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關於泰順高山茶

關於泰順高山茶

泰順縣茶產業“十壹五”發展規劃

1.基本信息

明朝景泰三年(1452)泰順設縣,縣名意為“國富民安,民順”。位於浙江省南部山區,毗鄰福建省。全縣總面積1761.5平方公裏,呈現“九山半水半田”的地理格局。境內山巒疊嶂,峽谷縱橫,高山密林,雲霧繚繞,雨量充沛,空氣清新,環境清潔。被譽為“世外桃源”,是國家生態示範區。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有“生物種源天然基因庫”、“綠色生態博物館”之稱的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享有“水的寶庫”、“天下第壹氡”美譽的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唐、宋、明、清保存完好的廊橋30余座,可謂名揚海內外的虹橋再現。茶葉是泰順縣的傳統經濟作物,生產歷史悠久。明代崇禎六年《泰順縣誌》記載:“近山多茶,但以六都四喜、三都南橋為佳。”明清時期,泰順“唐璜”、“白毫銀針”等茶葉暢銷津、滬、營口等地,並遠銷東南亞各國。清代泰順的“唐璜”和“白毫銀針”被列為貢茶,嘉慶十五年被列入《中國名茶誌》。解放後,泰順主要生產綠茶,是“暖綠”主產區,全國100個重點產茶縣之壹,全國眉茶出口基地縣。1996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茶鄉”。泰順茶葉生產環境得天獨厚。茶園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氣幹凈無汙染。茶樹長期被雲霧籠罩,漫射光照時間長,山區晝夜溫差大,芽葉生長時間充裕,嫩度好,內含物積累豐富。所生產的茶葉具有高爽香氣,味道清新,風格獨特,天然品質優良。古代以“黃湯”“白銀針”聞名,現在以“三杯香”“雪龍”聞名。“天壇”牌超稀眉榮獲第25屆世界食品博覽會金獎,“三杯香茶”、“承天雪龍”等名茶深受茶葉專家和消費者的喜愛,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名茶鑒定大獎。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並出口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主要銷售區域在杭州、蘇州、上海、北京、溫州等大中城市。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4.9萬畝,其中良種茶園2.2萬畝,良種覆蓋率44%。被評為“2002年浙江省茶樹良種先進縣”。茶葉年產量1500多噸,產值5000多萬元,其中“三杯香”產量600多噸,產值3500多萬元,分別占總產量的40%和70%。茶葉產值約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2% ~ 13%。平均畝產31公斤,畝產值1.020元。泰順農村人口8.4萬人,29萬人,生產經營茶葉的農民約3萬人。戶均茶園面積1.6畝,戶均產茶葉50公斤,產值1.67元。茶園面積1萬畝的鄉鎮20個,其中茶園面積3000畝的鄉鎮5個。有7個鄉鎮,平均茶園1畝。茶葉總產量超過50噸的鄉鎮有10個。

全縣茶葉加工廠137家,其中初級茶葉加工廠129家:年產值1萬元以上的2家,年產值500-1萬元的8家,年產值1-500萬元的42家;煉油廠8家:年產值10萬元以上的1家,年產值100 ~ 500萬元的3家。

目前,泰順縣已有1家企業獲得歐盟IMO有機質量認證機構有機茶認證,1家企業獲得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A級雙認證,3家企業的茶葉產品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標誌,1家企業獲準使用農業部無公害安全茶葉標誌,1家企業獲準使用溫州安全農產品標誌。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年銷售收入654.38+0萬元以上的茶葉經營企業20多家。

目前,茶產業已被定為我縣綠色效益農業的四大支柱產業之壹,“三北香”是泰順茶葉的主導產品。泰順發展茶產業有四大優勢:壹是生態環境優勢。泰順縣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是溫州其他縣市無法比擬的。二是茶葉品質優勢。來自獨特香氣和滋味的優秀內在品質,是泰順茶贏得市場競爭的最大優勢。第三是品牌優勢。泰順的“三杯香”為江浙滬的消費者所熟知。第四是基礎優勢。悠久的生產歷史產生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積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積澱。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茶園分散,專業化程度低;2.技術落後,產量低,質量難以保證;3.組織化程度低,企業規模小,產業帶動力弱;4.品牌太多,市場分散,整體競爭力不強。

