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孫會賢》中的新聞報道

《孫會賢》中的新聞報道

孫會賢:務實是天下第壹。

2002年3月2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夜幕降臨。

聚光燈亮起,投射在壹個巨大的身影上:搭載著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三號的運載火箭,在戈壁深處航天城的懷抱裏,默默醞釀著即將到來的啟航。

燈火通明的指揮大廳裏,飛船上各個分系統的科研人員已經各就各位。神舟三號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空間綜合電子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會賢此刻正和大家壹起忙碌著,齊心協力,期待著壹次偉大的騰飛。

22時15分,巨型運載火箭將神舟三號飛船從地面托起,直刺蒼穹。

那壹刻,人群沸騰了,歡呼聲響徹整個指揮大廳。孫會賢激動地擁抱著同事。這是他第三次參加載人航天工程,也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壹次。他不禁淚流滿面。飛船起飛的那壹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少年時代的夢想,在這壹刻與他壹起飛翔。

擱淺的夢

1965年8月,19歲的孫會賢看著山東理工的壹張錄取通知書,心有不甘。作為青島市最著名的重點中學青島二中,高飛生明明報考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心儀的無線電電子系,卻最終被這樣的學校和專業錄取,夢想在那壹瞬間無情破滅。這是壹個貫徹階級路線的時代留下的印記。壹個窮人家的孩子,不允許申請超出自己“身份”的學校和專業,只能挪到“合適”的位置。他告訴自己,還好他是學電的,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只要他努力學習,他仍然有機會實現他的電臺夢。

然而,他的夢想又壹次破滅了。“文革”初期,大學停辦。此時,孫輝的高等大學還不到壹年。批評、教育、海報...在時代的洪流中,只有壹個人無法安心學習。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孫會賢只有在大壹和“鬧革命班”的那壹年,抓住學習的每壹個瞬間。

1970年,24歲的孫會賢大學畢業,他也沒有選擇權,所以工作分配放在最後。山東墾利化肥廠是他的下壹個目的地。到工廠的第壹天,孫會賢就被眼前的荒涼驚呆了。空曠的工地上,有兩排低矮的平房和幾個用帆布臨時搭起的工棚。打工的民工茫然擡頭看著他,三三兩兩散去。孫會賢放下自己簡單的裝著丁字尺、三角板等物品的行李,二話沒說就去找廠長談話了。廠長給新來的工科大學生看了壹套工廠電力系統設計院的圖紙。孫會賢看著圖紙,解釋得清清楚楚。廠長高興了,拍著腿說:“孫瀟,妳管電,建我們廠!””隨後,他任命孫會賢為電工和儀表車間主任。

新成立的電工儀表車間,工人都是新招聘的農民的孩子,初中文化程度最高,很多人沒上過小學,卻負責管理全廠的電工儀表。這樣的任務對於壹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孫會賢卻無所畏懼。他仔細研究了這些圖紙,發現這些總設計院的圖紙很多都不適合當地的情況,於是他開始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修改,接著是找材料和跑設備,鋪設地下管線,鋪設線路和實際施工中的電氣安裝,然後開始工作,電力設備的機械安裝,配電櫃的制造,電焊,設備調試。工廠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迅速建立,並開始正常生產,發揮作用。車間研發的新設備和多項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工廠被評為“先進班組”。該廠還獲得了全國化工系統先進單位的稱號。作為電工儀表車間主任,孫會賢負責生產,作為師傅培訓四面八方趕來的技師介紹經驗,作為代表,他已經忙碌了7年。

“文革”終於結束了。1977年,國家提出恢復文革中停止的研究生招生。當孫會賢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對學習和知識的渴望再次被喚醒。他去縣教育局查了招生目錄,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基本功,報考了中科院自動化所招的總體衛星專業。

多年的理想進展

1978 10,孫會賢帶著中科院自動化所錄取的其他30多名同學來到北京。70年代末,中科院主管天文衛星的研發,他所在的衛星總體專業處於時代的尖端,不時有新的成果湧現。作為文革後的第壹個研究生,他貪婪地學習,拼命地吸收知識,仿佛要彌補所有荒廢的歲月。1979年,中科院組建團隊成立空間科技中心。他和導師王佑琪壹起加入了新團隊。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後,他留在了航天中心的天文衛星總研究室。“既然壹開始就可以建立壹個車間和工廠,那麽工作就不難,”他告訴自己。果然,多年實踐經驗積累的優勢可以發揮出來,工作自然得心應手。

