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中國有2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然而,地處珠三角中心的沙村,改革開放只有十年。在1991年前,沙村的土地被國家征用為新開發區的壹部分,沙村仍然是中國大陸農村最孤立、最愚昧、最落後的地區之壹。征地之後,真金白銀,進城的夢想,繼續發財的幻想,激起了村民極大的熱情和希望。

讓人感到可怕的是,村民們的這種熱情和希望只維持了三年左右就變成了焦慮和失望。

這個調查提供了壹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某些情況下,普遍的無知、單純的幻想,特別是幹部的低能腐敗和權力網絡的非法運作,在中國壹些農村地區由希望轉向失望的過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可以看出,寬容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概念就體現在這壹變化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正是市場經濟要求新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時候,但是農村原有的集體經濟已經崩潰,沒有跡象表明新的經濟力量會組織農村經濟。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是多麽漫長。

沙村村民1200多人,少部分外出就業或經商,很少在村裏居住。沙村有成、楚、張三個姓氏,其中只有張出自同壹家族。程姓和楚姓有很多派別,來自不同的地區。有的時候,同姓通過交情或者承認血緣關系的方式聚在壹起,但是寺廟裏卻沒有壹個承認教派的姓。

歷史上,沙村所在區域的地理優勢壹直沒有被發現和利用。十年前,沙村所在的區域還是水網隔絕。半島沒有公路,只有壹條通往縣城的土路,基本封閉,沒有土地,只有泥灘和亂石崗。在5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40多個采石場。這樣壹個破舊封閉的地方,在當時的政府眼裏沒有任何投資開發價值。如果不是壹位著名的外國商人經過多次考察後決定在這裏投資進行整體開發,這個地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繁榮昌盛。1991年底對外征地後,經過十年的努力,沙村所在的區域已經成為珠三角的交通樞紐,壹座美麗的現代化濱海城市靜靜地矗立在原來的爛沙灘和亂石塘上。

沙村緊挨著新城。村裏有壹排排新樓房,相互競爭。狹窄的村道上,摩托車川流不息,私家車來回穿梭。村民們很高興結束了艱苦的農業生活,這可以讓城裏人感到輕松。但村民沒有土地,戶籍身份是“農業人口”,不能享受城鎮居民的福利。沙村也被改造成了“沙村管理區”,但其權力組織結構沒有改變,只是換了壹塊招牌。

新城正在壹步壹步的建設,不像中國很多其他的新興城市,為了吸納外來人口,轟炸大樓,商場,工廠。新城的建設遠沒有村民們想象的那麽快。隨著幾年後村集體經濟的迅速雕零,發展初期的村民熱情逐漸冷卻,失望和迷茫逐漸增多。他們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壹夜暴富,永遠享受安逸。

各種復雜有趣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

壹、外地征地:“那時候村裏有錢。”

沙村原有耕地1123畝,加上河漫灘和山上的爛地等。,而* * *的土地為1362畝,屬於沙村所在的鎮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根據沙村所在市1992的文件,每畝補償12000元,包括“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勞動安置補助費”。沙村* * *征地費為654.38+0634.4萬元,除去青苗補償費和勞動力安置費50.20,582.09元,約為654.38+065.438+0323萬元。經村支部大會決定,成員大會批準,壹次性給村民4000元,從1994開始,分三年給每個成年人發放16以下的生活費300元和200元。資金來源除了征地款,還有村裏自有的四塊石院子的承包款和村裏地塊的流轉款。

沙村約有230畝自留地。根據1995之前公布的數據,* *流轉自留地110畝,每平方米價格在250元到450元不等。應收金額22,077,804元,實際收到10,702,604元。從65438到0995及以後的欠款回收和土地交易直到2000年才公布。2000年,中央軍委要求所轄所有行政區設立財政公告欄,公布建設項目、固定資產、收入分配和土地征用情況。沙村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征地補償收支公告表中,征地應收金額為15085040元,表中未註明征地時間,征地歷史情況不清。對比1994的征地公告表,發現新表中並沒有反映出原來收到的征地金額。15085040元中,9270元為1994公告表格中所欠200元。按正常理解,沙村從1995到2000年賣了20畝地,應收5814840元。(根據我局1994年10月30日發布的南沙東部7個行政區征地及相關情況清單,沙村在1992年以250元壹平方米的價格出讓50畝土地,在1994年以450元壹平方米的價格出讓約120畝,* *。比1995之前村裏公布的22077804元翻了壹倍多。本文采用村裏公布的數據)。

