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三農”問題調查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三農”問題調查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報告網站權威發布三農研究報告。欲了解更多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研究報告,請訪問報告網站。牽頭調查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某個案件、事故、災難)而進行調查,然後寫出報告。以下是大飯整理的三農問題調查報告。com。歡迎閱讀!

農業和農村的農民問題壹直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問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穩定農村,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是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十五”期間,阜寧縣“三農”工作勢頭良好,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業增效顯著,農村社會大局穩定。同時,還存在壹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對此進行了專門調查,現報告如下:

“壹五”和“十五”期間“三農”工作的主要成就

1,農民增收取得歷史性突破。預計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4250元,比“九五”末增加965元,年均增長5.29%。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第壹,國家政策支持。自*年全面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以來,中央和省市縣制定了壹系列支農反哺農民的配套政策措施,使農民受益。農民負擔逐年減輕,農民承擔的費用和勞務從654.38+9500萬元(人均240元)減少到*年的4200萬元(人均56元)。共發放51,01,000元,其中糧食4021,000元,良種700萬元,農機380萬元。二是種植業增長明顯。*種植業年產值8.42億元(按*年不變價格計算),比*年增長13%。三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收入快速增加。“十五”期間,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協調機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專業中介服務成效顯著。新增勞務輸出48031人次,新增勞務收入約1.9億元。到“十五”末,全縣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01.7萬人,農民外出務工收入1.21.1億元。四是林、牧、漁業數量和作用增加。全縣*年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農林牧漁收入達到1.200元。

2.農業增效取得顯著成效。壹是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654.38+0.6萬畝,總產量近765.438+0萬噸,比*年增長654.38+0.8.3 %,單產440公斤,比*年增長3.8%。棉花種植面積近8萬畝,皮棉產量82公斤,比*年增產15.5%。油料播種面積654.38+0.9萬畝,總產量近3.3萬噸。蔬菜特色復種面積發展到35萬畝,是2000年的1.5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糧食結構調整中,擴大了小麥和水稻的種植面積,減少了小雜糧的種植面積。優質高產小麥和水稻品種應用率達到86%,年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生產的區域特色逐漸形成。全縣形成了河南優質糧油生產、郊區及沿線大棚蔬菜生產、沿河及水面立體種植、付逸沿岸蔬菜加工、運河北旱糧食、優質水果等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農作物品種的利用不斷更新。全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由“九五”末的95%提高到目前的99%。科教興農步伐加快,實用新技術得到推廣。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年均應用面積超過654.38+0萬畝,水稻實現了旱地育秧,棉花生產實現了雙膜育秧、地膜栽培;多種作物實行保護性耕作,累計推廣面積近45萬畝;稭稈還田平衡施肥年推廣面積80萬畝;全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率達95%以上,是“九五”末的65438±0.32倍。小麥、水稻後期病蟲草害、棉鈴蟲綜合防治率達90%。農業示範項目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縣鎮農業科技示範園、村級農業科技示範點相繼建立,累計建設面積超過1.2萬畝。其次,林業、畜牧業和漁業都有很大發展。林業生產防護林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生態保護能力進壹步增強;林業結構得到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林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資源總量不斷擴大;林權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十五”期間先後建成森林35.2萬畝,縣城周邊樹木5000多萬株,活立木131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6%,農田林網控制面積1654.38萬畝,綠色通道252.6公裏。在*-*年連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綠化先進縣,在*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縣榮譽稱號。畜牧業優勢生豬和家禽穩定發展。生豬、商品豬、仔豬、家禽出欄量分別為240萬頭、654.38+0.5萬頭、220萬頭、3600萬頭。以羊、兔、鵝為主的草食家禽養殖明顯增加,畜禽生產規模化、區域化特征明顯。生豬養殖規模達到30%,家禽養殖規模達到70%。全縣已形成運河沿岸苗豬產業帶、河南商品豬產業帶、射陽河沿岸家禽產業帶、蕩蕩沿岸水禽產業帶四大產業帶。良種畜禽全面推廣。全縣改良二元母豬和三元商品豬比例逐年上升,達到55%。改良蛋雞、肉雞、草雞比例達到85%。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十五”末,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達到25.4萬畝,壹年水產品總產量可達5萬噸以上,漁業產值可達9.2億元。林牧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林牧漁業在農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達到62.5%。農林牧漁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品牌林牧漁發展勢頭良好。“十五”期間,全縣有9個產品獲得中國農博會名牌產品,3個獲得省名牌產品,7個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16無公害基地。休閑林牧漁業正在興起,林牧漁業外向度不斷提高。楊寨的桃花源和公興的垂釣中心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農林牧漁產品年出口創匯壹萬多美元。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全縣形成了蔬菜產業化、水稻產業化、棉花產業化三大產業鏈,由眾多龍頭企業帶動。全縣有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大型龍頭加工企業70家,年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2個,年銷售額15200元以上的農民經紀人100人。12個農產品獲省市名優產品、54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31個國家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1個綠色食品。四是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十五”期間,全縣先後實施並完成了第五、六期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三期農業綜合開發多元化項目和世行項目二期,累計改造中低產田16230萬畝,投資1654.38+02億元。通過實施農業資源開發項目,改善了農田基本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項目區優勢農業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種植水平。順序

