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地下室結構

地下室結構

壹、華北地區的重磁場特征

(壹)重力場特征

華北地區重力場總體呈帶狀東北分布,自東向西由40×10-5m·s-2向-140×10-5m·s-2遞減,明顯反映了本區區域重力場的變化趨勢。不同規模的級聯帶分布在異常帶之間,如承德北-石家莊-三門峽、沈陽-莒縣等區域級聯帶,是深大斷裂的反映,成為區域構造的劃分界限。根據本區重力場的總體情況,本區重力場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區域(帶):

1.西部異常區

承德北部-石家莊-三門峽重力梯級帶以西的廣大地區。異常的基本特征是形態松散,多扭曲,方向性差,其走向大致分為NE向和NE向兩組。重力變化約為(-30 ~ 140)×10-5m·s-2。

2.東部異常帶

位於津冀菏澤霍邱線以東。從異常平面特征看,該帶中部以臨清-淄博-萊陽線為界,可分為南北兩區。北部地區的局部異常多呈條帶狀,呈明顯的東北方向,分布較為緊密。其他地區異常方向多變,形態相對開闊平緩。本區重力變化約為(40 ~ 15)×10-5m·s-2。

3.中央異常區

該帶位於上述兩個異常帶(區)之間。除三門峽-信陽以西異常略偏西北外,其他地區異常總體呈東北向。該帶兩側沿級聯帶邊緣有許多異常形態,反映出這些主斷層控制了該區次級構造帶的形成和發展。該帶大部分地區的重力值變化在(20 ~-35)×10-5m·s-2之間,而三門峽-信陽西部的重力變化範圍較大,約為(10 ~-120)×10-5m·s-2。

(2)磁場的特征

華北地區航磁δ ta的主要特征也是NE向帶狀分布。在負磁場背景下,北部呈現明顯的條狀磁高區,南部以大面積的斑片狀磁高區為主。值得註意的是,本區還有壹些引人註目的“三重”帶狀磁高帶,如大同—延安—太原—石家莊、臨汾—渭南—三門峽—新鄉等。,可能是地殼深部巖漿作用的結果。根據本區航磁δ ta的區域變化特征,自北向南劃分為以下五個異常帶:

1.北方正負變化異常區。

異常區位於呼和浩特-北京-秦皇島-錦州線以北,正負異常交替,以東北-東向為主。磁場從-500到750 nt不等。

2.中央平靜的異常區域

該區域位於I區南部,臨汾-邢臺-東營-煙臺線北部。以負異常為背景,強度中等,相對平靜,多為條狀,走向以東北為主,異常值在-600 ~ 350 nt不等。

3.濟南-濰坊磁場區

這壹帶東臨黃海,北接第二磁場南界,南大長治-濟寧-連雲港壹線呈三角形。異常主要有東北和西北兩組走向,多以狹長小區域的形式出現,其值在-250 ~ 500 nt不等。

4.新鄉-徐州寬緩磁場區

本區北以磁場二、三為界,南以三門峽-阜陽-嘉善-洪澤線為界。異常走向多變,以NW向為主,呈塊狀分布,以上升寬、緩慢異常為特征,異常值在-100 ~ 600 nt之間變化。

5.南陽-合肥磁場區

該地區位於華北南緣,與北方第四磁場接壤。異常壹般呈西北方向分布,霍邱以東逐漸轉向東北,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正負異常多,形態不定,走向多變,磁場在-500 ~ 500 nt之間變化。

2.重磁異常特征與晶體基底結構

(1)結晶巖系和巖漿巖露頭的分布特征

華北古結晶變質巖系由太古宙和元古代地層及巖漿巖組成。該層廣泛出露(表2-1-1)。

其中最古老的太古代遷西群、濟寧群和鞍山群分布在河北、遼寧、山西、內蒙古等地,呈東西向展布。該層的巖性因地而異,主要為壹套角閃石、輝石片麻巖和區域高溫變質作用形成的麻粒巖。原巖主要為中基性火山巖和碎屑巖。薄層透鏡狀帶狀鐵矽質巖。