2.基本思路和總體目標

2.1基本思路

泰順茶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努力推進茶業發展和現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經營集團,以適應全球市場競爭;立足本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優勢區域發展優勢產業”的原則,實施無公害生產,逐步發展綠色有機茶;加強產業布局規劃,推進規模化、標準化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改進品種,提高產量,註重質量,爭創特色,大力發展“三杯香”生產,擴大主導產品“三杯香”規模;重點培育產銷壹條龍、貿工農壹體化的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做大做強茶產業。

2.2總體目標

規劃的總體目標是:茶產業明顯顯現比較效益,提高對縣域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在泰順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發揮支柱作用,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合理,生產穩定,面向國內外市場,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基本目標是,到2010,形成全縣統壹的主導品牌“三北香”,主導產品“三北香”茶產銷具有相當規模,並在市場上占有壹定份額;龍頭企業規模更大,產業組織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葉加工廠的標準化改造,提高生產機械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增強;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內外銷並重,市場穩定。茶園總面積達5.3萬畝,改良茶園比例占60%以上。總產量達到2500噸,產值654.38+0.2億元。名優茶1.70萬噸,產值9000萬元,其中無性系茶園面積3.5萬畝。

3.發展規劃

3.1生產布局

3.1.1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推進新階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出發,根據區域優勢、生產傳統、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宏觀指導和調控,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著力培育優勢產區,促進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和特色產業。

3.1.2茶葉生產基地

根據各產區的地域優勢、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壹般有楊亞、柳峰、松陽、蓬溪、月湖、三魁、金奎大、昔陽、陽西、周陵、石羊、萬排、習雪、東溪、桂湖、百丈、小村、泗溪、羅陽、任賢等20個鄉鎮。以葛洋茶場和山陽坪茶場為基礎,以小村、洛陽、百丈、任賢等鄉鎮為重點,發展有機茶和綠色食品茶。重點發展楊亞、柳峰、泗溪、萬排、石羊、東溪、習雪、三魁無公害茶葉。

新開發的改良茶園將集中在三號公路附近的鄉鎮和萬排、桂湖、石羊、陽西、周陵、百丈和任賢。

圍繞香菇產地適當發展良種茶園,擴大香菇生產規模。

3.1.3茶葉壹級廠

該縣計劃建設30個重點初級加工廠和30個專業名茶加工廠。

要求茶園面積2000畝以下的鄉鎮,支持建設1個重點壹級廠;要求茶園面積在2000畝以上的鄉鎮,配套建設1 ~ 3個重點壹級廠。初級茶廠布局的原則是根據茶園的分布來安排茶廠。在保證鮮葉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初級茶廠規模要適當擴大,年加工能力在30 ~ 50噸左右。

3.1.4茶葉精煉廠

原則上,目前不建議新建煉油廠。現有八個煉油廠的生產能力可以滿足壹個階段的要求。需要進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工藝改進。

3.2結構布局

泰順茶業要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合理的結構布局。關鍵是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最大化。力爭用五年時間調整,形成理想的結構。產品結構

(1)名茶、優質茶、散裝茶並存,保持合理比例。

(2)以生產“三杯香”為主,其他品種色為輔。

(3)有機茶和綠色食品茶分別占10%和20%以上,其余產品要求符合農業部無公害茶葉要求。

3.2.2品種結構

茶園良種開發要與地方茶園保護、良種和名茶開發相結合,良種引進與地方良種開發相結合,早、中、晚品種配套,形成科學的品種框架。

(1)克隆茶園占比超過60%。其中,早熟品種與中晚熟品種的比例為4∶6。

(2)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區,重點種植早熟品種,發展早茶;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區發展高山茶。

(3)保護當地群體種植茶園和發展改良茶園同步進行,擴大“三杯香”生產規模。

3.3主要任務

總的來說,泰順縣茶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經濟體制、管理模式、生產技術和營銷創新,加強產品質量、經營行為、企業誠信和行業自律的規範化建設。

目前,泰順縣的茶產業以民營企業為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茶葉行業存在生產分散、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低等明顯弱點。因此,我們必須進壹步創新經濟體制。壹是培育龍頭企業,做強做大;二是在堅持農業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將分散的茶農組織起來,規模化經營;第三,以經濟為紐帶,聯合眾多加工銷售企業,形成集團優勢;第四,實行產銷強強聯合,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管理集團。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保證銷售渠道暢通穩定,提高競爭力。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協調、自我保護、自我服務的組織,在國家方針、政策、法規的宏觀指導下進行自主管理。要通過研發將適合茶葉生產的先進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引入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改變茶葉產業現狀,提高茶葉生產技術水平。要進行市場調研、需求預測和目標市場定位,確定產品開發,精心策劃,下大力氣開拓市場。