五是水利工作得到加強。防洪保安為主要措施,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十五”期間,全縣* * *完成土石方5600萬立方米,疏浚大中型溝渠465438條,新增堤防840公裏,新建改建閘站1137座,打井24口,增加供水人口25萬人,發展防滲渠道132公裏。六是農機化水平大幅提升。大中型拖拉機從397輛猛增到“九五”末的865輛,聯合收割機從450輛增加到920輛,農田排灌動力機械從9622輛增加到15179輛。特別是水稻插秧機在全縣試驗示範成功,251在全縣迅速推廣。

3.農村社會大局基本穩定。要維護農村社會大局穩定,重點抓好農民負擔監控、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維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落實、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等工作。嚴格控制和減輕農民負擔。堅決執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和預決算制度。實行涉農稅費“公示制”,開展經營性收費和服務性收費專項治理,受理、調查、處理和及時反饋群眾涉及農民負擔的投訴和舉報,對農民負擔基礎數據和資料實行計算機化管理,定期開展農民負擔執法檢查。堅決維護農民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權益。集中培訓宣傳土地承包法實施前,全縣* * *培訓760余人,印發宣傳資料5600份,跟進完善第二輪土地承包,換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9萬份,共簽訂土地合同209652份。基本做到“三到戶”,即“土地到戶、土地承包合同到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戶”。規範土地流轉行為,接收處理土地承包矛盾糾紛209件。健全和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相應的工作組,特別是村級兩團會議(村務公開監督組、民主理財組、村民代表會議)初步建立並正常工作。村務財務按季公開,重大村務財務事項及時通過村民代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全縣普遍實行村賬鎮代理,實行季度結賬記賬,定期進行財務審計。三項村級資金由縣統壹預算審批、集中統壹審核撥付,村級債務清理初見成效,凈化解決村級債務6000萬元。

二、當前監管三農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增加農民收入受到壹系列因素的制約。壹是落後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增加了農民增收的風險;二是錯位的農村產業結構不能適應農村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收的空間;第三,農業科技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延緩了農民增收的速度。農業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農民增收速度。農業科研體系不健全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關鍵。農業科技發展不足,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第四,扭曲的農村政策不能適應深化農村改革的需要,影響了農民增收的環境。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需要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但目前的政策環境存在著各種缺陷和不足。宏觀政策的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不利的政策環境。重農輕農的宏觀政策導向慣性導致的農業資源流失和農業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因素。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存在明顯的非農化傾向。雖然國家對農業的投資絕對額在增加,但增長率遠低於財政支出的增長,無論是財政支農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還是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比重,以及農業投資的比重都在下降。壹些微觀政策不到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和優質優價的政策由於多種原因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存在限收拒收、壓價給農民“白條”等現象。由於壹些地方政府歧視農民進城,特別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額的城市增容費,農民進城更加困難,導致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艱難,形成了不利於農民增收的就業結構。第五,萎縮的非農就業渠道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第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農民增收潛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根本保證。然而,我國農業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難以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增收基礎薄弱。由於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壹些基本農田保護薄弱,土地肥力下降,效益低下;大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閑置浪費,甚至損壞嚴重,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公路發展滯後,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郵政通信網絡不完善,信息閉塞,交通不暢;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低。

2.農業增效後勁不足。農業生產缺乏市場化生產,農業增產增效矛盾突出。大宗農產品市場總量飽和,積壓銷售困難;同時,優質農產品市場供給明顯不足。農業增產不增效不增收是普遍現象。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力回流率低。現有農機結構不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機技術等級低,農機服務產業化程度低,設施和手段不完善,農機服務體系服務功能差。提高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效率的潛力不大。全縣森林資源總量少,林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樹種單壹。

壹是木材加工業發展滯後,大徑材加工規模小,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畜禽養殖率不高,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差,水產品魚苗質量不高,養殖基地與老化塘不匹配,水產產業鏈不夠完整,畜禽水產品檢測檢疫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步伐不快,組織化程度低。現有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龍頭企業利益與農民、農產品基地聯系不緊密,產銷關系不穩定;農業生產產業特色不明顯,基地建設滯後;各類農民經紀人和合作經濟組織作用不突出,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業資源開發項目區不夠集中連片,無法發揮規模效益;存在光管改造現象;項目投入不足,吸引外資的途徑不多。