新太古代下部地層為阜平群、烏拉山群、丹塔子群、泰山群、登封群、膠東群和大別山群。該層在全區廣泛出露和分布。各地的巖性差異很大,主要由壹套片麻巖、二輝橄欖巖、角閃巖、大理巖、麻粒巖和磁鐵礦石英巖組成。原巖為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和沈積巖。新太古代上部五臺山群、色騰山群、絳縣群、雙山子群分布在阜平群邊緣,巖性以麻粒巖、角閃巖、片巖、片麻巖為主,夾大理巖、磁鐵礦石英巖。原巖為中基性火山巖、中酸性凝灰質砂巖、碎屑巖、碳酸鹽巖和含鐵矽質巖。它可能具有大陸邊緣坳陷裂谷的性質。

元古界滹沱群、中條巖群、呂梁巖群、朱杖子巖群、幹套河巖群、二道窪巖群、松山巖群多呈東西向分布於南北兩側,中部為壹套中淺變質巖系,碎屑巖、泥質巖、碳酸鹽巖夾中酸性火山巖。

表2-1-1前長城系地層劃分對比表

從老到新,變質程度由深到淺,火山巖由中基性向中酸性過渡。原巖的變化代表了地殼演化從活動型向穩定型的發展。太古代基性火山巖可能是造成強磁異常及其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

磁異常是磁性巖石及其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場響應,磁性巖石與巖漿活動密切相關。因此,研究區域巖漿活動和階段是解釋磁異常的前提。從華北地區巖漿巖分布圖(圖2-1-1)可以看出,前長城時期,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巖漿活動,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周圍的出露區。火山巖屬於亞堿性巖系,侵入巖屬於富鐵鎂鐵質巖、輝長巖、輝綠巖和花崗巖(γ1)。

圖2-1-1華北地區巖漿巖分布圖

在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燕山地區的火山巖為玄武巖、粗面巖、安山巖和粗面巖,屬於超鉀質巖系。河南熊耳群火山巖主要由熔巖組成。承德和密雲的侵入巖為斜長石和環斑花崗巖(γ2)。

中生代燕山期巖漿作用強烈,主要分布在燕山地區,侏羅紀至白堊紀發生火山作用,以中基性、中酸性巖石為主。侵入巖和火山巖處於同壹時期(γ5)。從東部的山東到西部的河北、山西,巖性經歷了從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到堿性化的演變。

新生代喜馬拉雅期火山巖十分發育,古新世至上新世活動頻繁,其中古近紀活動普遍,新近紀活動明顯減弱。勝利、大港、遼河、冀中等地的石油鉆井中都有火山活動,主要是以基性巖漿的裂隙噴出為主。

華北地區以太古代、中元古代和中生代巖漿作用最為重要,分布面積廣,持續時間長。此外,海西期巖漿巖也廣泛分布於北部地區。

(2)重磁異常特征和結晶基底結構

1.重力場和基底結構

巖石物性分析、地震和鉆井實踐證實,布格重力局部正負異常和線性臺階帶反映了早古生代灰巖頂面主密度界面的變化,由於古生代灰巖分布面積廣、巖性穩定,是區域性的主密度界面。早古生代與結晶基底密度差異小,信息弱。上延10km和20km的布格重力異常圖反映深部信息,有兩個明顯的南北向線性異常帶:北京、石家莊、安陽、南陽線性異常帶;營口、濰坊、郯城、合肥線性異常帶。該線性帶與太行山東緣斷裂和郯廬斷裂壹致。根據重力異常計算的莫氏面深度(圖2-1-2),北京、石家莊、安陽、南陽線性帶以西的大同、太原莫氏面深度達到40km;線性帶以東的莫氏面深度從32到34公裏不等,臺階為8到6公裏。

根據重力異常計算的巖石圈厚度反映了上地幔的波動。以下地幔隆起和地幔凹陷自西向東呈北北東向依次分布:大同、太原、臨汾地幔隆起,厚度70 ~ 75km;張家口、沁水地幔坳陷,厚度約160km;北京、臨清、菏澤的地幔隆起厚約60公裏;東營、濟南、徐州的地幔坳陷厚120 ~ 130 km(圖2-1-3)。它們反映了今天的深層構造背景。

