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任簡介及詳細信息

任簡介及詳細信息

任,浙江寧波人。** *黨員。大學學歷,上海交通大學高級管理人員EMBA。歷任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慧出版社《文慧電影時報》總編輯,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上海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教授。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1974參加工作,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

任2005年亞太電影博覽會“最佳展映獎”上海文化廣電集團副總裁兼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2003年5月,以“開放促改革,合作促發展”為理念,利用有限的資金和豐富的市場資源,借鑒國際營銷手段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海外著名電影人、導演、演員合作拍攝電影,推出了《2046》、《地鐵》、《長恨歌》、《如果愛》等壹批有影響力的作品,並在電影發行方面,任努力創新電影宣傳方式,加強電影宣傳力度和聲音,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上海電影集團積極爭取與* * * *相關部門的合作,通過企業贊助、影院讓利、影院優待等方式,發行陽光電影卡,放映低價公益電影,降低電影票,讓更多的普通人走進電影院看電影。

工作經歷工作1974參加工作。

1983 65438+10月任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副主任;

1996 12在文慧出版社負責文慧電影時報;

2000年6月5438-10月065438在上海作家協會工作,2006年2月5438-065438任協會副主席。

曾任上海文化廣電集團副總裁、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總裁、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

2065438+2004年4月任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

社會職務任1982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教授。他還是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協會理事,上海電影評論協會理事。長期擔任《文匯報》特約記者、《文慧電影時報》評論主編。長期從事電影理論和藝術理論教學,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了電影理論、電影評論、新時代電影、中國電影導演等課程。著有《新時代電影》、《中國新潮導演》等學術著作。

電影制片人任參與了電影《走出西柏坡》。

* * * 1928當制片人,魯迅當制片人。

走過紅地毯《如果愛》

天溝

東京審判

龍虎門

《2046》

世界

長恨歌

伯爵夫人

三峽好人

24個城市的故事

亮劍

葫蘆兄弟

愛情公寓。

個人榮譽:2007年獲華表獎,優秀制片人獎,《凱歌自述》獲全國電視專題片壹等獎。

任的《在陜北》獲中國廣播電視獎二等獎,上海廣播電視獎壹等獎。

撰寫電影《走出西柏坡》劇本,獲建黨80周年寶鋼藝術獎和電影劇本獎。該片獲2003年中宣部“五個壹工程”獎;

創作電視劇《忠誠》,獲第20屆中國金鷹獎長篇電視劇優秀作品獎。獲第22屆中國電視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

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優秀成就獎;

組織創作制作了《生死抉擇》、《紅色康乃馨》、《摩城》等影視劇,在全國產生影響。

長期擔任《文匯報》特約記者、《文慧電影時報》評論主編。

長期從事電影理論和藝術理論教學,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了電影理論、電影評論、新時代電影、中國電影導演等課程。著有《新時代電影》、《中國新潮導演》等學術著作。其中《新時代電影》獲得全國高校學術電影作品壹等獎,並在日本重印。發表論文、藝術評論數百篇,在中國、華東、上海等地多次獲獎。他被認為是壹位思維敏銳、才華橫溢的年輕影評人。近年來創作了《陜北* * *》《勝利之歌》等十余部電視專題片。

據媒體報道,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60周年的日子是2009年6月165438+10月6日,但對於上海電影集團來說,只有9年——2006年8月5438+0日,以上海電影制片廠為主體,上海電影集團成立。

上海電影和中國電影從此成為中國電影的兩大巨頭。“中國的電影產業現在只談票房,沒談盈利。”“盈利”是任嘴裏最流行的詞之壹。

2008年中影主營收入7億多元,利潤0.1.5億元。上影集團主營收入1518萬元,利潤216萬元——上影集團利潤是中影集團的20倍。

這是壹個驚人的數字。無論是拍攝的電影數量,還是中國大片的比例,上海電影看起來都遠不如中國電影。“我們做生意有壹個原則。我們不要熱鬧的場面,不要表面的繁榮,發展中盈利才是王道。我入行六年,就三個字,“產業鏈。”任對說道。

165438+10月9日,南方周末記者在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對任進行了近5個小時的采訪——這家著名的酒店及其相鄰的上海影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場,也是上海電影集團產業鏈的壹小部分。

目前,上海電影集團正在建設110000平方米的上海電影集團總部大樓和15000平方米的上海電影博物館。建立上營帝和上營環亞;將車墩影視基地進壹步擴大到650畝...

