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十二五”四川服務業發展規劃的發展重點

“十二五”四川服務業發展規劃的發展重點

(1)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立足全省“7 +3”優勢產業和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等新壹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進服務業、制造業和現代農業互動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增長,提升信息化和專業化水平,成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支撐。

1.現代物流業。“十二五”期間,全省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到2065,438+05,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在2065,438+00的基礎上下降2個百分點。

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設,以運輸、倉儲配送、物流信息三大平臺為支撐,重點推進物流通道、物流樞紐、物流市場拓展、物流主體培育、重大物流項目建設,提高物流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構建“1個國家區域物流中心、8個次區域物流中心”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盡快把四川建成城市。在重點物流節點城市、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依托港口、鐵路和公路貨運站、機場等現有交通設施,規劃建設了壹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園區。壯大發展電子信息、重大裝備制造、酒類、鋼鐵、礦產、農產品冷鏈、糧食等專業物流集群,努力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糧食現代物流、制造業物流、商貿物流、第三方物流體系。完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物流信息平臺,在整合專業物流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綜合信息平臺和大通關信息平臺。

依托重要交通幹線、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地,構建以成都為中心,二、三級物流節點城市為支撐,四級節點城鎮為終端的現代物流網絡,形成高效快捷的物流體系和物流業發展新格局。重點發展成都、川南、川東北,著力推進成都航空、鐵路樞紐和新都、龍泉、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新津物流園、物流中心建設。加快發展城市物流配送,促進小型快遞和零擔物流集群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現代物流,完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物流配送體系。推進物流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培育壹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力爭到2015年,年營業額1億元以上的物流企業達到20家,其中年營業額50億元以上的物流企業3-5家。加快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建設,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創新物流組織模式,促進信息流和客貨流良性互動。推廣應用國際、國內物流標準,加快物流標準化進程。鼓勵發展綠色物流和低碳物流,大力發展保稅物流,積極發展應急物流。

專欄4:現代物流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2.現代金融業。到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以上,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

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構建安全穩定、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成都建設成為輻射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形成強大的金融集聚和輻射能力。以成都為中心,加快金融總部商務區、金融產業集聚區、金融後臺集聚區建設,完善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融集聚區。加快西部金融機構中心建設,積極引進世界知名金融機構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增強對西部和全國的輻射力。加快西部金融市場和交易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各類區域性要素市場建設,擴大票據業務、保險業務、期貨、產權、大宗商品等交易規模,努力將成都打造成西部地區國家金融創新試驗區。加快西部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推動金融後臺服務發展,大力發展金融外包服務和金融中介服務,建設數據、清算、研發、備災等國內重要的金融後臺服務中心。

大力推進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積極推進銀行業改革發展,發展壯大地方性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規範發展地方性準金融機構,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各類金融組織向農村網點延伸業務。積極推進證券業改革發展,進壹步完善地方法人證券期貨公司治理結構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積極推進保險業改革發展,不斷優化保險區域結構、業務結構和渠道結構,健全風險防範體系,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積極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創新。加快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大力發展第三方支付,加大對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重點優勢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推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大力發展債券融資,推動股權投資、信托、租賃等直接融資方式創新,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依托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等交易平臺,加快場外股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快保險服務創新,充分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和金融中介功能,不斷拓展新的保險業務領域,擴大城鄉保險覆蓋面。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開發符合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的產品和服務。

專欄5:現代金融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3.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堅持自主創新,強化信息基礎,促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加快集成電路、軟件、光電顯示、計算機制造和網絡通信產品基地建設,努力形成新型、高端、國際化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基地。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國際通信保障能力,加快光纖寬帶網和無線城域網建設,建設先進的網絡傳輸系統、數據資源和災備系統、信息安全系統和信息應用支撐系統,整合信息網絡資源,推進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充分發揮成都“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基地”和“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的示範作用,加快成都國家信息服務基地建設,打造以成都、德陽、綿陽為重點的信息服務業核心區,建設壹批產業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軟件及產業基地和創新集群,培育壹批創新能力強、服務水平高、具有壹定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骨幹企業。加大互聯網在各行業、各企業的應用,完善網上支付、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等服務體系。發展應用高速計算、物聯網等新壹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廣各類面向行業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信息技術在農村生產經營中的應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和產業鏈協同服務,積極打造以重點產業園區、重點行業、重點流通企業為重點的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培育壹批規範運營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努力建設“中西部電子商務強省”。