2.磁異常特征與原長城系暴露的關系。

從華北地區的航磁δ ta等值線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地區有非常明顯的磁異常邊界。張家口、大同、榆林、西豐、平涼等地將東部的東北異常與東西異常分開;沈陽、營口、濰坊、郯城、合肥之間的界線將東部的弱磁異常與西部正負變化的強磁異常分隔開來;沈陽、朝陽、張家口和呼和浩特之間的東西向磁異常邊界將北部塊狀正、負異常與南部帶狀異常分隔開來;秦嶺-大別山西北邊界線;與鄰近地區相比,這個具有封閉分界線的地區是獨特的,其內部磁異常特征可以進壹步劃分。華北地區東、西、南、北磁異常的長軸方向、異常形態和面積、異常幅度、異常之間的排列組合關系以及正負磁異常的平面分布各不相同。如果異常特征基本相同,則稱為異常特征分帶。磁場特征已經分為五個區域,每個區域的特征前面已經提到。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長治-安陽-藤縣-郯城線南北不壹,南部塊狀,異常向西北移動,磁異常寬緩,面積幾千到幾萬平方公裏,異常值200 ~ 300 nt。在這條線以北的地區,壹些ne向的帶狀正異常疊加在負背景場之上。正異常長度為100 ~ 200 km,寬度為10 ~ 20 km,異常值為100 ~ 600 nt。

將航磁δ ta等值線圖與水晶基底構造圖進行疊加對比,研究地層露頭與磁異常的關系,特別是太古代、古元古代、巖漿巖與磁異常的關系,以及異常分帶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和明確。

圖2-1-2華北地區莫氏深度圖

秦皇島、北京、大同北部(壹區)。異常走向東西,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可向西延伸至沂蒙地區。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呼和浩特、張北、承德、營口等地,而且有南北差異。異常東西方向的長度和南北方向的寬度北部大於南部,異常值範圍為100 ~ 300 nt。對比地質圖,南部大面積出露遷西群和集寧群。北部烏拉山群、阜平群和丹塔子群露頭上的差異正好與磁異常的不同特征相壹致。

圖2-1-3華北巖石圈厚度圖

秦皇島、北京、大同以南,費縣、濟寧、安陽、臨汾以北,磁異常主體呈東北走向,但也有東西向和西北向異常穿插其間。這個地區可以細分為幾個小區:東營、濟南、濟寧、費縣。異常走向為西北,異常幅度和面積較小,呈三角形分布,泰山群出露於地面。在天津和黃河,磁異常走向西北,異常面積和幅度都比較大。該地區被第四紀覆蓋,秦皇島有獨塔和山。德州、石家莊、新縣以北異常相對平靜,以負背景場為主,異常向東北方向移動。本區東部被第四系覆蓋,阜平群在山西北部大面積出露,中間夾五臺群和滹沱群。運城-侯馬、臨汾、太原地區磁異常走向為東北,異常寬緩,長400 ~ 700 km,寬100 ~ 120 km,異常幅度100 ~ 500 nt。阜平群廣泛出露於侯馬、臨汾、離石壹帶。

新鄉-菏澤-棗莊地區,三門峽以北-鄭州-商丘-徐州。東西向塊狀異常,菏澤有南北向異常,異常面積1000 ~ 20000 km2,振幅100 ~ 300 nt。本區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棗莊出露泰山群,安陽、新鄉西部出露贊皇群。

平頂山-漯河-阜陽-淮南線以北,磁異常相對簡單,北西向寬緩磁異常疊加在正磁背景上,異常值為100 ~ 200 nt。本區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中條山出露中條山組(Pt1)。

