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麽寫?格式是什麽?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麽寫?格式是什麽?

如何寫文獻綜述

首先,什麽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概念

文獻綜述是對某壹學科、專業或課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而成的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內容範圍的不同,文獻綜述可分為綜合綜述和專題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復習是針對壹個學科或專業,專題復習是針對壹個題目。

文獻綜述反映某壹分支或某壹領域重要課題的歷史地位、最新進展、學術觀點和建議,往往反映新趨勢、新動態、新水平、新原理、新技術等。文獻綜述旨在分析和描述前人在某壹研究領域做了什麽,做到了什麽程度,需要詳細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趨勢和前沿問題,提供參考。作者壹般不發表它們。

文獻綜述的作用

文獻綜述就是將幾十篇甚至上百篇零散的同類文獻的成果、存在的問題或爭議點高度濃縮,並使之有條理、系統化。它不僅為研究人員在完成科學研究的勞動前期查閱分析文獻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而且有助於他們借鑒他人的成果,把握主攻方向,進行科學決策。

讓學生學會寫總結的意義

通過收集文獻資料的過程,可以進壹步熟悉查找文獻、積累資料的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擴大知識面;

搜索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的第壹步,所以學習文獻綜述的寫作也是為以後的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通過總結的寫作過程,提高自己的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獻綜述的選題和文獻收集

選題原則

1.根據自己的知識選擇自己的專業或基礎題目,否則很難寫出高水平的總結。

2.根據文獻的質量和數量選擇題目。

3.題目必須能反映新學科矛盾的焦點、新成果和新動向。

4.題目不要太大,範圍不要太廣。這樣查閱的文獻比較少,寫作時也容易總結和整理。否則題目太大,查閱文獻時間太長,影響練習,也很難總結和整理。最後,寫的總結題目或短文無關緊要。

(2)收集文件和資料

1,收集文獻資料的方式

(1)使用相關檢索工具(包括目錄、摘要、索引等。)收集文件和資料。

(2)利用國際在線檢索系統收集文獻。

(3)使用原始文獻(包括專業期刊、科學報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會議文件、專著和標準等。)來收集文件。

(4)利用三種文獻(包括評論、綜述、百科全書、年鑒和手冊等。)來收集文件。

(5)通過因特網和光盤數據庫收集文獻。

2、文獻收集方法

將文獻儲存在大腦或其他載體中,形成可隨時查閱的“數據庫”的過程稱為文獻收集法,它包括閱讀法、剪報法、筆記法和現代技術儲存法(如復印、電腦儲存、光盤儲存等。).

第三,格式和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不同於壹般的研究論文。這是因為研究論文註重研究方法和結果,文獻綜述需要讀者對上述方面的詳細信息、趨勢、進展、前景和評論進行介紹。所以文獻綜述的格式是比較多樣的,但總的來說,壹般包括以下幾種具體格式:①總結性題目;(2)作者單位;③抽象;4個關鍵詞;⑤前言;6主題;⑦總結;⑧參考文獻。下面主要介紹前言、主題、摘要和參考文獻。寫文獻綜述的時候,可以根據這四個部分寫壹個提綱,然後根據提綱寫。

前言

前言主要說明寫作目的,介紹相關概念和定義,概述範圍,簡要說明相關論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擬描述的問題有壹個初步的輪廓。序言要寫清楚:

(1)首先說明寫作目的。

(2)相關概念的界定。

(3)明確審查範圍,包括:“專題所涉及的學科範圍”,審查範圍不宜過寬或過雜,並寫明“時間範圍”,必須寫明引用文獻的起止年份。

(4)簡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引出書面摘要的核心主題,這是讀者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也是撰寫摘要的主線。

(2)主題部分

主題部分是評論的主體,寫的方式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格式。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總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無論采用哪種格式,都要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總結、整理、分析和比較,明確相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論。主題部分要特別註意代表性、科學性和創造性。

(3)總結部分

總結部分有點類似於研究論文的總結,不如對全文的主題進行簡要總結,對總結的主題進行過研究的作者提出自己的見解。

(4)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章的最後,但它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體現了對被引用文獻作者和引用文獻依據的尊重,也為讀者深入探討相關問題提供了線索。所以要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排列應清晰、易於查找且內容準確。

四、註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其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壹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註意以下問題:

收集文件應盡可能全面。掌握大量的文獻是寫好總結的前提。否則,僅僅收集壹點點信息是不可能寫出很多總結的,甚至寫出來的文章也根本成不了總結。

註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收集到的文獻中,觀點可能有相似之處,有些文獻在可靠性和科學性上有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註意選擇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要圍繞主題對文獻中的各種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不要簡單地以教科書的方式對相關理論和學派觀點進行總結和陳述。

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即由遠及近,先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後引用關系最密切的文獻。

評論時(尤其是批評前人缺點時)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誤解原作者的論點),不要貶低別人擡高自己,更不能從二手材料中判斷原作者的“錯誤”。