根據* * *的指示,上海電影集團也開始考慮上市的可能性。

2003年5月8日,任接任上影集團黨委書記、總裁。他仍然記得歡迎會和“掌聲稀稀拉拉”。當時上影欠銀行近5億。

員工工資發不出來,有人沖到任中倫的辦公室,把他的暖水瓶全砸了;有人威脅要殺他。

南方周末:2003年,妳接手拍戲的時候,拍戲的狀態是怎樣的?

任:上海電影有光榮的傳統,也有歷史的包袱。當時整個集團負債率高達70%,向銀行借款5億多元。下屬單位虧損71%,這些單位合計虧損3500萬。

我問財務總監,有多少現金?才17萬。結果兩天後,通知來了,需要支付1070000元的上海電影制片廠退休幹部壹次性住房補貼費。我也想給員工發工資。我第壹周主要是借錢,要別人欠的錢。

壹些老同誌過著艱苦的生活,拿著工資表在NPC會議上說:“什麽是對藝術的尊重,什麽是對藝術家的尊重?像我這樣的國家壹級演員,壹個月300塊錢。”

當時我們借錢壹次性解決了老同誌的困難。老年人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貢獻者。在計劃經濟時代,電影產業對國家財稅貢獻最大。

南方周末:妳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任:當時其他電影單位都有這樣的困難經歷。於是,大家都在用當時的政策向* * *要點錢,每個人頭給三五萬。請離開這個工廠。

還有壹種類似於獨立生產的方法,把人力分散到很多小公司。當時有壹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美國電影的80%是由獨立制作公司制作的。獨立的生產船很容易掉頭,但是很少有人有能力,沒有負擔。

上任不久,市領導讓我去美國訪問。我去了美國的七大公司,在我考察之後,我有了壹個新的想法。

南方周末:妳在美國發現了什麽?

任:當我遇到我的美國同行時,我問:“妳們是做什麽賺錢的?”他們的回答讓我心寒:在美國,壹部電影的投資周期是兩到三年。如果只靠影院票房,十部電影只有壹部賺錢。

十部電影中只有三部靠視頻市場租賃和電視版權賺錢,其他七部虧損或勉強打平。

我問他們:妳們公司賺錢機會這麽低是怎麽成長起來的?我可以出示貴公司的財務報表嗎...美國很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都是公開的。在米高梅2001的財務報表中,當時新片收入為65438美元+7億美元,但版權(他們稱之為片庫管理)收入為5 . 4億美元。

他們的財務總監在片庫管理四個大字後面寫了壹句話:“片庫管理是避免公司今年財務風險的‘安全閥’。”

南方周末:所以米高梅靠老片?

任:投資新電影風險很大。對於擁有大量版權的大公司來說,電影版權可以幫助他們規避商業風險,成為壹棵可愛的搖錢樹。因為這些片子去掉了制作成本,只有直銷成本,剩下的全是利潤。

米高梅陷入衰退,但版權收入比新片收入高出三倍。其中電影音樂和主題曲的年版權收入為9700萬美元。2003年我國電影總票房只有9億人民幣。這相當於說米高梅壹年的電影音樂版權收入相當於當時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

難怪美國電影公司的高層都跟我說反對盜版。他們反對,事實上,我們也反對。

我恍然大悟:上影不窮。上海電影制片廠有800部故事片,藝術制片廠有500多部藝術片,1551部科教片。隨著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互聯網視頻網站的興起,高清頻道的推出,手機電視的推出,都需要購買大量的影視版權。版權是搖錢樹。慢慢的就會抖出真金白銀。

內容是王尚英和美國華納合作建電影院。合同第壹條約定,雙方合作建設的電影院必須懸掛華納的標識。我還做了壹面墻,把華納的瑪麗蓮·夢露的明星形象都貼在墻上。

合同第二十三條約定,因為掛了華納的Logo,華納要收取知識產權費,知識產權費是總票房的千分之三。

Logo不能掛,這是華納總部法務部規定的;知識產權費不允許,也有規定。

任中倫最後想了壹個辦法:上影也是知名企業,也要掛自己的Logo,華納同意了;上影接著說,既然掛了Logo,上影也要收知識產權費,華納同意了。

"向下平衡,這意味著每個人都不收費."任逐漸學會了好萊塢的邏輯。

南方周末:還有哪些快速改變的方法?

