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二月二龍擡頭這壹天有什麽民俗活動?

二月二龍擡頭這壹天有什麽民俗活動?

二月二的民俗

元代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間活動的記載更多了。人們也稱這壹天為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燕京歲時年譜》說:“二月二日......今天人們呼喚龍擡頭。日食時吃餅的叫龍麟餅,吃面的叫龍須面。別在閨房裏縫了,免得傷了龍的眼。”這個時候不僅女人要吃餅和面,女人也不能操作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了民國時期當地二月二的民俗,稱:“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早上用扁擔敲梁,就是敲龍頭,表示龍刺落地,蓋近休克期。農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點和饅頭。所以女人天天給孩子剃頭,掩蓋了龍擡頭的意思。”這是遼寧的民俗。早上要用長桿敲房梁,叫醒龍。同時,我也做壹些面食吃。二月二龍擡頭作為壹個古老的民俗節日,已經基本淡出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但也要認識到“二月二龍擡頭”的壹些文化內涵,比如古人對龍的崇拜,古代天文學對“龍擡頭”的唯物解釋,仍然有研究價值。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傳統節日之壹,稱為“龍擡頭”,又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擡頭,各人剃頭。舊時淮安有句話叫“人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離春節還有壹個多月,該理發了。二月二日,龍擡頭,是個吉利的日子。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二月二刮胡子的習俗。“二月二,龍擡頭,凡子剃頭”也是這個道理。為了吉利,在理發中間加了“龍”字,稱為“剃龍頭”,以區別於其他時間的理發,也有女生選擇這壹天打耳洞。另外,家長選擇這壹天送孩子去讀書。二月二,家家接女兒。舊社會,正月裏,新娘不回來,媳婦不出戶,正月裏沒房。同時還有壹種迷信說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正月不能看父母的燈,父母的燈害死公公”,所以正月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允許回父母家的。壹個多月了,姑娘想媽媽,媽媽也想她,所以2月2日,不僅是正月,也是個吉利的日子,於是各家都帶著女兒回了父母家。“二月二,照梁,蠍子娛蛤無處藏”。這壹天,農歷新年祭祀剩下的蠟燭被點燃,照亮橫梁和墻壁,以驅逐害蟲。另外,這壹天,孩子們用筷子把瓢敲幹,說:“二月二,敲瓢叉,九只老鼠瞎。”用筷子敲小酒杯,說“二月二,敲小酒杯,十窩老鼠空”驅趕老鼠,殺死老鼠。用白紙寫壹個“二月二日,蟲蟻直上地面”的清單,其中“蟲蟻直上地面”要倒過來,然後貼在桌子或床腿上,避開蟲蟻。“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用藍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藍灰畫大小不壹的圓圈,象征大圓遇上小圓,祈求豐收,是另壹種民俗。2月2日,壹些人在除夕吃鍋巴,婦女被禁止使用針線活。據說龍擡頭的時候會被縫傷眼睛。2月2日,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為“土地生日”。為了給土地公“暖壽”,壹些地方有舉行“土地會”的習俗:家家集資為土地神祝壽,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放鞭炮,建國後逐漸淡化。

二月二的美食習俗

普通人吃面,春餅,爆米花,豬頭肉等。在這壹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食物,但大多數都與龍有關。壹般食物的名稱都加上“龍”的稱謂。比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麟”;吃面叫吃“龍須肉”;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桂圓”

吃春餅叫“吃龍麟”。壹個比手掌還大的春餅,就像壹塊龍鱗。春餅比較硬,包含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都用刀切成細絲,拌幾樣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素炒粉條,攤雞蛋等。,並卷成春餅,蘸上蔥絲和麻油面醬,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餅的時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把烤好的春餅放進蒸籠,邊吃邊拿。又熱又開心。

有壹個關於在二月初二吃爆米花的傳說。相傳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玉帝下令三年不準下雨在地上。然而,掌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災挨餓,壹場大雨偷偷降臨。玉帝得知後,把掌管天河的玉龍埋在壹座山下。山腳下立著壹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龍王下雨違反天道,應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懲罰。要想重登峰塔,除非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在翻動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種玉米就像金黃的豆子,壹炒就開花了。不是金豆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燒香,供奉“開花金豆”給龍王和玉帝看。龍王知道人民在救它,就大聲對玉帝喊:“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到天下家家戶戶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就要發消息把龍王召回天庭,繼續給人間送雲送雨。從此,人們形成了壹種習俗。二月初二,人們爆爆米花,炒黃豆。

還有壹種說法是二月二吃豬頭肉。自古以來,豬、牛、羊壹直被用來祭祀神靈,後來簡化為三獸之首,豬頭就是其中之壹。據宋代《丘遲筆記》中記載的壹個故事,王忠嶺平定巴蜀後非常饑餓,所以他闖入了壹個小村莊的寺廟,但他遇到了壹個喝醉的和尚。王忠嶺大怒,想砍了它,但他不知道和尚害怕了。王忠嶺非常吃驚,向他要食物。不久和尚呈上壹盤“蒸豬頭”,並為此題詩壹首:“和尚說,蒸的時候,芭蕉葉已包好,熟了用杏槳澆。紅的,清新淡雅,叫金氣喘籲籲,熟的,軟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沒有毛根比較,氈根就吃藤。”王忠嶺吃了蒸豬頭,聽了風趣獨特的“豬頭詩”非常高興,於是封和尚為“紫衣大師”。看來豬頭真的是壹道美味,也是轉危為安的吉祥象征。現在有壹道名菜叫“烤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浸泡、制醬、煮十幾個小時等十二個步驟,就可以上桌了。“烤豬臉”有三種,壹種是原味吃;二是蘸醬吃;三是卷煎餅吃。每種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烤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味道鮮美,給現代人帶來美容健腦的功效。“二月二”吃現代的“豬肉面”,回憶古代的餐飲歷史,真的是壹次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農歷二月初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流行的習俗,有吃芥菜飯不會生疥瘡的說法。舊社會老百姓生活貧困,健康意識淡薄。此外,有許多皮膚病(如疥瘡)患者,他們很容易被感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和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C的蔬菜,可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體皮膚有好處。所以有“吃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有壹個有趣的傳說。有壹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民情,去了浙南壹個農民家裏。他發現年輕時讀過很多詩書的張曼因為家境貧寒不能進京趕考,只能在家苦讀。張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了壹頓便飯。就在他準備做飯的時候,張發現米缸裏的米不夠了,也沒有吃的了。張靈機壹動,計上心來。叫他老婆先準備火,從後門出去到園子裏剝壹把又青又嫩的芥菜,加點調料,煮壹鍋白裏透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習慣吃山珍海味,到了中午,他已經餓了。他聞到這香噴噴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他甚至問這種裏面有白的綠色米飯怎麽做。張的妻子回答說:“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壹天,恰好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從此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