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杭州出生的文化名人有哪些?

杭州出生的文化名人有哪些?

1

沈括(1033-1097)

沈括,北宋錢塘人,中國歷史上多才多藝的學者,11世紀壹流的科學家。

少年時隨父親沈周去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很多書本之外的知識,為他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從小就好學。他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水利、軍事、文學、音樂都很感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他擔任趙文博物館的編輯和主管,這使他有機會閱讀大量豐富的皇家書籍。晚年提出了使用陽歷的思想,即“十二齊歷”,使他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提出陽歷和陰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做了科學的分析,說它費力,沒有解決傳統歷法用閏月法調整日月運行周期的問題。為此,他主張采用陽歷,根據十二節氣將壹年分為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蕭伯納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了900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的主要助手之壹。曾任“三司之權”(主管財政、經濟),“兼判監軍器”。

1090(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潤州孟茜公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他寫的《孟茜筆談》是他壹生學習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分30卷,包括故事、辯證法、音樂、意象、人事、政務、智慧、文藝、書畫、技藝、器械、魔術、怪事、歪理邪說、笑話、雜誌、醫學討論等17項609篇。與科技相關的有200多項,如銅鍋滴水的討論、凹面鏡的講解、透明鏡的討論、三維地形模型的制作、指南針的使用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該書廣泛的內容和獨特的獨創性,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壹生曾兩次在杭州長期居住,曾遊歷浙江,在秀洲(今嘉興)工作。有壹次他19歲隨父親回鄉,父親因病去世。他把父親葬在錢塘乾隆居裏,直到22歲父親去世才離開。第二次,36歲,護送母親靈柩回杭州,葬在龍駒裏。直到39歲才回到北京。四十壹歲時,沈括奉命來浙興修水利,遍訪浙江,向朝廷提議在溫州、臺灣、明以東築堤堰,以增加耕地。他在考察雁蕩山時,首次對雁蕩山奇峰形成的原因進行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家鄉杭州有著深深的眷戀。在孟茜的筆談中,他認真記錄了人民的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沈括在孟茜公園去世,享年65歲。臨終時,他告訴後人把他的屍體葬在他的家鄉杭州之外。杭州市中心侯景街附近的沈工靜香是他的故居。墓在離杭州不遠的安溪鄉。

2

龔自珍(1792 ~ 1841)

晚清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阿公佐,土生土長的子色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是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內閣書,任國史館校對員。成為壹名學者花了九年時間。這位官員掌管禮部。十九年,他棄官歸南。21年,猝死於江蘇雲陽書院。

龔自珍首先繼承了家學的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然後逐漸涉足金石學、目錄學,涵蓋詩詞、地理、典籍。深受當時興起的“春秋支學”的影響。面對賈島統治時期日益加深的社會危機,他放棄了考據學和訓詁學,專註於天下大事,壹生致力於改革。他在青年時代就寫了《論梁明》和《在B、C之際》,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積弊。他的思想是康有為等人倡導公羊學、改革公羊學制度的先聲。中年以後,雖然轉而學佛,但他“濟世”的誌向並未消沈。他支持林則徐禁絕鴉片,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壹生追求的“多法”,直到去世也沒有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不安定的根源在於貧富懸殊,呼籲改革科舉制度,以吸引“有知識、有實用”的人才。哲學上闡述了佛教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了人性“無善無惡”、“善惡皆升”的觀點。在史學上,他呼籲“尊史”,致力於西北史地的討論。在文學上,提出“尊情”論,主張詩與人合壹。他壹生詩文豐富,後人編有《龔自珍全集》。

在為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名師和能工巧匠中,北宋初期的木結構專家俞灝是傑出代表。

俞灝傳

余浩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他來自浙江杭州,是壹個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由於史料記載不足,只知道他在北宋初期做過木匠(負責設計和施工的木匠),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考,善於博采眾長,積累了豐富的木結構建築技術經驗,特別是在建造多層寶塔、亭臺樓閣方面。

4唐代書法家——褚遂良

隋文帝第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慶四年(公元659年),享年64歲。杭州錢塘人,初唐名醫。當高宗是河南公爵時,他被稱為“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於市南,晚年又收鐘繇、王羲之,與韓立合並,自成壹家。他們與歐陽詢、虞世南、薛吉並稱為初唐四大書法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無人能議書。魏徵稱贊道:“褚遂良的努力為王益贏得了聲譽。”魏徵認為,他對王耔有深刻的了解,有能力鑒別王耔的真偽。

唐朝的書評說他的字是:“字是金,行是玉,規是溫雅,美是多。”他的《雁塔序》自有其法。在這座豐碑中,他融合了於、歐、法,兩者渾然天成。從神韻上看,是直追王,但用筆壹結,又圓又細的是楚法。

他的書法不僅“古雅而俗,薄而硬”,而且有壹雙精致而神奇的書法鑒賞之眼。唐朝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余士南不幸去世,召見褚遂良,任命他為書輔。

有壹次,唐太宗得到壹幅古人墨寶的卷軸,讓褚遂良看看是不是王羲之寫的。褚遂良看了壹會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大吃壹驚,問褚遂良怎麽知道的。褚遂良讓唐太宗拿起這卷書,在陽光下翻看。褚遂良指著“小”字和“伯”字對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筆畫裏,有壹層比外層暗的墨跡。王羲之的書法如此引人入勝,應該不會有這種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心底裏佩服褚遂良的眼光。

此後,唐太宗收藏王羲之墨跡,每當真假難辨時,總要請褚遂良幫忙鑒定。後來,他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入目錄,保存在宮中。

他的傳世著作有楷書《孟夫子碑》、《雁塔聖教序》、《壹闕佛龕》等。

《孟氏碑》,全稱是《唐代最高宗師孟氏碑》,楷書,書體是歐與危的結合體,像歐洲壹樣美麗端莊。余士南的書法是優雅而輕松的,歐陽詢的書法是剛健而危險的。字體更方更漂亮,筆法太充滿起伏。有些字飄逸端莊,是楚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品。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建立。

《濟公聖教序》又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成書六年後即逝。也可以說是他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細而富。唐高宗永輝四年(公元653年),陜西Xi慈恩寺大雁塔下豎立了兩座石雕。前碑刻《聖教序》,後碑刻《聖教錄》。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詩人。字美成,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邰、瀘州教授、直隸水縣人等。惠宗在等待惠友閣,並促進盛達的房子。精通音律的他創造了許多新的音調。他的作品多以閨情、旅行為主,也有詠物的作品。規則很嚴格。語言優雅飄逸。長調特別擅長敘事。後來被格律詩人占據。在舊詞論中,他被稱為“詞人之冠”。有壹批穆斯林居士,已經失傳了。

主要歌詞

蘇牧蓋(燒沈香)蝶戀花(明月幾時吳棲不定)

戰士蘭陵劉青年之旅(刀劍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