從1992到1995,沙村實際拿到土地款27046604元。村民每月的生活費從1994開始發放,到1996中間結束,因為村裏沒錢了。據壹些村民估計,從1992開始,每個成年人從村裏拿到了13000元左右(不包括青苗補償款),現任村委會女主任認為有16000元。因為沙村的財務收支實際情況非常敏感,幹部會回避資金的話題,甚至村民推薦的理財小組也不敢輕易查看村裏的財務賬目。本文只能通過估算來衡量村集體資金的留存。按每人16000元,不分年齡1200人計算,村裏分配給村民的生活費約為1920萬元。四石場1996年上繳1789333元,約占該村當年總收入的56%;1997年,采石場向村裏上繳1.587萬元,約占村裏總收入的42%。可以說,石場是沙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從現有的公開數據分析,沙村至少從1996開始就壹直入不敷出,采石場的承包款和其他收入基本都用來支付村裏的日常事務和村民的教育醫療福利。因此,村集體持有的可用於投資的資金量是征地成本減去劃撥金額。按65,438+0,996之前實繳征地款27,046,604元計算,村集體可投入資金約為784.66萬元,加上尚未收到的65,438+0,087,520元,即* * 65,438+0,872,5438+0.800元。

清楚了這個數字,就可以理解沙村人在征地後1993-1997期間的壹系列投資行為。所有這些投資都依賴於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心理。用村民的話說,他們是“當時村裏的有錢人”。

二、投資黑洞:“集體沒錢。”

在外資的推動下,沙村戲劇性地踏上了現代化的征程。大筆的錢如夢如幻。沙村人沒見過這麽多錢,也沒有安排使用巨額資金的經驗。那麽,沙村人是怎麽用這筆錢的呢?妳得到了什麽樣的結果?

當初村委會給了村民壹個沈甸甸的承諾,提出除了每月的生活費,還有每人20平米的住房補貼。為了這個目的,村委會開始招商建商住樓,村裏沒人反對,認為未來肯定壹帆風順,有資金,正好發展,肯定能發財。大家都沈浸在輕松致富的夢想中,沒有仔細考慮投資的風險。

商住樓底層設計為獨立商鋪,二層為大商場,三至六層為住宅。村委會以760元壹平方米的價格承包給了壹個外地建築商。這個價格只是土建合同價格,不包括填土、水電、設計、管理等各種費用。要實現對村民的承諾,村委會至少要補貼654.38+08.24萬元,這無疑是壹個沈重的負擔。

盡管幹部們做出了承諾,村民們還是充滿了希望。這個承諾仍然無法實現。1996年底商住樓A、B竣工時,村委會財務已經很薄弱,說“集體沒錢”,打算把商住樓賣掉,村民的20平米就泡湯了。村民們頓時壹片嘩然,卻又無可奈何。

商住樓雖然沒有給村民帶來普遍的好處,但卻讓少部分村民輕松賺到了錢。商住樓剛開始賣的時候,村裏沒人管,書記很著急。後來,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蘇城回到村委會工作,並向書記承諾壹個月內全部售出。他認為商住樓緊挨著高爾夫球場,環境好,價格低,沒有賣不出去的理由。程請了幾個外地的朋友到商住樓轉了幾圈,還特意在村裏走了壹圈。村民壹問,他說是來買樓的。這步棋真聰明。他帶的壹個朋友買了壹套,村裏人聽說了,紛紛過來詢問。有壹段時間,大家都以為外國人會來買房。村委會趁機出臺另壹項政策,鼓勵村民訂購商品房,只付四層的房款,其他六層可以等村民找到外地買家後再補。兩棟樓很快以每平方米780元的價格售罄。除了兩三戶自己住,所有買房的村民都在外面找買家。這些村民與外界的接觸相對更多,接觸的人群也更廣。他們大多做過村裏的幹部或幹部親戚,通過關系介紹把房子賣給香港、廣州的客人,平均賺壹套房壹萬元。村長的兒子訂了三套轉賣,不到壹個月就全賣了,賺了三萬多。