伏牛山、大別山以北地區,磁異常走向西北,負背景場占優勢,向西變窄,止於三門峽附近。東部被新生代地層覆蓋,西部出露登封群。

伏牛山和大別山是南華北盆地的南界,有壹個西北方向的正磁場,面積大,分布廣。大別山群和紅安群(Ar3-PT1)出露於地表。

3.原長城體系的地下室結構

(1)基底地層組合

中世紀太古代遷西群(Ar1-2)根據露頭和磁異常特征推測太古代基底分布在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區)。北部邊界為營口-建平-張家口-濟寧-呼和浩特;南部邊界為秦皇島-昌平-大同-朔州。東西延伸1000km以上,南北寬度100 ~ 200 km。北面和南面以斷層為界。冀北遷西群斜長角閃巖的Sm-Na等時線年齡為3490Ma,是華北最古老的陸核。

新太古代下部出露較廣。華北平原、山西和渤海被古生界和中生界所覆蓋,它們的分布只能通過磁力和重力資料來預測。據預測,其組成的基底也是最廣泛的,占原長城系結晶基巖總面積的70%以上。其分布特征:北區、錦州、承德、濟寧呈近東西向分布於新太古代陸核北側;南部地區,鄭州、開封、商丘、徐州呈東西向、西北向分布;中部地區,臨汾、長治、安陽、濟寧、棗莊以北;大同、北京、秦皇島南部主要分布在東北方向,部分地區為東西、南北、西北方向。中區和南區之間有壹個過渡區,位於新鄉、濮陽、菏澤、沛縣。對應這些特征的磁異常非常清晰。新太古代下部地層巖性不同。如五臺-太行地區阜平群底部有少量基性麻粒巖,自下而上由若幹個小旋回的變粒巖、黑雲母片麻巖、角閃石或大理巖組成;山東泰山群中的泰山雜巖含較多變質侵入巖,但不含大理巖。內蒙古烏拉山地區的烏拉山群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分為基性麻粒巖組合帶片麻巖和麻粒巖組合,為以變質火山巖為主的變質巖系,上部為變質泥質巖組合-石榴石-石榴石-黑雲母片麻巖帶麻粒巖和大理巖,為以變質沈積巖為主的變質巖系(李樹勛,1994)。不同地方的巖性差異可能是造成磁異常差異的主導因素。雖然都是同壹時期的產物,但不同地區巖性差異明顯。

上新太古代)分布於山西(五臺群)和冀東(雙山子群)。該地層在冀東的分布很有特色。豐寧、龍華地區分布範圍嚴格受東西向斷裂控制;密雲、青龍的地層分布受北東向斷裂控制,表現出裂谷特征。山西靈丘、樊氏的分布特征與冀東相同,也受東西向斷裂控制。在五臺、平原、蔚縣、贊皇等地區,均分布在阜平群的邊緣,具有大陸邊緣盆地的特征,形成兩個巨大的盆地。該套地層在山西分布面積較大,但推測分布區域局限於華北平原,以裂谷的形式向東北蔓延。

元古界(Pt1)出露山西五臺-太行地區的滹沱群、山西南部的中條巖群、呂梁地區的呂梁群、冀東的朱杖子群、遼東的遼河巖系、豫西的松山群。冀東建平、密雲受斷裂控制,呈帶狀分布;山西五臺、克蘭、河北石家莊分布面積較大,山西沁水盆地地震資料解釋該套地層分布並與中條山相連。在河南,根據露頭特征和磁異常預測的這套地層分布面積大,與新太古代成龍凹陷相間排列。

根據磁法解釋結果和地面地質資料,認為最古老的太古代僅分布在北部和東西向;大面積基巖由新太古代下部地層組成;新太古代和元古代基底主要分布在河南和華北。南北結晶基底呈東西向分布,中部結晶基底呈近東北向分布,東西向和南北向成分不同。