3.3.1加快高產優質高效無公害茶葉基地建設。

(1)標準化茶園建設,形成壹批生產管理水平先進的規模化、專業化、優質高效茶園,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茶園的基本要求是:壹是有發展規劃,環境條件、地形、土壤條件符合無公害茶園要求;二是連片面積50畝以上;第三,道路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第四,引水方便;五是施肥管理水平好。堅持“重在改革、適度發展”的原則,改造發展規劃區內的茶園。壹是繼續改造老茶園,根據具體情況,通過換樹、換土、換種、換種等方式改造中低產茶園。近年來,每年改造茶園3000多畝,到2007年將基本完成新壹輪茶園改造。二是保持每年1.5萬畝以上的茶園新發展。

(2)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加快基地認定。

壹是加快基礎工作。壹是根據泰順實際,研究制定易於操作、不斷更新的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指導和規範生產;二是完善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建立完善的病蟲害綜合防控體系;三是加強環境質量控制。四是到2007年,建成5個3500畝無公害示範基地,全面推廣無公害技術。二是全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再者,積極爭取質量認證。條件成熟的企業和基地要及時爭取認證;獲得質量認證的基地和企業將努力提升和擴大規模。目標是獲得“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的稱號;到2007年,全縣已有6000多畝獲得認證的有機茶園,12000多畝茶葉基地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自有品牌和包裝茶葉產品均允許使用無公害安全農產品標誌。

(3)加強“三北鄉”重點保護區建設。將小村、泗溪、石羊、萬排、蓬溪、羅陽等地劃分為“三北香”重點保護區,保護和發展地方群體種植茶園,推廣地方優良早茶品種,重點發展“三北香”生產。

(4)加快茶樹良種化進程。壹是擴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每年生產400-500萬株茶苗的基礎上擴大壹倍規模,使每年生產654.38+00萬株茶苗;二是茶園改造中,改種、良種的比例占1/3,即每年約1000畝;

第三,所有新開發的茶園必須采用無性系品種。

3.3.2加快茶葉初加工廠改造和專業名優茶加工廠建設。

在(1)中,建造了壹個標準化的初級工廠。標準化工廠的基本要求是:壹是技術先進,設備齊全,運行良好;二是有壹定的處理能力;三是車間及輔助場地、儲存和包裝場地空間充裕,與機械設備和加工能力相匹配;四是環境條件、衛生條件符合要求,與管理區、生活區隔離,遠離居民區;第五,交通便利;第六,茶葉生產技術工人持證上崗。

(2)建設專業茶葉加工廠。名茶加工廠主要推廣機械化,改變目前加工平板名茶的格局,穩定主導產品加工工藝,增加名茶品種,規範加工流程。

3.3.3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

加快推廣茶樹修剪、茶葉采摘和茶園耕作機械化。把農業作業機械化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來抓,加大推廣力度。要求擴大機械化茶園面積,年增長率10 ~ 15%。

3.3.4實施標準化工程,加強質量控制。

(1)茶葉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相關強制性標準和行業標準。在《泰順縣三杯香農業標準規範》的基礎上,加快制定其他茶葉的地方標準和規範。

(2)政府實施茶葉質量管理措施,監督檢查企業標準執行情況。

(3)完善茶葉質量檢測機構建設,完成全縣常規項目檢測;對產品質量進行定期抽樣檢驗和動態控制。

3.3.5打造統壹品牌,完善市場體系。

(1)泰順茶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流通領域的改革。要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千方百計把泰順茶統壹為“三杯香”品牌,實施統壹品牌戰略,樹立泰順茶的整體形象;加強行業合作,組建泰順茶葉軍團;運用現代營銷理念和方法,完善市場體系和銷售網絡;嚴格的質量監管,嚴格執行生產標準,以穩定的質量保證品牌的口碑,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領穩定的消費群體。主要任務:壹、找準目標市場,確定市場定位,擴大市場份額,用市場指導生產;二是打造品牌,統壹品牌,促進企業合作,共同開拓市場,有序發展。第三,進行有效的行業專業分工,積極培育基地內的生產型企業、加工型企業和產品銷售型企業。第四,積極開拓和擴大國外市場,提高茶葉出口比重。