村民們又看到了發財的機會,爭著要訂金訂爛尾樓C棟,但這次運氣不好,遇到了爛尾樓。C棟的門窗還沒有安裝,已經放在那裏了。村民說,村裏拖欠承包人工程款,承包人憋不住,2000年退出。C棟很多業主都是外地人,已經交了房款。他們幾年都搬不進去,意見很大,但是很無奈。村支書也避而不談這個,沒怎麽關註。

包工頭拿不到村委會應得的工程款,私自將建房內幕泄露給幾個村民。他透露,表面上是以每平方米760元承包,實際上村裏只給了他500元,現在還拖欠著工程款。商住樓招標之初,村裏就把傳說中的商住樓的合同做了手腳,實際價格只有500元。所有涉案幹部都守口如瓶,財政所的會計和出納都是支書的親戚,村委會不讓村民理財小組查賬,讓這個傳說更加隱秘真實。承包商泄漏的消息證實了村民們的猜測,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商住投資失敗是不爭的事實。A樓和B * * *花了6,297,664.20元,C樓已經支付了65,438+0,506,748.94元,結算前至少要支付93萬元。三棟樓花了7804413.14元,賣樓(包括房子和商鋪)總收入只有3859911.82元,收回的金額還不到支出的壹半。雖然每棟樓的二層還有待出售,但目前不太可能出售,因為這壹層是按照大型商場設計的。在沙村,這個既不是商業區也不是娛樂場所的村莊,這樣的設計是荒謬的。

沙村的幹部把房地產投資失敗歸咎於太晚。每當提到附近的金村樓盤已經以1200元的高價成交,他們都後悔沒有把握住時機。似乎沒有人反思過投資的嚴肅性。相反,有壹批村民壹開始就覺得不應該搞房地產,卻沒有從投資風險的角度去審視。大多數人認為房地產崩盤是因為幹部腐敗,也有少數人認為當初應該投資辦廠。

沙村另壹件令人費解的事是與江西壹家企業合資的地毯廠。地毯廠在1993至10期間投入1,624,669.38元。1993的壹天,管委會的壹個幹部帶了壹個江西老板來沙村,老板表明了與沙村合資的意向,受到了急於招商引資的沙村村委會幹部的歡迎。老板在東莞有壹家地毯廠。村委會很快組織黨員參觀了東莞的地毯廠。後來,村委會幹部到江西的總廠參觀。他們壹回來就召開了黨支部會議,決定繼續這個項目。簽約後,沙村出資,江西廠家提供技術和工人。還有壹個香港股東。香港股東並沒有真正投資地毯廠。地毯廠為了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以他的名義變成了“中外合資企業”。沙村把原來的大會堂改成了廠房,從江西購買了壹批設備。設備到了才知道是些二手貨地毯廠還在運轉,沙村和江西廠派的人在管。沙村村長和經理管理日常事務,財務和銷售,江西人負責生產產品。由於銷售不佳,這家半手工業的小工廠很快就關閉了。投入的錢不見收益就消失了。村裏花了十幾萬的訴訟費跟江西廠打官司,最後把設備材料報廢了。投入654.38+0.8萬多,壹年下來還剩1萬多。