1979年,中國科學院開始了天文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衛星遙感地面站的研究和建設,被稱為“兩星壹站”。天文衛星最初是被開發出來的,但是這項工作進行得不是很順利。1984年,在最初的樣本衛星剛剛研制出來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天文衛星被卸下,資源衛星交給航天部研制,只剩下衛星地面站。在這種情況下,1984,研究室派他去美國留學。當時很多好心人勸他不要研究衛星相關的學科,因為科學院不能搞衛星。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新墨西哥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仍然執著地希望自己能夠進壹步提高,為我們的衛星事業做出貢獻。到了美國後,實踐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孫會賢很快就像壹塊璞玉壹樣閃閃發光。他的導師重視這個來自東方的學生。壹方面作為自己的研究助理做壹些項目,另壹方面作為助教在系統實驗室教大四學生畢業設計。孫會賢紮實的基礎和務實的態度,使他受到導師的高度重視和學生的歡迎。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孫會賢沒有忘記自己來這裏的初衷。他向該部門申請參與“自適應信號處理”等相關研究項目,但被斷然拒絕:這些項目大多是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項目,與美軍有關,中國人不得涉足。孫會賢意識到在美國無法接觸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於是萌生了提前回國的想法。

此時,中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壹個有利於空間科學發展的環境正在成熟。於是學了兩年,孫會賢回國了。他覺得學了這麽多年,是時候做點實事了。

壹生追求的事業

回國後,孫會賢加入了開發適用於各種氣象衛星的衛星數據采集平臺的研究工作。這種數據平臺要求適用於惡劣的野外環境,可廣泛應用於氣象、水文、滑坡、海洋航標自動監測等領域。因此,有必要在野外建立壹個衛星數據采集平臺。他還記得1991的冬天的曹妃甸。當時的曹妃甸並不是今天填海造地的鋼鐵基地,而是渤海灣古灤河沖積而成的帶狀沙洲。由於水淺,妳只能乘船上岸。深冬的海面上,北風呼嘯,波濤翻滾。這條船就像波浪中漂浮的壹片葉子。壹個巨浪襲來,瞬間吞沒了小船,穿著厚厚棉衣和橘黃色救生衣的科研人員立刻嘗到了冬日海水浴的滋味。正是因為這種野外工作,他們才壹次次避開艱難險阻,研發、生產、安裝了八九十個數據采集平臺和幾個接收器。這些平臺分布在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從山東半島最東部的成山頭,到西部的新疆,到北部的大興安嶺,再到南部的南海諸島,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該項目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從65438到0993,孫會賢的主要研究方向轉向載人航天工程,負責帶領團隊研制載人飛船有效載荷綜合電子系統。航天器上各種探測儀器和科學實驗裝置的信號采集、處理、傳輸和管理需要壹個電子系統,就像人需要壹個大腦和壹個神經網絡壹樣。這項任務對他來說很有挑戰性。接手後,按照他壹直養成的習慣,他做的第壹步就是調查資料:綜合電子系統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在世界範圍內是如何演變的,其他國家是如何設計電子系統的——尤其是美國、蘇聯和歐洲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他們花了壹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調查,然後根據當時的條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設計這樣壹個系統上。這套系統在今天並不落後,從“神舟”系列飛船壹號到六號都有改進和創新,同樣應用於雙星計劃、嫦娥衛星等各類任務中。

1999以來,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組織和負責應用系統的進壹步試驗、運行和研究,特別是負責了神舟三號飛船應用系統的研制和試驗。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順利返回,應用系統按照擬定的試驗流程開展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對地觀測、空間環境監測等多項科學實驗。飛船上裝載的所有44個有效載荷及其設備工作正常。然而,幾個月前,這44件科研設備中最重要的壹件——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因為壹個小故障,幾乎無法如期交付。這臺儀器利用不同波長的光對地球進行觀測,在我國海洋上空飛行時能發回大量有價值的科研圖像數據,可用於探測海水的溫度、含氧量、汙染、陸地植被、礦藏等。2001年7月設備即將交付時,出了點問題。用於掃描的擺鏡有時無法正常工作,壹度困擾著研發人員。在與研制單位的科技人員充分討論後,孫會賢想起了集成電子系統研制中遇到的壹個類似問題,即用於產生擺鏡旋轉驅動信號的晶體振蕩器,在某壹溫度範圍內可能出現錯誤的振蕩頻率。所以他建議研究單位做這方面的實驗。在溫度控制下,升溫壹次,然後觀察壹段時間的變化。最後發現晶振在壹定溫度範圍內出現異常,從而準確定位了故障原因。經過大量細致的實驗測量和理論分析,最終解決了這壹難題,並於2001年8月順利交付設備,在軌運行取得突破性優異成績。