(2)加強有形市場建設。壹是加強城關茶葉街建設,條件成熟時建設泰順茶葉交易市場。二是恢復楊亞茶葉市場的運作。三是在三魁、石羊開辟茶葉交易市場。

3.3.6發展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支持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不斷培育新的龍頭企業,促進產、加、銷有效銜接,積極培育產、加、銷壹條龍、貿、工、農壹體化的茶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壹是加強主導產業建設,培育區域規模優勢。培育優勢區域、優勢基地、優勢企業、優勢品牌;聚集品種資源,聚集技術力量,聚集項目資金。二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打造龍頭企業集團。加強引導,提高水平,按照“高標準、外向型、強牽引”的要求,培育壹批加工龍頭企業,形成集團,增強帶動能力。引導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按最低保護價收購、按農戶銷售農產品數量適當返還利潤等多種形式,與基地和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和聯系,促進分散的茶農與企業和市場相結合。三是加強現代營銷。四是發展外向型茶產業。培育出口經營主體,發展出口業務,增加茶葉出口。

4.主要措施

4.1落實扶持政策,加大投入。

首先,要保持政策的到位和連續性。為促進我縣茶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進壹步完善政策,努力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壹是在產業政策方面,繼續加強對基地和示範園區建設的支持;大力培育龍頭加工企業和貿工農壹體化企業;支持新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究;增加對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補貼;支持種苗工程;對茶葉相關產業給予適當支持。第二,在發展環境方面,應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部資本投資,加強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切實減輕茶產業發展各環節稅費負擔。第三,在土地利用方面,從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理順分散在農戶手中的茶園所有權關系,搞活土地流轉機制,逐步將分散在千家萬戶的茶園向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人集中,達到集約化的目的,形成規模化經營。集鎮重點茶區規劃用地時,應優先考慮茶廠建設用地。國有茶場要明確土地所有權,相關手續要補辦,為改制創造有利條件。鄉鎮集體所有的茶園、茶廠,要把產權和經營權分開。四是在用工政策上,嚴格執行《泰順縣委泰順縣人民政府關於進壹步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泰委〔2003〕17號)文件精神,調動茶葉科技人員積極性,保障其權益。

二要保證投入。可見茶產業是壹個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農產品投資周期長。政府將投入必要的資金,發揮投資導向作用,用政府資金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重點和關鍵問題。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各方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促進茶產業發展走市場化、產業化良性循環之路。整合現有項目和資金,相對集中,有針對性地確定支持重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政府財政支持重點是茶葉加工廠建設、龍頭企業扶持、茶葉品種改良、無公害茶葉發展和品牌建設。《泰順縣委泰順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泰委[2004]1號)文件對茶產業發展做了詳細的政策規定:

(1) 4.1.1支持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成規模化發展新茶園,按新開耕地執行扶持政策。

(2)完善茶園生產責任制,鼓勵土地使用權合法、自願、有償、有序流轉,向茶葉種植大戶集中,推進規模化經營。對新建或全面改造的標準化、綠色、設施茶葉基地,政府以“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支持,獎勵標準為每個基地不低於5萬元。

(3)鼓勵老茶園改造。老茶園改造要求坡度25°以下,連片面積30畝以上。政府補助100-200元/畝用於老茶園改造。坡度在25度以上的茶園應當逐步退耕還林。

(4)推進茶苗工程建設。鼓勵茶苗良種繁育,加快良種步伐,對建立2畝以上無性系良種扡插育苗的,給予500元/畝補助。

4.1.2支持茶葉加工廠標準化改造

(1)鼓勵新建標準化茶廠和基本條件仍符合要求的茶廠改造。逐步淘汰那些規模過小或“傷勢嚴重”、無法轉型擴建的茶葉加工廠。新建或改建茶廠達到茶葉加工場所標準規範要求的,經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檢查驗收後,按實際投資額給予兩年補貼,每年貼息5%。

(2)茶廠建設需要用地的,優先安排用地指標。重點茶區集鎮規劃要預留茶廠用地。向縣政府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由縣政府返還給企業土地出讓金總額的95%,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壹次性繳納土地出讓金有困難的,可以分期繳納,分期及時歸還。茶廠建設也可通過租賃方式使用土地,縣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優先辦理相關手續。