文獻綜述的結果應澄清以往工作的不足,並闡明進壹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論價值。

采用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時應註明來源、模型、圖表和數據,來源不得含糊。

在文獻綜述的最後,應該有壹個簡短的總結,表明前人在這壹領域所奠定的工作基礎。

所有提到的參考文獻都應該與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文獻綜述中使用的文獻應主要選自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

引用的文獻應該是妳親自讀過的原著全文。不能只根據摘要引用,更不能在沒有看到引用的原著的情況下引用文獻引用的內容,因為這往往是誤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時還會對審稿的科學價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總之,好的文獻綜述要有完整的文獻、評論和分析,準確反映主題。

文獻綜述的範文之壹

制度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摘要:

關鍵詞:(略)

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制度起源、制度變遷與創新、國家制度供給壹起被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制度的起源、變革和創新、供給和需求都與經濟發展和增長有關。總之,有效的機構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壹個效率低下的體系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

壹,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綜述

1.論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的制度

在馬克思看來,沒有抽象的生產,沒有制度就沒有生產力及其發展(馬克思指的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生產力總是在壹定的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持續壹定時間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相應的制度“空間”,這有助於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和。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述評。

(1)示範學校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把各種增長因素作為自變量和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為因變量,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是哈羅德=托馬斯經濟增長模型。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模型(索洛=斯萬模型)和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中短期經濟增長的關系,努力使由產量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與產品總生產能力相匹配,逐漸強調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學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不僅是壹個國家經濟總量(總量和平均水平)和能力的增長和擴大的過程,也是壹個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過程。諾克斯的“貧困周期理論”;羅丹由“投資不可分性”引出的“大推進理論”;錢納裏等人的“發展模式”理論;以及“兩個差距理論”和“均衡與非均衡增長”等理論。在這個學派中,已經隱含了制度的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所以有人甚至把劉易斯歸為新體系。

(3)舞臺學校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把經濟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大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派性或起源

在這壹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再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概括為七個),即:使用的勞動者數量和結構;工作時間;工人的教育水平;股本規模;知識的狀態;分配給無效使用的勞動力比例;市場規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模式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出版的《為什麽增長率不同:二戰後幾個西方國家的經驗》中使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它曾被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導致了兩個問題:

第壹個問題:各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計算出來,但是這些要素的潛在生產率轉化為現實生產率的原因(因素)是什麽?

第二個問題:在計算了應該計算的因素後,仍然有“剩余”或“殘值”,即所謂的“剩余溢出”。那麽,這些“殘值”應該屬於哪壹種因素呢?

庫茲涅茨強調,現代經濟增長中需求結構的高變化率對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有很大影響,這將導致創造新產品的高科技和發明,促進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5)新增長理論學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入遞增型經濟增長模型”;盧卡斯的“職業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博伊德的“動態財團資本增長模型”;阿文洋的“創新有限做中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註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和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並總結出壹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入;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和開發;實施有利於新思想在全世界形成和傳播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對市場的大扭曲等。

(6)分工的演變

以楊小凱為代表的這壹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把產業結構或分工作為壹個固定因素,然後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配置,進而構建壹個分工演進模型來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的經驗少的時候,生產力就低,所以無法承擔交易成本,不得不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他們的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由於能夠承擔交易費用,人們開始選擇更高層次的分工和專業化。這種專業化的學習會加快學習速度,讓他們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這種正反饋(良性循環)會讓分工自發進化。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率,正是因為專業化造成了壹些信息不對稱。賣家對自己的產品了解很多,但作為買家,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型給了我們兩個啟示:

啟示壹:促進勞動和貿易的分工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其重要。

啟示二:壹個國家的制度創新應該朝著促進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方向發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太高,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梅多斯將人口增長、食物供應、資本投入、環境汙染和能源消耗等五大因素連接成壹個“反饋回路”,建立了“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的到來,主要經濟增長要素必須實現“零增長”。因此,這壹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理論”或“零增長理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系

諾斯通過新制度經濟學學派對制度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關於經濟增長和發展理論的核心論點言簡意賅,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制度因素中,產權關系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其依據是,在傳統經濟學中,市場的運行被假定為完全信息。明確界定產權條件和零成本操作流程。人民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成壹個簡單的價格機制的運作,甚至連尋找信息達成交易的成本都不存在。在這種模型分析邏輯下,其他協調組織和組織經濟活動的“機構”和“組織”都被視為無足輕重。如果說傳統的經濟分析方法無法解釋海洋運輸業從1600到1850在技術上沒有太大進步的現象,那麽生產率卻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作用在於通過壹系列規則來界定交易主體之間的關系。

