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重新引起二哥的註意

重新引起二哥的註意

據宣漢縣委宣傳部的同誌介紹,別看“背二哥”壹趟只掙壹兩元錢。因為他們勤快肯吃苦,有時候壹個小時能掙二三十塊錢。宣漢縣20多個鄉鎮有近1500名“背二哥”。壹個“後二哥”最低收入在40元左右,最高收入可超過1000元。以每人日均收入50元計算,壹人月均收入1.500元。壹年下來,這些“二哥”可以扛下2000多萬元的“金山”。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很震驚。“二哥”用強壯的肩膀扛著欣欣向榮的“背包經濟”。

巴山區專為“北戈爾”建造的農民工公寓,如今在四川大巴山區隨處可見,極大地改變了在城市打工的“北戈爾”的生活狀態...

在四川省巴中市的城鎮生活著壹群特殊的人。這就是當地人親切地稱呼的“二哥”:背上背著喇叭口背包、繩架、丁字杵,以此為生。以前壹般都是“蝸居”男人,在城市的街道屋檐上過夜。近年來,巴中各級黨委、政府和工會從實際出發,努力解決在城市工作的這壹特殊人群的“溫飽”問題。

100多套“壹元”的農民工公寓相繼建成,不僅拉近了巴山“二哥”與城市的距離,也撫平了“新城移民”內心的傷痕。而且據說還被寫進了目前世界上住宿服務費價格最低的中國公寓的歷史。

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州、南江、通江、平昌四縣,農閑時有多達三萬的進城農民工作為巴山的“二哥”,猶如重慶的“大軍”,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勞動群體和社會“景觀”。

"這是壹種由工會發起、社區管理、民間經營的模式."巴中市總工會壹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全市各區縣黨委、政府和工會陸續為二哥設立了農民工公寓,目的是為他們提供壹個方便的“家”,能住能吃。

在巴中市巴州總工會的鼓勵下,王芳巴州區壹名下崗女工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聯系場地。她在原“巴城勞務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整體租下了巴中城西市場二樓7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200個住宿商鋪搭建了巴城最大的農民工公寓,每天晚上都住滿了客人。

2006年5月,南江縣決定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組建縣社區勞務服務中心,將“北戈爾”服務納入社區服務管理。西佛山、沙溪壩、春場壩前三個社區,每個服務中心獎勵1,000元購買壹臺電視機,每個床位獎勵80元。

通江縣總工會設立的“背包”公寓,不僅解決了“北哥”的吃住問題,還壹次性安置了7名下崗職工。與此同時,平昌縣已經開設了幾個農民工公寓。巴山的“後二哥”白天出去掙錢,晚上回到這個特別的“家”看電視,在家聊天,打撲克,壹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為了保證農民工公寓的正常運營,巴中四縣區政府還根據床位數給予不同標準的補貼。2006年,僅南江縣政府就補貼了“後二哥”農民工公寓50多萬元。到今年3月底,巴中已經建立了大大小小100多個農民工公寓,徹底結束了他們大部分睡在街邊屋檐下的歷史。

住農民工公寓而不是露宿街頭,只是讓“後二哥”正式融入城市。精神呢?文化呢?地方黨委、政府和工會繼續“打破主題”...

為縮小“北戈爾”等“新移民”與城市的差距,去年以來,巴中市四縣區的“北戈爾”農民工公寓進入“提質升級”發展階段:在進壹步發揮食宿便宜優勢的基礎上,新建了衛生間、娛樂室、農民工夜校等設施。強制訓練“背二哥”已經成為壹種常態。

據了解,當地幾乎每個大型的農民工公寓都在工會的支持下開辦了周末夜課。有教室,有老師,有課桌,甚至有課本。巴州區委常委、總工會主席王曉峰多次給巴山“後二哥”上農民工維權課;來自巴中二中的教師李永成也以壹個農民的兒子的身份教授城市生活的細節。

“背著二哥”的新生活(下基層,看壹線)