專欄6: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4.技術和R&D設計服務。推進科技、R&D設計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向服務轉化,推進科技服務產業化,提高科技服務能力,提升服務層次和水平,形成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和覆蓋全面、分布廣泛、運作規範、國際化的服務體系。

面向全省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工業設計和科研開發服務,建設重點產業R&D設計平臺,大力提升設計能力和水平。整合區域R&D資源,搭建公共科技信息平臺,為R&D服務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儀器共享、數據、文獻、專業技術等科技咨詢服務。培育委托R&D、R&D服務管理、承包R&D機構等R&D服務新業態,努力拓展技術和R&D設計外包市場。大力發展人力開發設計、研發服務、創業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基礎技術服務、技術改造服務等科技創新服務,為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務創新提供專業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壹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重點支持信息服務、分析測試、技術轉移、工程應用、創新孵化、區域服務、融資服務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業,促進科技與金融資本對接,推動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在高新區建設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深入推進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發展壹批企業孵化器,推動科技評估、技術產權交易、科技研發、技術轉移。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技術產權交易、檢驗檢測服務,促進專利代理機構和專利技術交易發展。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村科技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接。

5.商業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商務服務業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加快完善商務服務業市場體系、信用體系和標準體系,逐步形成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功能完善、集中發展的商務服務體系。

加快發展市場調研、管理咨詢、品牌服務、信用評估、認證認可、各類代理、項目管理等咨詢服務,積極發展廣告和租賃服務。引進和培育壹批在國際國內具有聲譽和影響力的商務服務企業和機構,規範和提高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拍賣、檢測、法律咨詢等專業服務水平,增強競爭力。推動服務產品和方式創新,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推廣代理、代辦、經紀等服務方式。建立涉商服務從業人員資格制度,不斷提高服務從業人員素質。

6.會展業。“十二五”期間,全省展覽數量、展覽面積、參展人員年均增長15%;到2015年,全省會展業實現收入70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創新體制機制,合理規劃布局,努力打造西部商品交易和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加快建設以成都為中心的西部會展經濟發展高地。

依托全省產業、市場、資源優勢,培育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壹批綜合性、專業性知名會展品牌,培育壯大10-15品牌會展,培育2-3個地方會展進入國家級會展行列,爭取每年1-2個國際、國家級經貿會展落戶四川。吸引國際會展公司和會展承辦企業落戶四川,舉辦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性和區域性會議展覽和大型節慶活動。規劃建設天府新區華西國際博覽城,強化綜合會展項目專業化服務,積極拓展各類會展、會展服務、場館管理等業務。按照《四川省關於加強管理服務促進會展業發展的規定》(省政府令第252號),規範會展業市場秩序,統籌會展業發展,促進全省會展業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推進成都“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會展之都”建設,打造國內壹流的“會展品牌聚集區、國際會議目的地、休閑節慶之都”。推動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東北城市群,大力發展大中型會展、會議和節慶活動,支持發展小型會展。九寨溝、西昌努力打造集旅遊、休閑、觀光、度假為壹體的國際國內知名會議目的地。

7.人力資源服務業。建立健全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服務業在人才強省、擴大就業中的重要作用,構建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的人才智力保障體系。

建立統壹、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業管理體制,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業集中、創新、協調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實施人力資源服務品牌提升戰略,著力培育壹批有實力、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和有影響力的人力資源服務品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努力培養壹批高素質人才。加快政府所屬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改革,引導人力資源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管理咨詢、高級人才搜尋、勞務(人才)派遣、網絡招聘等新興產業發展。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走出國門,為省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人力資源服務。

(二)加快生活服務業升級。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生活服務業向市場化、產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豐富服務品種,提高服務質量,培育新興服務業態,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需求。

1.商業流通行業。到2015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1.3萬億元,每年躍上1億新臺階,環比率達到28%以上。

以加快西部商貿中心建設為重點,加強西部商貿中心與省級商貿中心、區域商貿中心和農村商貿網點的相互聯系,依托商貿中心城市在商品、資金、信息、技術和流通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周邊市場的聯系和拓展,構建層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齊全的現代商貿網絡體系,擴大商貿流通規模和覆蓋面,提升西部商貿中心的整體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把成都建設成為核心商務區、西部購物中心、服務外包基地園區、電子商務集聚區、西部會展之都和肉類物流交易中心,努力培育大型批發貿易平臺、零售貿易平臺、服務貿易平臺、商務信息平臺、會展經濟平臺和長期交割平臺。優化貿易結構,拓展多元化貿易市場,擴大優勢產品出口,增加稀缺資源投入,促進進出口貨物平衡。創新流通方式,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在流通模式、業態、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創新,重點培育西部地區流通創新孵化基地,推動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轉型升級。