3.壹些農村社會不穩定的隱患依然存在。在農民負擔方面,籌資籌勞資金的籌集和使用與政策規定有較大差異。資金大部分被鄉鎮占用,卡外亂收費現象依然存在。服務收費不規範,隨意性大。因為收稅費,組織隊伍去農民家裏挑糧食,搬東西,少數地方還存在。農村土地承包中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少數村組土地承包30年不變政策落實不到位,隨意調整或收回農民承包地、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隨意非法截留土地流轉收益、不尊重農民意願非法征用占用農民承包地等現象在少數村組仍有發生。在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數村建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組織不夠民主,村務財務公開時間不夠及時,內容不夠真實、全面、詳細,重大村務財務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實到位。村集體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適用,現有制度執行不到位,部分村組財務報表和會計核算不及時、不規範,村級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級債務負擔較重,個別村組幹部貪汙、侵占、挪用和揮霍集體財產問題突出。

三、“十壹五”期間“三農”工作及主要推進措施。

1,全方位多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增收問題解決不好,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增長;不僅是農村社會的進步,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它不僅是壹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壹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是“三農”工作的最終目標。其中,農民增收是中心,農業增效是經濟基礎,農村穩定是前提和保障。“十壹五”期間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定位應考慮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縣和農業縣的實際情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確定在4%-6%之間是合適的。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壹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優勢,通過研究市場規律,以市場為導向。把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加附加值作為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方向;把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更要依靠科技打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占領技術制高點,提高產品附加值;盡量避免重復建設,避免產業雷同的發生。縣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努力培育壹批實力強、輻射面廣、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農民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帶領農民共同致富。倡導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根據農戶銷售產品數量返還部分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關系。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的原則,選擇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開發建設農副產品原料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奠定基礎。第三,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適應以城為動力、以工促農的新趨勢,把鼓勵自主創業、實現充分就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加快農民非農化進程。關註勞務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輸出進程。完善市場化流動就業機制,通過加強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有效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四是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營造有利於農民增收的良好環境。政府和有關方面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根據農民的需求,紮紮實實解決農民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權威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價格、生產、庫存、氣候等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和分析,幫助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民積極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自我服務能力。加強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在金融、信貸、稅收等方面。,對農業的優惠和扶持政策得到有效體現。特別是要嚴格按照農業法的有關規定,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切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多產業多環節促進農業增效。農業生產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調整種植結構為主線,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產業化為途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第壹,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化進程。著力構建五大農業技術體系:“良種繁育和供應技術體系、省工節本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體系、設施農業栽培技術體系、農業防災抗災技術體系。第二,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汙染,嚴格保護耕地資源,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擴大綠肥使用,增加有機肥施用,控制化肥使用,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盡快形成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加工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三是重點抓好標準化糧田建設、外向型農業、農業技術體系升級和農產品質量建設。建設稻麥兩熟標準糧田4萬畝,在全縣654.38+0.6萬畝糧田推廣稭稈還田、施用有機肥、平衡施肥技術。建成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約654.38+萬畝,農產品出口創匯比重達到20%以上。每年引進新品種30個以上,推廣品種10個以上,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2次;積極推廣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種植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質量控制和標準化生產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技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配套技術,積極開發應用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在林牧漁方面,重點抓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圍繞生豬、家禽、意楊、水產品打造四大“百億元”產業,加強農民科技培訓,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綜合開發的根本任務是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十壹五”期間,計劃爭取各類開發項目投資6543.8+0.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27.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6萬畝,新增排水面積7.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新增農田防護林面積4.5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780萬公斤。農機方面,目標是實現全縣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產業化,加快農機裝備結構戰略性調整和適應性調整,推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加大新型農機具推廣力度,重點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化工程、三麥精少量播種、 特種經濟作物生產及多種經營機械化項目,農產品低溫幹燥、保鮮及深加工機械化項目。

3.全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在農民負擔方面,進壹步加強監督管理的制度建設,切實規範籌資籌勞資金的籌集和使用,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和查處,有效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逐步建立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在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縣鄉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及時處理土地承包矛盾;完善解決糾紛的執法手段,提高結案率,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進壹步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使之家喻戶曉。加強土地承包的計算機化管理。在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進壹步加強制度組織,定期、定期進行村務財務公開,及時組織群眾參與、決策、監督和管理重大村務,定期組織開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檢查和督查,不斷提高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經常化、規範化水平。在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將按照財政部新頒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要求,進壹步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切實規範村賬和鎮代理的操作流程。定期開展財務審計和清理農村財務管理薄弱村,及時查處財務信訪。按照“停止新增債務、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逐步化解”的要求,積極穩妥化解村級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