諾思指出:制度環境是用來決定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壹系列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規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的合作和競爭方式的規則,而制度本身則是“壹套規則,它們遵循要求並符合約束個人行為的道德行為準則。”換句話說,制度不同於制度,它是壹系列制定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範,旨在約束追求主體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個體行為。制度框架限制了人們的選擇集合。既然這些規則不僅創造了引導和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制度,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基礎,那麽制度結構就靜態地決定了壹個經濟實體的增長率及其知識和技術出路。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會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步都歸功於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實際上就是經濟增長本身。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變遷。制度變遷是壹個從均衡到失衡再回到均衡的過程。當各種因素使得潛在的外部利潤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可能會建立壹個新的制度來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有的經濟組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地發生。再者,諾斯分析了制度的供給和需求,當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壹致時,就會達到制度均衡。這個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準或原則是,在新的機制(制度)下,使個人收益率等於或接近社會收益率。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不是“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經濟增長依賴於清晰的產權。然而,在技術和現有組織的限制下,產權的創新、裁決和行使極其昂貴。因此,國家作為壹種提供產權保護和執行的低成本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持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最終對造成經濟增長、發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思想理論

意識形態有三個特征:

第壹,意識形態是壹種拯救機制,人們通過它了解自己的環境,減少“試錯”的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通常與個體觀察世界時對公平正義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壹起,也就是說,他們有時會在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中做出選擇,例如,對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他們的意識形態不壹致時,他們會改變他們的意識形態,並發展出壹種更適合他們的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遷的另壹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兩大問題:保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基本的制度框架,比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用性、塑造權力和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計劃,擴大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展的目標。第二,機構“糾正價格”努力的有效性是對經濟發展的基本和長期貢獻。第三,雖然技術創新會促進經濟發展,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取決於促進創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共享。

(3)從制度的供給和需求方面來看,制度創新的需求產生於經濟中低效率的增加、技術變革、市場特征以及為個人和群體維護自身利益而建立的立法秩序;制度供給取決於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和尋找可選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境,塑造驅動創新的市場力量。

(4)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產品的提供、管理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律法規等。所以在發展中國家,如何讓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防止尋租。

第三,簡單的評論和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將制度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運用現代產權理論解釋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壹。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為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不認同制度的經濟學家廣泛吸收和使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的分析方法。壹般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僅要關註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措、產業結構優化、就業改善等純經濟因素,更要關註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研究,極大地拓寬了經濟發展的研究視野,研究對象也從資本主義發展中小國或地區轉向發展中國家。

4.應進壹步研究的幾個問題?

(1)在很多人眼裏,機構還是壹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進壹步量化制度因素?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那麽如何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發展呢?

(3)信息時代,獲取信息非常容易。那麽,新制度經濟學學派的理論基石之壹交易成本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學派及其追隨者,需要進壹步探討。

參考

[1][美]道格拉斯·C·諾斯,陳郁,羅華平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美]科斯、諾斯等。:《財產、產權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國際經濟增長中心訴奧斯特羅姆和D .菲尼,H .皮切特,王成等。譯:《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

[4]張玉嬿:《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制度的經濟學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林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路憲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7]李越: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斯托:《從起飛到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85。

文獻綜述範文之二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述評

中國已經加入WTO,對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研究經濟全球化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大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進行了簡要的評價,並提出了我們的觀點,為政府指導企業的微觀決策和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壹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壹體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全球化正在向更深層次發展。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壹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湧向中國: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壹部分;另壹方面,數百家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中國已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然而,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政府壹時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壹,經濟全球化理論學派綜述

經濟全球化理論始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近200年來,各大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對經濟全球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分為以下幾個流派:

(壹)馬克思主義古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從1845年馬克思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對“世界歷史”的定義和特征的分析和表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初步認識。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為生活必需品而鬥爭,也就是說,壹切陳腐和骯臟的東西都將復活。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是必要的實踐前提,也是因為只有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壹方面可以產生各民族同時存在‘沒有財產的人’的現象(普遍競爭),使各個民族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化;最後,世界歷史經驗中的地域性個人被普遍性個人所取代。”(註: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壹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 * *生產主義原理》壹書中指出:“正因為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全世界的人,結果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壹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註: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放在“世界歷史”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各國人民之間的普遍交往,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就是世界。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最根本的內容和基礎是與世界市場相聯系的世界性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著的《生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因為它打開了世界市場,各國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了世界性的...過去那個地方各民族自給自足、閉關鎖國的狀態,已經被各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所取代...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和相應生活條件的趨同,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離和對立日益消失。”(註: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壹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有當世界市場是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才意味著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從根本上被消除,從而最終形成壹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統壹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其他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必然發展。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在這裏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和國際分工的關系,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中詳細論述了生產和資本的全球化及其影響。他說,“現在,所有的外國投資都是以股份的形式……”,(註:馬克思的《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國際卡特爾的建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生產中建立的卡特爾,使英國和德國的鐵產量迅速增加……”(註:)495。).由此可見,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作為經濟全球化驅動主體的性質和作用。後來他指出“資本輸出有兩個目的,壹個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壹個是作為輸出用於投資。”(註:馬克思的《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653.)“資本輸出到國外...因為在國外可以用更高的利潤率。”(註:馬克思的《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世界各地原材料的工業...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上述論述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的執行主體——跨國公司,而且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營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的全球化),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和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他的《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是外國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外國資本主義壹方面攫取了很大壹部分剩余生產。另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