(2)三重磁異常帶及其解釋。

分析華北地區航磁異常特征,發現多為面積大、延伸長、強度中等(200 ~ 500 nt)的寬緩正磁異常帶,均為“延長異常”,有的甚至在延伸100km的圖上有所反映。在平面上,這種異常多表現為三叉戟行列式。也就是說,異常沿壹個主方向延伸的同時,還有壹個副方向與之斜交的異常帶,形成壹個主方向、強方向和弱方向、長方向和短方向的磁異常帶。從表面上看,它們是方向不同的異常,似乎不在同壹帶,但卻很近,由“尖刺”連接,是受同壹深部因素控制的異常,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名稱——“三聯”。在三帶磁場的交界處,有時會出現面積小但強度大(500 ~ 800 nt)的磁場峰。壹個* * *可以分成七個三元組(圖2-1-4),描述如下。

(1)大同-延安-太原-石家莊三重帶

主幹線位於華北西部,長約700公裏,寬約80公裏,呈東北走向,從大同延伸至延安西南。在太原中部地區,它的另壹條支線向石家莊東西方向延伸,長約200km。兩個* * *組成壹個典型的三重正帶,以北東為主,東西為輔。異常值高達500 ~ 750 nt。這種異常在20km、40km和100km的磁異常圖上有明顯的反映(圖2-1-5),特別是太原西部和朔州南部。根據地震CT剖面(圖2-1-6),沿東經112穿過該段中段,即北緯37° ~ 39°之間的三重帶中心,地幔低速層位於65-150 km深度,呈柱狀,其上有緩沖低速層。在巖石圈厚度圖上,大同-太原地區厚度為75km,為80km比東南的張家口-沁水地區薄。在磁性體埋深圖上,該帶上邊界埋深為8 ~ 12km;中、新元古代拗拉槽分布厚達2000m .石炭紀-二疊紀和侏羅紀構造盆地,如大同-平陸、寧武-靜樂等,發育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北部,前人認為是區域性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該帶完全符合裂谷的七大標誌,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是古裂谷和新裂谷活動的產物。太原-石家莊段晚期沒有明顯的活動,巖石圈也沒有減薄,只是早期裂谷形成的殘余磁場。最終成為後期山西中、南、北不同構造的分界線。

(2)臨汾-渭南-三門峽-新鄉三帶

主帶從沁縣、臨汾、侯馬到渭南,向東北延伸,長400公裏,寬約80公裏。東經三門峽至濟源至新鄉,是三叉帶的又壹分支,長約300km。該帶具有200 ~ 600 nt以上的高異常值。

在磁性體埋深圖上(相當於結晶基巖面),這個帶的深度比較大,達到10km。

磁體下邊界埋深14km(相當於內側)(圖2-1-7),比周圍淺。

在巖石圈厚度圖上,臨汾-三門峽地區為75km,明顯隆起。在20km、40km、100km的地圖上都可以找到航磁δ ta,並且具有持續延伸的特點。

(3)天津-滄州-邯鄲-東營三帶

三元磁場由南北向的天津-滄州段(長300公裏)和東北向的邯鄲-東營段(長480公裏)組成。異常強度在200 ~ 500 nt以上。

磁性體埋深在8 ~ 10 km以下。

磁體的下界在15 ~ 16 km以上呈拱形。

圖2-1-4華北裂谷推測圖

航磁δ ta在20、40、100km圖上形態明顯,具有持續延伸的特點。莫氏面拱起,巖石圈厚度減小,只有60km。

(4)濟寧-菏澤-鄄城-淮北三帶

它長約300公裏,寬約60公裏。從其走向和位置來看,應該是北接天津-滄州正帶,被東北邯鄲-東營帶切斷(很可能是中生代切斷)。

圖2-1-5華北100km航磁δ ta極化延伸異常圖

磁性體埋深大於10km。

深部磁性體埋深小於15km(圖2-1-7)。

巖石圈的隆起(圖2-1-3)只有60多公裏,與天津帶呈南北向相連。

航磁δ ta延伸100km,與巖石圈隆起非常壹致,呈南北向分布。

從下古生界頂面與磁性界面的差異圖來看,其最大厚度為8000 ~ 9800 m,估計應分布有石炭-二疊紀、下古生界和中元古代地層。據記載,莘縣莫氏面向東隆起,範縣南部的菏澤地區容易發生地震。可以看出,這些強磁異常伴隨著深裂谷構造。