任:或者說產業鏈。壹位研究英國電影產業的專家分析了壹個現象:1968+1980年代後期,英國自己的國產電影只占電影市場的7%,90%以上的市場都是美國電影。因為英國人沒有自己的電影院線和發行公司,所以美國人不在電影院排英國電影,只是偶爾放映法國和德國電影,大部分是美國電影。

這位專家的結論是,電影制作公司等同於石油勘探行業。是壹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可能有高回報,也可能壹去不復返。妳勘探了壹口油井,貧油而死;再挖壹口油井,沒油了,那就幹?第10個行嗎?不做的話,之前的投入就死了。妳可能到11的時候突然發現壹個油田,之前的投資都回來了,妳會賺很多錢。

南方周末:但是妳不知道是11還是101還是1001。

任:對,所以電影公司和電影院就相當於石油行業的加油站。是中期投資;會形成網絡;能帶來充裕的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運營的血液,院線和影院的網絡會支持妳拍電影,形成良性循環。國際上有實力的電影集團都有強大的市場網絡。所以我們從美國回來後,就下定決心融資建電影院,發展電影院。

南方周末:建電影院的錢從哪裏來?

任:當時* * *同誌視察上海電影電視臺,明確要求上海電影站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企業要走出困境,需要資源配置。我當時爭取到的最大資源是,按照廣電總局的政策,任何成立企業的電影集團都可以配壹個電影頻道。於是上海電影成立了東方電影頻道,2004年2月28日開播,到2005年底給我帶來了1億元的現金流。同時,作為母公司的文光集團也在最困難的時候支持了我們。

南方周末:所以,當時的突破不是拍戲,而是拍戲?

任:我們沒有選擇單壹的產品開發。世界著名的電影集團都有自己的產業鏈,尤其是有實力的制作公司和有實力的院線公司相互支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電影制片廠都是單壹的制作機構,影片由發行公司購銷。分配和投射受制於人。因此,當我們意識到現代電影集團發展的關鍵時,什麽是興高采烈呢?那是當時的心情。2003年底,我們提前下定決心打造產業鏈!當時中國的電影圈還在提倡“內容為王”。幾個有名的廠長嘲笑我說:“建什麽電影院,內容才是王道!建電影院是文化部門的事。”現在中影和華誼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影院。

南方周末:電影院給了妳和中影、華誼競爭的信心。

任:在我的字典裏,很少有互相競爭的詞條。2004年初,上海電影提出:開放倒逼改革,合作促發展。

前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我半開玩笑地說,上海電影追求的是深挖、廣積糧、不稱霸。深挖就是打好基礎;廣積糧,就是以穩定的利潤作為企業的根本。

電影是壹個硬幣的兩面,壹面是民間藝術,是為老百姓拍的;另壹面是“貴族藝術”,要花很多錢,所以電影人離不開錢;不稱霸,就是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自己的戰略大膽穩健發展,平等對待所有合作夥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人願意背幹糧做妳的下屬,交幹糧聽妳立正,安心。

近年來,彩蛋理論悄然創造了中國電影界的多個第壹:2003年,與美國華納合作,建立中國第壹家合資影院;2007年的《藍莓之夜》是國內電影公司第壹次投資外國電影。

南方周末:拍戲的利潤在上漲之後,獨資的電影越來越少了。為什麽?

