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租赁信息 - 杭州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杭州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根據1986年5月的1 ∶ 1000自然彩色航片和1995年10月的11 ∶ 35000黑白航片的解譯和實地調查,分別得到杭州這兩年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見圖8。將圖8.17與圖8.18、圖8.19進行對比,從圖8.20、表8.3、表8.4可以清晰地看到杭州市從1986到2000年的城市用地結構演變歷史。在此期間,商業和服務、住房、公共基礎設施、公共建築、工礦倉儲、交通運輸等六個方面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描述如下。

圖8.18 1995杭州市城區四川及土地情況航空遙感解譯圖為避免地圖內容過載,圖中土地類型按照表8.1中的二級分類表示。

圖8.19 1986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航空遙感解譯圖為避免地圖內容超載,圖中土地類型按照表8.1中的二級分類表示。

表8.3杭州市區1986與1995.2000土地利用比較(2000:單位。平方公裏)

註:*表示1986中沒有圖像數據;蕭山區沒有行政區域界線,建成區是通過影像糾正得到的。

表8.4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

註:表中數據不包括余杭區,所指範圍為航拍內。除非另有說明,以下含義相同。

圖8.20杭州市1986-2000年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直方圖。

8.5.2.1商業和服務用地的發展變化

商業和服務業是城市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商業和服務業用地建設的發展變化可以對城市的發展變化產生重要影響。航片判讀對比顯示,杭州錢塘江以北五個城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幹區、拱墅區、西湖區)商業用地總量在1986為3.8907km2,在1995增加到5.9215km2,若計入凈增加2.0308km2。2000年增加到6.3686km2,凈增0.4471km2。從1986到2000年的15,杭州市區商業服務用地年均增長率為3.3%。

從圖8.21可以看出,從1986到1995,商業服務擴展用地主要來自耕地,其次是其他農用地和居住用地。在此期間,商業服務用地的主要擴展地點在西湖區西部、拱墅區中北部、江幹區中東部、下城區北部和上城區南部。上城區商業服務用地增加0.2947km2,主要來源於居住用地、耕地和交通用地的轉化。下城區北部增加了0.4247km2,大部分是由耕地轉化而來。江幹區商業服務用地增加0.3875km2,主要由耕地轉化而來。拱墅區增量為0.2935km2,同樣來自耕地。西湖區商業服務用地增量為0.4741km2,主要由其他農用地轉化而來。

圖8.21杭州市區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商業及服務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代表地類面積。在橫坐標中,地類變化表示商業和服務業的地類(用地類代碼表示,見表8.1),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化的面積,單位為km2。以下是相同的

從1995到2000年,商業服務用地的擴展主要來自其他農業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公共設施用地。在空間分布上,西湖區西部、拱墅區北部、江幹區中部擴展相對較多,上下城區只是零星分布。對於濱江區和蕭山區來說,五年來商業服務用地面積變化不大,說明這兩個區雖然從行政區劃角度並入杭州市區,但商業和服務業發展依然緩慢。

8.5.2.2工礦倉儲建設用地的發展變化

杭州工礦倉儲用地面積僅次於居住用地。對比圖8.17、8.18、8.19可以看出,1986的工礦倉儲用地基本呈帶狀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湖區的天目山路和拱墅區的莫幹山路、和合路、湖墅北路、復興大道沿線。下城區和江幹區工礦倉儲用地分布分散,其中下城區規模較大,江幹區規模較小且零星。到1995,市區工礦倉儲用地量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主要原因之壹是原屬蕭山市的濱江區、蕭山區並入杭州市,杭州市行政區域擴大了近1倍;第二,隨著城區的擴大,工礦倉儲用地也向外發展,特別是上城區和江幹區南部至錢塘江,拱墅區以北。1995至2000年,錢塘江以北地區,工礦倉儲用地開發趨緩,土地擴張主要發生在江幹區南部錢塘江和拱墅區北部。這五年間,濱江區和蕭山區的工礦倉儲用地擴張明顯大於錢塘江以北,尤其是濱江區西部和蕭山區中南部。說明杭州市區的工礦倉儲用地正在向蕭山區擴展。

圖8.22顯示,從1986到2000年,杭州市區工礦倉儲用地的擴展主要是通過占用耕地和其他農用地實現的,其次是居住用地,主要是農村宅基地。

圖8.22杭州市區1986至1995和1995至2000年工礦倉儲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代表地類面積。橫坐標中的土地類型變化表示工業用地來自哪種土地類型。