(3)推行茶葉加工廠許可制度,規範茶廠工商登記和衛生許可管理。

4.1.3培育和扶持重點茶企

按照扶強扶優的原則,集中力量扶持壹批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年銷售收入超過300萬元,年入庫稅額在65438+萬元以上的,可享受以下優惠政策。

(1)縣財政根據企業對本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給予相應獎勵,獎勵金額按企業當年比上年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貢獻的30%計算。

(2)縣內收取的政策性收費最低按30%收取(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按私人建設項目標準計算)。

(3)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重點茶企的投入,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對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審批授信額度。允許企業以自有不動產、動產、註冊商標等無形資產抵押貸款,有關部門要做好權證確認及相關服務工作。

(4)鼓勵茶企創建品牌。市名牌商標創建獎5萬元,省名牌商標創建獎65438+萬元,授予國家馳名商標。企業產品參加國家、省、市博覽會、競賽,獲得前三名的,給予2000-50000元獎勵。

(5)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重點茶企工作,允許人事關系掛靠縣人才交流中心。企業科技人員管理納入專業技術職稱正常評聘範圍,技術工人通過培訓可以參加工人技術等級、技師、高級技師的評聘。

(六)茶葉龍頭企業主及企業內中級以上職稱技術人員的子女,由教育部門安排就近入學,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4.2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綠茶產業

按照綠色農業的要求,大力推廣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茶。鼓勵和支持茶葉企業和單位對茶葉生產基地和產品進行安全衛生認證。發展茶葉生產基地,獲得市級以上主管部門“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稱號的企業或個人,獎勵1 ~ 3萬元;以鄉鎮為單位獲得以上稱號的,獎勵5萬元。獲得市級以上“無公害茶葉”標誌,獎勵1 ~ 30000元。獲得“綠色食品”標誌的,獎勵3萬至5萬元。獲得“有機茶”認證的,獎勵5 ~ 8萬元。力爭用3 ~ 5年時間實現無公害生產。

4.3加強茶葉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4.3.1支持茶葉科技創新

有關部門要安排茶葉研發補貼,縣科技經費每年不低於30%,用於支持茶葉新產品開發和科技創新。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名優茶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實現茶園增產增收。

4.3.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大力開展茶農技術培訓,結合“農民知識”工程開展茶葉種植和手工加工人員“綠色證書”培訓。高度重視茶廠工人的崗位技能培訓,逐步推行茶廠工人持證上崗制度。鼓勵茶葉經營企業和茶葉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參加“茶葉鑒定師”、“茶藝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和資格認定,對取得資格證書的人員給予壹定獎勵。

4.3.3積極鼓勵茶葉科技人員參與茶葉事業發展。

認真貫徹九號文件精神。泰委發[2003]17號,積極鼓勵茶葉科技人員參與茶葉基地開發、茶園承包經營和茶葉加工生產。

4.4鼓勵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組織

完善“茶葉行業協會+茶葉龍頭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專業戶”的產業化行動模式。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加強對協會的領導和管理。政府加大了支持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

4.4.1茶葉行業協會

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組織、行業規劃、行業自律、行業維權等方面的作用。以茶產業為重點,推進相關企業、同類基層合作社、合作社和技術研究推廣機構之間的聯盟,以及跨行政區域、跨行業的聯盟,在引進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行業自律、規劃、制定標準、評定優良產品等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4.4.2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社

在城鎮或村莊發展茶葉合作社。合作社以勞動合作或勞動加資本合作的形式聯合在生產者、加工者、技術推廣者、供應商和銷售者之中或之間。在操作上,他們圍繞茶葉產業化中需要解決的生產資料供應、農業技術應用、茶葉加工、運輸、貯藏等問題,發揮組織優勢和規模優勢。對促進當地茶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茶農參合比例超過50%的農村茶葉合作社,政府給予正常的財政補貼,壹般每年不低於5000 ~ 20000元。

4.5加強對茶產業的領導。

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產業發展的領導;建立縣領導及相關部門與重點茶企掛鉤制度,幫助企業理清思路,謀劃發展,幫助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重點產茶鄉鎮成立了由鄉鎮壹把手掛帥的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茶工作的領導。努力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投入,縣級財政每年安排壹部分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年度預算單列。統籌安排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農業發展資金和科技三項資金,向茶葉項目傾斜,加大對茶葉生產經營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