任中倫:答案很簡單。為了規避投資風險。中影、華誼、上影都在選擇合拍。現在幾乎不可能看到獨家投資電影了。改革開放前往往是單個制片廠投錢,中影公司購銷,壹般旱澇保收。在1980年代,壹部電影的投資約為30萬元。如果導演能拿到壹部投資50萬的電影,大家都會很羨慕。現在壹部商業片幾千萬,有的甚至上億。

所以,每個人都學會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赤壁》本來是6投資,後來變成了14投資;《風聲》最初是華誼和我們投資,後來加了壹個天津電視臺;還有十幾部《建國大業》,無論什麽企業都不敢把錢全押在壹部片子上。

上影投資赤壁3000多萬,風2000萬,集結號10萬。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電影集團壹般都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有好的項目,就會去融資;別人有好的項目,他們就會投資,目標是保證自己的投資有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3年,我去環球影業參觀,他們的總裁告訴我,全球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電影是別人投資的。我去的壹個小時前,他剛剛決定投資壹部波蘭電影。

每部電影同時有兩三個以上的投資,可以規避壹些風險。中影拍《建國大業》的時候,三平讓我“投資壹點”。我問費用是多少。他說預算3700萬,我覺得成本控制還可以。後來我投資了10%。作為投資人,因為成本低,所以勝算很大。

南方周末:建國10%票房能拿嗎?

任:應該說是10%的利潤。這樣的電影我當然會投,三分鐘決定。現在有壹個誤解。比如這部電影妳投資了多少?妳說壹個億;票房又是多少?妳回答:兩億。他會說:恭喜妳賺了壹億美元。其實投資1億,票房2億,電影就是虧損2000萬。因為電影只能拿40%的票房。

南方周末:為什麽韓三平願意讓妳拿這個10%?

任:也許他想確保票房。因為上海電影有全資影院,占全國票房的10%。我們東方電影發行公司也很強,去年收入4.2億。此外,我們還有壹個電影頻道和四種電影和雜誌的宣傳網絡。韓三平當時就跟我說,咱們確定是壹億吧。我說兩億沒問題。他當時跟我賭票房2億,他在上海南京路裸奔。結果最後做到了4億,他改主意晚上在車墩基地南京路裸奔。

* * *贏“光是電影裏的道具就有30萬套,可以裝備壹個師的各種射擊槍。”面對南方周末記者,任壹直對很有信心。

院線是他最有信心的部分:“今年聯合院線票房可達6.5億元,占全國票房的10%,東方電影發行公司2008年實現4.2億元。”

上海電影集團在18個省份的47個城市擁有126家電影院和404塊銀幕,現在約占全國票房的十分之壹。《建國大業》近4億票房中,上海電影集團旗下影院貢獻了4600萬票房。

“沒有自己的影院,影院公司就成了皮包公司。”任強調。

南方周末:拋開利益不談,妳們聯合院線能不支持中影嗎?

任:國際上,院線公司都是獨立拍片的,每個院線公司排的片都不壹樣。我們35家電影院的片子都差不多,這不正常。在美國,根據反壟斷法,電影公司在壹段時間內不得擁有電影院。為什麽?他們覺得制作公司擁有的電影院會優先放映自己的電影,會形成不公平競爭。如果妳對哪壹部有意見,那妳就不放,不排,或者少放獨家電影,現實中是有可能的。因為電影院是完全獨立的,壹部電影安排不安排,安排多少次,大廳和小廳安排多少次,都是由影院經理決定的。

電影院不是沖動的。只要賺錢,就不會惡意排斥別人的電影。所以後來美國取消了這個限制。有購物狂和購物狂的問題。如果這部電影很強,妳不需要阻止它。就算賺錢,我的劇場也賺錢。它拿了40%,我拿了50%。總的來說,我們都是理性的企業家,不會自相殘殺。如果堅持這樣做,大家肯定會產生矛盾,變成惡性競爭。如果妳阻止我,我也會阻止妳。打完了,妳輸了,我也輸了。然後有壹天,所有人都會握手。

南方周末:只* * *贏,不* * *輸?

任:我只想贏,但我不想輸。只要堅持惡性自保,就壹定會輸。每個人都有電影院,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核武器。不要動,不要打。妳壹打我,大家都亂了。原則上,我們和兄弟公司是同壹戰線的戰友,爭取的是雙贏,而不是雙輸。近年來,上海電影、中國電影、華誼的聯合制作也不少。

南方周末:合拍有什麽弊端?