(地類代碼見表8.1),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過渡區面積,單位為平方公裏。

8.5.2.3公共設施建設用地的發展變化

從1986到2000年,杭州市公共設施用地增加了32.27%,增加的土地主要來自耕地,其次是居住用地(舊房改造和農村宅基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圖8.23)。圖8.18和圖8.19顯示,錢塘江以北五個老城區中,1986的公共設施總面積為10.6584km2,其中西湖區占8.9116km2。到1995,這些老城區的公園、廣場、公共綠地、給排水、供熱供電、衛生等公共設施用地面積隨著城區面積的增加迅速擴大,達到12.3985km2,其中江幹區增長最大,增加了0.8771km2。在1995 ~ 2000年期間,杭州各區公共設施用地最多的是江幹區,其南部地區新增公共設施用地0.2022km2。新並入杭州的濱江區和蕭山區的公共設施面積也有較大增長,但這期間的增速較1986 ~ 1995有所放緩。

圖8.23杭州市區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公共設施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代表地類面積。在橫坐標中,土地類型變化表示發生變化的土地類型(用土地類型代碼表示,見表8.1),土地類型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化的面積,單位為km2。

8.5.2.4公共建築用地的發展變化

1986杭州市區公共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及其邊緣(見圖8.19),用地類型以大學、中專、中學、科研設計、醫療衛生用地為主。1986 ~ 1995期間,錢塘江以北五個老城區公共建築用地由7.6336km2增加到11.4077km2,增加了49.4%。新增公共建設用地主要來自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圖8.24)。

圖8.24杭州市區1986 ~ 1995和1995 ~ 2000的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代表地類面積。橫坐標中的土地類型變化表示土地利用來自哪種土地類型變化。

(地類代碼見表8.1),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過渡區面積,單位為平方公裏。

從1995到2000年,公共建設用地增加很少,只有西湖區的公共建設用地增加較多,達到0.566km2,增加的土地主要來自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新增公共建設用地中最主要的是杭州黃龍體育館用地。

圖8.25杭州市區1986至1995和1995至2000年居住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代表地類面積。在橫坐標中,土地類型變化表示發生變化的土地類型(用土地類型代碼表示,見表8.1),土地類型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化的面積,單位為km2。

8.5.2.5住宅建設用地的發展變化

在中國,居住用地的擴張是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特征之壹。表8.3、圖8.20、圖8.25顯示,在1986 ~ 1995期間,杭州市區居住用地擴展最快,從25.1907km2增加到65.9926km2,年均增長率為10.11%。擴建所需土地主要來自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其次是交通用地。在此期間,江幹區居住用地擴展最快,從1986的6.2468km2擴展到1995的12.1954km2,凈增加5.9486km2,增幅為95.21%,擴展方向以東部和北部為主。其次是西湖區,1986居住用地為2.8965km2,1995為4.8161km2,10增加了66.3%。大部分增加的土地也是通過減少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實現的。拱墅區居住用地增長排名第三,從1986的5.1569km2增長到1995的7.3846km2,10期間增長43.2%,增長部分主要在拱墅區中部。下城區居住用地從1986年的5.9686km2增加到1995年的8.1779km2,10年增加了30.0%。

從1995到2000年的5年間,杭州市區居住用地增加了1.86km2,年均增長率為0.56%,明顯低於1986到1995期間,來源仍以耕地為主。同時,這壹時期隨著城市建設布局的調整,部分工礦企業從市區搬遷到郊區,更多的工礦倉儲用地用於住宅建設。從區域分布來看,2000年上城區和下城區居住用地面積較1995略有下降,濱江區、拱墅區、江幹區、西湖區和蕭山區居住用地繼續增長,其中西湖區增幅最大,從4.8161km2增加到6.4391km2。8.5.2.6交通用地的發展變化

交通是壹個城市發展的大動脈,交通的通暢對壹個城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圖8.26顯示,杭州市區交通用地的增長主要是通過占用耕地和其他農業用地實現的,相當壹部分是通過舊城區改造由居住用地轉化而來。1986年錢塘江以北五個舊城區交通用地面積為14.9773km2,占當時城市建設用地的20.53%。城市主幹道四通八達,路網分布均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原有的交通網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從65438到0995,杭州市交通總用地面積為22.5745km2,比1986增加了50.72%。而錢塘江以北五個老城區的交通用地總量為15.5706km2,僅比1986高出0.5933km2。除西湖區、拱墅區、上城區、下城區交通用地面積外,江幹區減少明顯。在此期間,濱江區和蕭山區的交通用地大幅增加。

圖8.26杭州市區1986至1995、1995至2000年交通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2000年,與1995相比,錢塘江以北五個老城區的交通設施主要通過舊城改造、道路改造、增設城市高架道路和立交橋來改善。總體而言,城鎮交通用地總量保持基本穩定(表8.3和圖8.20),但建設用地占比從14.79%下降到13。