加快批發市場改造,重點發展工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資料、優勢特色農產品、消費品批發貿易。推動零售貿易平臺發展和售後服務模式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傳統特色商業與現代旅遊、購物、文化、娛樂、休閑、美食等融合的綜合性、體驗式、壹站式消費服務。積極爭取在成都建立西部期貨遠期交割交易平臺,支持實物交割點建設,帶動遠期合約交易,促進供需長期平衡。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電子商務在流通領域和流通企業的推廣應用,培育壹批跨省市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批發零售企業、品牌餐飲企業、連鎖經營企業和品牌,引導和促進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加快餐飲業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建設,推進餐飲業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和多元化發展,弘揚川菜文化,做強川菜品牌,促進川菜傳承創新,培育名菜、名點、名店,大力推進特色川菜發展,擴大成都作為“亞洲第壹國際美食之都”和川菜文化的影響力。加快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完善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民生活資料供應體系,推進農村綜合商貿服務中心和糧食流通服務綜合體建設,構建現代農村流通網絡。加強主要生產生活必需品市場調控,建立健全主要生產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保障市場供應安全。

方框7:商貿流通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2.旅遊業。到2015年,全省旅遊總收入將超過4000億元,高於全國平均旅遊增長水平,高於全省GDP增長水平,高於全省服務業增長水平。

加快轉變旅遊發展方式,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配套旅遊基礎服務設施,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建設國際知名、國內壹流的世界遺產旅遊目的地,基本實現由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轉變。

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大力開發旅遊新產品,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結構優化、有競爭力的旅遊產品體系。加快完善立體旅遊交通網絡,優化旅遊線路,提高服務質量,加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農業產業和鄉村風情的優勢特色,開展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觀光和體驗旅遊活動,規範發展農家樂和鄉村酒店,打造精品休閑觀光農業。深度挖掘旅遊資源,大力開發旅遊商品,滿足旅遊消費需求。加強四川旅遊形象宣傳,創新旅遊營銷方式,統籌國內外市場發展,推動四川整體旅遊形象的新突破和新發展。依托成都作為首批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資源優勢,扶持培育壹批旅遊骨幹企業,提升旅遊企業綜合實力,重點培育年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10家,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旅遊企業50家。推進旅遊業信息化和標準化,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加強旅遊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旅遊安全應急救援體系。

專欄8:旅遊業重點建設內容

1.構建“壹極三帶五區五環”發展格局:打造成都旅遊經濟增長極,發展成為綿樂旅遊經濟帶、成渝旅遊經濟帶、雅攀旅遊經濟帶,推進以九黃為核心的大九寨國際旅遊區、貢嘎生態旅遊區、亞丁香格裏拉旅遊區、川南文化旅遊區、秦巴生態旅遊區建設。

2.實施10旅遊重大配套工程:旅遊資源品牌化工程;國家資源創造項目;巴蜀文化旅遊載體建設項目;鄉村旅遊富民工程;旅遊骨幹企業培育工程;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示範工程;自駕車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度假區、扶貧試驗區、生態旅遊“三區”試點工程;旅遊信息化建設項目;旅遊立體交通工程。

3.社區服務業。到2015年,全省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城鄉社區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60%,60%以上的縣(市、區)擁有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臺。

推動社區服務業向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擴大社區服務供給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

因地制宜建設街道(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和城鄉社區服務站,大力開展居民社區服務,包括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教育、文化體育、治安服務等。加快社區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推進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工藝、新服務方式進入社區,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社區流通基礎設施,推動新型社區服務業態向農村社區延伸。大力發展社區誌願互助服務和鄰裏互助服務。

優化城鄉服務網點布局,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加快發展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病人護理服務,鼓勵發展家居用品配送、家庭教育、殘疾人居家服務等新業態,逐步發展面向農村特別是中心鎮的家庭服務,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同發展的家庭服務市場。加快建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居民服務體系。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消費特點的產品和服務,建立和發展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社會福利養老三位壹體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發展。積極發展家電維修、服裝洗染、再生資源回收標準網點等社區服務。