任:缺點?也許在版權的最終劃分上。時間久了就會模糊。其實如果電影投資3000萬,每人654.38+00萬,理論上版權歸三家公司。但是時間會模糊這個版權,尤其是版權收入。

但在國外,壹部電影拍出來兩年後,主導方會和其他制片方商量,要求主導方出壹個價錢回購剩下的版權。

沒有張藝謀2004年初,上海電影集團提出要建立產業鏈,把穩定的利潤盡量放在最高點。這些部分包括前期拍攝道具的制作,後期印刷,臨摹。

“壹般小公司沒有印刷廠和發行渠道,但是我們有拍照。妳開發文案,我們就盈利,加上前期道具制作,後期制作,發行,又是壹筆盈利。”任就是這樣從壹個學者變成壹個商人的。

南方周末:相對於電影後端業務的蓬勃發展,壹個尷尬的事實是,很多上海導演都去北京發展了...

任:這是壹個歷史現象。其實很多電影人才都聚集在北京,形成了所謂的北漂。近幾年上海本土導演開始回歸,也有好片。彭小蓮的《上海故事》在2005年獲得了四項金雞獎。李歇浦的*** 1928也是獲獎影片,其中姜海洋的《高考1977》獲得了華表獎、金雞獎和五個壹工程獎。鄭大勝的《清官於成龍》獲得了華表獎和金雞獎。梁山的父親獲得了開羅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上海美影廠的廠長們基本都堅持在本地創作。

我們也聯合中國電影界的優秀人才。賈這幾年的四部電影都是上海電影出品的,比如《人間世》《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迎世博上海傳奇》。高的第壹部電影《東京審判》也來到了該片,第二部電影《千鈞壹發》也與該片合作,《風聲》也是如此。接下來,我們的“獵”也準備和他合作;王家衛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上海電影的最佳拍檔。他和上海電影合作了2046年的《藍莓之夜》,還有這次的《壹代宗師》。

我常說,是有意為之,也是無奈之舉。說是有意為之,是從國際和中國電影產業現狀來看,合拍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壹個基本特征。其實美國的環球和華納基本上不支持導演和演員,主要靠壹批制片人,壹年生產18部電影或者20部電影。只有五到十部是自己制作的,其余都是投資全球電影項目。我們也沒辦法,因為在電影拍攝最困難的時候拍出來的電影很少,導致人才下降或者離開,最後缺少有觀眾號召力和資本號召力的商業電影導演。目前我們沒有像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這樣有商業影響力的導演,但電影中應該有謝晉這樣偉大的導演,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南方周末:為什麽不呢?

任:我研究過上海電影的歷史。它有現實主義的傳統,代表人物是謝晉,成為當代電影的巔峰。中國電影進入商業化時代,上海電影公司沒有商業導演。這需要壹個過程。導演的成長需要找到突破口。商業片需要大投入,需要給錢,比如壹個章子怡或者壹個周迅,靠大力宣傳和大量拷貝覆蓋。還有壹種藝術電影,就像賈的電影壹樣,要看威尼斯、戛納、柏林等國際獎項。

電影必須有人關註,沒人關註就慘了。其實電影市場有壹些好電影,有好導演,但是沒人去看,很容易被商業大片淹沒,票房很差。

南方周末:為什麽這些好電影不能像宣傳大片壹樣砸錢給他們,讓他們變得更好?