如此細致認真的積累經驗,也給孫會賢帶來了很多其他的“好處”。在“雙星”項目工作期間,他和他的團隊曾前往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行探測儀器的預集成實驗。這是壹個把我們開發的設備和歐洲科學家開發的設備連接起來的實驗。壹開始帝國理工的科技人員對我們的能力有懷疑。在會談中,我們提議在壹個月內完成所有的實驗。英方負責人搖搖頭,認為不可能,實驗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實驗開始時,我們研制的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的所有設備都連接上了,然後把歐洲研制的五臺探測儀器壹壹連接上。歐空局的技術代表按照約定的接口要求逐項測試了我們的設備參數,完全符合要求。第壹臺設備,帝國理工學院研發的磁力儀,連上了,結果無法正常工作。斷開磁力儀後,我們再次測試我們的設備,所有設備仍然符合要求。單獨檢測後出口磁力儀也正常。重新連接磁力儀後,還是不能正常工作。這時,氣氛陷入了微妙的尷尬。孫會賢想了很久,讓英國代表看看他們的電路。英國代表不情願地聳聳肩,說我們的系統絕對沒問題,但他仍然被允許看電路。他很快查出了問題,原來是英方工作疏漏,接口協議與英方儀器接口不壹致。找到根本原因後,問題當天就圓滿解決了。英國專家對中國的表現相當滿意,很快改變了態度。當晚不僅招待了他們,還委托他們以後的工作。最後,我們只用了28天就成功完成了對接實驗。這件事成為孫會賢雙星作品中的壹段佳話,至今仍不時被人們提起。

關心群眾的人大代表

孫會賢的兢兢業業表現在科研之外,就是無論做什麽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兢兢業業。自2003年底當選海澱區人大代表三年來,按時參加人大組織的各種調研、視察和走訪活動,為中關村地區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做了大量實事。

他看到青年公寓路口行人過街困難,存在交通隱患。他在2004年國會期間提出了這個問題。在海澱交通隊的支持和其他NPC代表的努力下,2004年在十字路口安裝了信號燈,極大地方便了行人。2006年,他根據實際情況,進壹步提出修建立交橋的建議,得到海澱區建委的支持,並專門將修建壹座立交橋列入2006年道路建設的總體安排,目前已完成基本設計。

他看到航天中心的出入通道經常停著車輛,進出該路段很困難。2004年,他提出了禁止在這個路口停車的建議,得到了海澱交通隊的支持。交通隊專門在航天中心門口和丁字路口增設了三處禁止停車標誌,並加強交警巡邏,張貼違法停車告知單,對違法停車的車輛進行拍照並依法處罰,壹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心入口進出難的問題。

他接到住在科貿商城附近的科學院工作人員被商家促銷的噪音困擾,趕到現場查看具體情況。他還聯系了海澱區的公安、城管、環保等部門,了解了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確認在門外擺攤促銷、使用高音喇叭屬於違法行為。2005年,他和中關村的幾位代表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該建議得到了區政府的重視,最終制定了壹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案,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問題。

同時,他還就中關村南四街路燈問題、地鐵噪音擾民、中關村北區危房改造、三農問題、治安問題等提出了壹些提案和建議。他把嚴謹踏實的科研態度轉化為務實作風,傾聽群眾呼聲,為人民辦事,真正成為人民滿意的NPC代表。

新時代呼喚創新。只有務實,才能勇於探索,善於創造,抓住每壹個新的創新機遇。從2003年開始,孫會賢開始了新的征程。作為嫦娥壹號衛星的副總設計師和有效載荷總設計師,負責我國首次探月工程有效載荷的研制和試驗。面對新的任務和挑戰,孫會賢和他的同事們在新的征程上不斷探索和前進,為明天輝煌的到來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