(5)郯廬三帶

從磁場圖來看,它可以分為兩個子三重區:

①嘉善-濰坊-青島三帶

圖2-1-6沿東經112的南北CT剖面圖。

它長約500公裏,寬約70公裏。它由北北轉向東北延伸至青島。異常值可達500nT,郯城至莒縣之間有燕山期堿性正長巖。根據CT剖面圖(圖2-1-8),沿北緯36°線,可以看到東經118 ~ 19之間有壹個柱狀隆起的低速層,其上有壹個墊狀低速層,位於35 ~ 50 km深度,表明該區巖漿起源於。

圖2-1-7華北地區深部磁界面深度圖(相當於住在裏面)

②沈陽-渤中-塘沽三帶

長約600公裏,寬約50公裏,向東北方向延伸,東西向分支延伸至塘沽。磁異常值相對平緩,約200nT。

(6)大廠-廊坊-寶坻三帶

長130km,寬30km,呈東北走向,在寶坻附近有壹條東西向分支延伸,異常幅度200 ~ 700 nt。40km圖上波段消失,說明其根不深。據有的記載,永清-大興地區莫氏面30 ~ 32公裏為上龍地區。

圖2-1-8沿北緯36°東西向CT剖面圖

(7)懷柔-李川-房山三重帶

該帶呈東北走向,長220km,寬約40km,異常400 ~ 500 nt,地面見燕山期閃長巖。該帶延伸40公裏,然後消失。莫氏平面在北京北部的高麗營地區只有34公裏,屬於上龍區。

(8)合肥-固始異常帶

總體呈東西走向,長240km,寬50 ~ 100 km。異常值為400nT,也是持續延伸的深源異常(40km延伸仍存在)。上邊界埋深8 ~ 12 km。

解釋了這些磁異常主要反映了前阜平期基性和中基性巖石的分布,三重強磁異常可能與太古宙和元古代裂谷有關,特別是在北部地區。發育良好的裂谷具有三位壹體的特征。由於地幔的擡升和基性巖漿的強烈活動,造成強磁異常。

另外,華北地區也有壹些異常,近橢圓形、圓形,強度大,趨勢不明顯。它們不同於裂谷帶引起的地震,其特征如下:

(1)有壹個近似圓形的高磁異常;

(2)具有經久耐用的特點;

(3)伴有玄武巖或堿性巖盤;

(4)地幔隆起,常有地震活動;

(5)重力值有相應的增加。

4.基底斷裂

通過對華北地區基底構造的研究,確認該區存在東西向、東北向、南北向和西北向四組基底斷裂,其中以東北向和東西向組最為重要。主要故障簡述如下。

(1)錦州-濟寧斷層

該斷裂東起營口,西至呼和浩特,全長1000多公裏。如前所述,斷裂的磁性特征表現為南部為中太古代,北部為下新太古代,是兩套地層的分界線,也是古大陸核與邊緣海的北邊界。

(2)秦皇島-北京-朔州斷裂

斷層東西向延伸,長度700多km,然後向南移動約400km,相當於沂蒙隆起的南邊界斷層。在河北、山西兩省北部,中太古代出露在斷裂的北部,新太古代出露在斷裂的南部,是兩套地層的分界,也是古陸核的南界。

(3)郯廬斷裂

斷層近南北向和北北東向延伸。北起沈陽,經寇、濰坊、郯城至合肥,全長1400km以上。斷層在磁力和重力上都有明顯的反映,都是沿斷層延伸的線性異常帶。郯廬斷裂從江西省廬江延伸至黑龍江省依蘭-伊通,經湯原至俄羅斯。其磁異常特征在各剖面中不同,根據相關文獻其發育時間也不同。