任:有些電影是好的,這是指它們的藝術追求和質量,但它們的觀眾是有限的。單靠宣傳很難在市場上贏得更多的受眾。有些電影本身就是商業片模式,妳會選擇作為商業片來投資。

現在的電影市場強調商業吸引力,忘記了電影的另壹個價值理念和藝術價值。壹個總監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投資人也不會給妳錢去配置妳的團隊。某公司覺得有好片子,就去找壹線演員。他問的第壹句話就是“誰導演的?”後來因為導演對他沒有吸引力,就沒來。然後公司又去找大佬。老板們首先問:誰負責?誰主演的?沒聽說過。妳做夢去吧。

最後只有這家公司可以完全投資。考慮到收支平衡,它不敢投入5000萬或者6543.8+0億,因為有可能收回6543.8+0億。因為成本有限,這部片子是用三四流演員拍出來的,導演知名度不高也沒有好的團隊,觀眾也不會來,投資人肯定要賠錢。所以投資者經常面臨壹個問題,錢投給誰?投資多少?其實背後是妳能拿回多少錢。

僅談票房,任就多次引用《好萊塢電影工業》壹書中的第壹句話:“電影工業總是令人迷惑的,外行人如此,內行也如此。”

“當《泰坦尼克號》投資兩億美元,票房十幾億美元的時候,大家都去研究它,算出它的公式:悲劇、愛情、災難、高科技和主題的流行,但我告訴妳這個公式,如果妳拍電影,妳不壹定會贏。”任說道。

南方周末: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的歷史基本上等於中國藝術電影的歷史。這個藝術電影制片廠現在賺錢嗎?

任:現在運營正常沒有問題。藝術片的制作周期特別長,不像故事片需要半年拍攝,兩個月回收。拍壹部藝術片可能要三四年。但如果這個膜要回收,可能需要更長的回收期。

這幾年動畫片看似紅火,其實還是有困難的。動畫片每分鐘壹萬多元。如果央視購買播出,最高每分鐘1000元,大部分是600到800元。投入和產出差距很大。

南方周末:迪士尼通過衍生品賺錢的模式不能復制嗎?

任:在唐老鴨之前,美國出了多少老鴨李、劉,都死了。唐老鴨是壹個生來就屍橫遍野的英雄。每個人都想成為幸運的唐老鴨和米老鼠。現在我們的動畫片制作已經達到十幾萬分鐘,每個公司都算了壹筆賬,利潤真的不多。

南方周末:《喜羊羊》不是很成功嗎?

任:我見過這家公司的老板,他說從綜合投資收益來看,目前不賺錢。動畫片《喜羊羊》的宣傳是成功的,地毯式轟炸,廣告宣傳。如果改成成本價誰買得起?這種現象壹般不可重現。

電影《喜羊羊》票房8000萬。院線拿50%,發行公司和院線公司拿10%左右,剩下40%,留給制片方3200萬。1000份是100萬元。喜羊羊前期拍電視劇虧了不少。

它能在哪裏賺錢?堅持做下去,明年做,後年再做,反復做,把喜羊羊做成唐老鴨那樣的品牌,然後通過衍生產品賺錢。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中國電影連續五年30%的增長率?

任:我上任的時候,中國電影票房只有9億,今年能達到60億,很可喜。但如果是利潤增長30%,那大家都喜出望外了。

中國電影業現在只談票房,沒談盈利。如果這個行業有30%的利潤,而且連續5年都在增長,我估計房地產商肯定會來拍電影。因為資本是有意識的,只要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資本就會緊急集結。現在電影票房增長了30%,但制作成本也大幅增加,客觀上削弱了行業利潤的增長。

南方周末:利潤有明顯增長的只是電影院嗎?

任:從大的方面來說,票房增長對各方面都是有利的。有些電影的利潤空間更大。但大部分中小投資片仍有虧損;電影院的利潤增加了壹點,但是電影院並沒有預期的增加那麽多,因為現在變成了1600電影院,票房被攤薄了壹點。

南方周末:所以這個行業其實是不賺錢的?

任:我們說電影行業整體利潤沒有大幅增長,沒有票房增長快,因為電影成本也在增加,但不代表沒有利潤。票房是壹個概念,利潤是壹個概念。每個單位的利潤增長是另壹個概念。有的企業利潤增長很快,有的可能虧損甚至出局。這就是電影公司的本性,生與死,活下來的才是強者。

南方周末:現在是投資電影的好時機嗎?

任:目前中國電影正在蓬勃發展,這是壹個基本事實。很多人看中這個行業,沖進去,對電影行業的發展有好處。資本是有意識的,它總是奔向最有可能掙錢的地方。但我們現在不能盲目。電影投資也是有風險的,甚至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