“老鄉,東西重嗎?我給妳,只要兩元錢!”剛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長途客運站,壹個樸實的“後二哥”迎了上來,壹張黝黑的臉,滿身灰塵,穿著泥濘的勞保鞋。

這位來自農村的“二哥”形象鮮明:背著雙肩包拿著木棍,走街串巷為別人搬運重物養家糊口。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背二哥”,這是大巴山區特有的職業。

這位“後二哥”名叫劉仁義,來自巴州區青山鄉。做了五年的“後二哥”,很健談。

邊走邊聊,我問了壹個最擔心的話題:“壹個人在城市工作,怎麽解決吃和住的問題?”“嘿嘿,別管這個了!有‘公寓’吃有‘公寓’住!”劉仁義憨厚地笑了笑。

原來,像他這樣的“後二哥”,現在已經住進了“後二哥公寓”!

“公寓,自帶被褥就行,每天交2元住宿費。公寓有餐廳,價格很便宜。還有洗臉洗腳的免費熱水。”劉仁義對公寓很滿意。

第二天,按照劉仁義的指引,記者走進了位於巴州區西城的“後二哥公寓”。這裏有200多個鋪位,西城附近的“後二哥”基本都住在這裏。

公寓的房間很大,有上下鋪,12的上下鋪。床單和被褥幹凈整潔,很像大學宿舍。負責人王芳說,這個“後二哥公寓”是她下崗後開的。從2004年開始,當地政府將公寓費用納入財政補貼範圍,不僅補貼了公寓的租金和日常開支,還為公寓提供了8個公益性崗位,解決了公寓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2010公寓搬遷,巴州區總工會提供6萬元資金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這些農民兄弟晚上有地方睡覺了。

在餐館裏,劉仁義正在狼吞虎咽地吃東西。“油水很足,吃起來很舒服(方言,意思很好)。當然,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恐怕成本不夠。感謝黨和政府!”食堂墻上的飯菜價格表顯示:壹盤川味豬肉2元,壹盤清炒大白菜1元,湯和米飯免費。

市民政局局長鄒說,巴中市下轄的四個區縣有近5000名“二哥”。為了解決他們的吃住問題,該市通過社區管理、民間組織和就業補貼等方式,建設了12套近3000人的“北戈爾公寓”。“市裏還在想辦法積極建設,爭取盡快讓公寓覆蓋所有‘後二哥’。”鄒對說:

“實話告訴妳,過完年我就不做‘二哥’了!”劉仁義高興地宣布,他參加了區總工會舉辦的免費就業技能培訓班。“明年焊接培訓班壹畢業,就是電焊工,能多掙點錢。誰願意壹輩子賣苦力?”

的確,要讓劉仁義這樣的“二哥”真正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必須實現技能轉化。巴中市總工會黨委書記杜紅說,該市不僅為“北戈爾公寓”開設了“農家書屋”開闊視野,還免費舉辦各種技能培訓班,讓“北戈爾”有了壹技之長。2009年至2011年,僅巴州區就舉辦創業、電焊、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培訓班27期,免費培訓1000余人次。

“幾年前,我做過‘二哥’,每年能掙幾萬塊錢。2009年,我參加了工會辦的養殖班,學會了養羊。僅此壹項,壹年就賺了近4萬元。”巴州區曾口鎮劉村村民李重方欣喜地說。在他們村,從“後二哥”變成技術員、農民的不在少數。

50歲的巴州區金北鄉4村村民魏克,曾是壹名“後二哥”。當時兒子考上了大學,學費很難湊夠。2010通過參加技能培訓班學習裝修,現在年收入兩萬多。“我能讓兒子讀完研究生!”魏克對未來很有信心。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大量企業落戶巴中。巴中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副局長王子中說,這為“技術改造”的“二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08年以來,全市2200多名“背二哥”通過政府技能培訓和專項資金,擺脫了背包和棍棒,成為技術工人或新型農民。

根據該市就業計劃,201000年,將有1000多名“二哥”完成就業培訓,就近進廠。“巴中的‘二哥’會越來越少。總有壹天,‘後二哥’這個職業會永遠告別歷史舞臺。”王子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