4.房地產。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完善房地產市場運行機制,建立房地產綜合信息發布和監測機制,增強房地產中介、物業管理等服務功能,完善房地產市場服務體系。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房地產供應體系,引導住房合理消費。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供應比例,加快商業地產和商業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規劃,積極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引導住宅和建築設計、評估和房地產經紀服務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推進建築節能服務,培育節能技術服務市場,結合城市規劃建設功能,積極發展節能節地住宅小區。加快物業服務業發展,規範物業管理制度,制定物業管理和服務標準,提高市場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促進傳統管理向社會化、專業化轉變。適應業主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積極開展以財產保值增值為核心的資產管理。

5.健康和體育服務。堅持產業化、市場化、多元化、大眾化方向,促進健康體育服務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優化健康體育服務結構,擴大健康體育消費需求,建立健全健康體育服務體系。到2015年,全省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0.5%,年均增長25%。

大力發展營養、保健、健身娛樂、健康咨詢等健康服務業。適合所有社會群體,重點發展健康產業園,形成健康管理、健康產品、健康服務、信息服務壹體化平臺,擴大省內健康管理產業市場規模。發展電子醫療服務,逐步推行分級合作的現代醫療服務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支持醫療機構共享信息、知識和資源。

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有效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休閑服務業、體育競賽和表演業、體育用品制造和流通業、體育彩票業,積極推動體育旅遊、體育出版、體育傳媒、體育保險、體育廣告、體育會展、體育電影等相關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體育中介機構發展。加快“壹極兩帶三區多園”總體布局,延伸體育產業鏈,著力建設體育產業基地和園區,大力推進體育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壹批品牌響亮、管理科學、創新力強的大企業集團,發展壹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引進和打造壹批國際國內知名的體育賽事和產品。

專欄9:體育產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3)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引進服務業新概念、新業態、新產品,支持跨區域、跨行業發展,把新興服務業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1.節能和環境服務。到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服務業年均增速超過40%,占環保產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

推動節能與環境服務業向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完善節能效率評價和環境監測、監督、評估、審計機制,基本建立適應新時代環境保護要求的現代節能與環境服務體系。

引導技術研發、設備生產、投融資機構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開展節能服務。加快分類回收體系建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積極發展專業環境咨詢服務,重點發展新興環境咨詢服務,鼓勵環保企業提供系統的環境解決方案和綜合服務。大力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加快環保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制定環境綜合服務服務標準和技術標準,在工業園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開展環境綜合服務標準試點。積極開展環境現狀和環境工程分析評價,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汙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建設環保產業服務信息網絡,探索合同環境服務等新型環境服務模式,鼓勵政府和企業外包綜合性環境服務。積極推進排汙權交易市場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10欄:節能環保服務業重點建設內容(略)

堅持加快文化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精品發展戰略,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打造成都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紅色文化產業區、歷史文化產業區、國家文化產業區,重建文化產業區“壹核四區”區域布局,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完善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文化大省相適應的文化產業格局。

依托主導產業引領發展,做大做強出版印刷復制、影視、文化旅遊、演藝娛樂產業,重點培育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產業,形成重點文化產業“5 +2”發展格局。加快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節慶、廣告、會展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兼並重組,進壹步整合出版、廣播影視、報刊、廣電網絡等文化資源,培育具有行業代表性和區域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文化戰略投資者,加快文化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和文化產業園(基地)建設,培育壹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產品、文化企業和區域文化品牌。重點培育5家以上年營業收入50億元的文化企業集團。整合全省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構建新的有線電視節目平臺。培育電影發行放映市場,積極開發電影衍生產品。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構建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現代文藝演出和文化娛樂產業規模,規範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推進文化精品創作和營銷,著力打造壹批文化產業知名品牌和精品,支持雜技、川劇、花燈、皮影戲、民族歌舞等文藝表演團體和劇目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大眾文化消費,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推動文化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積極引導現代科技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和拓展新興文化產業,運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改造提升文化產業傳統業務,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手機電視、無線音樂、手機報刊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創意豐盛”行動,圍繞平面設計、動漫、文化傳媒、咨詢策劃、時尚消費等重點領域,積極發展與產業研發、文化、消費、咨詢策劃相關的創意設計。引導和鼓勵文化創意企業跨領域、跨區域合作發展,在創意研發、創意產品生產、推廣、銷售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善的創意產業鏈。加快創意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建設壹批與制造業相適應、與建築設計、咨詢、規劃等城市產業相融合、與文化傳媒、時尚消費等時尚產業相融合的創意產業基地。重點培育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企業和四川特色鮮明的創意品牌,舉辦壹批國內外創意產業大型活動。

11欄:文化創意產業重點建設內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