村民看到錢像被扔進水裏壹樣不見了,當然不肯罷休。理財小組多次要求查賬,村委會幾次拒絕,因為理財小組無權查賬。村民們據理力爭,指責幹部“沒做違法的事就不怕查賬。”村民和幹部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激烈。村幹部怕事情不好收場,指示財政所拿出壹些賬目。財務管理小組發現壹筆38萬元的物資去向不明,這筆錢支付給了江西工廠。財務管理團隊的人聲稱沒見過這批材料,不明白為什麽要給江西工廠發工資。

1993,沙村成立開發公司,支部書記任總經理,其他支部委員任副經理等職務,並在黨員村民中招聘數名員工負責具體事務。開發公司的支出和收入必須由秘書簽字。商住樓是開發公司負責的項目之壹。另外還有道路建設,規劃,填量等等,都是開發公司負責的。該村已向開發公司投入94萬元,向村民集資31.3萬元購買拖車和打樁機。

1993期間,建築行業很火。村委會認為拖車和打樁機的出租前景不錯,開發公司也能拿到壹些工程。1994期間經濟過熱,國家收緊貨幣供應,市場開始疲軟,尤其是建築行業。沙村拖車、打樁機租賃受到較大影響。1996結尾,拖車和打樁機開始停在村委會前的空地上,變得銹跡斑斑?斑斑。

從5月1993到2月1996,開發公司入不敷出只賺了183,349,338+06元。這幾年,* * *給村裏和村民分紅25萬。最後村民的損失由村裏部分補貼。

沙村還開辦了水電公司等其他小公司,但只有開發公司活了下來。開發公司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裏去。由於2000年3月石料場關閉,村委會決定裁員,現在只有兩名員工在開發公司工作。

幾年折騰下來,沙村做的投資都賠進去了,更別說給集體和村民帶來效益了。真正給沙村帶來收入的,是村集體的傳統副業:石場、荔枝林、魚塘,加上計劃生育罰款、土地流轉。采石場是壹個高汙染項目,但其年收入卻占了全村總收入的壹半左右。2000年3月,石場關閉,沙村集體經濟陷入低谷,基本福利開支難以應付。參加合作醫療的村民看病後無法報銷藥費。面對這種困境,村委會表示會積極想辦法增加收入,號召全民支持村委會的工作,讓* * *熬過這兩三年。但村民對村委會的承諾非常懷疑,不看好集體經濟的走向。沙村的經濟危機沒能激起村民* * *共進退的集體精神。反而讓村民覺得應該靠自己,而不是靠集體。

沙村還有幾塊不清楚的自留地,* * * 15085040元。不知道這筆錢收到了沒有?如果沒有,這筆拖延了六年的資金不知何時才能收回。如果已經收了,那麽集體經濟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

現在我們遇到壹個悖論:改革開放引入了市場機制,經濟必須向新的組織和規模發展,而這恰恰是原來的農村集體經濟解體的時候。此外,農村經濟不能通過過去的行政強制方法進行重組,市場力量不可能將農業經濟組織成現代集體經濟。關鍵是資源流失,產權模糊,創新動力不足。三、八仙過海:貧富開始分化。

村民不是很清楚哪些田是外來征地資金補償的,也不知道外來投資者以什麽價格補償政府。村裏盛傳優質土地被征收為壹般征地,高爾夫球場征用的林地至今沒有補償。因此,沙村部分失業村民對外商不滿。雖然外資在沙村所在地區普遍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但沙村約80%的勞動力在外資項目中就業。

根據外商與沙村所在市國土局擬定的土地預征用協議(1991),外商將按水田每畝6.6萬元、旱地每畝3.3萬元、山區每畝6.5438+0萬元的價格對國土局進行補償。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農田水利征收費和定購費。實際情況如何,由於信息不統壹,不得而知。集體投資屢敗屢戰,讓壹些人的村收入陷入困境;另壹方面,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給了壹部分人更多的選擇,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特別是壹些人增加了來歷不明的收入。沙村村民的生活逐漸貧富兩極分化。目前沙村有兩百多萬蓋祖屋的有錢人。也有窮人想月底去雜貨店賒口糧;只要夫妻壹方找到工作,就不愁三餐;夫妻兩人都有工作,生活都很順利,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