(4)大同-平涼斷裂

斷層呈東北走向,北起張家口,經大同、西峰、平涼,全長800多公裏。斷層是壹條大的磁異常變化帶,斷層以東是壹條正負符號相同的ne向磁異常帶,異常值在-500 ~ 600 nt之間變化。斷裂西部在沂蒙地區呈東西向,正負交替,異常變化-200 ~ 500 nt,沂蒙南部為負區。沿斷層有壹條寬40公裏的負帶,異常值為-200 ~-500 nt。斷層兩側大部分被新地層覆蓋。根據磁異常的不同特征,推斷兩側基巖巖性不同,斷裂發育時間可能始於太古代,止於元古代。

(5)太行山東側的斷層

它是大斷裂從興安嶺東部到太行山東部的壹部分。北東向,長度超過1000km。重力、磁力、地質、地貌都體現得很清楚。至於這條斷層的發育時間,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在中生代及以後。密雲、贊皇斷裂沿線存在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裂谷,表明其活動時間可能更早。

(6)滄東斷層

斷層向東北延伸,北起青龍,經唐山、天津、滄州至德州。磁力和重力都體現的很清楚。唐山北部有老地層出露,南部有新地層覆蓋。

(7)臨汾-長治-安陽-臨沂斷裂

斷層走向東西,長度600多公裏,被東北、西北、南北方向的次級斷層復雜化。其磁異常特征是華北南北特征的過渡地帶。

(8)鄭州-商丘-徐州斷裂

斷層近東西向,長度超過600公裏。鄭州東部被新地層覆蓋,鄭州西部被老地層出露,是南、北磁異常特征區的重要分界線。磁異常為正磁場,寬度為120 ~ 160 km。

(9)三門峽-漯河-阜陽-蚌埠斷裂

斷層走向為北西向,長度超過700公裏。磁異常以負磁場為特征,東寬160km,西寬40km三角形。異常值變化-100 ~-400 nt。在六安縣以北,負異常區的中部,有壹個東西長200km,寬40-80 km的正區,異常變值為50-300 nt。

(10)盧氏-確山斷層

該斷裂位於信陽東部,走向東西,走向北西,長度700多公裏。斷層的正負磁異常之間的邊界是華北板塊的南邊界。

5.華北結晶基底的形成

華北原長城系從老到新分為四套地層:遷西群、阜平群、五臺群、滹沱群。華北板塊最古老的基底為太古代,其可靠年齡為3200 ~ 3500Ma以上(趙,1993)。該層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巖和沈積巖組成,變形變質後為片巖和麻粒巖。這壹階段形成的克拉通成為華北最早的陸核。新太古代早期,大陸核兩側形成深海,唐山和阜平是大陸核增生期沈積盆地的中心(河北省區域地質)。阜平群由壹套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和沈積巖組成,變質後變成片巖、片麻巖和大理巖。這套地層的巖性因地而異,說明它們是不同構造環境的產物(張壽光,1987)。新太古代早期的阜平運動是壹次非常重要而強烈的構造熱事件,導致阜平群變質變形,形成初始克拉通基底。阜平運動開始固結基底,但並不完全穩定,地殼活動仍明顯存在。新太古代晚期初始克拉通基底出現脆性斷裂,冀北形成隆化-豐寧裂谷、密雲裂谷和青龍裂谷。山西五臺在阜平陸緣形成了壹個陸緣坳陷盆地。新太古代晚期的五臺運動和裂谷盆地褶皺造山運動使初始克拉通進壹步克拉通化。古元古代,斷裂形成斷陷盆地或斷陷槽,膠東和遼東發育克拉通邊緣盆地。克拉通內盆地形成於克拉通內部。五臺、呂梁、太行、沁水、中條山、松山有大型盆地,北京東部主要形成小型盆地。這壹時期,除少量具有大陸環境特征的基性火山巖外,所有盆地主要由淺海-大陸碎屑巖、半泥質巖和碳酸鹽巖組成,具有地槽沈積特征。古元古代末的呂梁(中條山)運動是繼阜平運動之後的又壹次重要構造熱事件。最初的克拉通基底最終固化,最終完成克拉通化。其復合基底由原長城系組成,華北板塊的主體構造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開始了其新的發展階段。華北板塊陸殼的形成和演化是壹個從活動到穩定、從不成熟到成熟、不斷克拉通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