’全國市場工程”,促進了城鄉市場的進壹步繁榮。1985年有集市49個,2008年有95個,有專業市場10個,大中型批發零售商業網點528個,便利店等各類小型商業網點遍布城鄉。200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億元,比1.985增加39.67億元,年均增長1.5%。全縣個體工商戶8995戶,註冊資本21億元,分別比1.985戶增加2038戶和2億元。全縣各項貸款余額45.39億元,比65.438+0.985增加465.438+0.82億元,增長65.438+0.72倍,年均增長65.438+0.1.29%。存款余額59.93億元,比1985增加58.63億元,增長45.1倍,年均增長181%;城鄉居民儲蓄余額43.34億元,比1985增加42.59億元,增長56.8倍,年均增長19.3%。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建設成效顯著。1974年,他從“壹路半燈壹喇叭聽全城”的齊河老縣城遷到鹽城。1995之後,縣城兩次改頭換面,從高墻深院少窄樓,到高樓林立、街道綠化、環境優美的濟南“西花園”。縣城面積從不足3平方公裏擴大到27平方公裏;1999之後,三個廣場、公園相繼建成,成為人們休閑、健身、娛樂的場所。小城鎮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995之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村鎮內建2 ~ 3層樓房,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2005年,潘店鎮被評為全縣第壹個“省級文明村鎮”。到2008年,4個鎮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鎮”。村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農民的房子由30年前的土墻草檐房經過三次改建,變成了寬敞明亮、內外裝飾精美的磚房;房間也從壹張桌子,兩把椅子,壹個炕,壹個櫃子,變成了壹個現代化的臥室,有沙發,席夢思床,家電齊全。2006年,實施了“三清、四改、五化、六通”工程,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截至2008年底,全縣村村通油,街道硬化率80%,供電普及率100%,電話普及率95%,有線電視普及率61%,64%的村用上了自來水。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2003年,縣委提出了“三年進入百強縣”的目標。根據第九次(2008年)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齊河縣排名第268位。雖然是德州百強縣,但要進入百強縣需要跨越168個縣,水漲船高。齊河縣要進入百強縣還需要不懈的努力。

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文化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文學創作空前活躍。廣播電視覆蓋全縣;文化市場規範繁榮,不斷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的精神需求。每個鄉鎮都建有鄉鎮文化站,75%的村有文化大院。2002年竣工的縣文化中心在德州首屈壹指。以文化館為龍頭、鄉鎮文化站為樞紐、農村文化大院和文化大戶為基礎的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社會自發形成的文藝社團,成為城鎮活躍文化生活的有效補充。

教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突出教學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縣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氛圍。1994年,為進壹步優化教育結構,學校減少到623所;幼兒園呈現多元化辦園格局。65438年至0996年,全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65438-0999齊河縣被省政府表彰為“實施‘兩基’工作先進縣”、“素質教育先進縣”、“學前教育先進縣”。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投資逐年增加。2008年投資22865.6萬元,是1985的48.8倍。教師素質明顯提高。到2008年底,1049人被評為高級職稱,是1986人的26.9倍。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僅2008年就錄取了1252名本科生和2145名專科生。職業教育發展強勁,職業中專被評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初中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在全市名列前茅。

科學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縣各級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從65438到0998,建立了2個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9個縣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2008年,全縣科技人員14664人;高新技術企業13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技術產業總產值45.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6.8%。23年來,組織實施了112科技發展計劃和星火計劃。全縣科技成果82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0項,市級科技進步獎80項。全縣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率達到31%。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衛生機構布局合理,醫務人員技能提高。2008年,縣鄉醫療機構21個,專業技術人員1757人,床位1140張。全縣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9人,醫院床位1.9張。傳染病發病率下降到1.1.05‰,新生兒出生缺陷率下降到1.08‰,47.8萬農民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4%。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平均預期壽命為71歲,比1.985歲高出1歲。1990住著5位百歲老人,2008年11。

體育事業快速發展,體育設施日臻完善,職業體育成績顯著,群眾體育活動日益活躍。到2008年,全縣共有體育場館1746個。10%的村建有籃球場等場地,60%的企事業單位建有乒乓球、棋牌室。23年來,縣運動員在市級以上重大體育比賽中獲得金牌500枚,銀牌417枚,銅牌300枚。截至2008年,該縣已向國家運動隊輸送了9名運動員,向省運動隊輸送了26名運動員,向市運動隊輸送了529名運動員。

齊河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古代有元鎮將軍劉福衡;有著名的抗日左;今天,這裏有中國著名勞動模範石傳祥,世界著名學者王浩,被中央軍委授予“舍己救人模範軍官”、“2007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壹的孟祥斌,在部隊服役的五位將軍,北京老舍茶館創始人尹勝喜,全國知名藝術家、歌唱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黃光全、張小平。他們都為祖國的解放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許多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齊河增光添彩,是齊河的驕傲和榮耀。

23年來,淇河戴上了年輪和桂冠。16獲得全國榮譽稱號,51獲得全省榮譽稱號。英雄的齊河人民正在為早日把齊河建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示範區、開拓發展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示範區而努力奮鬥。淇河,壹顆鑲嵌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